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吼孩子,
這個朋友圈被刷屏的段子你一定看過!
在吼娃作業這件事上,
許多家長朋友的技能幾乎都是滿級,why?
畢竟愛有多深,傷才有多痛!!
眼睛裡看到5,腦子裡想的是5,嘴裡說出來是6,手裡寫下來是7。問什麼都明白,一做題錯一半。一學字立刻會,第二天忘一多半……
吼不吼?
來,明天要背古詩了,給媽媽背一遍」「一片孤城萬仞山!」五分鐘以後,這句話還背不利索,
吼不吼?
陌陌水田飛白鷺,青青草原喜羊羊……吼不吼?
數著手指頭做加減法,三六一十二,六八七十二……
吼不吼?
兔子數列搞到崩潰,語文作文寫到心碎。
吼不吼?
吼孩子這事兒,就和人擠痘痘一樣,都是「明知不可為」但總是忍不住「為之」。
玩笑歸玩笑,但父母喜歡用吼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卻是實在是不應該,很多父母吼孩子,是想通過吼叫讓孩子知道自己生氣了,從而乖乖聽話。可最終卻發現,我們越吼孩子越不聽話。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而大聲吼孩子,就是發脾氣中的一種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好好和孩子溝通,可是好好說一兩次沒用後,就會生氣,從而開始吼孩子。
慢慢我們發現,一次比一次吼得厲害,可一次比一次的效果差。
不禁疑惑,為什麼我們越吼越沒用呢?
其實是因為兩個原因:
1)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現象,叫「超限效應」: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長時,內心就會滋生不耐煩、逆反的情緒。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可是大聲訓斥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這些大強度的「刺激」,看似在聽你吼,其實注意力早已經游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麼。
時間一久,孩子發現你除了吼,並不能拿他怎麼樣,於是就大膽起來,敢跟你頂嘴對著幹。
2)大腦的逃生機制
當一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大聲責罵孩子時,往往會觸發孩子大腦的這種逃生機制。雖然家長在大聲教育孩子,但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別罵了,別罵了!什麼時候結束?」
最後,家長責罵完問一句:「以後還這樣嗎?」孩子立馬表現得很老實,回答:「不這樣了!」
其實,孩子並不知道以後怎麼做,只知道家長狂風暴雨般的責罵終於結束了,可以鬆一口氣了。
有一說一,有時候在面對孩子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的時候,吼叫確實是個能一招制敵的方法。
問題是許多大人在嘗過甜頭後很容易上癮,就會變成遇到問題「吼就對了!」。
可真別覺得孩子還小,吼完也不會記仇。
吼孩子,對他們的傷害也是很「立竿見影」的。
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雖然我們吼孩子的理由有千千萬,但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會覺得被吼的莫名其妙。
總是「無緣無故」被吼,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做事前會總擔心會不會被吼,變得畏首畏尾、戰戰兢兢。
孩子的性格會受影響
長遠來看,經常被吼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際或處理人際關係,或者孩子為了不被吼,努力順應家長的想法,形成「討好型人格」。
還有一點大家別忘了,3歲之前孩子都是行為教育階段。
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你的行為。
大家要是遇到事情就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來解決,那麼孩子也會模仿,在遇到問題時也會通過暴躁和激烈的方法表達情緒。
嚴重會影響大腦發育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Teicher 的團隊分析了曾經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吼叫、謾罵等)的成年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而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接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
感興趣的朋友們大可自行找來可以看一下,真的很令人震撼。
想要管教好孩子,比吼叫更正確的方式是要贏得孩子的尊重與合作。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或許,你應該看看美國著名育兒專家羅納·雷納的4C管教法則:
4C是一個以尊重為基礎的管教法,它的核心要素是:
溝通(Communication)
選擇(Choice)
結果(Consequence)
聯結(Connection)
1.溝通(Communication)
可能說起溝通,大家都覺得好簡單,可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真的會溝通嗎?
日常我們習慣的許多語言都是含糊不清的,比如:
你乖一點,你要聽話,跟弟弟好好玩、注意一點……
這些以我們大人的理解能力溝通起來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當面對的是語言邏輯能力尚處於逐步建立過程的小孩子,這樣含混的指令他們是真的沒有辦法理解接受到的。
真正的溝通,是直接簡單的有具體信息的內容,比如:
現在去洗手!
不要打弟弟!
吃飯不可以玩玩具,現在不能看電視!
……
如果有孩子不明白的地方,我們需要進行簡潔明白的示範。比如要求孩子好好洗手,只需要我們從頭到尾具體的做一次,孩子自然就知道什麼是好好洗手了。
你看,這樣簡單明確的指令,孩子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明白啦!
2.選擇(choice)
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或者意見發生相悖的時候,給孩子提供真正可以進行的選擇,並在孩子做出選擇後欣然接受。
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產生自我約束的意識,還能讓孩子逐漸建立「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意識。
比如說:
孩子一放學回家就想玩,不想做作業。
父母如果直接逼迫孩子去寫作業,孩子肯定會不情不願,即便是坐在書桌前也容易磨磨蹭蹭。
這時候不如說,「你可以放學回家後休息15分鐘,再開始寫作業。做完作業應該還有2個小時自由支配的時間。當然,你也可以徹底放鬆,玩到8點鐘,再開始寫作業」。
也許有家長會說,第二個方案也能拋出來?
當然可以。
這總好過一回家就趴在書桌前,心不在焉的磨蹭一晚上。不僅沒有時間玩,學習效率也沒有提升。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當你拋出第二方案時,孩子往往不會主動去選擇它。這就好比《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尹建莉說到,當你真的不讓孩子做作業了,孩子反而會惶恐。
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喜歡什麼,就不要在這個方面要求得太滿,更不能強迫。而是要適當地剝奪,讓他不被滿足,繼而珍惜。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需要把選擇和威脅做區分。
比如說,孩子不做作業,有些父母會說,「給你兩個選擇,要麼現在去做作業,要麼滾出去!」
把孩子攆出去,是不現實的。
這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只是威脅。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來自父母的尊重,給予選擇的機會,而是被逼迫的壓力。
3.結果(consequence)
每一個成年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以及產生的結果負責任。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逐漸建立這樣的意識。
對行為和結果負責,並不要求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
孩子不聽父母的建議,執意要如何做的時候。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一下。
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到:
這件事情,我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在試錯中拿到成長的經驗,這也是對結果負責的一種體現。對於孩子願意嘗試的心態,父母要給予鼓勵。而不是用自己的經驗判斷去隨意的遏制。
對於結果的關注,不光是引發孩子的反思。父母也可以從中拿到經驗。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不管我們如何要求,孩子的結果總是不達預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反思是不是這個要求有點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了。父母也需要不斷地調整教育的方法,調整對孩子的預期。
4.連接(Connection)
關於連接,其實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
羅娜·雷納告訴我們,跟孩子創造一對一的連接時間,這樣的連接會更有效。
這裡的一對一的時間,不是父母一起與孩子,而是爸爸或者媽媽其中一個與孩子單獨相處,讓孩子感受到一對一的愛和關注。
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得到多一些關注。
孩子有時候做出很奇怪的行為,或者發脾氣,其實是想引起父母更多的關注。
比如做作業的時候,孩子總是有動靜、發出哼哼聲。也許孩子並不想故意引父母生氣,而是想傳遞信息:我心裡有想法,希望你了解一下。
這個時候,父母如果能走過來,先聽聽孩子想說的話,對他的情緒給予關注,會大大有利於解決問題。
能讀懂孩子的內心,表達對孩子的關注,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孩子才會在你提想法的時候,也重視你的想法。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有些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和父母作對。這往往是因為孩子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關注,或者認為父母並沒有在意或尊重自己的想法。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當我們帶著耐心和平等交流的態度走進孩子的世界,關心他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的時候,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