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其實是孩子的另一種「成長」

2020-09-04 相伴時光

在「你小時候犯錯了,父母都會怎麼處理?」的話題底下,有網友說:

小時候自己不管犯什麼錯,等待我的都是鞭打和責罵。我從不敢承認錯誤,因為真的很害怕很害怕,那種害怕是骨子裡的,感覺比天塌下來還要可怕。

很多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即使是很小一件事,都會過分指責、懲罰孩子。

我們都知道,成年人也常常犯錯。


但成年人在犯錯的時候,太擅長原諒自己了。發現問題,對自己有所同情,然後就可以解脫了。


丟鑰匙、駕車迷路、忘記給朋友回電話、亂發脾氣、喝酒過量、回家太晚、熬夜成癮、手機依賴......

我們會做錯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希望孩子去做的事。

而這其中的唯一區別是,我們可以站在高處懲罰孩子,評判孩子,但沒有人站在更高處監視或責備我們。

當孩子犯錯時

一味的懲罰有用嗎?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犯錯。

但很多家長會對自己的錯「睜隻眼閉隻眼」,對孩子的錯「錙銖必較」。


面對孩子犯錯,如果只是一味懲罰,可能會讓孩子逐漸學會撒謊、遮掩、逃避。


一名12歲男孩,帶著6歲女孩玩耍。

女孩不小心從高處摔下暈倒,男孩怕女孩醒後自己會被家人責罵,竟用木板將女孩活活打死。

在孩子犯錯時一味懲罰孩子,當他再做錯事時就會因為怕責罵,而想方設法逃避、掩蓋。


一味地責備、懲罰不僅給不了孩子解決錯誤的出口,還會堵死孩子改正錯誤的入口。


同時,一味地懲罰,還可能使孩子怨恨、憤怒、對抗。


瀋陽市一小區,不到24小時,著火8次。

經過調查,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歲的男孩。

這名男孩平日裡經常遭到父親的打罵,為了報復父親,男孩故意縱火來洩憤。

某城市曾經對408名少年犯進行調查,發現在打罵中成長的少年,犯罪率高達84%。


若一犯錯就被父母懲罰甚至打罵,天性順從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懦弱、退縮、自卑,而天性倔強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叛逆甚至暴力。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是打不跑、罵不走的,但是父母的懲罰、打罵,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傷害,嚴重的話可能會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陰影。


如果不斷遭受父母的負面評判,孩子就會築起高牆以遮擋自己的真實感受,並漸漸對父母的意見置若罔聞。

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

那麼在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怎麼面對和處理呢?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聽見過、或者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 「你不努力學習,因為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途」
  • 「你不做功課是因為你太懶了」
  • 「你是存心氣我的」
  • 「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打你」


所有這些情境下,我們都認為自己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且認定他們的動機是壞的,並且做出了負面評價。

在我們以一種明顯、或者微妙的方式把這種評判強加給孩子的時候,會使他們觸發一種無助的消極情緒。在無法申辯的情況下,他們已然遭受了判決。


長時間的負面評價,會使孩子把這種無助無望的情緒埋藏在心裡,同時也會將「我很壞」的感覺埋在心裡。

如果他們把這種無助感外化,可能就會形成對他人以牙還牙,甚至欺負他人的霸道人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剝奪了權利,於是無法忍受,需要通過欺侮他人來獲得宣洩。


當孩子不再需要承受來自父母的責備和痛苦的時候,也就不再需要將情緒宣洩給他人了。


因此,我們應該把「錯誤」的觀念剔除,不要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故意為之,因為錯誤是人成長、學習和成為真實自我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環。


家長們不要把「犯錯誤」妖魔化,認為所有的錯誤都是必須懲罰並且不可原諒的,而應該從錯誤的表象中去發掘孩子真實的、初始的、善良的動機,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


例如孩子烤糊了蛋糕,我們是責備他不會做事?還是能意識到他烤蛋糕的美好初衷,然後鼓勵他再試一次?如果孩子在出去幫忙買東西時弄丟了零錢,我們是再也不信任他,還是理解他購物是出於好意?


其實孩子懼怕錯誤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我們責備他們時,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很無能,以致於以後他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可能都畏首畏尾,生怕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烤糊了一次蛋糕,就再也不敢嘗試烘焙。


而當我們對孩子的良好動機表示信任時,就不會再先入為主地對他們的行為橫加批判了。


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需要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縱容孩子的犯錯行為,或者對孩子做錯的事情視而不見。

而重點應該放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如何去處理,既能做到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結果,這一直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

做法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在孩子犯錯時,問孩子下面5個問題。


問題一:發生什麼事了?

這個問題看似不起眼,其實很重要。


主要是為了避免我們像前文提到的輕易下結論,去評判孩子。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就很可能冤枉孩子。

即使確實是犯錯了,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再去解決問題也不遲。


問題二:你感覺如何?

了解事實後,接下來就需要去關注孩子的感受。

這也是很多家長會忽略的一點。事情發生是客觀事實,但當事人心裡的感受是主觀的,孩子犯錯後,內心一般都會很惶恐。而我們要知道,孩子雖然犯錯了,但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沒有錯的。所以家長要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再針對性地疏導孩子的情緒。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是不容易被腦部吸收的。也就是說在孩子還有情緒的時候,是不太聽得進去家長的話的,因此,我們需要先和孩子共情,並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這樣孩子才更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


問題三: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嗎?

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就可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了。

孩子作為「事主」,很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錯誤,並且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法。這時候,家長不妨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並且不管孩子的解決辦法是否有意義,合不合理,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切忌依靠自身經驗強行給孩子做主,這樣既會激起孩子的牴觸意識,還會磨滅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四:結果會如何?

這時候可能有家長會問了: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案不可行怎麼辦?所以在這時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 這個時候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家長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引導他、幫助他想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陪著孩子去解決問題,比直接傳遞經驗更有教育意義,因為你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作用遠大於你的說教。


問題五:你希望我做什麼嗎?

在和孩子商量好解決方案之後,就可以問這個問題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

當孩子說出自己希望你如何幫助他時,家長一定要積極回應,讓孩子知道,即使犯了錯,爸爸媽媽也是愛他、關心他的,並且會支持他、幫助他修正錯誤;如果孩子說自己就能解決,家長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並且相信孩子,放手讓他自己去解決。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加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希望每一個孩子被善待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

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犯錯時,都能被善待,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引導孩子,在錯誤中有所成長,希望天下沒有受委屈的小孩。

文 | 陳果花葉根 編輯 | 王茜

圖片源自UNSPLASH

相關焦點

  • 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犯錯改錯的過程,孩子犯錯無奈的你會動手嗎?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犯錯、改錯的過程。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有著本質的區別,就拿孩子犯錯後的處理方式來說。很多家長比較簡單直接,就是批評指責,方法用盡無奈之下便會動手。這樣的方式,就是在養育孩子的層面上。
  • 放手讓孩子去犯錯,是孩子快速成長的秘訣
    錯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給予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還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的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者是依賴於父母,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
  • 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這些都會讓孩子體會到錯誤或失敗,這些會成為人成長的沃土。 有時我們好說歹說,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小孩碰碰壁也是可以的。如叫小孩玩炭火,孩子不願意聽,當小孩不小心被火燙到的時候,他認識到火的威力,下次對火他就防著點了。讓小孩切菜,孩子不小心傷到手,下次用刀他就會注意點了。
  • 《陪孩子終身成長》允許孩子「犯錯」:3招幫助孩子擁有成長思維
    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這也正是幫助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關鍵。《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的封面允許孩子「犯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孩子的心靈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
  • 孩子犯錯時父母該怎麼做?學會正確處理,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孩子犯錯時父母該怎麼做?學會正確處理,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成長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犯各種錯誤。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可能會對孩子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怎樣對待?一、用正確的態度看待孩子犯錯家長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犯錯誤這件事,不要一味避免讓孩子犯錯,因為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這個機會不是外界強加給孩子的,是孩子自己創造的,這樣的特殊性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牢記這樣的教訓和經驗。
  • 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心智不夠成熟時,無可避免的會犯各種錯誤,而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需要學會這些做法:傾聽孩子的想法部分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會不分青紅皂白臭罵甚至痛打一頓孩子,當時覺得很解氣,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大於錯誤本身。
  • 孩子犯錯後,這幾種教育方法,早用孩子早受益
    至親的人犯錯後,在固有思維的影響下,人的反應一般是比較應激的。尤其是孩子犯錯,80%父母都離不開這幾種表現;【訓斥型】你到底在搞什麼?能不能讓我省點心?,看似教育孩子,其實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洩情緒。人無完人,大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小孩。其實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父母的你,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犯錯挨罵挨打?
  • Make Believe,理解另一種成長
    改變一種【角度】【angle】,理解另一種嶄新的成長。如果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對的】【right】,我們就無法相信自己也有【錯誤】【wrong】的可能。學習的根本,在於每個人知道了人生的各種真相,學會了如何掌控自我的方式與方法。
  • 把犯錯的權利還給孩子
    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等,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於父母。
  • 總結:關於孩子犯錯,你怎麼處理,直接決定孩子以後的成長方式
    我們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錯誤也意味著你不夠認真,不思進取,所以必須受到懲罰。成人喜歡用懲罰、指責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避免再犯。事實證明:這個方法並不可行,因為只有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
  • 孩子犯錯不一定是壞事,家長巧用「有效失敗」,助寶貝更快成長
    為此,有的家長甚至奉行著不打孩子,孩子就無法成材的觀念,只要孩子一犯下錯誤,不管這個錯誤是大是小,只要孩子犯錯就要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要是打了一次孩子還沒有把這個壞毛病改掉,那家長就對孩子進行&34;。家長為了預防孩子下次犯錯,促進孩子更好的成長,就在孩子每一次錯誤出現的時候抓住孩子的錯誤,對孩子進行嚴肅處理,但是家長這種不允許孩子犯錯的行為是否能夠真正的幫助到孩子呢?
  • 別怕孩子犯錯,放低姿態與他們共同經歷,這是成長的財富
    先講愛再講理,良好溝通氣氛是讓孩子改正錯誤的先決條件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他們的錯誤很多父母都會拿出家長的威嚴,去教育他們,但其實如果家長能夠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就會不懼怕孩子犯錯,甚至會認為這是成長的財富。
  •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在正確的引導下,每次犯錯對於孩子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錯誤的態度。當父母面對孩子犯錯,經常粗暴的指責、辱罵、懲罰,很有可能引導他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害怕犯錯,於是變得不敢探索、不敢嘗試。
  • 面對孩子頻繁的犯錯,家長的態度很關鍵,這樣引導幫孩子更好成長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個最常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甚至很多時候被孩子的小錯而弄得不知所措,雖然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可每個家長也不希望孩子的小錯誤逐漸放大,最後演變成大的錯誤,可有的時候,犯錯也是必經之路。
  • 孩子犯錯了?正是成長的好機會
    孩子高興的是讓我展示他的成果,我及時的鼓勵了他。《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博士曾說過:犯錯是學習的好機會。很多時候孩子很容易犯錯,但當他犯錯時,如果家長一味的斥責和打壓,一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嘗試多信任孩子一些給他成長的機會,相信他會給你帶來欣喜的結果。
  • 把犯錯的機會還給孩子
    沒有經歷過任何挫折,沒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得到完善與成長的孩子,到最後會留下很多沒有及時解決和消化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在某一時間鋪天蓋地而來,以至於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而那些從小父母就給予自由空間和犯錯機會的孩子,早已經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成長和獨立起來。
  • 孩子犯錯就體罰?家長最無效的管教方法,就是體罰孩子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很多家長卻選擇用體罰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錯誤的管教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家長要學會管理孩子,用正確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成長。
  • 自律,其實就是尊重自然成長的規律,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種需求
    其實,他們所指的「自我」,其實更多地指向於一種廣義意義上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本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心理學上的自我,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自我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 《學習的格局》:讓孩子學會「有效犯錯」,比不讓孩子犯錯更重要
    1、&34;的過程,就是在促進孩子成長。孩子失敗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成長,在失敗的過程中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改正不足的路上,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成長。沒有人能生來就不犯錯的,通過犯錯才能獲得很多生活和學習的經驗。就像洗碗這樣對大人來說很簡單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卻不是。我小時候剛開始洗碗的時候,經常打壞碗,要不就是洗不乾淨。雖然這樣我的媽媽還是很耐心地教我洗碗,雖然知道我洗不乾淨,但還是想讓我自己去嘗試。不肯放手何來成長?要學會讓孩子適當地犯錯誤,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是很有必要的。
  • 孩子「犯錯」不承擔,父母「犯錯」不認錯,想讓孩子成才太難
    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會選擇用特別簡單的粗暴模式去打罵孩子。而有的家長對於孩子太過於寵愛,會袒護孩子的一切,不讓孩子去承擔責任。這樣不僅不能引導孩子更正錯誤,還會讓孩子學會怯懦的處事方式。 孩子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些小錯誤反而是孩子成長當中必須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