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2020-08-24 月簾育兒

文/月簾
電視劇《小別離》熱播的時候,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的這句話曾一度引爆話題: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深以為然,為人父母,無論你多麼的愛孩子,首先就要學會放手,而這恰恰是為人父母最難做到的事。什麼是放手?什麼時候放手?怎麼放手對孩子最好?


什麼是放手?

學會對孩子放手,並不是放任,任憑孩子胡作非為變成討厭的熊孩子,而不管教;也不是完全不管,只要給他吃飽喝足就讓他自生自滅。所謂放手,是指相信孩子的能力, 鼓勵孩子去探索和嘗試周圍的世界,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讚美孩子的努力,讓孩子適當的經歷挫折,走點彎路,體驗人生中的愛恨別離,悲喜交加,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人類撫育後代的時間相對來說是很長的,從出生到大學畢業,有些甚至到讀完博碩,能獨立工作,有了經濟來源,短則十七八年,長則二三十年。這是人類生理特徵及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這段漫長的撫養期裡,父母往往付出了最深切的愛和最細緻的教育。很多家長覺得愛就是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讓孩子受苦,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家裡有好吃的都給孩子吃,當然,父母的愛都是真心的,但卻與愛背道而馳。

電視節目《變形計》中有很多在這種寵溺無邊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最後變得目中無人、自私自利,經不起挫折,經不起風雨,最關鍵的是,孩子沒有得到他真正需要的成長體驗,沒有機會去做一點能自我肯定自我實現的事。

作為父母,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世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體驗,讓他們去體驗成長的樂趣、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些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養成、幸福感受等綜合能力。

鼓勵挑戰型教養,鍛鍊孩子體能和心理

澳大利亞和英國心理學家對164名4歲左右的幼兒和他們的父母進行研究,得出結論:

挑戰型教養行為越少,孩子的焦慮症狀越多(比如怕黑、怕失敗、怕打雷、怕陌生人、怕自己一個人睡覺等)。同時,研究發現,爸爸們的挑戰型教養行為比媽媽們多。

通常爸爸都是那個把孩子舉過頭頂拋棄來玩的大力水手,而媽媽在一邊緊張的囑咐「別摔著」「小心點」,不厭其煩的叮囑。

想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減少焦慮,自信心滿滿的享受人生,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為孩子著想,通過不同的挑戰型教養方式來鍛鍊孩子的體能和心理。

挑戰型教養,並不是「非怎樣不可」,主要是讓孩子,做自己想做卻不敢去做的事情,或者想做卻沒有信心或者害怕失敗的事情,比如,每天堅持學習英語一個小時、蹦極等等。

這種挑戰讓孩子發現自己更大的潛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更高的自信心。

在體能上,身在城市的孩子更應該鼓勵挑戰型教養,越野、爬山、長跑、滑雪、遊泳、攀巖等多種方式,這些體能上的新挑戰都會給孩子帶來新的感受、收穫和自我肯定。

愛孩子,放手方式有講究

1、重視榜樣的力量,比說教更有效

在面對挑戰的問題上,如果孩子看到了父母的勇敢和努力,自然會以父母為榜樣學習,甚至青出於藍,如果父母鼓勵孩子去挑戰,自己卻袖手旁觀,玩手機,孩子怎麼會去挑戰呢?

2、當孩子面對新環境、新挑戰時,家長要本著少說、少管的原則,相信孩子的能力,讓自己有意識地放手。

你說的再多,不僅妨礙了他主動思考,失去判斷能力而且萬一做壞了還會怪你,何苦呢?家長適當的「懶」,會促使孩子不得不「勤」,你放開了手,他蹣跚學步,總會越走越穩,即便摔幾下也沒關係,吃一塹長一智。

3、爸爸媽媽給予足夠的支持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如:「男孩子就要勇敢」等,允許孩子有情緒,如果孩子哭了,要及時安慰,爸爸媽媽們要表現出善良而有同理心,並鼓勵他挑戰自己,最好能和他一起挑戰,互相打氣,積極互動。

龍應臺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深愛孩子,請學會放手。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挑戰,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跌跌撞撞的探索世界。終有一天,他會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會謝謝你的愛和成全。

我是 關注我,獲得更多育兒話題。

相關焦點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放手。適時放手,得體退出,愛得高明,有節制,這才是真愛。
  • 真正理智的愛孩子,學會放手,共同成長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剝離,而後者意味著子女的獨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
  • 真的愛你的孩子,就要學會放手
    每一對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太多的愛,不計較十月懷胎的漫長和艱辛,不埋怨起早貪黑養家的奔波和勞碌,只心甘情願的把一顆心放在孩子身上,毫無保留的付出。誰都不會懷疑,父母的愛是偉大的,孩子傾其一生可能也無法償還。
  • 朱雨辰媽媽式家長,打著愛的旗號傷害孩子,愛娃先學會放手
    ,就是讓他們感覺不到煩惱,不用為生活瑣碎事情去煩心,但是這種愛太過於沉重,讓人喘不過氣來把自己強加得好壓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辜負自己的期望,自己就會認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孩子還是不聽自己的。家長就是用這種愧疚感牽制了孩子蠢蠢欲動的心,讓孩子乖乖聽自己的話。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想要的是在愛的包圍一下,自己有一個空間能夠讓自己發揮。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那要怎麼杜絕孩子形成這種不好的習慣呢?家長應該要先了解狐狸法則。說到這裡,家長不禁就會疑惑了。那狐狸法則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去看看吧!人類和動物一樣,都希望孩子能幸福成長,但動物媽媽們知道,這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誰都不可能一直陪著誰一生,如果不能及早讓孩子學會獨立,總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生活上的依靠。那麼的,當孩子沒有父母的依靠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將無所適從。所以父母們,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獨立!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學會放手
    海藍博士說過:「做一個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上插把刀看著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把愛藏起來,很多時候都是默默旁觀,而不是大包大攬。 你可以做孩子的眼睛,但有些路只能他自己走。
  • 愛她,就讓她學會更多的生活技能,學會放手
    今天同事來我家吃飯,我算得上比較愛下廚的那種吧,孩子煮飯,幫我做些準備工作,做菜期間同事陪孩子在客廳玩,雖然我同事是第一次來我們家,但孩子性格開朗,再加上這個假期太長,孩子沒有經常和朋友們玩,阿姨來家裡願意陪她畫畫她肯定是喜歡得不得了,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每個孩子都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從幼苗成長為茂盛的花朵都需要「護花使者」的精心栽培。溫室裡永遠培育不出好的花朵,只有在外面的世界,經得起風吹雨打的花,才是最美麗的,而教育孩子和養育花朵其實是一個道理,第一步就得先讓孩子擁有獨立性。
  • 虐戀情深文《如果愛請不要放手》愛的那麼深痛的那麼真
    《如果愛請不要放手》——秦歡內容簡介:這一桌子的菜,都是她做的,她沒有資格吃。  她是白瑾昊的妻子,她沒有資格坐在白瑾昊的身邊。  白茜茜的誣陷和辱罵,她的公公婆婆都視而不見……  這一切,不過是因為四年前,大著肚子的白茜茜被送上她的手術臺,她保了大人,可白家人卻認定是她害死了白茜茜的孩子,導致白茜茜「終生不育」,導致白茜茜和未婚夫嚴澤分手,患上了「抑鬱症」!  包括她新婚的丈夫,都對她大變臉!
  • 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
    2.關注成功後可查看往期內容3.轉載請註明出處【編者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我們相信,這些情感真實、感受真切的小故事,其散發出的育人魅力,定會讓你有所思、有所得。剛上一年級時,黃千瑀做家庭作業常有馬虎、拖拉現象,還經常丟三落四,忘帶物品。父母很著急,於是替她檢查作業和物品。一段時間後,父母發現,家人的插手反倒讓孩子有了依賴心理。
  • 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第三天,孩子一個人去上學,要求七點二十分到校,她怕自己走迷路會遲到,早上五點就起床並拒絕媽媽送她到地鐵,自己一個人走了,6點50分給媽媽發了個簡訊:「我到了」。看,孩子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也能順利完成自己個人獨立的行走。主要是做父母的要捨得放手,孩子其實沒你想像中的那麼不經事。你的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得不到鍛鍊。其實,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情結太重。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是要真正學會放手《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所以父母要克服自己的「空巢綜合症」,學會放手,鼓勵孩子獨立,更要鼓勵自己面對人都是孤獨的這一現實。在孩子處理個人問題的時候給予建議與幫助而不是讓孩子尊崇自己的意願。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不要橫加幹涉孩子,凡事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有商有量,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 《愛與放手》:高質量培養孩子,共築家庭美滿的智慧書籍!
    《愛與放手》這本書是我近來尤為喜歡的育兒書籍,注重高質量陪伴孩子,父母不僅能夠一路呵護孩子的性成長,還能為自己消解養育焦慮,提高教育能力,甚至還可以重獲療愈自己,修復創傷的機會。《愛與放手》一書著重講述性教育,讓孩子們從父母身邊學習如何正確看待兩性關係,以及成人後的性交往處理模式。
  • 學會給孩子放手的愛,不要養成籠子裡的鳥
    註:文章系本人原創,圖片來源網絡我一直有個觀點:孩子並不是我們養在籠子裡的觀賞鳥。曾聽過一個男孩的傾訴:「媽媽小學文化,我是大學生,她讓我都聽她的,連我交女朋友都管。」既然子女已經成人,他們的肩膀已經足夠的結實,家長就要學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面對生活的真相,去體驗,去成長,去成熟。事實上,即使是家長認為必錯的事,有時也會結出成功的花朵。
  • 不愛你又不放手的男人,請主動放棄
    比如不愛你又不放手的男人,會這樣對待你,女人別看不懂。 1.看不見你的付出 實際上,一個真正愛你的男人,無論你為他做過什麼事情,他都會記得清清楚楚,並且會更熱情地回應你。你付出的越多,他就愛你愛得越深。
  • 要學會珍惜,也要懂得放手
    很多事,沒有來日方長,很多人,只會乍然離場,,,有多少次,我們為自己曾經的不珍惜感到遺憾,又有多少次,我們為自己曾經的卑微感到可憐,很多時候,我們既要學會珍惜,也要懂得放手。與知心朋友在一起時,我們要學會享受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段長久的友誼;與家人在一起時,我們要學會享受這天倫之樂,珍惜這些血濃於水的親情;與喜歡的人在一起時,我們要學會享受這甜甜的戀愛,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愛情。我們都想保留住這些美好,或甜蜜,或難忘,都是我們戀戀不捨的回憶。所以,我們在擁有時要學會好好珍惜,珍惜朋友,珍惜親人,珍惜當下。
  • 有一種愛叫「放手」,該放手時就放手
    在當今這個社會,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而孩子的學習成了父母心中一個焦慮的點。為了孩子,做父母的往往付出了很多,尤其是家有中考、高考的學生家長,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不比孩子的壓力小,而這種憂慮和負擔,就是對孩子深深的愛和牽掛。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正是因為我這麼愛你,……」操控型父母這麼做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太害怕失去你,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中。所以,在孩子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時,所有父母都應該停止對他們的控制。只有放手讓孩子去獨自去嘗試去歷練,才是對他最好的愛。伊能靜在一檔節目中說起兒子過生日的事,讓她意識到自己該放手了。她說兒子小的時候生日都是和爸爸媽媽一起過,可是最近這兩年他有一點需要和朋友過了,因為大了嘛。
  • 父母學會放手,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深沉的愛
    大人們都說,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在外地,也過得不錯,學會了很多的東西。其實外甥女上班也有幾年了,只是在本地,家裡一切都是父母在打理,她每天只要準時上下班,其他的什麼也不用管,她不會做飯,不會做家務。十指不沾陽春水,有是還和父母吵吵嘴。因為工作的調動,一下子離家千裡之外,姐姐曾經一度阻撓,覺得出去後,女兒會遭罪,什麼也不會,一度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