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去問美國老師家做客,看見老師不滿三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那位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
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她開心的拍起手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更何況是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呢,應該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潑好動的孩子不犯錯誤才真是不正常。
錯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給予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還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的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者是依賴於父母,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改成錯誤的道理。或許鼓勵孩子犯錯的觀點會受到許多中國父母的排斥,他們會覺得這樣不可理喻,其實鼓勵只是一種手段,培養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兒童的悟性都是從錯誤中得來的。
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的古訓,如出一轍,當然不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且孩子在求職過程中以認知能力的智能導致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以前歷經了無數次的失敗,也可以說犯了無數的錯誤,才使他最終悟出了公司的價值和作用,從而發明了電燈。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聰明,十全十美,希望他們永遠做一個乖孩子,然而這個願望是美好的,充滿愛意的,也是錯誤的,自私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以個人的喜好左右兒童的成長,應該以兒童的成長需要為根本,輔助他們身心的發展和統一,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
父母對此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小時候犯錯是為了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後少犯致命的錯誤,然而少有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每當孩子犯錯之後,成人輕則一番痛心疾首的指責,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啊,人家孩子都那麼乖,你是怎麼老是教不好的呢?小錯天天有大錯常不斷,你真是個壞孩子,你真給爸爸媽媽丟臉,我們真後悔把你生出來一番懲罰和打罵,讓孩子幼小的身心飽受摧殘,試問這些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父母是否想過,當孩子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會努力的想要改正呢,成長中的孩子沒有太多經驗,遇到一些從未發生的事情之後,他們在新事物面前總會表現出不知所措,孩子帶著想要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卻不知道該怎麼做,該怎樣處理。這個時候他們會出自本能的保護,自己很可能會因此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措施,從而把本想處理好的事情給辦壞了,甚至傷害了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分析原因幫助或者是指引孩子找到正確的做法,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孩子,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從心眼裡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孩子,認為永遠也改不好了,這樣一來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無端的被父母定性為了壞孩子。
別個壞孩子真的就該生了。
孩提時代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候,是兒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是最具可塑性的時代,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在思想上正確的引導孩子,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去犯一些錯誤,孩子犯錯並不是件壞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好事,孩子犯錯是因為他的無知成人剛好可以抓住這樣的契機,好好的教育他,這種教育對他將來踏上社會後不犯同樣錯誤是絕對有幫助的。
當兒童因為無知犯錯的時候,成人切忌輕易給他們下定義,比如我覺得他的品性有問題,而輕易放棄對他的教育,父母應該恪守自己的職責,認真的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及犯錯誤的根源,在哪裡犯這樣的錯誤,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對他有什麼樣的危害性的。
自己首先弄明白之後再找機會和孩子溝通,溝通的過程中儘量心平氣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慢慢的孩子學會了做人與做事,也能夠健康自信的成長了。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孩子犯錯過程中的不利的消極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但是不能放任孩子犯錯視而不見或者是置之不理,但也不能使規範兒童的言行,絕不允許孩子犯錯,這兩種做法都是極端而錯誤的,父母是孩子的第1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成人不要忽視日常言行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尊重,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感染會激勵孩子成長,起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當孩子犯錯之後,心中充滿了不安惶恐,如果在此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誠懇的提醒,有效的點撥,孩子便會發自內心的熱愛父母,喜歡向父母傾訴生活和學習上的快樂和憂愁,喜歡和父母協作,努力爭取成功,融洽親子關係會孕育出巨大的教育親和力。
此外成人之間發生衝突或者是矛盾的時候,切莫影響到孩子,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扭打摔東西的,更不要盲目的把怒氣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其大打出手或者是惡語中傷,這麼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給他造成伴隨他一生的心理陰影,等方面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包括發展的不平衡性,順序性及差異性的,父母應該首先尊重這些規律,關注孩子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所產生的量和質的變化,不斷的啟發誘導,鼓勵他們開解自己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的發展潛能,同時還要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極大的激發孩子的想像和創造的激情,使其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鼓勵孩子犯錯誤,就要求父母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大膽的想,大膽的做大膽的事,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一出錯誤就越俎代庖,更不能因為他們一個天真的想法犯了錯就橫加指責,甚至暴棍相加,只要有利於他們思維的創新,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就應該允許並且鼓勵他們犯一些天真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培養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於成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的弱者。
父母要對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個性很強,易犯錯誤的孩子充滿信心,父母首先充滿信心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來,父母應該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