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簾
電視劇《小別離》熱播的時候,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的這句話曾一度引爆話題: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深以為然,為人父母,無論你多麼的愛孩子,首先就要學會放手,而這恰恰是為人父母最難做到的事。什麼是放手?什麼時候放手?怎麼放手對孩子最好?
學會對孩子放手,並不是放任,任憑孩子胡作非為變成討厭的熊孩子,而不管教;也不是完全不管,只要給他吃飽喝足就讓他自生自滅。所謂放手,是指相信孩子的能力, 鼓勵孩子去探索和嘗試周圍的世界,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讚美孩子的努力,讓孩子適當的經歷挫折,走點彎路,體驗人生中的愛恨別離,悲喜交加,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人類撫育後代的時間相對來說是很長的,從出生到大學畢業,有些甚至到讀完博碩,能獨立工作,有了經濟來源,短則十七八年,長則二三十年。這是人類生理特徵及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這段漫長的撫養期裡,父母往往付出了最深切的愛和最細緻的教育。很多家長覺得愛就是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讓孩子受苦,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家裡有好吃的都給孩子吃,當然,父母的愛都是真心的,但卻與愛背道而馳。
電視節目《變形計》中有很多在這種寵溺無邊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最後變得目中無人、自私自利,經不起挫折,經不起風雨,最關鍵的是,孩子沒有得到他真正需要的成長體驗,沒有機會去做一點能自我肯定自我實現的事。
作為父母,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世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體驗,讓他們去體驗成長的樂趣、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些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養成、幸福感受等綜合能力。
澳大利亞和英國心理學家對164名4歲左右的幼兒和他們的父母進行研究,得出結論:
挑戰型教養行為越少,孩子的焦慮症狀越多(比如怕黑、怕失敗、怕打雷、怕陌生人、怕自己一個人睡覺等)。同時,研究發現,爸爸們的挑戰型教養行為比媽媽們多。
通常爸爸都是那個把孩子舉過頭頂拋棄來玩的大力水手,而媽媽在一邊緊張的囑咐「別摔著」「小心點」,不厭其煩的叮囑。
想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減少焦慮,自信心滿滿的享受人生,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為孩子著想,通過不同的挑戰型教養方式來鍛鍊孩子的體能和心理。
挑戰型教養,並不是「非怎樣不可」,主要是讓孩子,做自己想做卻不敢去做的事情,或者想做卻沒有信心或者害怕失敗的事情,比如,每天堅持學習英語一個小時、蹦極等等。
這種挑戰讓孩子發現自己更大的潛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更高的自信心。
在體能上,身在城市的孩子更應該鼓勵挑戰型教養,越野、爬山、長跑、滑雪、遊泳、攀巖等多種方式,這些體能上的新挑戰都會給孩子帶來新的感受、收穫和自我肯定。
1、重視榜樣的力量,比說教更有效
在面對挑戰的問題上,如果孩子看到了父母的勇敢和努力,自然會以父母為榜樣學習,甚至青出於藍,如果父母鼓勵孩子去挑戰,自己卻袖手旁觀,玩手機,孩子怎麼會去挑戰呢?
2、當孩子面對新環境、新挑戰時,家長要本著少說、少管的原則,相信孩子的能力,讓自己有意識地放手。
你說的再多,不僅妨礙了他主動思考,失去判斷能力而且萬一做壞了還會怪你,何苦呢?家長適當的「懶」,會促使孩子不得不「勤」,你放開了手,他蹣跚學步,總會越走越穩,即便摔幾下也沒關係,吃一塹長一智。
3、爸爸媽媽給予足夠的支持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如:「男孩子就要勇敢」等,允許孩子有情緒,如果孩子哭了,要及時安慰,爸爸媽媽們要表現出善良而有同理心,並鼓勵他挑戰自己,最好能和他一起挑戰,互相打氣,積極互動。
龍應臺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深愛孩子,請學會放手。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挑戰,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跌跌撞撞的探索世界。終有一天,他會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會謝謝你的愛和成全。
我是 關注我,獲得更多育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