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傷害不了父母,所以用自我傷害的方式懲罰他們丨自虐型人格

2020-12-11 騰訊網

原生家庭傷害,已經被大眾所熟知。幾乎大部人都在原生家庭傷害過程中,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雖然有些疾病並不會完全影響日常生活,卻深藏於內心,甚至進入了潛意識裡,成為隱含的命運和生活主線路。

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不外乎幾種:

自我認同低,自卑

性格懦弱,不敢反抗

對婚姻恐懼,對家庭失望

對權威盲目認可,屈就自身去適應高標準高要求

在整個家庭結構中,孩子是最為弱小的那一個。父母作為絕對的權威和強權者,完全左右了孩子的一言一行和日常生活、學習,乃至精神意識。

因此,作為父母,其實是很需要專業的育兒方式和方法的,因為一不小心,強權威嚴就成為了日常管教手段,且父母還毫無察覺的認為這樣是非常正確的,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殊不知,父母越強勢,孩子越弱勢,越會成為懦弱派以求生存。個體人格和尊嚴在家庭之中就被踐踏到了頂點,日後出入社會時,也會隨時顯露出來。

而對於孩子來說,童年時期的遭遇可能並不會有所覺察,等到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發現自己的一些行為的源頭。此時,傷害早就根深蒂固了,例如習慣了自虐,患上自虐症便是其中一種表現。

自虐症,是指通過傷害自己,來造成對自我的精神滿足感。從精神病學理論上來說,這其實已經是一種精神分裂的體現。

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會埋怨別人做了什麼不好,別人做的事如何不好,較少反省自己的問題,但是自虐症患者則剛好相反 。

自虐型人格的內心衝突——我依賴你,但也敵視你

在中國,有一種教育方式歷久彌新,從未斷絕過,它的名字就叫做「內疚教育」。內疚教育是當下社會教育普遍存在的通病。

這種教育方式的特點就是,家長總是以愛的名義,讓孩子陷於慚愧和內疚,從而迫使孩子努力學習或者做某件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

長期如此,往往容易使孩子形成強烈的自責、自我虐待的自虐強迫性重複傾向。

自虐的孩子通常會有三種表現:

1.內心始終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停的傷害自己以求心理安寧;

2.內心認為自己始終不夠好,總是不停激惹別人來達到傷害自己的目的;

3.習慣和擅長讓別人難受,同時也讓自己難受,精神上傾向於認為自己絕對沒有幸福的可能,而且主要原因是自己不值得擁有世間任何幸福。

在心理學上,自虐症患者往往具有強迫性的重複傾向。在這種傾向指引下,他們總是帶著某種宿命的味道和模式,不止一次的,反覆在生活中重複一些讓自己十分痛苦不堪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

更為可怕的是,他們總是在無意識中重複過往的悲傷經歷,似乎想要通過重複,試圖在過程中去修復曾經的傷痛,但結果往往又是再一次重複,從而感覺自己對此無力回天。

有一句話叫做「我傷害不了我父母,所以傷害自己來懲罰他們。」能說出這句話的人,顯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認知與審察。

同時,也說明,在其家庭中存在這種壓迫從而導致他以傷害自己來報復父母的傾向。因此,我們可以判定的是,生活中有自虐傾向的人,其人格形成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童年的不幸經歷。

在童年時期缺少尊重、肯定、溫暖和愛的環境下,孩子在內心就會缺少安全感。

當這種人性化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很容易產生挫折、失望、憤怒等不良心理反饋。

正是因為恐懼懲罰,但同時又害怕失去父母關心和愛,所以更加不能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也從來不敢去批評、指責父母。

在這樣內外雙重折磨之下,孩子的內心往往承受不住,所以會選擇傷害自己來換取內心的寧靜,求得一種解脫感。

我們的社會文化一向都提倡父母尊親的權威性,不僅在道德上要求孩子孝順,社會共識也醞釀出了一種氛圍,認為子女批評父母是不道德的表現。

在這種氛圍之下,膽大稍微大一些野一些的孩子可能會奮起反抗,但終究是孩子,他在反抗過後會感到難過、內心會有負罪感;而膽怯懦弱的孩子就根本不敢表達不同意或不滿,甚至完全不敢想像和認為父母會犯錯。

但是孩子敏感的內心讓他感到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有誰錯了,既然不敢想像父母是錯的,那一定就只有自己錯了。

在這樣一種不理智的推理論斷之下,孩子簡直是萬般無奈的將鍋背負到自己的身上,其實這已經完全不是推理和判斷,而只是源於幼小心靈遭遇恐懼的一種情感作用。

如此一來,孩子普遍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令人沮喪,自己只能是無可奈何地迎合父母的期望。

他天生的自主能力在生活中日漸丟失,並且會對事物的判斷標準越來越模糊,一直將父母的準則作為自己的判斷,卻會頑強地在潛意識裡暗示自己:

我做的一切都是父母讓我做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所以做錯了也跟我無關。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故意把簡單的事情做錯,只不過是為了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擺脫父母的束縛,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一種掙扎和解放。

與此同時,迫於環境而堅持父母準則,會帶給孩子一種畸形的優越感,他會認為自己的內疚感其實是一種美德,並且將「我擁有此種美德,就比別人道德高尚」來作為鄙視他人的資本,順帶同時將父母曾經帶給他的創傷,又完完整整地轉嫁到別人身上。

而這個別人,不出意外的,就是自己的下一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2]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相關焦點

  • 自虐型人格障礙:我不想讓自己好過
    其實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挫敗型人格障礙,即自虐型人格障礙或受虐型人格障礙。她們的特徵就是甘願受苦、不斷自我傷害和自我貶低,不願意過得愉快,也不允許別人幫助,並且會過分自我犧牲。儘管她會抱怨其他人不夠尊重她,不夠關心她,但是你讓她拒絕別人她也是不願意的。在親密關係中,這種模式會更加明顯:她會犧牲一切,甚至完全失去自我,只為讓伴侶不要離開自己。
  • 父母還在用表揚或者懲罰教育孩子?小心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鑑於自己的經歷,再加上所學的文化知識,因此他們普遍認為打罵孩子是不好的,所以他們很少打罵孩子,相反以表揚為主。孩子做了某件小事,就會受到父母的表揚,「寶寶好棒」、「寶寶好聰明」。其實,懲罰雖然對孩子不好,表揚同樣也不像表面那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懲罰存在的問題,表揚也同樣存在。
  • 教育孩子可以用懲罰的方式嗎?怎樣既不傷害孩子又教孩子守規矩?
    當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父母通常會懲罰孩子,而父母懲戒孩子的理由是孩子犯了錯。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明白:懲罰只是手段,並且是有「副作用」的手段,並不是教育的目的。與其討論「教育孩子是否可以用懲罰的方式」這個問題,不如我們一起來探討「什麼是合理、適度的懲罰?
  • 長期慢性抑鬱的她,原來具有自我挫敗型人格特質
    對於自己的抑鬱,她認為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同時又很困惑: 覺得父母不好,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好; 想生父母的氣,又生氣不出來,父母也不是故意忽視自己,父母也有他們的不得已; 渴望父母多給一些肯定,又覺得主動表達是一種「索取」,很羞恥……
  • 長期慢性抑鬱的她,原來具有自我挫敗型人格特質
    對於自己的抑鬱,她認為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同時又很困惑:覺得父母不好,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好;想生父母的氣,又生氣不出來,父母也不是故意忽視自己,父母也有他們的不得已;渴望父母多給一些肯定,又覺得主動表達是一種「索取」,很羞恥……長期抑鬱的狀態,讓她成為醫院的常客,多次更換醫生
  • 如何懲罰犯錯的孩子?這3種方法既不傷害孩子還有效
    孩子在這樣的懲罰下漸漸變得特別怕黑,一到晚上沒有光源就害怕,晚上經常做噩夢無法入睡,後來孩子得了抑鬱症。這位媽媽用關小黑屋的不當方式懲罰孩子,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那個幼兒園的老師也一樣,老師希望孩子吃飯快一些,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這沒錯。
  • 教育要獎懲分明,如何懲罰孩子但又不會傷害感情?
    但這並不能成為家長嬌慣寵溺的理由,孩子就像小樹,需要被修剪才能夠朝著更接近天空的方向生長。談到如何懲罰孩子不傷感情,尤其是幼兒,很多家長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責備過重害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反抗,但是如果批評不到位,又怕教育沒有到位,那麼今天就來教家長几招,既能科學地教育孩子,又不會互相傷害情感的建議。
  • 嚴厲懲罰,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嗎
    這很像打孩子,從外表看都一樣,都是父母歇斯底裡的把孩子一頓拳打腳踢,但究其實,差別巨大。兩個極端是,孩子犯了嚴重錯誤,而又攤上一個手腳特別靈活的父母,所以只能用暴力解決問題。一種是孩子沒犯錯,是父母的情緒高低起伏不定,甚至可能是酗酒、人格障礙、賭博輸了錢,所以才任意的對孩子拳腳相加。
  • 《無處不在的人格》:依賴型人格,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從而過分依賴父母,依賴家庭,不出去玩耍。這個現象一般情況父母會說孩子窩裡橫,但往往在外面這樣的孩子總不太會表達自己。 二、為什麼說依賴型人格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公園裡有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躲貓貓,有的孩子說要當貓,有的孩子說要躲,在這群孩子的邊緣有一個小女孩沒有說話等著她們爭論,小女孩覺得她當什麼都好只要和大家一起玩就好。
  • 為什麼父母愛用語言傷害孩子?父母:不是的,只是身不由己
    孩子大腦還在發育中,如果總被批評和語言攻擊,這個孩子的大腦就會為了適應環境 ,發育成為「求存模式」的結構,進而成為自卑型的人格。他們渾然不覺,他們甚至嘻嘻哈哈。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讓我痛及肺腑,談笑之間就可以讓我淚如雨下……我愛著他們的同時,也恨著他們。
  • 自我挫敗受虐型人格及治療|理解人格結構九
    受虐和人格並不總是並存的,有的人在性方面有受虐模式,但在生活其他方面沒有受虐自我挫敗的現象。從人格層面講,受虐有時確實也能成為一個人人格的組成部分,他會去尋求許多負性的體驗,以及被別人負性的非常不好的對待,以此去減輕他潛意識層面的內疚,他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維持某種關係,以此來支撐他的自尊,也許他在尋求懲罰,他確信在未來或者即將到來某種懲罰。
  • 2歲寶寶生氣用頭撞牆,他為何如此傷害自己?「自虐」要重視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開始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對身邊的人、事物都有了掌控欲望,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但是,他們這個年紀的他們,既沒有完善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沒有自主能力去實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控制事情的走向。因此,他們經常會感到鬱悶或是挫敗。
  • 你永遠都不知道,「指責型人格」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你永遠都不知道,「指責型人格」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它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眼裡面總是別人的不好,總能看到別人的缺點, 如果父母屬於「指責型人格」,那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內向、不自信,甚至,還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試著讓他們自我評價
    他說:"我同桌想買一個玩具,他媽媽不給錢,讓我先幫他買,過年再把錢還給我。"我笑道:"你也沒錢呀,為何要答應他的要求呢?"表外甥的回答,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討好型人格"五個字,他說:"我們經常玩耍,他請我幫忙,又怎麼會拒絕呢?"近幾年,"討好型人格"出現在大眾視野,也成為新型的"心理問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能被"討好型人格"光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 這3種「懲罰」方式,既能讓孩子長記性,又不傷害身心健康
    家長們想要通過一定的懲罰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讓他們擺脫不好的習性,能夠更好地成長,只是苦於使用什麼樣的懲罰方式。懲罰的太狠了害怕傷害到孩子,效果反而更不好,懲罰的太輕達不到約束的效果,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那麼,孩子老是不長記性怎麼辦?
  • 孩子出現「討好型人格」,父母可用3招,樹立正確價值觀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他們的人格就會開始慢慢被建立起來。而有些孩子的身上會慢慢形成"討好型人格",而這種人格會讓孩子為了討好別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對孩子日後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傷害。:怕拒絕會引起別人不滿很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之所以不敢拒絕別人是怕引起別人的不滿,他們渴望融入社會,融入人群中,因此當有人向其提出需求時,討好型人格都會儘量地滿足他人。
  • 討好型人格:距離「真實的自我」,到底有多遙遠?
    父母經常用交換這個概念來教育孩子,「下次數學考試考100分,我就帶你去海底世界」,「如果你還哭我就不要你了」,「只有拿了獎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沒有完成就會受到懲罰。最初的心態已經發生改變,忘記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通過自我努力來提升自己也能變優秀,從而得到他人認可。在這些孩子眼裡討好是最快獲得他人認可的最快方式,習慣用短暫的認可來填補自己的空虛的內心。
  • 討好型人格:距離「真實的自我」,到底有多遙遠?
    這可以說是討好型人格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女主大島凪的經歷相信許多都會感同身受,為了與同事友好相處不想顯得「不合群」,而強迫自己去完成一些不想完成的事情,害怕自己一旦脫離了他們就會有不好的影響,其實這些都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一、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是討好型人格?
  • 孩子偏執型人格,多半是父母經常吵架,冷戰造成,需及時自我調整
    我們在學生時代,會經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同學,他們性格不一,家庭情況也有很大差異。有一種孩子他們的行為特點比較突兀,讓人覺得無法理解。主要表現為敏感多疑、自卑又自傲,自以為是,冷漠不易相處。其實這些行為往往是偏執型人格的表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性格呢?很多人不會想到,這很有可能是受家庭關係的影響。
  • 17歲男孩跳橋:我傷害不了父母,所以傷害自己來懲罰他們
    從跑下車到跳橋,全程也不超過5秒鐘。我們不知道當時二人的爭吵內容是什麼,但孩子在那5秒裡表現出的絕望卻能鋪天蓋地地將人席捲,同時也讓人疑問,到底是多麼的絕望,才能在頃刻之間選擇由生走向死。事件發生後,在網上引起熱議:這個年紀有時候就會特別容易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