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獎勵孩子越疲懶?濫用獎勵會大大損害孩子內驅力

2020-08-26 果果媽咪成長記錄


表姐家孩子喜歡撕作業本,常常是一本作業本寫了三四頁,後面就開始撕掉。問他為什麼,他就各種藉口,因為同學落了本子,被同學撕掉了,不小心弄髒了,弄上水了。總之各種不得不撕的理由,層出不窮。

然後再給家人要錢,去買作業本。

為此表姐很苦惱,我了解之後,發現孩子這個習慣跟家裡人不恰當的獎勵有關係。

表姐家是做餐飲的,一般下午都很忙,孩子做完作業,需要新的作業本的時候,表姐就給孩子一些錢,讓孩子自己去選作業本。

給的錢一般要多一些,買本子剩下的錢就獎勵給孩子,讓他自由支配。

表姐說:

「「因為他有點膽小,剛開始,雖然離得超市很近,但是他也不想自己去超市,我就告訴他,只要獨立買文具,剩下的錢獎勵他自由支配,所以他才自己去的。之後我就成了習慣,買本子就讓他自己的去選,多給他一些錢供他支配。」」

這樣的獎勵讓他從買本子這件事上「吃到了甜頭」,他之後的行為並不是獨立買本子,而是想得到買本子的甜頭,用所謂的獎勵買零食和玩具。

獎勵起到了反作用,原因就是本來很多事情是孩子本來該做的事情,我們為了引導他快速做好這件事採用獎勵的辦法,反而讓他覺得做這件事自己應該有所回報,沒有回報做事的積極性自然會大大降低。

2

到幼兒園接兒子,在等待放學的間隙,和他同學的媽媽聊了幾句。

她說自己家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之前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刷牙、收拾玩具這些好習慣,就採用了積分獎勵的方法。

剛開始這種方法十分奏效,孩子為了得到獎勵,主動刷牙洗臉,老母親心裡很是欣慰。

可是他最近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開始給媽媽講條件了。

她讓兒子看會妹妹,孩子就說要多給他積分。讓孩子把碗筷放到洗碗池,孩子會說這個又不積分,為什麼要去做。

她也不知道積分獎勵政策要不要繼續。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你好好刷牙,媽媽獎勵你一個奶片;

你自己走路去超市,媽媽就給你買個玩具;

你把玩具讓給妹妹,我獎勵你一包奶。

這樣的獎勵方式,或許在當時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獎勵用的不恰當,就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

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故事:

一位老人退休後在湖區買了所房子,想圖個清淨。可是,有一群小孩經常在附近踢球,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安寧。

於是,老人對孩子們說:「我喜歡看你們踢球,為了感謝你們,我獎勵你們一美元,你們明天再來吧。」

第二天孩子們又來了,他們踢完球後,老人說錢不夠了,只給了他們0.5美元,孩子們不大高興,但還是接受了。

第三天,孩子們踢完球,老人卻說沒有錢獎勵了。

於是,孩子們一鬨而散,再也不來踢球了。

本來孩子們踢球是因為自己喜歡,有內驅力,可是老人利用了獎勵的副作用,把孩子們的內驅力破壞了,沒有了獎勵讓孩子們找不到了踢球的樂趣。

平時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刷牙是為了保護牙齒,看護妹妹是為了幫助媽媽,收拾玩具是為了房間整潔,只有孩子是因為自己的需要做去做,才能養成內驅力。

如果僅僅為了獎勵,內驅力不僅無法加強,還會慢慢削弱。

3

內驅力是什麼?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自己的潛意識裡,都喜歡不斷重複地做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情。

本來孩子就喜歡的事情,只要我們給他肯定和鼓勵就好了,過度的獎勵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做這件事的興趣。

對於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要講道理,推一把,可能要用到獎勵的辦法。

本來磨磨蹭蹭的孩子,一聽到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獎勵,馬上乖乖配合,興高採烈地去做父母讓他做的事,雖然有效果,但是這種用獎勵引導孩子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隱患。

孩子把做事情的樂趣全都集中到獎勵上來,如果有一天我們提供的獎勵對孩子而言沒有吸引力,我們又怎麼去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呢。

從上幼兒園自己開始刷牙開始,兒子刷牙的問題就是影響我們母子關係的一大難題。

兒子對刷牙各種抗拒,我為此講道理講到口乾舌燥,但是每天早晚刷牙他還是各種磨蹭。

我有時忍不住,他哭著也給他強制刷牙。反而讓他更抗拒刷牙這件事。

後來,我學習了非暴力溝通之後,採用了其他方式。

看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牙婆婆》等,孩子喜歡重複的故事,我就把這基本關於刷牙的繪本反覆講了好幾個星期,他對裡面的人物和事情都很熟悉,還喜歡一邊刷牙一邊問,哈克和迪克被衝走了嗎?牙齒警察去哪裡了?

當他把注意力放在這些事情上的時候,對刷牙本身的關注和抗拒反而減少了。

我老爸去牙醫診所看牙,我特意讓他選擇周末的時間,帶著兒子去,看各種病牙的標本,看老爸牙齒拔掉以後的牙洞。將不刷牙的後果展現在他面前,而不是僅僅空洞地「恐嚇」。

然後還帶他去超市選擇他自己喜歡的卡通牙具,聽刷牙歌。

雖然這個過程漫長辛苦,但是他現在已經養成了主動刷牙的習慣,還是很值得的。

4

積分獎勵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常用的行為塑造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因為獎勵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一種方法,利用正確,可以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起到督促作用,特別是對於孩子恐懼和抗拒嚴重的事情,剛開始用獎勵的方法介入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當孩子牴觸情緒變弱以後,就應該慢慢停止獎勵。

同一種獎勵,用的久了,孩子產生了免疫力,獎勵就會失去誘惑力,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

對於孩子喜歡的事情,可以不用獎勵,比如孩子喜歡唱歌,去肯定他唱歌唱得好就行了。他喜歡畫畫,就幫他把畫掛起來。

當他憑自己的喜歡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帶給他的激勵和內心的舒適感是什麼都取代不了的,別人的肯定就是錦上添花。

對於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

  • 最簡單的方式便是講道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3歲之前母親對孩子的嘮叨很重要,到了青春期應該少說話。

所以孩子在習慣養成期,道理的灌輸還是很重要的。

當然講道理不是不停地去講大道理,對孩子講道理要採用的方式必須是滲透式的。不要假大空的大道理,而是通過各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渠道去引導。

  • 看到後果。

讓孩子去看見後果,而不是去誇張地講後果。

老公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不想上學了,想出門賺錢。公婆勸了罵了,卻怎麼也不管用,便讓老公跟著大街小巷收糧食。說既然不上學了,就要想大人一樣,背袋子、推糧食車子,結果這樣過了一個暑假,老公主動回去上學,再也不提退學的事情了。

  • 言傳身教。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自己,不是教育別人。

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不斷的優化自己,成為更優秀的自己,給孩子一個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大,而且最喜歡模仿的便是自己的父母,想要孩子養成什麼習慣,最基礎的便是父母自己要先做到,這樣才能更有底氣地引導孩子。

相關焦點

  • 【家教微課堂】越獎勵孩子越疲懶?濫用獎勵會大大損害孩子內驅力
    獎勵起到了反作用,原因就是本來很多事情是孩子本來該做的事情,我們為了引導他快速做好這件事採用獎勵的辦法,反而讓他覺得做這件事自己應該有所回報,沒有回報做事的積極性自然會大大降低。2 到幼兒園接兒子,在等待放學的間隙,和他同學的媽媽聊了幾句。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不僅損害孩子內驅力,還讓親子關係變得功利
    但最近有點不太對勁,有一天,我讓孩子幫忙照顧一下妹妹,他卻頭也不抬地問:有什麼獎勵呢?我開始擔心,積分獎勵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愛講條件,討價還價,以後什麼事都要有獎勵才做呢?聽完我笑了,我對蛋蛋也用過積分獎勵,我也有過這樣的體會。蛋蛋小的時候,很多日常習慣需要建立,每次講不通道理時,我就用積分獎勵。
  • 小心「外推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記得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外在獎勵」太多也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而且,家長給予的外在推動太多,甚至可能會傷害孩子做事情的動力。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做「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ort)——簡單來說,就是:過多的來自外界的獎勵,會損害人們的「內驅力」。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有些家長濫用"獎勵"這個方式來教育。答案是:適當的獎勵依舊是很有必要的。科學家發現,基於大腦獎賞迴路的神經機制,要使一個行為持續進行下去,只靠內驅力是不現實的,即便剛開始的時候內驅力有用,之後也會因為正向反饋和獎勵的缺失,導致動力不足,最終停擺。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邊際效應:錯誤的獎勵,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導讀: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邊際效應:錯誤的獎勵,對孩子的危害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孩子越管教越不聽?學會使用「椰殼效應」,父母別再濫用權威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家長都只會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是因為管制已經超出了事情本身,只是家長希望自己可以找到做家長的權威,家長的徵服欲也會更強,孩子越不聽,家長越要更嚴厲。這樣往往會造成孩子家長對著幹,孩子感覺家長要強迫管理時候,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
    導讀: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再用這種激勵方式了,它會殺死孩子的內驅力
    為了讓孩子更加認真努力的學習,父母使出渾身解數,想出各種物質誘惑。可能剛開始,孩子確實會鬥志昂揚,但是,一段時間後,就會偃旗息鼓,鬥志全無。01.物質獎勵,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著名心理學家德西做過的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解答一些趣味試題。
  • 獎勵——讓孩子迅速對學習失去興趣
    隨時都能夠聽到家長告訴孩子,要是做完了作業,就可以玩一會兒遊戲,或者可以看一會兒電視,要是一學期成績好,就可以得到什麼想要的東西,或者可以出去旅行什麼的……。 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了,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家長也感覺學習這個事情是一個艱苦且沒有意思的事情,需要用極大的耐性、堅忍的毅力去攻克……。那孩子這麼辛苦的去完成了,總得有點盼頭和甜頭吧,這就是各種補償性的獎勵。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恐嚇、打罵、嚴厲說教,還有的家長用各種物質、甚至是金錢來激勵孩子,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就獎勵他各種想要的或者想不到的東西。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首先,獎勵變成親子交易。很多家長覺得物質獎勵越重,孩子的學習進步就會越大,殊不知,長期以往這種習慣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親子之間的一場交易。
  • 該不該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給孩子「獎勵」值不值得提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育兒路上不得不觸碰的話題,如何正確給予孩子獎勵及如何避免這一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果。家長不夠細心去觀察孩子、不去體悟孩子這些需求背後的原因,家長應該用更為巧妙和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直接用獎勵敷衍了事。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當孩子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並以此來推動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而具有認知興趣或求知慾強烈的孩子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的去學習,並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內驅力,不需要刻意培養,父母和老師別去破壞就好。
  •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有一句話叫」胡蘿蔔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麼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麼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有一句話叫」胡蘿蔔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麼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麼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 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監控,別讓父母的「嚴加管教」毀掉孩子的內驅力
    其實父母的「嚴加管教」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積極主動學習,反而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我們養育孩子,不單是教會他知識和本領,更是激發孩子潛在的「內驅力」,給予他生存的信心和對生命的熱愛。我們總說希望孩子有內驅力,但對於如何培養孩子內驅力卻毫無頭緒,其實孩子天生自帶內驅力,家長能做的,就是別破壞它。
  • 過多的物質獎勵,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要規避「德西效應」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然後通過獎勵,刺激孩子內驅力,試圖讓孩子更有目標努力。而這種獎勵家長通常會選擇給孩子一定的物質享受或滿足。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獎勵刺激孩子的想法也是具有智慧性的。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A.內驅力B.外驅力答案——職業股民往往是外驅力;業餘股民往往是內驅力。//業餘股民很多時候不僅賺不到錢,還會不斷虧錢;但只要偶爾賺到一點,就像賭博贏錢一樣刺激和快樂。一旦虧損,後果可能比普通人被裁員還嚴重,所以很難保持內驅力。02內驅力好在哪?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孩子內驅力的培養和發掘呢?內驅力和外驅力相比,究竟有什麼好處?
  •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毀孩子本不多的內驅力
    首先,我們要真正的去定義內驅力,和外驅力還真不好定義,那們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表像來理解內驅力:當做一個件事的時候,想想:做那種每一天都是同樣的工作,為了賺錢去養家或者去做其它事情,不得不做;危險面前,不得不做,不做就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比如打仗的時候,敵人的槍在前面瘋狂開火,還是會有士兵向前衝去送死,因為不衝,自己後面也會開火,前衝可能會還會活,不衝就會立刻死……。 前面講的內驅力和外驅力的表現只要是個成人都是能夠理解的吧。因為咱們自己就是在這兩種力的驅動之下完成自己的一切事情的。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