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2020-08-31 心田花開網校

談及教育方法,相信很多家長們都聽說過:給孩子「獎勵」,可以讓孩子變得很聽話。那孩子聽話的狀態,能持續多長時間呢?給孩子「獎勵」值不值得提倡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育兒路上不得不觸碰的話題,如何正確給予孩子獎勵及如何避免這一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果。

案例

給孩子獎勵,反而「沒效果」


家長故事

地鐵上,兩名學生在對話:

小男孩:「我爸說了,一科100分,獎勵100塊;兩科100分,獎勵300塊;三科100,獎勵500塊…」

小女孩:「我媽說了,只要我考進班級前5名,就帶我去迪士尼樂園。」臨近期末考,父母為激勵孩子能考好成績,都使出了「殺手鐧」。

我認識一位孩子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

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

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女兒氣鼓鼓地說:「那我就隨便考考了。」

思考:當孩子聽話的動力,全部來自於獎勵…


對於家長,獎勵=偷懶

帶娃現狀:孩子一哭,家長就給糖果安慰;孩子不學習,家長就給獎勵刺激;孩子一出狀況,家長就立即補救的措施,看似是愛孩子的表現,其實是家長懶惰。

家長不夠細心去觀察孩子、不去體悟孩子這些需求背後的原因,家長應該用更為巧妙和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直接用獎勵敷衍了事。



不給看電視,就不好好吃飯。不給買玩具,就不收拾寫作業。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孩子都要討價還價地談條件。

哪天沒有獎勵了,孩子就不願意行動了。錯誤地把行為作為交換獎賞的籌碼,把努力變成了一場交易。

沒有好處,別想我配合!那些不給好處就不做家務,不給獎勵就不好好寫作業的熊孩子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給孩子物質獎勵的話,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聽話呢?

問:比物質獎勵更高級更溫暖的方式是?


精神鼓勵+發掘潛在內驅力


比起物質獎勵,家長發自內心真誠的鼓勵和陪伴孩子一步一步去探險解決問題,才是真正能促進孩子擁有行動力的方式。

有育兒專家說,通過物質獎勵的方式,或許在當時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獎勵用的不恰當,就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

那什麼又是孩子潛在內驅力呢?這個就很好理解。在人自己的潛意識中,都是喜歡不斷重複地做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情。這種力量就是潛在內驅力。

家長要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潛在內驅力,而不是通過物質獎勵。

對於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正確地去引導孩子。

第一點就是:講道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3歲之前母親對孩子的嘮叨很重要,到了青春期應該少說話。

所以孩子在習慣養成期,道理的灌輸還是很重要的。

第二點就是:看到後果。

告訴孩子,如果你不愛刷牙,牙齒就會長蛀牙;如果你不好好練字,將來字寫得歪歪扭扭,語文很難得高分的。

第三點就是:言傳身教。

家長以自身為榜樣,陪孩子一起練字,陪孩子一起鍛鍊,陪孩子一起放下手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也非常受生活環境氛圍的影響,你的言傳身教,將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END



【孩子的獎勵問題】

您在教育孩子時,物質獎勵偏多,

還是更注重孩子內驅力呢?

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吧!

相關焦點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恐嚇、打罵、嚴厲說教,還有的家長用各種物質、甚至是金錢來激勵孩子,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就獎勵他各種想要的或者想不到的東西。能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嗎?用獎勵的方法效果好嗎?
  • 該不該用「利誘」的方法激勵孩子 | 淺析兒童成長心理
    日常生活中,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聽話」。比如,無論家長如何苦口婆心、聲色俱厲,孩子就是不願意學習,考試成績一直不能得到提高。有的家長因此許下承諾,「如果這次期末考試你得了100分,我就獎勵你……」但更多的家長可能會不認同這種方法,「這不是利誘孩子去學習嗎?會不會把孩子帶偏了。」還有的家長習慣給孩子講道理,期望他們能夠明白,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應該自己就努力做好。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當你有一天你不給孩子獎勵了,孩子還會聽你的話嗎?媽媽說,孩子過來幫一下媽媽,把水果捧出去。孩子問,那有什麼獎勵嗎?媽媽回答道,沒有。孩子說,沒有獎勵我幹嘛要去做,我不做。一旦物質獎勵消失,孩子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孩子還會覺得,做事情有獎勵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如果到了學習的時間,孩子依然拖拖拉拉或者我行我素不願學,父母該怎麼辦呢?有的人可能會說:「打一頓就老實了,不用多費口舌。」而有的人可能會說:「用獎勵的方式促使他們學習就可以了。」我的朋友曉雪曾經就遇到過這個問題,因為她向來都是不贊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的,所以她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採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願意學習。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生活當中我們總是通過一系列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學習,就比如說會給他們一些獎勵。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因為通過獎勵的方式來不斷的使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但這樣的操作方式往往是沒有什麼好處的。李先生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提升,於是每次在孩子考試考到不錯的分數時,就會給予一些獎勵。有的時候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有的時候會給孩子買一些禮物。
  • 孩子不學習,物質激勵也不管用,家庭教育背後的靈魂追問
    前幾天見了一個朋友,聊到孩子學習的時候,能感受到他那種憂心且無奈。這個朋友家境還算好,夫妻一個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這個朋友說,現在感覺能做的都做了,孩子學習還是不上進,老師說學校上課狀態也不好,該說的都說了,能勸的都勸了,還好,沒有打罵。之前,按照一個專家講座說的,可以適當的一些物質激勵,開始還行,現在感覺又不行了,問他,他說沒什麼興趣,上學沒勁。
  • 英語小測試80分,該不該獎勵呢?
    「寶寶,你要是這次語文默寫沒考到90分,我們就不去吃炸雞了。」毋庸置疑,這些激勵有時確實有效果,但這樣的方式真的好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鼓勵小朋友學習背後的邏輯:小朋友認真學習的目的,不是出於對知識的渴求,而是對於外在物質獎勵的渴求,或者對責罰的害怕。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像妮妮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都會用錢、玩具等物質去激勵孩子,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就是用零花錢作為獎勵,讓我去做家務。但是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就要及時放棄這種方式,早點換能真正激勵孩子熱情的方法。物質激勵是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
  • 孩子考了好成績,作為家長,應不應該給金錢或者物質作為獎勵?
    ,應不應該給予這個物質和金錢獎勵的話?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分著的,如果當你答應了孩子的話,你就應該遵守承諾,給他適當的獎勵,如果你當時沒有答應的話,也可以口頭鼓勵一下我們家孩子的話,我是一般是有獎勵的,如果是比如說他考了成績是達到某一個階段,或者是能夠在班裡面排名達到前幾名的話,一般都是有獎勵的嗯,當然,這個獎勵可大可小,不用太金錢話,你可以適當的獎勵一下,畢竟這是作為孩子激勵孩子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方法嗯
  • 沒有獎勵,孩子不願意學習!怎麼獎勵孩子最有效?試試用這個方法
    若不改進獎勵的方式,而依舊按照傳統的獎勵方式教育下去,父母遲早要垮,因為他們給不出無限擴大的獎勵;孩子也遲早要垮,因為他們的欲望被一步步撐大。那麼用什麼樣的獎勵方式來獎勵孩子才是最有效的呢?研究表明,能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的獎勵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 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導讀: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要用物質獎勵,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補償式」物質獎勵,用錯方法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親情越來越淡薄很多時候家長都知道,鼓勵和讚賞對孩子激勵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使用了不正確的鼓勵方式,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盲目自大,又或者是錯誤地使用了物質獎勵,會導致孩子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不正確的物質獎勵造成的另外一個後果:降低幸福感。
  • 物質獎勵別常用,再有效,也不如抓住這幾點,激發孩子「內驅力」
    其實像興興的媽媽一樣,很多家長,拿孩子沒有辦法時,都會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只要你完成這件事,我就給你錢;完成這件事,我就給你買玩具;完成這件事,我就給你最喜歡的洋娃娃。物質獎勵下,孩子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去調動自己的積極性,願意去做這件事。這樣的方式看似有效果,但只能是短暫的,不長久的。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許多父母在教育他們的孩子都會採取獎勵機制,即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比如說在考試中達到多少分數,在班級裡得到什麼排名,只要孩子達到目標,就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的願望,企圖以此來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逐漸發現這種獎勵孩子的方法對孩子已經越來越起不到激勵作用了。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名叫查理的老先生在退休後買下了一個小木屋,供自己生活休息。
  • 不是所有的物質獎勵,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2招教你正確使用大腦獎勵機制,培養良好習慣,高效學習
    如今在管教孩子方面,很多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但培養結果常常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挫敗感。為了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有些家長便會借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試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孩子做家務,家長該不該給錢獎勵?
    自古都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說,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兒做起。以前的父母對孩子勞動的培養都很重視​,並沒有拿錢出來獎勵,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孩子勞動技能的培養。這些都不需要物質獎勵,都是在孩子三歲的時候開始,父母便開始發指令,先是帶著他們一步一步教,從生疏到熟練,最後到放手自己獨立完成。什麼時候起,孩子做家務要用錢來刺激了?我的同事經常談論他如何教育有方,其中就講到做家務這事兒,他就是用錢來做獎勵。
  • 教養小孩,物質獎勵有弊端,使用不當反受其害,孩子越來越自卑
    案例有位媽媽稱,自己的上了初中的小孩,為讓他努力學習,我們做了一個激勵計劃,如果分數超過90,給十塊錢獎賞;如果考進前十,給五十塊錢;考進前五名給100塊;考第三給200塊;考第二給300塊;考第一給500塊。開始時孩子積極性高,很多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第三天也是。
  • 總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小心觸犯「德西效應」,不當獎勵變懲罰
    文章/熊二編輯/琳姐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一方面是因為物質獎勵對於孩子的激勵作用比較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直接用物質獎勵比起帶孩子出遊等行為獎勵來得更加簡單方便。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任何行為都應該有父母的誇獎和獎勵,完全不認為有什麼事情是自己該做的,並且如果父母不給孩子獎勵,那麼孩子可能連順手去倒杯水都不願意做。到孩子長大以後,已經不再願意接受如一根棒棒糖這樣的小獎勵,所以對父母獎勵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父母會越來越難以承受。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父母用錯了方法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用給獎勵的方式推孩子一把。比如我們班有的媽媽就效仿老師的做法,每完成一項作業就給孩子獎勵一朵小紅花,攢到十朵就可以得到一個玩具。這種物質獎勵的方法好嗎?有家長不贊成:暑假作業每天做多少,都是老師布置好了的,是孩子該完成的學習任務。給孩子獎勵,會讓孩子為了獎勵而學習,孩子不知道為自己事情負責,也沒了學習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