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傷害,已經被大眾所熟知。幾乎大部人都在原生家庭傷害過程中,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雖然有些疾病並不會完全影響日常生活,卻深藏於內心,甚至進入了潛意識裡,成為隱含的命運和生活主線路。
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不外乎幾種:
自我認同低,自卑
性格懦弱,不敢反抗
對婚姻恐懼,對家庭失望
對權威盲目認可,屈就自身去適應高標準高要求
在整個家庭結構中,孩子是最為弱小的那一個。父母作為絕對的權威和強權者,完全左右了孩子的一言一行和日常生活、學習,乃至精神意識。
因此,作為父母,其實是很需要專業的育兒方式和方法的,因為一不小心,強權威嚴就成為了日常管教手段,且父母還毫無察覺的認為這樣是非常正確的,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殊不知,父母越強勢,孩子越弱勢,越會成為懦弱派以求生存。個體人格和尊嚴在家庭之中就被踐踏到了頂點,日後出入社會時,也會隨時顯露出來。
而對於孩子來說,童年時期的遭遇可能並不會有所覺察,等到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發現自己的一些行為的源頭。此時,傷害早就根深蒂固了,例如習慣了自虐,患上自虐症便是其中一種表現。
自虐症,是指通過傷害自己,來造成對自我的精神滿足感。從精神病學理論上來說,這其實已經是一種精神分裂的體現。
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會埋怨別人做了什麼不好,別人做的事如何不好,較少反省自己的問題,但是自虐症患者則剛好相反 。
自虐型人格的內心衝突——我依賴你,但也敵視你
在中國,有一種教育方式歷久彌新,從未斷絕過,它的名字就叫做「內疚教育」。內疚教育是當下社會教育普遍存在的通病。
這種教育方式的特點就是,家長總是以愛的名義,讓孩子陷於慚愧和內疚,從而迫使孩子努力學習或者做某件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
長期如此,往往容易使孩子形成強烈的自責、自我虐待的自虐強迫性重複傾向。
自虐的孩子通常會有三種表現:
1.內心始終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停的傷害自己以求心理安寧;
2.內心認為自己始終不夠好,總是不停激惹別人來達到傷害自己的目的;
3.習慣和擅長讓別人難受,同時也讓自己難受,精神上傾向於認為自己絕對沒有幸福的可能,而且主要原因是自己不值得擁有世間任何幸福。
在心理學上,自虐症患者往往具有強迫性的重複傾向。在這種傾向指引下,他們總是帶著某種宿命的味道和模式,不止一次的,反覆在生活中重複一些讓自己十分痛苦不堪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
更為可怕的是,他們總是在無意識中重複過往的悲傷經歷,似乎想要通過重複,試圖在過程中去修復曾經的傷痛,但結果往往又是再一次重複,從而感覺自己對此無力回天。
有一句話叫做「我傷害不了我父母,所以傷害自己來懲罰他們。」能說出這句話的人,顯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認知與審察。
同時,也說明,在其家庭中存在這種壓迫從而導致他以傷害自己來報復父母的傾向。因此,我們可以判定的是,生活中有自虐傾向的人,其人格形成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童年的不幸經歷。
在童年時期缺少尊重、肯定、溫暖和愛的環境下,孩子在內心就會缺少安全感。
當這種人性化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很容易產生挫折、失望、憤怒等不良心理反饋。
正是因為恐懼懲罰,但同時又害怕失去父母關心和愛,所以更加不能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也從來不敢去批評、指責父母。
在這樣內外雙重折磨之下,孩子的內心往往承受不住,所以會選擇傷害自己來換取內心的寧靜,求得一種解脫感。
我們的社會文化一向都提倡父母尊親的權威性,不僅在道德上要求孩子孝順,社會共識也醞釀出了一種氛圍,認為子女批評父母是不道德的表現。
在這種氛圍之下,膽大稍微大一些野一些的孩子可能會奮起反抗,但終究是孩子,他在反抗過後會感到難過、內心會有負罪感;而膽怯懦弱的孩子就根本不敢表達不同意或不滿,甚至完全不敢想像和認為父母會犯錯。
但是孩子敏感的內心讓他感到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有誰錯了,既然不敢想像父母是錯的,那一定就只有自己錯了。
在這樣一種不理智的推理論斷之下,孩子簡直是萬般無奈的將鍋背負到自己的身上,其實這已經完全不是推理和判斷,而只是源於幼小心靈遭遇恐懼的一種情感作用。
如此一來,孩子普遍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令人沮喪,自己只能是無可奈何地迎合父母的期望。
他天生的自主能力在生活中日漸丟失,並且會對事物的判斷標準越來越模糊,一直將父母的準則作為自己的判斷,卻會頑強地在潛意識裡暗示自己:
我做的一切都是父母讓我做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所以做錯了也跟我無關。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故意把簡單的事情做錯,只不過是為了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擺脫父母的束縛,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一種掙扎和解放。
與此同時,迫於環境而堅持父母準則,會帶給孩子一種畸形的優越感,他會認為自己的內疚感其實是一種美德,並且將「我擁有此種美德,就比別人道德高尚」來作為鄙視他人的資本,順帶同時將父母曾經帶給他的創傷,又完完整整地轉嫁到別人身上。
而這個別人,不出意外的,就是自己的下一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2]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