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文章系本人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我一直有個觀點:孩子並不是我們養在籠子裡的觀賞鳥。
曾聽過一個男孩的傾訴:「媽媽小學文化,我是大學生,她讓我都聽她的,連我交女朋友都管。」
很多人會被他的前兩句刺痛到。於是一番陳辭便開始上湧:學歷不等於閱歷,沒有實踐經驗的理論只是紙上談兵,年輕人不能有傲氣,否則深陷泥沼才能懂娘心苦等。
可實際上,這番說辭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時代在變化,屬於舊時代的生活經驗不一定在今天依舊適用。
當下的流行文化,主流思潮和價值觀,以及生活的水平、方式與環境和過去都大相逕庭,無數沒聽說過的新興專業、新型病毒、新型謠言和新型騙局都冒了出來。
對於後幾者而言,老人反而更易成為受害者。這時候,生活經驗容易讓人盲目自信,在懸崖策馬,最終在河邊溼了鞋,
而前兩句也只是引子,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後兩句。
他解釋說,「父母送我們上學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不再受沒文化的苦,知識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和格局,但是我媽卻把我們的不同當作我的不懂事,不論對錯,都會歸咎為我的不孝。我已經成年了,經過認真考慮後認為對的事她也從不認可,不斷拿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訓我,還挖苦、諷刺我,問我『你就不就範?』」
很明顯,他的母親的掌控欲過強了。
我們說,長輩是一本書,裡面藏著供我們進步的階梯。
但這是指生活經驗——顧名思義,就是生活方面的經驗。
比如人情往來,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這一方面,老人們無疑是專家,他們的經驗足以指導、引領我們的生活。
但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了。
對於報考專業、婚戀對象、選擇工作等,家長的經驗就只能作為參考。
新一代人的愛情觀、擇業觀等都已經不同,而且對於子女所學的專業,家長不一定有足夠的了解和前瞻,如果還用老觀念去綁架他們的想法,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火花。
這時候,需要給子女足夠的信任。如果還是把他們當做襁褓裡的嬰兒一樣,由家長為他們做決定,那便是承認這二十年對孩子的教育是失敗的。
其實,身處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年輕人在網絡上積累的閱歷某種程度上並不遜於親身體驗,他們有自己的決斷。可能激進,可能畏縮,可能不符合老一輩的價值觀,但只要損失的機會成本在合理的範圍,家長都應該給予尊重。
家長的閱歷也都是經歷了一路的風風雨雨才形成的,雖然都想子女少走彎路,但總有一些苦是他們必須吃的,總有一些南牆是他們必須要去撞的。只有生病了,才能產生免疫細胞,也才能懂得健康時的幸福。
既然子女已經成人,他們的肩膀已經足夠的結實,家長就要學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面對生活的真相,去體驗,去成長,去成熟。
事實上,即使是家長認為必錯的事,有時也會結出成功的花朵。
因此,在愛情、擇業等方面,家長可以把關,但只能給出建議,決不能把手伸得太長。這是子女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才能決定,這樣無論成功與否,都可以無悔而心安。
當然,作為子女,除了虛心聽取長輩的建議外,還要學會與長輩溝通。
當父母用孝順來約束子女時,這便反映出一個問題,即他們在情感上是處於弱勢的。因為擔心,惶恐,患得患失,所以他們不得不扯出孝道的大旗。
這說明在愛的交流與反饋上子女與父母之間存在障礙。怎樣讓父母對我們的孝抱有信心,能夠發現、理解並接受子女的愛,最終學會放手,敢於放手,這同樣是一門學問。
給子女足夠的自由,其實也是在給家長自己以自由。不要把對子女的期待和祝福轉變為一種壓力,甚至是暴力。給彼此以尊重,子女的成材之路才能始終晴朗、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