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精彩演講: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允許孩子犯錯

2020-09-05 軍軍育兒雜談

著名主持人、媒體人楊瀾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

「一個媽媽的成功就是讓你的孩子成功的離開你。媽媽最終要放手,最終要讓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

所以你的孩子是誰的?其實,他是他自己的。他只是經過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但他並不是被我們佔有或是擁有的。」

讓孩子成功的離開自己,說的非常輕鬆,但是作為家長,知道實施起來有多困難。

沒有媽媽不愛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不犯錯誤、少受到風吹日曬,少有痛苦疾病……所以總是有很多操心的事情,於是「愛嘮叨」就成了媽媽們的另一個代名詞。

不過在演講中,楊瀾也說,做母親這是一種本能,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命有也會在所不惜。但是真正如何去愛?如何以適當的方式,適合我們孩子的方式去愛?卻是每一個母親就需要很好的去學習的!

讓孩子學會付出

楊瀾說,在自己小的時候,媽媽就會讓自己打掃衛生,不僅僅是自己家的,而是自己住的樓層那一層的衛生。

楊瀾的媽媽說,力所能及,與人方面,何必斤斤計較。

後來,在楊瀾打掃樓層這樣的舉動被同樓道的人看到之後,其他家庭的人也會讓自家孩子出來打掃衛生,於是楊瀾就和小夥伴們輪流值日,他們所在的樓道一直都是最乾淨的。

後來,在競爭主持人的時候,到了二進一的環節,評委讓她們兩個各自準備一個英文的自我介紹。在準備的過程中,那個小姑娘就很害羞的來問楊瀾,讓楊瀾幫忙看一眼她的演講稿有沒有什麼問題?

於是楊瀾就幫她看了。對於和自己競爭的人依然可以願意幫助,也正是這樣的 一個舉動,讓當時的評委投出了珍貴的一票,最後楊瀾勝出。

那麼現在的孩子,其實接受善意的機會遠遠比釋放善意的時候多,那麼孩子就會羞於表達善意,或者是不知道應該如何釋放自己的善意,如何付出/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多試著給孩子創造一些可以釋放自己善意,學會付出的空間,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相當重要的。

這一點,霍思燕就做得很好。

在《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就和自己的好朋友說,媽媽也要學會偶爾示弱。「還是要撒撒嬌,服服軟,我常常說,哎呀這個我不行,他會幫你幹。」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嗯哼就是一個小暖男,霍思燕玩兒滑梯緊張的時候會說「我保護你」,霍思燕讓嗯哼幫自己冰美式咖啡時候,嗯哼也會悄悄的換成熱的,說「因為我怕媽媽感冒」。

即使孩子年紀小,其實也會想要幫助到別人,有被需要的感覺。當自己可以幫助到別人的時候,其實孩子是會非常的自豪的。這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孩子也會越來越不吝嗇去付出,以及敢去付出。

那麼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責任感也得到培養。

允許孩子犯錯

楊瀾在演講中說,自己的好朋友黃靜潔是著名教育學家,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父母的格局》,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你要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即便你再愛他。

並且黃靜潔也是身體力行的做到了。

在旅遊的時候,黃靜潔會把規劃路線這件事情全權交給孩子,然後旅行時就按照孩子規劃的路線走。

有一次在規劃路線的時候,還在地圖上看到兩個點很近,也是就計劃了步行,到那時走到當地的時候才知道,地圖上看的很近的兩個點,走的時候卻需要一個半小時。

那麼有些家長其實就會開始斥責孩子了,為什麼不好好好清楚地圖?用心規劃了嗎?

但是黃靜潔沒有,即使自己膝蓋有點傷,並不太適合這樣的散步強度。但是她依然堅持走了下來,然後告訴孩子,這次規劃的已經很好了,我認為你做的很好,相信你下一次可以更好。

允許孩子犯錯,不斥責孩子的錯誤,有一些彎路,是孩子必須要走的。

家長不希望孩子犯錯,但是其實我們都清楚,這世界的很多錯誤,不是別人跟你說了不要犯,你就可以不犯的。

犯錯誤本身就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 說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放手讓孩子試錯,孩子才會知道下次不可以這樣做。

  • 包容孩子的錯誤,接納孩子的錯誤。

用引導的態度,去將孩子引向正確的做法上,就這足夠了。

  • 不要揪住錯誤不放。

對孩子的錯誤「錙銖必較」,,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重點應該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很正常。凡是都有第一次,當家長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孩子或許做的不好,但是一定會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楊瀾精彩演講: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允許孩子犯錯
    著名主持人、媒體人楊瀾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一個媽媽的成功就是讓你的孩子成功的離開你。媽媽最終要放手,最終要讓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所以你的孩子是誰的?其實,他是他自己的。他只是經過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但他並不是被我們佔有或是擁有的。」
  • 楊瀾: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成功離開自己
    >但是在國外卻截然不同,他們成年之後父母幾乎就不會再承擔他們的任何費用,這個時候孩子就必須學會獨立的面對生活。狐狸法則,當年幼的狐狸長大之後,便會被媽媽推離自己的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生活。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成功離開自己1、讓孩子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能力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是會不斷增加的,確實他們在嬰兒時期幾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依靠父母,就是當他們兩歲之後,三歲之前,便會掌握一些生活中的技能。
  • 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成功離開自己
    &34;這是楊瀾在一檔節目中說的話,孩子其實是他們自己的,哪怕是父母也沒有權利去決定或者控制孩子的一生。自然界中有一種現象叫做狐狸法則,當年幼的狐狸長大之後,便會被媽媽推離自己的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生活。
  • 日本11歲男孩的早晨獲贊:學會放手,是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
    距離9月1號開學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了,不少家長表示鬆了一口氣,終於讓&34;回籠了,自己也不用那麼辛苦,整天圍著孩子轉了。其實家長們之所以會有&34;的感受,孩子淘氣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也有孩子獨立性糟糕的問題,沒辦法自己收拾床鋪、不會自己準備早餐等等,就算是日常作業,也只有在父母的督促下才肯動筆,讓爸爸媽媽大傷腦筋。
  • 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允許犯錯是第一步,試著做一次
    &34;,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適當的犯錯必不可少,但是小編卻發現,很多孩子不敢犯錯,與其說是不願面對失敗,倒不如說是害怕受到父母的責罵。這時候,家長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真的是正確的嗎?
  • 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媽媽,是有多可怕
    允許孩子犯錯,其實是給了孩子一次次成長的機會。01.犯錯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超人媽媽帶娃記》裡,胡可面對兒子小魚兒吃狗糧這件事上的做法,可圈可點。教育學家尹建莉說:「犯過錯是孩子生長中的必修課,只要修夠一定課時,他才會真正獲得觸類旁通、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才幹。」犯錯沒有什麼大不了,能讓孩子從過錯中汲取經驗,還能讓他們記得更牢。孩子性本善,接納孩子犯錯,並允許孩子犯錯,才能給孩子更大的健康心理發展空間,樹立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
  • 《學習的格局》:讓孩子學會「有效犯錯」,比不讓孩子犯錯更重要
    只有經過這樣的嘗試,才能在學習上找到更好的方法,獲得最後學習的成功。孩子失敗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成長,在失敗的過程中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改正不足的路上,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成長。沒有人能生來就不犯錯的,通過犯錯才能獲得很多生活和學習的經驗。就像洗碗這樣對大人來說很簡單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卻不是。我小時候剛開始洗碗的時候,經常打壞碗,要不就是洗不乾淨。雖然這樣我的媽媽還是很耐心地教我洗碗,雖然知道我洗不乾淨,但還是想讓我自己去嘗試。不肯放手何來成長?要學會讓孩子適當地犯錯誤,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是很有必要的。
  • 放手讓孩子去犯錯,是孩子快速成長的秘訣
    小錯天天有大錯常不斷,你真是個壞孩子,你真給爸爸媽媽丟臉,我們真後悔把你生出來一番懲罰和打罵,讓孩子幼小的身心飽受摧殘,試問這些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孩子犯錯過程中的不利的消極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但是不能放任孩子犯錯視而不見或者是置之不理,但也不能使規範兒童的言行,絕不允許孩子犯錯,這兩種做法都是極端而錯誤的,父母是孩子的第1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 毀掉一個孩子,別讓他犯錯就好了,智慧媽媽這樣做,接住孩子犯錯
    ,媽媽不讓犯錯是更大的陷阱。只有我們允許孩子犯錯,孩子才會有成功的機會,才有可能成功。幾天後,孩子的體育成績就從C到B,而孩子這時候的表現就屬於「有效犯錯」,因為他學會正面看待自己錯誤,並且從錯誤中受益。
  • 「允許孩子犯錯」到底什麼意思?
    這段時間,孩子的錯誤越來越多的被大家看到,因為有些甚至嚴重到讓某些人口誅筆伐的地步。所以,我想說說允許孩子犯錯到底是什麼意思?1. 允許孩子做不好,做不到你期望的好。例如:你認為這些簡單的數學題,他早都應該會做。2. 允許孩子做不到,看看是不是我們定的目標太遠或標準太高。例如:孩子還沒有學多久的鋼琴,就讓他每天1個小時,紋絲不動,不能休息的練琴。3.
  • 讓孩子學會在犯錯中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深刻的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大人的認同加深了印象,最後的提問,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上,也就讓孩子感受到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史蒂芬.格倫博士和簡.尼爾森提出成功人士具備的七項感知力和技能之一就是「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看過這樣一個例子,有這樣一個家庭,媽媽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就連孩子做地鐵她都不允許,因為她覺得地鐵很危險。就這樣,她一直照顧到孩子上了很好的大學,學習成績也很優秀。但是,孩子很難發展自己的事業,甚至連談戀愛都做不到。雖然條件極好,可是談戀愛很難做到。
  • 李玫瑾:孩子到12歲後,家長要學會放手,不做「保姆式」媽媽!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演講中曾經表示:孩子在12歲之後,家長就要學會慢慢的減少對孩子的幹預。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覺得他們也是一個有自我行為能力的人,也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資格,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成長。李玫瑾教授也曾公開表示:當「保姆式」媽媽是一個非常大的悲劇,更是非常錯誤的家庭教育範例,這樣做只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 別怕孩子犯錯,比起制止,優秀的父母更擅長「袖手旁觀」
    這是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2005年在肯揚學院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開篇。這個故事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最簡單、最普遍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讓人忽略。就像家長只看到孩子按照我們指定的路一步一步走得順利,卻看不到孩子正在慢慢失去選擇的能力。
  • 這三種性格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大多懦弱又自卑
    孩子和家長的相遇本身就是一種緣分,從孩子出生到長大,他們的性格、氣質和習慣都無不藏著父母的影子。一個家庭中,由於陪伴時間的多少,導致媽媽這個角色對孩子的影響多餘父親,這並不是代表媽媽更懂的如何教育孩子。有的媽媽脾氣暴躁對孩子經常性吼罵;有的媽媽冷漠無情,對孩子不管不顧;也有的媽媽經常包攬孩子各類大小事,孩子沒有任何主權,這三種性格的媽媽帶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內向,在將來出入社會步履維艱。
  • 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文/月簾電視劇《小別離》熱播的時候,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的這句話曾一度引爆話題: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 《讓孩子學會思考》:告別5大家長陷阱,3招教你放手讓孩子獨立
    本書試圖幫助家長從這些陷阱當中走出來,對孩子適當的放手,讓他們學會思考。這本書有兩位作者,一位是達琳·斯威特蘭,美國一位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她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二十多年,是兒童和家庭治療領域著名的治療師和演講家。另外一位作者羅恩·施託爾伯格,也是美國的執業臨床心理醫生。
  • 13歲上名牌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後被勸退:父母不懂放手毀掉孩子一生!
    很多父母甚至到孩子成年都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更不要說烘培炒菜,以致很多人到結婚後三餐還得回父母家解決。父母越捨不得放手,孩子越不能成長;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才能引來更廣闊的天空。我們不能用愛的名義束縛住孩子,學會放手,是對孩子愛的深沉的體現。
  • 不去犯錯就是錯,不犯錯的人生,才真的可怕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託著小麻雀,快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他忽然想起媽媽從來不允許在家裡養小動物。想到這裡,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家門口,進屋去請求媽媽。經過他苦苦哀求,媽媽終於破例答應了。小男孩興高採烈地跑到門口,打開門一看,天哪,小麻雀早就不見了。這時,他看見牆角裡站著一隻小黑貓,正在那裡意猶未盡地舔著嘴巴,小男孩立即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 楊瀾2019北外開學典禮演講,分享如何學外語
    01大量閱讀演講伊始,楊瀾分享了一個她的老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許國璋教授教學法。" 我依稀記得,在我入學的時候,許國璋教授為我們上第一節大課時,就布置了一個作業:大學四年的時間必須讀500本書。"02持之以恆看了幾遍楊瀾的演講視頻之後,最令我震撼的一句話,就是「直到今天我仍然堅持每天半小時的法語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