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怪圈裡,一方面我們想要培養優秀的孩子,讓他們在未來有所發展,另一方我們又深諳應試教育的遊戲規則,當老師難,當孩子更難,可是當父母就容易嗎?
撇開任何批判,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作為普通的父母,怎麼在體制下,保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來源:網絡
如果一個孩子從一出生起,接觸到的環境裡沒有任何語言,成年人既不發起互動也不進行回應,那麼這個孩子永遠也學不會說話。
家長的介入、引導和教學等,對於孩子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須發生、也有一定好處的。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限度。經常有家長會產生這樣的錯誤想法:我必須什麼都主動教給孩子;如果我不教,孩子就什麼也學不會。這種觀點又太低估人類幼崽了。
人類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極為強大的。只要環境適宜,不需要成年人主動教學,正常的孩子通過自己觀察、探索、自由玩耍,就能夠主動吸收和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
來源:網絡
事實上,最近有一系列實驗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時候,自己探索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成年人直接教授給他們更加有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成年人不停給孩子灌輸知識,而不考慮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那麼效率將會是非常低的,會造成很大的浪費。
成年人的引導確實是有意義的,但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則。如果重要原則把握得好,成年人的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會大有裨益;如果沒把握好,則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教學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自己正在如何發展。想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是觀察。試圖去教孩子知識之前,請先反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在自由探索時,孩子自己是怎樣去學習相關概念的?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家長,教孩子一些「很基礎」的概念,教來教去孩子還是總出錯。家長就非常沮喪——我們明明教得很清楚呀?這麼簡單的東西,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會呢?
因為孩子和家長,無論從橫軸還是縱軸上來說,都是完全不同的人。一方面,孩子的年齡決定了他的發展認知水平,他的理解能力是有年齡局限性的,成年人能理解的東西,他們不一定能理解。
另一方面,人和人的「腦迴路」也是不同的,即使發展水平相同的兩個人,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看到的東西、想到的解法都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你想用你的解法去說服別人,本身就有一定難度。
來源:網絡
如果搞不清楚孩子是怎樣學習的,我們教學時就等於是盲人摸象,摸不清情況是正常的,如果能摸出來那反而是僥倖。
我們需要做的是:將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和我們想要教的東西之間建立聯繫,構建橋梁。
孩子自己真正感興趣、想要探索和學習的東西,那是他的內驅力。事實上越是年紀小的孩子,我們對於興趣的培養越應該高度重視。
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覺得自己是成年人,知道得肯定比孩子多,隨便教孩子一點什麼,都能讓他受益匪淺。
實際上,你不僅有可能推動孩子的發展,更有可能阻礙孩子的發展。我們經常迫切地想幫助他們「走捷徑」,而忽視了他們真正的學習往往就蘊含在各種「彎路」之中。
要知道,父母能給到孩子最大的資源就是愛和信任。因為教育,就是給他勇氣,再試一次。
這裡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
我們介入孩子的方式,是為他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還是限制了他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
比如玩遊戲的時候,很多大人都會忍不住直接教孩子:「你要這樣這樣玩,這樣更厲害、更容易贏。」
孩子很有可能並不明白為什麼,但是他們相信大人,於是全部照做。而孩子也不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了,就按照大人指導的方式來玩。這種介入方式,就限制了孩子的可能性和探索方法,是一種很不理想的介入方式。
大多數家長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習,不知疲倦地自我推動和成長。
然而現實總是事與願違:很多家長許以越多期望,付出越多努力,孩子越逃避、厭學、沉迷遊戲。
來源:網絡
你有沒有想過,是不是家長和老師施加了太多的外驅力,經年累月地磨損了孩子的內驅力,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和勝任感,建立了太多負面的情感聯結,用過高的底線讓孩子習得性無助,用成人的經驗不斷推翻孩子的自我成長,更不允許孩子走一點點學習的彎路。每一點每一滴,都蠶食著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有些家長逼著孩子從小學英語,但從來沒明白為什麼要學,以為不過就是為了考試。其實,雙語表達背後真正的益處是雙語思考。
馬雲在談到自己多年學習英文的感受時說 「我受益最大的不僅僅是語言,而是了解了西方一些思考」。
紀伯倫說:「思想是天空中的鳥,在語言的籠裡,也許會展翼,卻不會飛翔。」
因此,想要培養一個有思想的孩子,就需要讓語言表達的籠子越大越好。
當孩子可以從豐富的語言體系甚至兩種不同語言中汲取營養,甚至慢慢學會雙語思考,就相當於為他創造了兩個籠子,讓Ta的思想能夠在不同的籠子裡飛翔。
當我們鼓勵一個孩子暢所欲言的表達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你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思考。
而限制孩子的表達就相當於剪斷了孩子思考的翅膀,讓Ta從此不會飛翔。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想明白,我們想要培養的到底是鳥,還是風箏?
這些年來,應試教育沒少被詬病,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應試教育不是就只有中國有。全世界的公立學校都一樣!走哪兒都離不開應試教育,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學校還在像流水線一樣,培養一些標準化的孩子,而我們還指望他們長大以後能夠去面對一個非標的世界,解決突如其來的問題。
我覺得這就是老師和家長體現擔當,而不是陷入」受害者情結「的時候了。我們多多少少都可以為孩子們創造些空間,而不是甩鍋給應試教育。
比如,在保留規範化寫作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給孩子一些「自由寫作」的空間?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需要從培養「思辨」能力開始。孩子可能不在乎「思」,他們單純出於爭強好勝而想要「辯」。但為了要「辯贏」,他又不得不再去看一些資料,獲得一些證據。最後誰對誰錯不重要,過程本身就是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家裡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討論的空間,引導孩子的思考,這和應試教育絲毫不衝突。
來源:網絡
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錢的確大方著,但不過就是自己懶得成長,想讓孩子有出息,好讓自己臉上有光。只想讓孩子改變,自己並不願意成長。
而且,無論什麼樣的家長課堂,家長都要想清楚究竟想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其它都是白說。然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因為很多家長都還沒想明白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但,我們先是自己,後才是父母。
如果連自己都沒搞明白,如果都沒有勇氣做自己,改變自己,哪兒來的勇氣鼓勵孩子?父母自身的內在成長多一分,孩子的成長就會多十分。因為應試教育並不是籠子,我們才是孩子的籠子啊!
也許我們終究走不出教育的怪圈,但是踹幾個窟窿,給孩子創造一些空間,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