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小時候犯錯了,父母都會怎麼處理?」的話題底下,有網友說:
小時候自己不管犯什麼錯,等待我的都是鞭打和責罵。我從不敢承認錯誤,因為真的很害怕很害怕,那種害怕是骨子裡的,感覺比天塌下來還要可怕。
很多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即使是很小一件事,都會過分指責、懲罰孩子。
我們都知道,成年人也常常犯錯。
但成年人在犯錯的時候,太擅長原諒自己了。發現問題,對自己有所同情,然後就可以解脫了。
丟鑰匙、駕車迷路、忘記給朋友回電話、亂發脾氣、喝酒過量、回家太晚、熬夜成癮、手機依賴......
我們會做錯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希望孩子去做的事。
而這其中的唯一區別是,我們可以站在高處懲罰孩子,評判孩子,但沒有人站在更高處監視或責備我們。
當孩子犯錯時
一味的懲罰有用嗎?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犯錯。
但很多家長會對自己的錯「睜隻眼閉隻眼」,對孩子的錯「錙銖必較」。
面對孩子犯錯,如果只是一味懲罰,可能會讓孩子逐漸學會撒謊、遮掩、逃避。
一名12歲男孩,帶著6歲女孩玩耍。
女孩不小心從高處摔下暈倒,男孩怕女孩醒後自己會被家人責罵,竟用木板將女孩活活打死。
在孩子犯錯時一味懲罰孩子,當他再做錯事時就會因為怕責罵,而想方設法逃避、掩蓋。
一味地責備、懲罰不僅給不了孩子解決錯誤的出口,還會堵死孩子改正錯誤的入口。
同時,一味地懲罰,還可能使孩子怨恨、憤怒、對抗。
瀋陽市一小區,不到24小時,著火8次。
經過調查,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歲的男孩。
這名男孩平日裡經常遭到父親的打罵,為了報復父親,男孩故意縱火來洩憤。
某城市曾經對408名少年犯進行調查,發現在打罵中成長的少年,犯罪率高達84%。
若一犯錯就被父母懲罰甚至打罵,天性順從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懦弱、退縮、自卑,而天性倔強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叛逆甚至暴力。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是打不跑、罵不走的,但是父母的懲罰、打罵,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傷害,嚴重的話可能會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陰影。
如果不斷遭受父母的負面評判,孩子就會築起高牆以遮擋自己的真實感受,並漸漸對父母的意見置若罔聞。
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
那麼在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怎麼面對和處理呢?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聽見過、或者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所有這些情境下,我們都認為自己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且認定他們的動機是壞的,並且做出了負面評價。
在我們以一種明顯、或者微妙的方式把這種評判強加給孩子的時候,會使他們觸發一種無助的消極情緒。在無法申辯的情況下,他們已然遭受了判決。
長時間的負面評價,會使孩子把這種無助無望的情緒埋藏在心裡,同時也會將「我很壞」的感覺埋在心裡。
如果他們把這種無助感外化,可能就會形成對他人以牙還牙,甚至欺負他人的霸道人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剝奪了權利,於是無法忍受,需要通過欺侮他人來獲得宣洩。
當孩子不再需要承受來自父母的責備和痛苦的時候,也就不再需要將情緒宣洩給他人了。
因此,我們應該把「錯誤」的觀念剔除,不要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故意為之,因為錯誤是人成長、學習和成為真實自我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環。
家長們不要把「犯錯誤」妖魔化,認為所有的錯誤都是必須懲罰並且不可原諒的,而應該從錯誤的表象中去發掘孩子真實的、初始的、善良的動機,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
例如孩子烤糊了蛋糕,我們是責備他不會做事?還是能意識到他烤蛋糕的美好初衷,然後鼓勵他再試一次?如果孩子在出去幫忙買東西時弄丟了零錢,我們是再也不信任他,還是理解他購物是出於好意?
其實孩子懼怕錯誤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我們責備他們時,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很無能,以致於以後他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可能都畏首畏尾,生怕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烤糊了一次蛋糕,就再也不敢嘗試烘焙。
而當我們對孩子的良好動機表示信任時,就不會再先入為主地對他們的行為橫加批判了。
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需要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縱容孩子的犯錯行為,或者對孩子做錯的事情視而不見。
而重點應該放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如何去處理,既能做到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結果,這一直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
做法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在孩子犯錯時,問孩子下面5個問題。
問題一:發生什麼事了?
這個問題看似不起眼,其實很重要。
主要是為了避免我們像前文提到的輕易下結論,去評判孩子。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就很可能冤枉孩子。
即使確實是犯錯了,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再去解決問題也不遲。
問題二:你感覺如何?
了解事實後,接下來就需要去關注孩子的感受。
這也是很多家長會忽略的一點。事情發生是客觀事實,但當事人心裡的感受是主觀的,孩子犯錯後,內心一般都會很惶恐。而我們要知道,孩子雖然犯錯了,但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沒有錯的。所以家長要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再針對性地疏導孩子的情緒。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是不容易被腦部吸收的。也就是說在孩子還有情緒的時候,是不太聽得進去家長的話的,因此,我們需要先和孩子共情,並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這樣孩子才更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
問題三: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嗎?
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就可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了。
孩子作為「事主」,很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錯誤,並且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法。這時候,家長不妨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並且不管孩子的解決辦法是否有意義,合不合理,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切忌依靠自身經驗強行給孩子做主,這樣既會激起孩子的牴觸意識,還會磨滅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四:結果會如何?
這時候可能有家長會問了: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案不可行怎麼辦?所以在這時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 這個時候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家長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引導他、幫助他想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陪著孩子去解決問題,比直接傳遞經驗更有教育意義,因為你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作用遠大於你的說教。
問題五:你希望我做什麼嗎?
在和孩子商量好解決方案之後,就可以問這個問題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
當孩子說出自己希望你如何幫助他時,家長一定要積極回應,讓孩子知道,即使犯了錯,爸爸媽媽也是愛他、關心他的,並且會支持他、幫助他修正錯誤;如果孩子說自己就能解決,家長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並且相信孩子,放手讓他自己去解決。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加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希望每一個孩子被善待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
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犯錯時,都能被善待,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引導孩子,在錯誤中有所成長,希望天下沒有受委屈的小孩。
文 | 陳果花葉根 編輯 | 王茜
圖片源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