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假,讓我們家長最頭疼的,恐怕就是孩子的學習問題了:每天只知道玩,根本不願寫作業怎麼辦?一寫作業就各種磨蹭、拖延怎麼辦?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用給獎勵的方式推孩子一把。比如我們班有的媽媽就效仿老師的做法,每完成一項作業就給孩子獎勵一朵小紅花,攢到十朵就可以得到一個玩具。
這種物質獎勵的方法好嗎?
有家長不贊成:暑假作業每天做多少,都是老師布置好了的,是孩子該完成的學習任務。給孩子獎勵,會讓孩子為了獎勵而學習,孩子不知道為自己事情負責,也沒了學習主動性。
這話確實有道理,有時候給孩子獎勵,可能讓他依賴獎勵,消磨了他對事情內在的興趣,需要持續獎勵才會繼續做事,而不是真正願意做事。不過獎勵有時候也很有用,比如遇到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像定期整理房間、每天分擔家務,不給獎勵好像根本行不通。
那麼,到底該怎樣有效地獎勵孩子呢?
我們分情況來看幾種有效的獎勵方法。
第一種情況,孩子喜歡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給外部獎勵,比如物質或金錢獎勵,這樣會削弱他的內在動力。
另外,如果孩子做了某件好事,比如他拾金不昧了,這時候給他物質獎勵,也會降低他下次做好事的機率。在這些情況下,給物質獎勵相當於把拾金不昧的好品質跟物質回報捆綁在了一起。時間一長,可能會歪曲孩子的價值觀。
那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平衡獎勵和內在動機的方法是,給孩子更多自我價值的肯定。比如孩子每天自覺寫作業,就表揚孩子愛學習,自律,能管理好做自己等等;拾金不昧了,表揚孩子的好品德,他優秀的品質幫助了他人等。這些肯定將激勵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越來越喜歡他做的事。
第二種情況正好相反,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孩子完全不喜歡,這時可以用獎勵做助推。比如對那些寫作業是老大難的孩子,可以用獎勵給孩子提供一個 「嘗試的理由」,直到孩子有能力完成任務為止。像前面說的,如果孩子很不喜歡寫作,每完成一項作業獎勵一朵小紅花是可以的。
同時,有一點要注意:獎勵孩子的同時,別忘了表揚孩子。
心理學有個「自我知覺理論」,意思是大腦會根據最近的行為來判斷自己的態度和感受。如果你只是和孩子說,寫作業就獎小紅花,他可能覺得自己寫作業就是為了小紅花,而不是他主動要學習。
如果獎勵了小紅花還表揚:
你看,你可以完成作業,也沒想像的那麼難,你有能力完成它,你做得還很好……
這樣說就讓孩子覺得他有能力勝任這個任務,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決定,而不是靠外在獎勵,這樣就幫助他建立了正確的自我認知。
等到孩子寫作業不費勁了,就不需要再給小紅花了,而是培養他的內在興趣。
最後一種情況是,一些孩子必須養成的行為習慣,比如按時起床睡覺、整理房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這些都是要規範的行為,但不一定是孩子發自內心喜歡的。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可以先連續給他獎勵,等幾個星期之後,習慣自動化了,行為變得日常了,這時候再逐漸減少獎勵。
你可能也看出來了,上面說的獎勵方法,都不是把獎勵作為目的,而是最終培養孩子的自主感、控制感、價值感。讓孩子感到「我的事情我能自己做主,自己駕馭,我完成這些事情說明我有能力,我是個有價值的人」。
這樣,孩子的生活基本處於一個我可以掌控的狀態中,孩子擁有自我,擁有充實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也就是說,獎勵只是手段,起的是輔助作用,不要讓獎勵牽著孩子的鼻子走,不要利用獎勵把我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在獎勵的同時,別忘了多肯定孩子的行為和價值,還要給孩子一些空間自己選擇、自己做主,讓孩子形成「這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對自己負責」的心態。
只有激發出了孩子的內在動機,讓孩子肯定自己是個有能力、有價值的人,他才有不斷學習和前進的內在動力。那時,我們才能真正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獨立面對自己的未來。
---END---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