「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最近,我接到了一個寶媽的電話,她在電話裡帶著哭腔問我,為什麼她2歲的兒子突然開始用頭去撞牆,而且一次比一次狠。
特別是當他生氣或是不開心的時候。每次媽媽看到寶寶撞牆的時候,都會立刻阻止,但是寶寶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這讓我不禁想到不久前也有一個寶寶的媽媽問過我同樣的問題,她的寶寶是只要不開心,就會用手打自己的頭部,甚至會重重的往後仰身子,讓家長膽戰心驚。
一開始,我以為這種有「自虐」傾向的孩子只是個例,但是,隨著在育兒方面的經驗越來越豐富,遇到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多。
我才發現孩子發生「自虐」的情況一點也不少。
平時接觸到的,很多家長都有反應,孩子稍有不滿意就會出現搖頭、抓頭、打臉或者揪耳朵的行為,較為嚴重的就會發展成撞頭、打腦袋的情況。
也有一些專家將寶寶「自虐」的這一階段或是年紀稱為:Terrible two
01 那麼什麼是Terrible two?
「Terrible two」是對「可怕的兩歲行為」的一種概括。一般在寶寶的1歲半到3歲之間集中爆發。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開始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對身邊的人、事物都有了掌控欲望,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但是,他們這個年紀的他們,既沒有完善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沒有自主能力去實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控制事情的走向。因此,他們經常會感到鬱悶或是挫敗。
所以,這個階段的寶寶通常會呈現出一種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的狀態,也很善變易怒。
上一秒可能還是乖巧可愛,下一秒可能就會哭鬧不止、甚至會摔東西、打人、撞頭、滿地打滾……嚴重的寶寶,就可能會出現上文提到的「自虐」傾向。
那麼,才2、3歲的孩子,為何會出現 「自虐」行為?
孩子的「自虐」傾向不加以指引,可能會有怎樣的後果?
如果孩子出現「自虐」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們應該如何有效避免孩子出現自虐?
接下來,我會利用這篇文章,跟大家好好聊聊寶寶的 「自虐」的問題。
02 孩子為何會出現「自虐」行為?
1.堆積的負面情緒導致孩子出現「自虐」行為
自虐雖然是一種自我折磨的行為,但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寶寶一天天長大,就像前文提到的「Terrible two」,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和情緒,特別是一些不好的情緒。
舉例說明:
比如寶寶想喝飲料,家長非要給他喝牛奶;
再比如寶寶想出去玩,家長卻非要讓他睡覺……
雖然在我們看來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對於那麼小的寶寶來說,他們依然會感覺不開心,這種不開心的情緒他們並不能很好的排解。
所以,孩子的「自虐」行為其實是因為負面情緒無法排解而產生的一種解壓方式。
2. 「自虐」行為,來源於父母的「高壓」
很多孩子最開始打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就是最開始是「他虐」,逐步轉變為「自虐」。
也就是當孩子開始出現打別人的行為時,很多父母並沒有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打人,也沒有善意的引導孩子,反而是一味的壓制和呵斥。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感覺自己不受家長的重視和理解,同時會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壓迫感,久而久之就會爆發出來。
「自虐」也是一種無聲的對抗!
孩子其實是在抗議:「你們不聽我的,也不理解我,也不允許我釋放情緒,那我就打自己吧」。
3.為了吸引家長注意,從而達到目的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那就是——博關注。寶寶總是期望成為父母關注的對象,而「自虐」恰好是一種吸引爸爸媽媽注意的好方法。
每當寶寶開始打自己、撞頭、跌倒的時候,爸媽一定會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聞聲趕來,飛奔到寶寶面前。
這樣在寶寶眼裡:打自己=父母的關注。
一旦,在寶寶的思維裡形成一種定式,那麼寶寶就會不自覺地使用這個公式。這樣,久而久之,寶寶就形成了「自虐」的行為。
03 孩子出現「自虐」不及時引導可能造成的影響
1.容易導致孩子有暴力傾向
孩子「自虐」本身就是一種暴力行為,雖然是對自己施暴,但是在長大成人以後,很容易將這種「虐待」行為轉移到他人身上,對他人施暴。
一個嚴重的「自虐」行為的人,是無法控制自己脾氣的人,所以在對他人施暴的過程中,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這樣就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容易導致孩子心理扭曲
上文提到的,孩子「自虐」,來源於情緒的無處宣洩。
這樣的孩子,無法和他人過多交流,特別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壓力和阻礙的時候,他們最開始都是選擇沉默不語,時間久了,情緒無法排解,全部積壓在心裡,很容易導致他們心理扭曲。
從而成為一個自閉或是對世界充滿厭恨的人,這一類人也是容易走向極端的人。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的「自虐」行為的時候,切不可大意。
如果對孩子的「自虐」行為不加以引導和控制,會不會逐漸加重?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不論是發洩情緒,還是博取關注,一旦孩子覺得程度不夠的時候,他就會採取更極端的方式去表現「自虐」,就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04 孩子產生「自虐傾向」家長應該怎麼做?
1.學會尊重
很多孩子的壞情緒和壓抑感都是來源於父母對他的不尊重。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事事替孩子決定,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因為孩子2歲以後就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所以,作為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把孩子也當做一個「小大人兒」去對待。
少對孩子說「NO」!少一些強制性的「硬碰硬」!
作為家長,要儘量減少對孩子說「這不行」、「這個絕對不能做」、「這個絕對不可以」這一類的字眼,父母要避免「一言堂」,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交流,
特別是中國的父母,一直受到傳統教育的薰陶,認為孩子就應該聽老子的。
其實,你將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情,交給孩子去決定,往往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不要一味地去壓制和呵斥孩子的一些想法和行為,因為孩子另類的行為,其實也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和學習的方式。
2.接納孩子的壞情緒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也反覆強調了,我們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的想法。
孩子畢竟是孩子,可能在我們眼中無關緊要的事情,在孩子眼中確實非常重要的。也許孩子的哭鬧僅僅是因為你給了他一塊沒有葡萄乾的麵包……
面對孩子的小情緒,做家長的一定要冷靜冷靜再冷靜,不要採取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因為打罵和斥責並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錯了,還可能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傷害。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打壓他的情緒,也不要禁止他有負面情緒,要試著接納他的情緒,並且找到他壞情緒背後的原因,這樣你就可以幫助孩子一起戰勝壞情緒。
3.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當孩子表現出壞情緒的時候,作為父母在接受孩子的壞情緒的同時,更要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並釋放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哭鬧結束了以後,等孩子恢復平靜,你要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感受,教會他認識情緒,並用一些語言來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釋放自己的情緒。
05 應該如何預防孩子的「自虐」行為?
1.試著了解孩子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心理變化,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舉動。
所以,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裡狀態,只有更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更好的引導孩子。
2.學會尊重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懂得平等對待與孩子的關係,不要拿出一副高高在上或是咄咄逼人的態度來教育孩子。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試著讓孩子處理他自己的事情,慢慢成長起來。
3.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愛一直是親子教育中永恆的話題。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孩子才能身心健康的茁壯成長。
所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於父母和家庭的溫暖和關心是至關重要的!每天抽出時間來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陪伴,相信您的孩子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青雲計劃獲獎者。專為孕期大小事和嬰幼兒護理提供知識儲備,在懷孕或育兒期間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過私信諮詢,得到滿意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