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給孩子放手的愛,不要養成籠子裡的鳥

2020-11-05 流墨於身後聊寫作

註:文章系本人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我一直有個觀點:孩子並不是我們養在籠子裡的觀賞鳥。

曾聽過一個男孩的傾訴:「媽媽小學文化,我是大學生,她讓我都聽她的,連我交女朋友都管。」

很多人會被他的前兩句刺痛到。於是一番陳辭便開始上湧:學歷不等於閱歷,沒有實踐經驗的理論只是紙上談兵,年輕人不能有傲氣,否則深陷泥沼才能懂娘心苦等。

可實際上,這番說辭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時代在變化,屬於舊時代的生活經驗不一定在今天依舊適用

當下的流行文化,主流思潮和價值觀,以及生活的水平、方式與環境和過去都大相逕庭,無數沒聽說過的新興專業、新型病毒、新型謠言和新型騙局都冒了出來。

對於後幾者而言,老人反而更易成為受害者。這時候,生活經驗容易讓人盲目自信,在懸崖策馬,最終在河邊溼了鞋,



而前兩句也只是引子,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後兩句。

他解釋說,「父母送我們上學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不再受沒文化的苦,知識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和格局,但是我媽卻把我們的不同當作我的不懂事,不論對錯,都會歸咎為我的不孝。我已經成年了,經過認真考慮後認為對的事她也從不認可,不斷拿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訓我,還挖苦、諷刺我,問我『你就不就範?』」

很明顯,他的母親的掌控欲過強了。

我們說,長輩是一本書,裡面藏著供我們進步的階梯。

但這是指生活經驗——顧名思義,就是生活方面的經驗。

比如人情往來,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這一方面,老人們無疑是專家,他們的經驗足以指導、引領我們的生活。

但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了。

對於報考專業、婚戀對象、選擇工作等,家長的經驗就只能作為參考。

新一代人的愛情觀、擇業觀等都已經不同,而且對於子女所學的專業,家長不一定有足夠的了解和前瞻,如果還用老觀念去綁架他們的想法,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火花。

這時候,需要給子女足夠的信任。如果還是把他們當做襁褓裡的嬰兒一樣,由家長為他們做決定,那便是承認這二十年對孩子的教育是失敗的。



其實,身處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年輕人在網絡上積累的閱歷某種程度上並不遜於親身體驗,他們有自己的決斷。可能激進,可能畏縮,可能不符合老一輩的價值觀,但只要損失的機會成本在合理的範圍,家長都應該給予尊重。

家長的閱歷也都是經歷了一路的風風雨雨才形成的,雖然都想子女少走彎路,但總有一些苦是他們必須吃的,總有一些南牆是他們必須要去撞的。只有生病了,才能產生免疫細胞,也才能懂得健康時的幸福。

既然子女已經成人,他們的肩膀已經足夠的結實,家長就要學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面對生活的真相,去體驗,去成長,去成熟。

事實上,即使是家長認為必錯的事,有時也會結出成功的花朵。



因此,在愛情、擇業等方面,家長可以把關,但只能給出建議,決不能把手伸得太長。這是子女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才能決定,這樣無論成功與否,都可以無悔而心安。

當然,作為子女,除了虛心聽取長輩的建議外,還要學會與長輩溝通。

當父母用孝順來約束子女時,這便反映出一個問題,即他們在情感上是處於弱勢的。因為擔心,惶恐,患得患失,所以他們不得不扯出孝道的大旗。

這說明在愛的交流與反饋上子女與父母之間存在障礙。怎樣讓父母對我們的孝抱有信心,能夠發現、理解並接受子女的愛,最終學會放手,敢於放手,這同樣是一門學問。

給子女足夠的自由,其實也是在給家長自己以自由。不要把對子女的期待和祝福轉變為一種壓力,甚至是暴力。給彼此以尊重,子女的成材之路才能始終晴朗、通暢。



相關焦點

  • 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深以為然,為人父母,無論你多麼的愛孩子,首先就要學會放手,而這恰恰是為人父母最難做到的事。什麼是放手?什麼時候放手?怎麼放手對孩子最好?學會對孩子放手,並不是放任,任憑孩子胡作非為變成討厭的熊孩子,而不管教;也不是完全不管,只要給他吃飽喝足就讓他自生自滅。所謂放手,是指相信孩子的能力, 鼓勵孩子去探索和嘗試周圍的世界,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讚美孩子的努力,讓孩子適當的經歷挫折,走點彎路,體驗人生中的愛恨別離,悲喜交加,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放手。適時放手,得體退出,愛得高明,有節制,這才是真愛。
  • 真的愛你的孩子,就要學會放手
    每一對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太多的愛,不計較十月懷胎的漫長和艱辛,不埋怨起早貪黑養家的奔波和勞碌,只心甘情願的把一顆心放在孩子身上,毫無保留的付出。誰都不會懷疑,父母的愛是偉大的,孩子傾其一生可能也無法償還。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當普特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們已經變得更加健康強壯。在狐狸的世界裡,小狐狸是不能和大狐狸生活在一起的 ,他們一定要學會獨立生存。如果他們不知道如何獨立生存,將會被大自然無情的淘汰。「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儘管很殘酷,但是這是動物為了族類能生存延續的天然法則。
  • 把鳥關到籠子裡,這鳥就在那兒念咒了(宣化上人)
    你今生若不籠鳥,不把鳥裝到籠子裡,好像禮拜天有一個小孩子,帶來一隻裝在籠子的小鳥,鳥吱吱叫,他就說那隻小鳥有病了,要拿來佛堂叫它病好。其實怎麼樣?你今生若不把鳥圈到籠子裡,來生就不會坐監獄。「今生不籠鳥,來生不坐監」,你想一想,你把鳥裝到籠子裡,令它不自由,這個國家是自由的國家,你就叫畜生不自由,這也是不合乎國家的憲法。令畜生不自由,最低限度是違背這個國家的憲法。你違背憲法,把這隻鳥關到籠子裡,好像關到監獄裡頭一樣,這鳥就在那兒念咒了,說:「果報、果報、果報。」那麼果報、果報,來生的果報就來了。
  • 愛孩子還不夠,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去愛
    小鼴鼠找來了木頭、釘子、工具箱,給小鳥做了一個籠子,想要把小鳥永遠留在身邊。爸爸也過來勸小鼴鼠,但還是無濟於事。小鳥被放在了籠子裡,呆呆的,很難過。小鼴鼠給小鳥講繪本上的故事,一直守著它。小鼴鼠回到家把籠子打開,讓小鳥飛走了。第二天,小鼴鼠在森林裡看到自由飛翔的小鳥,他開心極了。怎樣閱讀這本書家長在為孩子講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只是簡單地把文字讀一遍,應該適當地引導孩子去觀察和思考。比如,講完故事,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故事中關於「愛」的問題。
  • 關在籠子裡的鳥,長不大
    昨晚,家長群裡非常熱鬧,家長們對於職業學校安排高三學生實習的事情,各抒己見,眾說紛紜。可能是有的孩子,在流水線上實習的過程中,感覺到又苦又累時間也長,於是向家長訴苦了,家長一籌莫展,只好在家長群裡尋求幫助。家長們既擔心孩子的健康,也擔心關心孩子的未來。看到這一幕幕對孩子深情的愛意,我非常感動。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越愛越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度的愛就變成了嬌慣,而嬌慣孩子危害很大。同事松梅屬於比較嬌慣孩子的媽媽。她除了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和睡覺之外,就連很多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小事也為孩子包辦做了。孩子有亂扔東西的壞習慣,他的房間經常亂得一團糟,而且年滿5歲還不會自己繫鞋帶,每次出門都需要松梅系好。同事提醒她說孩子快上小學了,應該早睡早起養成規律的作息,否則上學會不適應,但松梅不以為然。
  • 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
    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我們相信,這些情感真實、感受真切的小故事,其散發出的育人魅力,定會讓你有所思、有所得。剛上一年級時,黃千瑀做家庭作業常有馬虎、拖拉現象,還經常丟三落四,忘帶物品。父母很著急,於是替她檢查作業和物品。一段時間後,父母發現,家人的插手反倒讓孩子有了依賴心理。
  • 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教孩子學會「去愛」,「去感恩」
    沒想到這位媽媽的發言引起了群裡很多家長的強烈反響,都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會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喜歡攀比,動不動還朝長輩發火。一時間,大家都在感嘆怎麼把孩子養成了這樣的「小白眼狼」。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媽媽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孩子生活:學會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
    :學會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王姐的獨生子今年要大學畢業了,因為家裡就這麼一個「大寶貝」,王姐夫妻二人對於孩子一直是百依百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王姐和愛人從來沒有拒絕過他。作為孩子的母親,就應該學會放手,「得體」地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得到鍛鍊,這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
  • 小學男生寫「我想在籠子裡生活」引網友吐槽:我們已是「籠中鳥」
    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這篇短文是馮驥才先生用幽默的筆法,寫了麻雀這種其貌不揚、但是酷愛自由的鳥兒,它們寧願死也不願意被豢養在籠子裡——即使籠子裡有吃有喝,生活無憂。當老師看到班上的兩個小男孩寫的答案時,直接驚呆了。
  • 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要知道,父母能給到孩子最大的資源就是愛和信任。因為教育,就是給他勇氣,再試一次。 這裡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 我們介入孩子的方式,是為他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還是限制了他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紀伯倫說:「思想是天空中的鳥,在語言的籠裡,也許會展翼,卻不會飛翔。」因此,想要培養一個有思想的孩子,就需要讓語言表達的籠子越大越好。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父母堅持「留白教育」,放手孩子才能學會飛翔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必須要學會放手,堅持「留白教育」,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在媽媽的眼裡,小寶只要做好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就已經足夠了。除了學習以外,小寶媽媽已經滲入到了孩子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就好像武林外傳裡的「無雙」一般,看到有事就大喊一聲「放著我來」!
  •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父母教育孩子時,學會運用狐狸法則很重要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今,很多孩子無法養成獨立的人格習慣,其實和父母有很大關係,常常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要注重什麼才能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呢?沒有人會願意和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做朋友,畢竟情緒不穩定說明這個人不夠獨立,所以讓孩子學會獨立消化情緒很重要。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每個孩子都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從幼苗成長為茂盛的花朵都需要「護花使者」的精心栽培。溫室裡永遠培育不出好的花朵,只有在外面的世界,經得起風吹雨打的花,才是最美麗的,而教育孩子和養育花朵其實是一個道理,第一步就得先讓孩子擁有獨立性。
  • 真正理智的愛孩子,學會放手,共同成長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剝離,而後者意味著子女的獨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
  • 你學會放手了嗎?小心別把對孩子的愛成了變質「營養品」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為了避免讓自己把關愛變成了溺愛,讓自己對孩子的愛變了質,其實在生活中父母應該這樣做。,父母主動過去去扶孩子,那麼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一種依賴,當自己再次摔倒的時候,依然不會爬起來,就等著父母去攙扶,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他養成了一種依賴和習慣。
  • 學會適當放手才是有利孩子成長最正確的方式
    我說,對的寶寶越來越愛乾淨了,知道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都要變成一個小大人了。寶寶聽了一蹦一跳的繼續往前走。說實話,剛開學的時候我很擔心寶寶會不適應幼兒園裡的生活,都是陌生的面孔,他還那麼小就要適應陌生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