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讓孩子去犯錯,是孩子快速成長的秘訣

2020-10-20 張陽老師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去問美國老師家做客,看見老師不滿三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那位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

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她開心的拍起手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更何況是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呢,應該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潑好動的孩子不犯錯誤才真是不正常。

錯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給予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還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的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者是依賴於父母,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改成錯誤的道理。或許鼓勵孩子犯錯的觀點會受到許多中國父母的排斥,他們會覺得這樣不可理喻,其實鼓勵只是一種手段,培養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兒童的悟性都是從錯誤中得來的。



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的古訓,如出一轍,當然不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且孩子在求職過程中以認知能力的智能導致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以前歷經了無數次的失敗,也可以說犯了無數的錯誤,才使他最終悟出了公司的價值和作用,從而發明了電燈。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聰明,十全十美,希望他們永遠做一個乖孩子,然而這個願望是美好的,充滿愛意的,也是錯誤的,自私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以個人的喜好左右兒童的成長,應該以兒童的成長需要為根本,輔助他們身心的發展和統一,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

父母對此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小時候犯錯是為了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後少犯致命的錯誤,然而少有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每當孩子犯錯之後,成人輕則一番痛心疾首的指責,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啊,人家孩子都那麼乖,你是怎麼老是教不好的呢?小錯天天有大錯常不斷,你真是個壞孩子,你真給爸爸媽媽丟臉,我們真後悔把你生出來一番懲罰和打罵,讓孩子幼小的身心飽受摧殘,試問這些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父母是否想過,當孩子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會努力的想要改正呢,成長中的孩子沒有太多經驗,遇到一些從未發生的事情之後,他們在新事物面前總會表現出不知所措,孩子帶著想要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卻不知道該怎麼做,該怎樣處理。這個時候他們會出自本能的保護,自己很可能會因此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措施,從而把本想處理好的事情給辦壞了,甚至傷害了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分析原因幫助或者是指引孩子找到正確的做法,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孩子,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從心眼裡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孩子,認為永遠也改不好了,這樣一來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無端的被父母定性為了壞孩子。

別個壞孩子真的就該生了。

孩提時代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候,是兒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是最具可塑性的時代,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在思想上正確的引導孩子,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去犯一些錯誤,孩子犯錯並不是件壞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好事,孩子犯錯是因為他的無知成人剛好可以抓住這樣的契機,好好的教育他,這種教育對他將來踏上社會後不犯同樣錯誤是絕對有幫助的。

當兒童因為無知犯錯的時候,成人切忌輕易給他們下定義,比如我覺得他的品性有問題,而輕易放棄對他的教育,父母應該恪守自己的職責,認真的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及犯錯誤的根源,在哪裡犯這樣的錯誤,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對他有什麼樣的危害性的。

自己首先弄明白之後再找機會和孩子溝通,溝通的過程中儘量心平氣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慢慢的孩子學會了做人與做事,也能夠健康自信的成長了。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孩子犯錯過程中的不利的消極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但是不能放任孩子犯錯視而不見或者是置之不理,但也不能使規範兒童的言行,絕不允許孩子犯錯,這兩種做法都是極端而錯誤的,父母是孩子的第1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成人不要忽視日常言行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尊重,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感染會激勵孩子成長,起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當孩子犯錯之後,心中充滿了不安惶恐,如果在此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誠懇的提醒,有效的點撥,孩子便會發自內心的熱愛父母,喜歡向父母傾訴生活和學習上的快樂和憂愁,喜歡和父母協作,努力爭取成功,融洽親子關係會孕育出巨大的教育親和力。

此外成人之間發生衝突或者是矛盾的時候,切莫影響到孩子,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扭打摔東西的,更不要盲目的把怒氣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其大打出手或者是惡語中傷,這麼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給他造成伴隨他一生的心理陰影,等方面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包括發展的不平衡性,順序性及差異性的,父母應該首先尊重這些規律,關注孩子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所產生的量和質的變化,不斷的啟發誘導,鼓勵他們開解自己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的發展潛能,同時還要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極大的激發孩子的想像和創造的激情,使其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鼓勵孩子犯錯誤,就要求父母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大膽的想,大膽的做大膽的事,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一出錯誤就越俎代庖,更不能因為他們一個天真的想法犯了錯就橫加指責,甚至暴棍相加,只要有利於他們思維的創新,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就應該允許並且鼓勵他們犯一些天真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培養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於成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的弱者。

父母要對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個性很強,易犯錯誤的孩子充滿信心,父母首先充滿信心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來,父母應該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生活。

相關焦點

  • 放手吧!不要再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去成長
    10幅漫畫提醒你放手吧!不要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愛是自由的孩子也是自由的牢牢抓住不如痛快放手沒有犯錯怎麼成長?給孩子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吧!家長擔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有時候過度的關心和照顧不利於孩子成長愛是責任,不是枷鎖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去成長吧!
  • 犯錯,其實是孩子的另一種「成長」
    我們會做錯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希望孩子去做的事。而這其中的唯一區別是,我們可以站在高處懲罰孩子,評判孩子,但沒有人站在更高處監視或責備我們。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縱容孩子的犯錯行為,或者對孩子做錯的事情視而不見。而重點應該放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如何去處理,既能做到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結果,這一直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
  • 楊瀾精彩演講: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允許孩子犯錯
    ,如何付出/所以家長在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多試著給孩子創造一些可以釋放自己善意,學會付出的空間,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相當重要的。當自己可以幫助到別人的時候,其實孩子是會非常的自豪的。這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孩子也會越來越不吝嗇去付出,以及敢去付出。那麼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責任感也得到培養。
  • 《學習的格局》:讓孩子學會「有效犯錯」,比不讓孩子犯錯更重要
    當人面臨新的環境時,遇到新的困難時,往往沒有經驗,只能通過不斷的嘗試不斷地失敗去獲取經驗,當然其中有些嘗試是有效的有些則是無效的。只有經過這樣的嘗試,才能在學習上找到更好的方法,獲得最後學習的成功。孩子失敗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成長,在失敗的過程中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改正不足的路上,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成長。
  • 楊瀾精彩演講: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允許孩子犯錯
    不過在演講中,楊瀾也說,做母親這是一種本能,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命有也會在所不惜。但是真正如何去愛?如何以適當的方式,適合我們孩子的方式去愛?卻是每一個母親就需要很好的去學習的!那麼現在的孩子,其實接受善意的機會遠遠比釋放善意的時候多,那麼孩子就會羞於表達善意,或者是不知道應該如何釋放自己的善意,如何付出/所以家長在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多試著給孩子創造一些可以釋放自己善意,學會付出的空間,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相當重要的。這一點,霍思燕就做得很好。
  •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敢於放手讓孩子去做
    今年的暑假特別長,孩子們都玩瘋了,家長也快瘋了,一到晚上樓下聚集起來的孩子能讓人發狂,孩子們的世界豐富多彩,總少不了嘰嘰喳喳。總是能聽到家長千叮嚀萬囑咐,不要騎車去馬路上,說多了孩子嫌棄你煩,說少了就是家長監管不到位。我也說了很多次,沒用,怎麼辦?下去陪玩,看著她玩,我看你能跑哪裡去?後面發現很多家長怕麻煩就不管了,可是總能聽到私家剎車的聲音。
  • 城事·微言:放手讓孩子去獨立成長
    城事·微言放手讓孩子去獨立成長□孫建國二丫高一開學前一天,我們在家吃了最後一頓團圓飯。結果開學的第一天晚上,愛人就跑到學校去了,二丫看到她媽後還偷偷抹眼淚,完全沒有了家中女「嚎」氣勢,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讓愛人心疼。眼看快到一周了,愛人綁定的孩子飯卡顯示才花了不到50元,十分擔心孩子的飲食,便又聯繫老師去看女兒,順便包了餃子帶去。沒吃晚飯的女兒看著餃子落淚了,說幹什麼都有規定時間,都在計秒,特別緊張,有時連飯都沒打上就到點了。
  • 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心智不夠成熟時,無可避免的會犯各種錯誤,而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需要學會這些做法:傾聽孩子的想法部分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會不分青紅皂白臭罵甚至痛打一頓孩子,當時覺得很解氣,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大於錯誤本身。
  • 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孩子適當的碰壁之後,可能會更好的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他也會逐漸認識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犯錯和糾錯的過程。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出錯不犯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人道的行為。 當孩子做錯了某件事的時候,其實大多數孩子心裡是清楚了的。這時候不應該嘮叨和指責,而是應該站出來引導和指導,告訴他的經驗和方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 經歷挫折後的孩子,往往越優秀,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走吧
    有很多人說一個孩子未來有多大的成就,小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其實孩子與孩子之間智力的差距很小。關鍵是家長和老師在她們成長路上的帶領方法,她們是否可以接受。我曾經聽過一位幼兒園園長說過,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會有出息,有作為。所以她們用她們認為"好"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孩子。
  • 把犯錯的機會還給孩子
    沒有經歷過任何挫折,沒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得到完善與成長的孩子,到最後會留下很多沒有及時解決和消化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在某一時間鋪天蓋地而來,以至於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而那些從小父母就給予自由空間和犯錯機會的孩子,早已經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成長和獨立起來。
  • 《陪孩子終身成長》允許孩子「犯錯」:3招幫助孩子擁有成長思維
    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這也正是幫助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關鍵。《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的封面允許孩子「犯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孩子的心靈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
  • 把犯錯的權利還給孩子
    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等,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於父母。
  • 讓孩子學會在犯錯中成長
    孩子頓了頓,思考了兩分鐘之久,「那我去拿掃把把地板掃乾淨,掃完之後你可以給我買新的碗嗎?」「暫時不可以了,要看你的表現,等你不會再把桌子上的碗打碎,我才能給你買。」孩子點點頭,去清理地板去了。儘管動作笨拙,卻是非常用心的。
  •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在正確的引導下,每次犯錯對於孩子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如果孩子犯錯後,只有懲罰與責難,他們在未來會失去嘗試的勇氣,不願去接觸新事物。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這樣做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因為這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體驗。
  • 孩子犯錯時,如何懲罰最有效?記住這4個秘訣!
    當孩子犯錯時,很多爸媽都忍不住用打罵這種暴力方式去解決問題。打罵過孩子之後,爸媽往往又會後悔,覺得不應該這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犯錯,如果不打不罵,又該怎麼處理呢?看看這4個秘訣吧。……1、冷處理其實有時候孩子故意犯錯,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故意不上當,孩子自然就沒有辦法了。比如,在超市裡,孩子吵著要買玩具,媽媽不同意,孩子又哭又鬧,甚至在地上打滾。這個時候,媽媽為了阻止孩子哭鬧,通常都會心軟地給孩子買下玩具。
  • 孩子的成長,從家長的主動放手開始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大包大攬,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家長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手」。、長輩過分疼愛孩子,喜歡什麼事都給孩子包辦,孩子學爬行的時候,想爬過去拿感興趣的玩具,家長馬上給遞到手裡;孩子學站的時候,家長心疼孩子掙扎地太辛苦,就直接把孩子扶起來;孩子會走路地時候突然絆倒了,家長裡面衝過去把孩子抱起來…成長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大人無微不至的照料,以後會遇到很多問題。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任何一位母親都不能包辦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將來,包括學習、工作,以及事業的成功都要靠他們自己去闖去努力去奮鬥,而這一切沒有自立自強的意識和精神是很難取得滿意的結果的。家長只有學會適當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和體驗世界的機會,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父母適當放手,孩子才有動手實踐的機會,才有成長的機會,以後才能獨立生活。猶太人的諺語裡,把子女比喻勇士手中的箭。如果以射箭為例,父母就好像是射手,孩子是父母手中的劍,箭靶就是人生的道路。
  • 孩子犯錯了?正是成長的好機會
    「我去拿紙擦!」說完他就跑跑去拿了紙回來,主動在地上擦。看著他臉上還有雞蛋液,忍不住笑了問:「兒子,你知道他為什麼會撒嗎?」「恩,我沒拿好,就撒了。」他邊擦地邊回復我。「我覺得是因為你太著急了,沒有顧著看雞蛋液,又想去看鍋,分散了注意力,結果沒拿穩就撒了」,我向他複述我看到的事實。
  • 讓孩子去體驗百態人生!放手,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支持!
    我們家七七也化身為小店長,販賣自己喜愛的小玩具,學習用品……而家長則在一旁以小幫手的身份作為輔助……這一次義賣小活動,家長和老師放手讓孩子去體驗整個義賣過程,從剛剛開始躲在我身後不敢說話,到後來主動去跟別的小朋友介紹她的小玩具,一本正經的跟小朋友介紹義賣是為了幫助沒有學習用品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