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2020-12-16 桔洛家庭教育

我們生活在一個怪圈裡,一方面我們想要培養優秀的孩子,讓他們在未來有所發展,另一方我們又深諳應試教育的遊戲規則,當老師難,當孩子更難,可是當父母就容易嗎?


撇開任何批判,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作為普通的父母,怎麼在體制下,保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來源:網絡

如果一個孩子從一出生起,接觸到的環境裡沒有任何語言,成年人既不發起互動也不進行回應,那麼這個孩子永遠也學不會說話。


家長的介入、引導和教學等,對於孩子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須發生、也有一定好處的。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限度。經常有家長會產生這樣的錯誤想法:我必須什麼都主動教給孩子;如果我不教,孩子就什麼也學不會。這種觀點又太低估人類幼崽了。


人類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極為強大的。只要環境適宜,不需要成年人主動教學,正常的孩子通過自己觀察、探索、自由玩耍,就能夠主動吸收和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

來源:網絡

事實上,最近有一系列實驗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時候,自己探索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成年人直接教授給他們更加有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成年人不停給孩子灌輸知識,而不考慮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那麼效率將會是非常低的,會造成很大的浪費。


成年人的引導確實是有意義的,但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則。如果重要原則把握得好,成年人的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會大有裨益;如果沒把握好,則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教學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自己正在如何發展。想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是觀察。試圖去教孩子知識之前,請先反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在自由探索時,孩子自己是怎樣去學習相關概念的?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家長,教孩子一些「很基礎」的概念,教來教去孩子還是總出錯。家長就非常沮喪——我們明明教得很清楚呀?這麼簡單的東西,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會呢?


因為孩子和家長,無論從橫軸還是縱軸上來說,都是完全不同的人。一方面,孩子的年齡決定了他的發展認知水平,他的理解能力是有年齡局限性的,成年人能理解的東西,他們不一定能理解。


另一方面,人和人的「腦迴路」也是不同的,即使發展水平相同的兩個人,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看到的東西、想到的解法都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你想用你的解法去說服別人,本身就有一定難度。

來源:網絡

如果搞不清楚孩子是怎樣學習的,我們教學時就等於是盲人摸象,摸不清情況是正常的,如果能摸出來那反而是僥倖。


我們需要做的是:將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和我們想要教的東西之間建立聯繫,構建橋梁。


孩子自己真正感興趣、想要探索和學習的東西,那是他的內驅力。事實上越是年紀小的孩子,我們對於興趣的培養越應該高度重視。


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覺得自己是成年人,知道得肯定比孩子多,隨便教孩子一點什麼,都能讓他受益匪淺。


實際上,你不僅有可能推動孩子的發展,更有可能阻礙孩子的發展。我們經常迫切地想幫助他們「走捷徑」而忽視了他們真正的學習往往就蘊含在各種「彎路」之中。


要知道,父母能給到孩子最大的資源就是愛和信任。因為教育,就是給他勇氣,再試一次。


這裡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


我們介入孩子的方式,是為他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還是限制了他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


比如玩遊戲的時候,很多大人都會忍不住直接教孩子:「你要這樣這樣玩,這樣更厲害、更容易贏。」


孩子很有可能並不明白為什麼,但是他們相信大人,於是全部照做。而孩子也不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了,就按照大人指導的方式來玩。這種介入方式,就限制了孩子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是一種很不理想的介入方式。


大多數家長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習,不知疲倦地自我推動和成長。


然而現實總是事與願違:很多家長許以越多期望,付出越多努力,孩子越逃避、厭學、沉迷遊戲。

來源:網絡

你有沒有想過,是不是家長和老師施加了太多的外驅力,經年累月地磨損了孩子的內驅力,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和勝任感,建立了太多負面的情感聯結,用過高的底線讓孩子習得性無助,用成人的經驗不斷推翻孩子的自我成長,更不允許孩子走一點點學習的彎路。每一點每一滴,都蠶食著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有些家長逼著孩子從小學英語,但從來沒明白為什麼要學,以為不過就是為了考試。其實,雙語表達背後真正的益處是雙語思考


馬雲在談到自己多年學習英文的感受時說 「我受益最大的不僅僅是語言,而是了解了西方一些思考」。


紀伯倫說:「思想是天空中的鳥,在語言的籠裡,也許會展翼,卻不會飛翔。」


因此,想要培養一個有思想的孩子,就需要讓語言表達的籠子越大越好


當孩子可以從豐富的語言體系甚至兩種不同語言中汲取營養,甚至慢慢學會雙語思考,就相當於為他創造了兩個籠子,讓Ta的思想能夠在不同的籠子裡飛翔。


當我們鼓勵一個孩子暢所欲言的表達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你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思考。


而限制孩子的表達就相當於剪斷了孩子思考的翅膀,讓Ta從此不會飛翔。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想明白,我們想要培養的到底是鳥,還是風箏?


這些年來,應試教育沒少被詬病,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應試教育不是就只有中國有。全世界的公立學校都一樣!走哪兒都離不開應試教育,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學校還在像流水線一樣,培養一些標準化的孩子,而我們還指望他們長大以後能夠去面對一個非標的世界,解決突如其來的問題


我覺得這就是老師和家長體現擔當,而不是陷入」受害者情結「的時候了。我們多多少少都可以為孩子們創造些空間,而不是甩鍋給應試教育。


比如,在保留規範化寫作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給孩子一些「自由寫作」的空間?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需要從培養「思辨」能力開始。孩子可能不在乎「思」,他們單純出於爭強好勝而想要「辯」。但為了要「辯贏」,他又不得不再去看一些資料,獲得一些證據。最後誰對誰錯不重要,過程本身就是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家裡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討論的空間,引導孩子的思考,這和應試教育絲毫不衝突。

來源:網絡

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錢的確大方著,但不過就是自己懶得成長,想讓孩子有出息,好讓自己臉上有光。只想讓孩子改變,自己並不願意成長


而且,無論什麼樣的家長課堂,家長都要想清楚究竟想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其它都是白說。然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因為很多家長都還沒想明白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但,我們先是自己,後才是父母。


如果連自己都沒搞明白,如果都沒有勇氣做自己,改變自己,哪兒來的勇氣鼓勵孩子?父母自身的內在成長多一分,孩子的成長就會多十分因為應試教育並不是籠子,我們才是孩子的籠子啊!


也許我們終究走不出教育的怪圈,但是踹幾個窟窿,給孩子創造一些空間,總是可以的。

相關焦點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
  • 別再用這種激勵方式了,它會殺死孩子的內驅力
    02.最好的激勵,是激發內驅力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有兩名美國大學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8隻恆河猴放進一個籠子裡,裡面有一個裝置,這個裝置是一個插梢,需要三個步驟才能打開。教授只是將猴子們放了進去,沒有任何暗示、指導、獎勵等,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 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強的孩子,未來會發光。內驅力推動他們不斷學習,汲取複雜的知識體系,掌握專業技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長大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父母手中的「線」,影響孩子的內驅力面對孩子升學壓力和未來前途的焦慮,使很多家長試圖去控制孩子。然而買禮物獎勵也好,批評懲罰也好,對提高孩子成績都不太有用。
  • 如何建立孩子的內驅力
    考試季結束,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經常聽到家長感嘆,某某孩子考上名校,但其父母基本不過問學習。也有人感嘆,拼盡全力陪伴孩子的陪讀父母也許也能將孩子送上名校,考得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是這部分孩子絕對不是金字塔最頂尖的那部分人群。那部分金字塔頂的學霸們,說白了,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有著一份超常的內驅力。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這讓阿滿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說,如果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讓她與孩子變成了仇人,那我情願不管這個起跑線,也不要因此而破壞與孩子的感情。 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有兩名美國大學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8隻恆河猴放進一個籠子裡,裡面有一個裝置,這個裝置是一個插梢,需要三個步驟才能打開。A.內驅力B.外驅力答案——職業股民往往是外驅力;業餘股民往往是內驅力。//業餘股民很多時候不僅賺不到錢,還會不斷虧錢;但只要偶爾賺到一點,就像賭博贏錢一樣刺激和快樂。
  • 小心「外推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記得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沒有「內驅力」再多「外推力」也是白費功夫教育心理學把激勵孩子的動機分為「內在動力」和「外來推動力」。也可以稱之為「內驅力」和「外推力」。「外在獎勵」太多也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而且,家長給予的外在推動太多,甚至可能會傷害孩子做事情的動力。
  • 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才是學霸的致勝法寶
    因為,我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對於寫日記這事,兒子的內驅力終於萌動了!我只能等,耐心地等,等他開啟這股內驅力。要讓小學生啟動內驅力,還是需要外力去催化的。比如,讓孩子有勝任感。樂樂始終覺得,自己文字表達能力弱爆了。儘管老母親也這樣覺得,但還是每次都鼓勵他,讓他對這件事充滿勝任感,這有利於他積極採取行動,並更有信心做好這件事。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當然了解內驅力對學習的重要性之後,相信家長都不願在耽誤時間。一、激發學習積極性內驅力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他的積極性。
  • 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監控,別讓父母的「嚴加管教」毀掉孩子的內驅力
    03「內驅力」人人都有,如何保護孩子的內驅力?我們總說希望孩子有內驅力,但對於如何培養孩子內驅力卻毫無頭緒,其實孩子天生自帶內驅力,家長能做的,就是別破壞它。,這樣才能保護孩子的自發性。,學會放手而非控制,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孩子的內驅力就會被激發。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限制孩子探索,或用負面的言行回應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進行無意義的重複性學習,比如懲罰式抄寫;學習難度過高,孩子怎麼都學不會,從而倍感受挫;從不鼓勵孩子等,這些行為都會破壞孩子的「認知內驅力」。在學習期間,這種動機會使孩子努力地追求優秀的學習成績和較高的排列名次。「認知內驅力」是直接的學習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是間接但更持久的學習動機。在教育孩子時,培養孩子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是激發孩子「自我提高內驅力」的有效措施。
  • 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內驅力
    很久沒聯繫的同學阿滿昨天在微信找我聊天,我很是奇怪:「今天怎麼有空?不用陪孩子上興趣班嗎?」因為自從當媽後,她就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很少有空與我們聊天與相聚。她說:「我想放棄了,不想再逼孩子學了。」她說出這句,我卻不是很意外。
  • 喚醒內驅力
    孩子學習哪個因素最重要,眾說紛紜,無所適從。去年得遇一大師,說道孩子最重要的是內驅力,自我驅動力,這個力基本決定了人生。感覺十分重要,就去查如何培養,後來看到馮現冬博士論文《語文喚醒教育研究》,覺得內驅力只能喚醒,不適合培養,後來我在教學中很想用這個喚醒,只是一直未能納入到我的實踐體系。
  • 越獎勵孩子越疲懶?濫用獎勵會大大損害孩子內驅力
    這樣的獎勵方式,或許在當時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獎勵用的不恰當,就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故事:一位老人退休後在湖區買了所房子,想圖個清淨。本來孩子們踢球是因為自己喜歡,有內驅力,可是老人利用了獎勵的副作用,把孩子們的內驅力破壞了,沒有了獎勵讓孩子們找不到了踢球的樂趣。
  •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毀孩子本不多的內驅力
    首先,我們要真正的去定義內驅力,和外驅力還真不好定義,那們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表像來理解內驅力:當做一個件事的時候, 前面講的內驅力和外驅力的表現只要是個成人都是能夠理解的吧。因為咱們自己就是在這兩種力的驅動之下完成自己的一切事情的。 主題就來了,用獎勵的辦法:做完了作業可以玩遊戲、可以看電視、可以出去玩、可以……,這是在強化做作業是多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為了後面的獎勵,那麼硬著頭皮上吧。這是一種家長常用的一種外驅力。
  • 孩子在家學習老偷懶,孩子自制力太差,家長要懂激發其「內驅力」
    要想要孩子能夠獲得成長,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最主要的還是靠孩子自身。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孩子主動學習呢?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孩子的內驅力,這才是能夠保證孩子主動學習的內在因素。那麼,"內驅力"究竟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說,"內驅力"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家長應該如何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家長可以一起來慢慢地學習一下。
  • 【家教微課堂】越獎勵孩子越疲懶?濫用獎勵會大大損害孩子內驅力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你好好刷牙,媽媽獎勵你一個奶片;你自己走路去超市,媽媽就給你買個玩具;你把玩具讓給妹妹,我獎勵你一包奶。這樣的獎勵方式,或許在當時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獎勵用的不恰當,就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故事:一位老人退休後在湖區買了所房子,想圖個清淨。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簡單但很管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學習缺乏&34;。所謂內驅力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學習或者想做成某件事的一種身體內部驅使動力,這是一種由孩子內心生發的一種真實的力量。如果孩子有了這種內驅力,他們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 何為「內驅力」?
    之前有媽媽問,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驅力,今天就給大家一篇實操。一起用這三大法則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內驅力被喚醒的孩子有多強大?河南洛寧14歲的女孩郭翠珠,在寒冬深夜跑到村委會蹭網學習的一張照片,讓無數人感動。一邊是黑暗房間裡在燈下學習的姑娘,另一邊是默默陪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