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懲罰犯錯的孩子?這3種方法既不傷害孩子還有效

2020-12-20 希望今天遇見的育兒記

1.不當的懲罰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近日,一媒體爆出一家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吃飯慢的小朋友去廁所吃,有的孩子因吃飯慢,一天三頓飯都在廁所吃。這則消息一出引起了眾多家長的不滿。

懲罰孩子是很多家長、很多老師教育孩子的慣用手段。寫不完作業,就懲罰孩子別吃飯;生字聽寫錯一個字,就懲罰孩子把錯的字抄50遍;考不到90分以上,就懲罰孩子不許玩心愛的玩具;不吃完碗裡不喜歡吃的菜,就懲罰孩子不許吃喜歡吃的甜點......

適當的懲罰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修正自己的行為,但不當的、過度的懲罰會對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懲罰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疾病有一位媽媽每次在孩子犯錯時,就把孩子關在衛生間,並把燈關上,不讓孩子出來,有時候甚至會關整整一個晚上。

孩子在這樣的懲罰下漸漸變得特別怕黑,一到晚上沒有光源就害怕,晚上經常做噩夢無法入睡,後來孩子得了抑鬱症。

這位媽媽用關小黑屋的不當方式懲罰孩子,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那個幼兒園的老師也一樣,老師希望孩子吃飯快一些,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這沒錯。可是孩子才上幼兒園,那麼小,老師就因為孩子吃飯慢,用去廁所吃這種極端的手段強迫孩子變快,這勢必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影響。

其實有很多種方法可以用,比如鼓勵孩子、獎勵小紅花、小朋友之間進行吃飯比賽,看誰吃的快,最先吃完的小朋友有小禮品等。但老師卻對這麼小的孩子用了最極端的懲罰方式,確實是不應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行為特點,有的孩子天生就比別人慢半拍,有的孩子天生就活潑好動,有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吃芹菜、香菜。家長、老師應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慢慢糾正,一味用不當的懲罰通常會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懲罰會讓孩子產生羞愧感,讓孩子喪失自尊和自信一網友曾分享過自己小學四年級時被老師懲罰的經歷:因為家庭作業沒寫完,中午放學被老師鎖在教室裡,不準吃飯、不準上廁所,後來因為忍不住尿褲子了,結果被其他同學嘲笑了一學期。

這位網友回憶,雖時過幾十年,但還仍然記得同學們嘲笑他的樣子,他說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踐踏,羞愧萬分,當時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成人通過懲罰讓孩子認為自己是糟糕的、羞愧的、沒有價值的、不可愛的,無能的,而孩子會把成人的這種錯誤認知內化為自己的自我認知,從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信。

懲罰會讓孩子產生敵意,出現攻擊性行為通常受到成人過度懲罰的孩子會對成人產生憤怒、敵意、仇恨和抗議。他們會變得自憐、找不到自我價值感。

他們會在心中默想,你們真壞,我要報復。孩子的這種攻擊性行為,會指向別的人或物。比如用力關門、踢家裡的寵物、打別的孩子等。

懲罰會引誘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性的撒謊當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時,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形成了一道牆,孩子會隱瞞自己的錯誤,希望不被發現,而隱瞞錯誤就需要謊言,所以,當孩子撒謊時,父母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懲罰過於嚴厲了。

2.懲罰不能傷害孩子,以下幾點需注意

懲罰不能傷害孩子,父母在運用懲罰時應有所禁忌,有一些教育的底線是不能觸及、不可逾越的,以下幾點應該注意:

不能傷害孩子的身體很多父母情緒一上來就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沒分寸。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小男孩在冬天下雪時和其他同學玩打雪仗,弄丟了媽媽剛給他新買的手機。媽媽十分氣憤,一頓打罵後,罰兒子在雪地裡找手機,找不到不要回家,孩子就真的在雪地裡找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媽媽下樓去看時,孩子已凍的暈倒在雪地上了。

對於孩子來說,身體發育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父母應該避免簡單粗暴的方式。使用懲罰時必須確保採用的具體方式不會傷害孩子的身體。

不能威脅或恐嚇孩子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總得怕點兒什麼,懲罰孩子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使用威脅或恐嚇的方式。比如「你是不是皮又癢了,欠揍?」「你再不……,我就......」等威脅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以這樣的方式使孩子服服帖帖,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沒有安全感。這樣的方式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傷害。

讓孩子知道你的愛當父母懲罰孩子的時候,過於小的孩子通常會覺得父母不再喜歡他、愛他了,他們會很傷心。所以,懲罰結束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安撫,讓孩子明白:雖然你犯了錯誤,爸爸媽媽懲罰了你,但爸爸媽媽不是以懲罰為樂,而是真正希望你變的更好,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你,這樣就能避免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

3.那些懲罰的方式可以有?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孩子也不是說不能懲罰,有時也同樣需要適當的懲戒,讓孩子敬畏規則、承擔過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幫助其更好地成長。而到底如何懲罰,採用什麼方式則大有學問。以下幾種懲罰的方式父母可以試試。

自然懲罰法—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什麼是自然懲罰?顧名思義,就是當孩子出現過失或犯錯時,父母並不主動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過失或犯錯所帶來的後果。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後果。」

舉個例子:

樂樂上四年級了,總是丟三落四,每天上學不是忘帶作業,就是忘帶文具,從來不提前整理書包,任憑樂樂爸爸媽媽怎麼提醒、嘮叨都沒用。樂樂父母經常在上班時接到孩子讓幫忙送書到學校的電話。

後來樂樂班主任告訴樂樂父母:「以後不要管樂樂整不整理書包,打電話時也不要答應給他送,我來處理。」

一天樂樂悶悶不樂的回來了,說忘帶昨天的家庭作業了,老師就說他沒有完成,被老師批評了,樂樂委屈的哭了,說以後一定要提前收拾好書包,帶齊所有東西。

「自然懲罰」中父母應態度平和,避免任何批評的話語和不好的情緒。讓孩子自己承受自然後果,獲得不愉快的體驗。從而引發孩子自我悔恨,刺激孩子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讓孩子領悟到主人翁精神,從而培養其負責任有擔當的品質,並真正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其自覺的行為。

單獨隔離法—讓孩子冷靜下來天天和真真是對雙胞胎,每次一起玩的時候,兩個人都會因爭搶玩具而吵架,鬧的不可開交,這讓他的父母很頭疼。

後來育兒師給了一個建議:當他們兩人因玩具而爭吵時,父母只需分別將他們單獨隔離開來一段時間即可。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暫時隔離法」

「暫時隔離法」是孩子在不良行為發生後,立刻將孩子置於一個單調、乏味的地方。孩子必須呆在那裡,直至一定時間後方可離開。

父母可以在孩子對自己或其他人無禮、頂嘴、爭搶玩具、打人、扔東西、損壞物品等情況下使用「暫時隔離」。

拿上面的例子來說,隔離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確告訴天天和真真為什麼要隔離他?因為他們兩個人為了玩具而互相爭吵,所以,他們兩人都需要分開冷靜一下。其次,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隔離的時間是多長時間,比如5分鐘,8分鐘,通常隔離的時間長短一般遵循一歲一分鐘的原則。最後,隔離結束後和孩子討論感受。讓孩子說說一個人呆著好,還是和哥哥或妹妹玩好,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吵架又能玩愉快?

父母如能正確使用暫時隔離法,則它對於終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安全的、有效的,同時也能減少父母的生氣和不安,並能使親子關係迅速恢復至正常。

正向懲罰法—順應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不喜歡寫作業,那就懲罰他不要寫作業;孩子不好好吃飯,那就餓著,直到下頓飯;孩子總是喜歡動,靜不下來,那就帶著他做家務、做遊戲,各種活動,讓他盡情的玩耍、盡情的發洩,直到他發洩完了、累了,他也就安靜了。

孩子的天性好動,好奇心強。他們犯錯也多是源於對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我們順應孩子的天性,滿足孩子的天性,適當運用懲罰,孩子也就不再犯錯或調皮了。

懲罰本身不是目的,是讓孩子在接受懲罰的經歷中懂得每個人需要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並儘快進行自我改善。孩子的成長中,難免會有淘氣和犯錯,這恰恰說明孩子正在成長。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個性差異把握好懲罰的度,多些耐心,多些鼓勵,多些引導。

相關焦點

  • 這3種「懲罰」方式,既能讓孩子長記性,又不傷害身心健康
    家長們想要通過一定的懲罰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讓他們擺脫不好的習性,能夠更好地成長,只是苦於使用什麼樣的懲罰方式。懲罰的太狠了害怕傷害到孩子,效果反而更不好,懲罰的太輕達不到約束的效果,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那麼,孩子老是不長記性怎麼辦?
  • 教育孩子可以用懲罰的方式嗎?怎樣既不傷害孩子又教孩子守規矩?
    除了懲罰以外,是否還有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與途徑」這樣的話題更有意義。萬事萬物,皆有因果聯繫。每一個問題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孩子犯錯也是如此。老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另一句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所以,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
  • 孩子犯錯怎麼辦?不打不罵,「懲罰」孩子的三個好辦法
    寶媽卻把怒火對準了老公:「都是你平時把她慣得無法無天,你看看她有多淘氣,這孩子不打就沒有記性。」孩子在成長中犯錯在所難免,而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很多家長會容易走入一些教育誤區,運用了不正確的教育手法。結果不僅沒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更多的傷害。
  • 孩子犯錯該不該懲罰?
    許多父母懲罰犯錯的孩子,無非是想讓孩子實現自己自我學習和自己的目標。但是,懲罰不僅不會讓孩子減少不良行為,反而強化了不良行為。把孩子關在小黑屋裡看恐怖片不僅無效,而且還顯示出懲罰者冷血的一面。懲罰一個犯錯的孩子,會讓孩子產生這樣一種不好的想法:當我感到沮喪的時候,我可以去打擊別人,當被打擊者也感覺不好的時候,我自己所受的部分傷害會得到修復。第2種負面結果,就是引發孩子的內疚。作者在書裡提到,當孩子哭泣、放下尊嚴或請求原諒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解除懲罰。
  • 懲罰孩子的7個小方法,既不傷感情,又能讓孩子學好
    孩子在犯錯之後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說說就算了,根本不會懲罰孩子,這就導致孩子「屢教不改」,「周而復始」的重複之前發生的問題。而聰明的家長在孩子犯錯後都懂得「恩威並施」,育兒之道「修煉「的爐火純青,這樣既能達到教育目的,還能保證與孩子和諧相處,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我總結出7個懲罰孩子的小方法,在孩子犯錯時既不傷害與孩子的感情,又能達到教育目的,下面推薦給大家。
  • 3個「懲罰」孩子的方式,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孩子,作為父母你該知道
    3個"懲罰"孩子的方式,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孩子,作為父母你該知道導語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是經常容易犯錯的,不過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們的處理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家長可能會悉心教導,但也有的家長會用嚴厲的方式訓斥。
  • 孩子犯錯,該罰的時候就得罰!幾種科學的「懲罰方法」
    中國有句老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偶爾犯錯誤,家長自然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懲罰。其實,犯錯誤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可貴的是犯錯之後不斷改錯的過程。曾經有作家說過,「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 這4個「懲罰」孩子的方法,既能給他立規矩,又能讓他心服口服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捨不得打也捨不得罵,就在這樣寵溺的環境中,孩子變得越來越調皮。每次孩子犯錯,家長既想懲罰他,但是又害怕給他的心理留下創傷,這也導致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變的糾結起來。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家教了,如果現在還不對孩子進行管教,將來再想管就晚了,今天就教大家4個「懲罰」孩子的好方法,既能給他立規矩,也能讓他對父母心服口服。
  • 10種科學的懲罰孩子的方法,孩子越來越優秀!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難免會有犯錯誤或者特別調皮故意和家長對著幹的時候。這時候就不得不適當的懲罰一下孩子了。但多年來,如何教育孩子尤其是如何懲罰孩子一直是個難題,那麼該如何科學的、適當的、有效的懲罰孩子,既讓孩子得到處罰改正錯誤,又能加強記憶不在犯錯呢?
  • 教育要獎懲分明,如何懲罰孩子但又不會傷害感情?
    「自然懲罰」能讓孩子更快內化規則,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須是獎懲分明的,因為只有規則才能夠讓孩子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當他們犯錯的時候需要在理解錯誤的基礎上,有的時候還要懲罰。可是現在家長比較擔心的就是懲罰孩子之後會傷害親子關係,不想讓孩子有負面情緒或者產生心理負擔。
  • 這4個「懲罰」孩子的方法,既能給他立規矩,又能讓他心服口服
    導讀:這4個「懲罰」孩子的方法,既能給他立規矩,又能讓他心服口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4個「懲罰」孩子的方法,既能給他立規矩,又能讓他心服口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5個「懲罰」小方法,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孩子,還對父母心服口服
    這讓很多家長很傷腦筋,孩子太小,一定不能用太激烈的方式,其實建議父母們可以用以下這5個「懲罰」小方法,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孩子,他們還對父母心服口服。這不是便宜了孩子?其實大家想錯了,這裡說的罰孩子吃東西,是指的他們平時挑食不愛吃的東西。這可讓孩子很難受了。比如說有的小孩平時喜歡喝酸奶不喜歡喝牛奶,這時候大人可以把酸奶都拿走,罰孩子把面前的一瓶純奶喝完,或者是孩子平時不喜歡吃青菜,犯了錯誤後,媽媽可以給孩子專門給孩子炒一盤青菜吃。這樣做既可以起到懲罰孩子的效果,讓他們知道了犯錯是要接受懲罰的,同時吃這些也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 面對孩子犯錯,不提倡打罵孩子,六個有效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
    在過去,人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時代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如今人們更提倡「不打不罵」的教育。不管是表揚還是懲罰,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從中獲得進步和成長。,有時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也傷害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 孩子犯錯,最有效的懲罰方法是什麼?
    當孩子犯錯時,很多爸媽都忍不住用打罵這種暴力方式去解決問題。打罵過孩子之後,爸媽往往又會後悔,覺得不應該這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犯錯,如果不打不罵,又該怎麼處理呢?1、冷處理其實有時候孩子故意犯錯,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故意不上當,孩子自然就沒有辦法了。比如,在超市裡,孩子吵著要買玩具,媽媽不同意,孩子又哭又鬧,甚至在地上打滾。
  • 這幾個懲罰孩子的小方法,既能夠立規矩又不會傷害孩子
    寶寶犯了錯,媽媽們總是想,他還小,不懂事……其實並不是小孩子就不能懲罰了,我們只是缺少一個科學一點的辦法,那究竟要怎麼辦呢,今天,幫媽就告訴各位寶媽科學「懲罰」的方法。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媽媽就可以在一旁教他,帶著他;3. 最後打掃完了可以問問孩子感想,告訴他為什麼罰他,並且這樣還能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四.給孩子一塊地方讓他畫畫如果孩子經常會有罵人、打人、踢人的動作的時候,這個懲罰方法就比較實用了。
  • 不打不罵,「懲罰」孩子的5個科學方法,既能立規矩又不傷害孩子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之前我在某文章的一處提到了「有些懲罰毫無意義」,有幾位家長留言說他們都懵了,不知道孩子犯錯後該不該懲罰,要怎麼懲罰。孩子不寫作業,家長懲罰不許吃飯——這叫消極後果。怎麼理解呢?孩子因為貪玩錯過了晚飯時間,結果沒有吃到飯,這是有邏輯聯繫的,孩子自然會明白「哦,原來晚飯是有固定的時間的,如果我不遵守規則,就容易沒有飯吃。」
  • 懲罰」孩子用這8個方法,既簡單又有效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光靠鼓勵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沒有懲罰,培養不出優秀孩子。」在加拿大,還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家長在什麼情況可以懲罰孩子,這條專門法律俗稱「打屁股法」,這也意味著在孩子犯錯時,家長需要適度的體罰孩子。
  • 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這3種懲罰方式不可取,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育有原則,這3種方式不可取1、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育孩子,尤其是當著孩子朋友的面孩子都有自尊心,而且懂事之後,更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強,所以千萬別在公共場合或者人多的時候批評、懲罰孩子,尤其是當著孩子朋友面的時候。
  • 犯錯,其實是孩子的另一種「成長」
    我們會做錯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希望孩子去做的事。而這其中的唯一區別是,我們可以站在高處懲罰孩子,評判孩子,但沒有人站在更高處監視或責備我們。若一犯錯就被父母懲罰甚至打罵,天性順從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懦弱、退縮、自卑,而天性倔強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叛逆甚至暴力。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是打不跑、罵不走的,但是父母的懲罰、打罵,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傷害,嚴重的話可能會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陰影。
  • 孩子犯錯家長應該懲罰?錯!阿德勒:這是孩子的人格統一,不能罰
    男孩的行為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早晨起來開始賴床,不想上學,作業不按時完成,老師三天兩頭就會找家長!男孩每天回到家裡,喜歡逗妹妹哭,更是調皮搗蛋,這讓媽媽一刻也不能閒著。在父母的眼裡,孩子犯錯了,因此男孩的父母經常懲罰他。但是,父母懲罰卻絲毫不見效果!男孩的行為好像並無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