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父母抱怨,一件事情講了好多遍,孩子就是屢教不改,甚至越批評越不聽話,這是為什麼呢?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提出:「批評斥責一個人往往會損害他寶貴的尊嚴,傷害他的自重感,並激起他的強烈反抗,同時你所批評的事情也不會得到任何改善,所以批評絲毫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多數情況下,批評只是讓你自己得以宣洩不滿的情緒。
當孩子受到批評和指責的時候,「防衛本能就會自動浮現。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錯,甚至故意跟你唱反調。」
因而,批評並不能矯正現有的問題。
孩子可能因為不斷受到否定而產生逆反心理,將「就」、「就不」掛在嘴邊,甚至聽到父母的批評就自動屏蔽,直接關閉和父母溝通的大門。
那麼孩子犯了錯應該怎麼來教育呢?
教育家陶行知的做法值得深思和借鑑。陶行知先生作為小學校長,看到一名男生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趕緊制止了該同學,並讓這名學生到自己的辦公室去。
陶行知問清事情由來之後,回到辦公室,發現男生正在門口等他,於是掏出一塊糖遞給那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男生接過了糖,覺得很驚訝。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塊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了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猶猶豫豫地接過糖。
然後,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我已經知道,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
這時,那名男生深受感動,流著淚認錯:「陶校長,我錯了,不管怎樣,我用磚頭砸人都是不對的……」
最後,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塊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犯錯的處理方式非常睿智。他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冷靜空間,沒有加以任何批評和指責,反而採用了讚美的方式,潤物細無聲的解除了學生的心防,從而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並發自內心的願意改正。
心理學家B·F·史金勒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因好行為受到獎賞的動物,其學習速度快,耐力也久;而因壞行為受到處罰的動物,則不論速度還是耐力都比較差。研究顯示,這個原則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樣的結果。
父母很多時候習慣站在高處,對孩子期望過高,不自覺的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提出各種居高臨下的建議,有時心急氣憤中忍不住對孩子採取訓斥、指責,甚至打罵等處罰方式,將孩子置於弱勢地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俄國文學批評家維·格·別林斯基說:「自尊心是一個靈魂中的偉大槓桿。」孩子的自尊心應該得到充足的滋養,擁有高自尊的孩子責任感強,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容易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兒童時期,外界的評價對孩子自尊心的形成會有很大影響,父母對他們的愛和尊重能滋養他們的自尊心。而不斷被批評則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結果就是越來越不在乎家長的批評和意見。
想讓孩子真正接受你的批評,需要平心靜氣,將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進行交流和溝通。很多時候,陽光比北風更有力量。
在決定提出批評建議之前,讓自己和孩子都冷靜幾分鐘,鼓勵孩子自我探索,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做出真正的改變。
美國早期教育家斯特娜是這樣教育女兒的:
有一次,女兒去同學家玩,答應母親12點半以前回家,可是卻比約定的時間晚了20分鐘才到家。斯特娜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指了一下牆上的鐘。
女兒知道回來遲了,馬上道歉。吃完飯,女兒趕緊換好衣服,準備像平時一樣去看電影。這時,斯特娜又讓女兒看看時鐘,提醒她:「今天時間來不及了,電影已經開始了。」孩子難過地流下了眼淚。斯特娜並未趁機大講道理,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同情的說:「這真遺憾!」
不需要批評指責,母親平靜客觀的態度,尊重孩子的同理心,就能夠讓孩子看到不遵守時間帶來的後果,自己認識到錯誤並深深悔悟。
蘇格拉底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你眼裡不乖的孩子未必就是不聽話,不要輕易批評,尊重他們,學會欣賞他們,引導他們散發出自己內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