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籃花
不知道你有沒有和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為什麼不聽話?」。當孩子不聽話,惹家長生氣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說這句話。這樣的問話,往往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不是孩子被嚇到沉默不語,就是孩子告訴你不聽話的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當別人問你:「你今天為什麼沒上班呢?」那麼,你可能回答「今天我休息。」或者「今天我請假了。」無論哪一個答案,都是在回答自己不上班的理由,所以,當你跟孩子吼的時候,孩子肯定在腦子裡搜索「不聽話的理由」。
電視劇《小歡喜》裡有這樣一個劇情,英子的媽媽追著英子大喊:「你為什麼非要上那個南大啊?」英子給媽媽的回答是:「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同樣的道理,當你跟孩子吼「你為什麼不聽話?」時,孩子回答你的只能是不聽話的理由。當然,孩子也可能被嚇到,完全不知道該什麼,這樣的情形,又會激起家長更加憤怒的情緒。其實,孩子不知所措,是因為眼前的情形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講的是小企鵝被媽媽吼叫時的感受。早上的時候,企鵝媽媽又對小企鵝發脾氣了,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開飛跑了,腦袋飛到了宇宙裡,肚子落入了大海裡,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嘴巴插在了高山上,尾巴在街上就像是個謎。
小企鵝只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
小企鵝形象地描述了,媽媽大吼大叫時自己的內心感受。小企鵝承受不了媽媽的脾氣時,就想要逃啊逃,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如果孩子不能承受家長的大發脾氣,就會形成逆反心理。
孩子不能吼不能打不能罵,但是,孩子確實做錯了,怎麼辦?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於事無補。讓他們採納新的方法,才是我們要做的。切記不可教條地和他們說話,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是儘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即便是我們知道他們錯的地方和原因,我們也不能貿然指出,讓他們有種被人強迫去做的感覺。
如果想讓孩子愉快地接受建議,就要尊重孩子,用商量的口吻,讓孩子採納家長的意見,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控制孩子。
理性的時候常常後悔跟孩子發火,脾氣來臨的時候,卻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樣才能不被情緒牽著走,好好和孩子說話?
奧雷柳斯說過,如果你對周圍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並非事物本身如此。借著感受的調整,可在任何時候都振奮起來。
一個人的情緒源於他的想法和認知,當情緒來臨的時候,告訴自己「暫停一下」。問一問自己,客觀事實是什麼。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當一個人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觀事實的時候,就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情緒的發生是人的自動化反應,而觀察客觀事實,可以把人的思維引向有意識的思考方向。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指出,儘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儘量設身處地地去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家長和孩子好好說話,可以按照這幾個步驟來達到高效溝通的目的。
以一個實際案例來分析一下,有一位媽媽給孩子輔導作業,孩子有些題目不會,媽媽看到這些都是老師講過的題型,一下子脾氣就上來了。「這個題都不會,這不是老師課上剛講過的嗎?只是名稱變化了一下,你上課都幹什麼了,到底有沒有聽講?」
1、看見自己的情緒
媽媽為什麼生氣?因為她覺得孩子這道題不會做,是孩子上課沒有認真聽講。真相可能是,孩子認真聽了,但是,理解得不是很透徹,並不一定是孩子沒有認真聽。
2、客觀觀察事實
什麼是客觀觀察事實,就是不帶任何評論,描述眼前發生的具體的事情。在這個案例中,客觀事實是:孩子有道題不會做。
3、看見孩子的感受
媽媽有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情緒,情緒被看見,才會進入理性的溝通狀態,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看清孩子的感受:題目不會做,心裡著急。
4、溝通的目標是什麼?
在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共同目標,孩子和媽媽的共同目標,就是解答孩子的學習困惑。目標就像一個燈塔,對於溝通具有指引的作用。
5、具體怎麼說
講述事實+表達感受+詢問對方的感受
媽媽:剛才看到這個題目你都不會,我一下子很生氣,這個題目就是老師上課講的提醒稍微變換了一下,我心裡以為是你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導致的。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孩子:媽媽,我上課認真聽了,我以為我聽懂了,沒想到做題的時候又不會了,所以,我心裡也很著急。
媽媽:那我知道了,我再重新給你講一遍,你再加深一下理解。
人們不會因為你表達的內容感到氣憤,他們表現出牴觸情緒是因為在對話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對話內容本身,而在於對話的方式和氣氛。
——《關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