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朵媽。每周六我都會在《朵媽三分鐘》這個欄目,為大家解答關於娃心理方面的小問題。
大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點讚最高的留言,我會優先寫出來哦。
就在上周五,我接朵朵放學,在一文具店門口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小男孩在買文具。
突然「嘭」的一聲,我和朵朵回頭一看,原來是小男孩手裡的水壺掉在地上,本以為沒什麼了,可小男孩接下來的動作讓大家都驚著了。
小男孩用力抓自己臉,臉上顯現幾道長長的抓痕,男孩的媽媽也被嚇到了。
連忙拉住他的手,阻止他繼續抓臉,氣憤地說:「你蠢啊?水壺掉了就抓花自己的臉?」。
孩子自虐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
當孩子因為因一個人或一件事產生不滿、自責等負面情緒時,就會容易產生憤怒。
當這種苦痛的情緒,壓抑不住,而又無處釋放,不能對其他人發洩時,孩子就會轉向攻擊自己,進行自虐。
常見的自虐行為還有打頭、抓臉、打滾、扯頭髮、掐捏自己等,孩子對自己施加不同程度的傷害的行為都屬於「自虐」。
自虐的孩子一般性格偏內向,自虐的比例,男孩高於女孩。
因為心理原因,孩子自虐的行為其實是有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自虐」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和他人的注意。
孩子自虐發生的原因大概有這三點:
引發孩子自虐行為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孩子不依不饒地吵著父母要買玩具,或者是買吃的。
比如:孩子要買無人機,遭到家長拒絕後,孩子的情緒立馬有大起伏。
有的孩子會大哭大鬧,但也有的孩子會著急地握緊雙拳,甚至在地上打滾,撕打自己來發洩內心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當孩子出現情緒不穩並自虐行為時,寶媽們千萬不要對孩子步步緊逼,避免繼續刺激他,造成情緒更激動。
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孩子到安全的地方,讓他自己冷靜下來。
當孩子安靜下來後,再輕聲跟他說:你自己打自己、大肆吵鬧,媽媽都不會給你買,你要好好說出購買無人機原因,理由合理的話,媽媽才會滿足你。
引發孩子自虐行為的原因,還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
比如有的孩子想要的東西,由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無法清晰地表述出來,這個時候孩子會很著急,進而演變成用打自己腦袋等方式來表達。
看到孩子出現這種現象時,寶媽一定不要帶情緒地催促孩子,比如:你想怎樣,問你又不說之類的話,這樣只會讓孩子更著急!
應該用平緩的語氣去安慰孩子,讓他先不要著急,慢慢地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東西。
還應該多觀察孩子的肢體動作語言,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當然平時也要多帶孩子到外面玩,一方面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孩子能敞開心扉結交朋友,陽光活潑地玩樂,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引發孩子自虐行為的原因,還跟父母經常妥協有關。
孩子用的「自虐」行為來「脅迫」父母的例子很多!
因為他意識到通過自虐,爸爸媽媽就會心軟,滿足自己無理的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得寸進尺,他很清楚父母最在意什麼,就會用什麼來威脅。
持續長久性的自虐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
以後遇到挫折或者不順心的事,別人不可能像父母一樣對自己妥協,這時候孩子的自虐自殘,輕則讓自己受傷,重則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孩子的自虐行為在別人眼裡可能是「怪異」,但是他們內心卻更渴望受到父母、朋友的關心與關愛。
當看到孩子有自虐行為時,寶媽們切不可大聲訓斥,這樣只會讓孩子情緒上受到更大的刺激。
我們可以慢慢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輕輕摸著他的頭,或者摟在懷裡進行安撫,把孩子從自我傷害的行為中抽離出來。
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關心、關愛時,心裡就會放下戒備,慢慢不再牴觸父母。
我們家長可以跟孩子「並肩作戰」,找出問題,面對難題,一起去解決。
有的孩子就是喜歡無理取鬧地撒潑,多次挑戰爸媽的「底線」。
比如:不寫作業,就是要整天整天地看電視,家長關掉電視,他就遍地打滾、甚至用頭撞凳子等舉動。
寶媽們可以先要用緩和溫柔的語氣去引導他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當孩子說,我還要看電視!
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說:不行,太晚了都要睡覺,言語一定要輕,並且堅定,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會退讓。
沒有滿足他的需求,孩子還會繼續哭鬧,可以給他一個選擇,分散孩子注意力,比如:假如你現在睡覺的話,明天可以送你一個小禮物。
孩子一想到有小禮物,注意力就不會放在想看電視上了!
陪娃過程中,孩子鬧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還是喜歡動手打自己的話,我們要引導孩子,把攻擊的對象進行轉移。
我的解決方案就是做遊戲:可以找家裡充氣的小牛讓孩子發洩,孩子打完後,氣消了就好了。
除了轉移攻擊對象,發洩情緒,還應該帶孩子去跑步,玩遊戲,讓他把身體裡那股勁消耗完後,就會好很多…
當然這些運動有利於孩子的身心調節,接觸大自然,讓孩子變得陽光活潑、塑造健康的心理。
孩子自虐的心理問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源自原生家庭。
父母離婚,家人拋棄,孩子遭冷落、缺乏安全感等等,都容易造成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性格孤僻、自虐、心理敏感脆弱等。
所以,父母相愛、家庭和諧溫馨,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也是孩子心靈的港灣。
孩子只有一次成長機會,成長環境決定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決定孩子的未來!
天真無邪的笑容,應該是每個孩子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