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教育方法,相信很多家長們都聽說過:給孩子「獎勵」,可以讓孩子變得很聽話。那孩子聽話的狀態,能持續多長時間呢?給孩子「獎勵」值不值得提倡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育兒路上不得不觸碰的話題,如何正確給予孩子獎勵及如何避免這一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果。
案例
給孩子獎勵,反而「沒效果」
家長故事
地鐵上,兩名學生在對話:
小男孩:「我爸說了,一科100分,獎勵100塊;兩科100分,獎勵300塊;三科100,獎勵500塊…」
小女孩:「我媽說了,只要我考進班級前5名,就帶我去迪士尼樂園。」臨近期末考,父母為激勵孩子能考好成績,都使出了「殺手鐧」。
我認識一位孩子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
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
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女兒氣鼓鼓地說:「那我就隨便考考了。」
思考:當孩子聽話的動力,全部來自於獎勵…
▼
帶娃現狀:孩子一哭,家長就給糖果安慰;孩子不學習,家長就給獎勵刺激;孩子一出狀況,家長就立即補救的措施,看似是愛孩子的表現,其實是家長懶惰。
家長不夠細心去觀察孩子、不去體悟孩子這些需求背後的原因,家長應該用更為巧妙和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直接用獎勵敷衍了事。
不給看電視,就不好好吃飯。不給買玩具,就不收拾寫作業。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孩子都要討價還價地談條件。
哪天沒有獎勵了,孩子就不願意行動了。錯誤地把行為作為交換獎賞的籌碼,把努力變成了一場交易。
沒有好處,別想我配合!那些不給好處就不做家務,不給獎勵就不好好寫作業的熊孩子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給孩子物質獎勵的話,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聽話呢?
問:比物質獎勵更高級更溫暖的方式是?
▼
比起物質獎勵,家長發自內心真誠的鼓勵和陪伴孩子一步一步去探險解決問題,才是真正能促進孩子擁有行動力的方式。
有育兒專家說,通過物質獎勵的方式,或許在當時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獎勵用的不恰當,就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
那什麼又是孩子潛在內驅力呢?這個就很好理解。在人自己的潛意識中,都是喜歡不斷重複地做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情。這種力量就是潛在內驅力。
家長要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潛在內驅力,而不是通過物質獎勵。
對於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正確地去引導孩子。
第一點就是:講道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3歲之前母親對孩子的嘮叨很重要,到了青春期應該少說話。
所以孩子在習慣養成期,道理的灌輸還是很重要的。
第二點就是:看到後果。
告訴孩子,如果你不愛刷牙,牙齒就會長蛀牙;如果你不好好練字,將來字寫得歪歪扭扭,語文很難得高分的。
第三點就是:言傳身教。
家長以自身為榜樣,陪孩子一起練字,陪孩子一起鍛鍊,陪孩子一起放下手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也非常受生活環境氛圍的影響,你的言傳身教,將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END
【孩子的獎勵問題】
您在教育孩子時,物質獎勵偏多,
還是更注重孩子內驅力呢?
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