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為什麼越打越不聽話?當你打孩子的時候,孩子到底獲得了什麼感受?
為啥子打我
洋洋是一個房地產銷售,她白天趕命似的四處奔波,晚上回家還要給孩子做飯,教孩子寫作業,陪孩子搭積木...
她幾乎為孩子付出全部的精力,孩子卻叫她「滅絕師太」、「母老虎」,甚至不想叫她媽媽!
原來洋洋總喜歡打孩子,不吃飯,打!不睡覺,打!不寫作業,打!
打人啦~55555....
她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父母認為,打孩子是為了約束孩子錯誤的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偏偏孩子並沒有因此變乖,反而在學校學會了打架,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孩子總是問爸爸:「你能換個老婆嗎?」
雖說童言無忌,洋洋還是挺傷心的,
「就差把心掏出來給他了,他怎麼就不領情呢?」
放眼全國,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我猜測全國有90%以上的家長都打過孩子,剩下的10%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孩子(滑稽臉)。如果你也遇到了這種問題,那咱們接著往下聊。
事實上,幾乎100%的家長並沒有通過「打」把孩子教育好,相反很多孩子因此走上了「混世魔王」、「打架鬥毆」的道路。
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阿爾文.坡聖特研究發現,經常挨打的孩子比普通的同齡人更具有暴力和犯罪傾向!這些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對配偶使用暴力,經濟收入和事業層次也更低。
當我們打孩子的時候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孩子不但不長進,反而滑向深淵了?那麼當你打孩子的時候,在你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1.媽媽是不是不愛我?
媽媽肯定不愛我了,怎麼辦
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質疑,他就會不斷的犯錯來試探媽媽的底線,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進一步確定媽媽是不是愛他,他在這個家裡的價值是什麼。這種孩子長期缺愛,長大後就會更容易跟他具有類似經歷的人走到一塊,以此來尋求情感上的慰藉和價值感,這種行為最終發展成造成拉幫結派。
2.打架成為使對方屈服,達成目的的手段
瞅你咋地後續
心理學上說,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你打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潛移默化的學習這種行為,打的越多,這種「暴力因子」就會在孩子身上更加根深蒂固,當孩子跟兄弟姐妹或者同學產生意見分歧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時,他就會理所當然的採取暴力手段來使對方屈服從而達到目的,繼續發展下去還有可能打群架,加入黑幫。
3.內心充斥著恐懼和憤怒,智力發展受阻
總感覺腦子不好使了
在孩子的眼裡,這個世界充滿了新奇的東西。他滿心歡喜的去探索這個世界,卻被你打了回來
「為什麼要拆遙控器,拆了你又裝不上,就知道搞破壞」。
其實「狩獵」是人類的天性,是刻在基因裡的天賦。古代的人通過狩獵動物來獲取食物,現在的人通過狩獵信息來獲取知識和經驗,這兩種行為本質上都能讓人更好的生存下去。當孩子這種「搞破壞」行為被扼殺後,孩子獵取信息的能力和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就會減少,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會受到極大影響。更為嚴重的是,當孩子挨打後,他會感到恐懼和憤怒,當他時刻提心弔膽的時候,他的智力也就難以發展了。相信我們都有過因為提心弔膽而失利的情況,比如考試發揮失常,考駕照發生失誤。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
4.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
我好自卑啊啊啊啊啊
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往往是帶著一腔怒火的,一般還帶著辱罵的言辭「你怎麼這麼笨!」「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等等,這其實就會在孩子內心埋下一顆自卑的種子,孩子會陷入極度的自卑中,他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覺得自己在家庭裡扮演父母宣洩怒火的角色,等他來到社會,他會更加覺得無助和自卑,最終導致一事無成,甚至抑鬱,更加嚴重的還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吧,挨打對孩子的影響都是負面的,我想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貼上「自卑、打架鬥毆、抑鬱「等標籤吧。
打孩子這件事最大的悲哀在於,父母犯下的錯,卻需要孩子用盡一生來承擔。孩子用盡一生救贖自己,卻不知他的夢早被扼殺在搖籃。當孩子感到委屈或抱怨的時候,父母還會高舉「我那都是為你好」的大旗,這就等同於你給孩子硬吞下一口黃連,你還捂住了他的嘴。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你希望他是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得變成什麼樣的人。
最好的談話是:
「對不起,媽媽錯了,媽媽不應該打你,你原諒媽媽好不好,媽媽也需要跟你一起成長。」
「爸爸媽媽,你們要相信我,我會變得更好的,你們不用打我了」。
媽媽愛我,我愛媽媽
文章如果刺痛了某些家長的心,那我真的很抱歉,但也請您不要再摧殘自己的孩子了。
同時也向您請教一個問題「為什麼打人的不對的,打孩子就是對的?」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在教育孩子上遇到的問題。
我是林夕多夢,文章都是原創,每周三更新。文章主題為人性心理和親子關係相關~
下一篇(9月30日),我們一起探討《家長為什麼更容易採取」暴力「的手段管教孩子?》
下下篇(10月7日),《不能打孩子,那孩子犯錯的時候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