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平臺最近拋出了一個問題:房子不隔音是什麼感覺?我以為,作為成年人活躍的平臺,網友必定會回答出很多不可描述的事件,讓人浮想聯翩。結果,畫風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獲得比較高贊回答的竟是:房子不隔音,每天定時聽到隔壁訓孩子。
有一個網友說,他在家辦公,鄰居家每天下午五點開始熱鬧,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寫作業了。家長的聲音從低到高直到穿透了牆壁,再然後,可能就是拍桌子掀凳子的聲音了。家長反反覆覆不外乎:「這個怎麼都寫錯」、「教了你多少次了?啊!」、「做啥啥不會啊?」、「你是豬嗎?」還有一個網友說,他的鄰居每天晚上九點準時訓孩子,因為這是檢查作業時間。家長訓孩子的話語,和小時候他父母訓他的話如出一轍。所以,每次到了九點,他就覺得回到了可怕的童年,有一種被父母盯著寫作業的恐懼感,最後不得不選擇搬家。
前幾天網上也有個熱門視頻,某小區的一個媽媽晚上10點狂吼式輔導孩子學習,整個小區都跟著受教育,媽媽吼完爸爸吼,吼到最後爸爸媽媽都徹底崩潰了。吼孩子式陪寫作業,被吼的孩子受到傷害自不必多說,父母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有人公布了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的「十大後遺症」,生氣、影響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胸悶、高血壓、抑鬱、心臟不適甚至二胎媽媽回奶等,每條都戳中陪寫作業父母的心。而孩子,也在父母苦口婆心甚至逐漸魔化的陪寫作業過程中,和父母的感情漸行漸遠。陪孩子寫作業這個活,陪得好,就是雙贏,陪不好,就是兩敗俱傷,陪傷娃一千次,自損八百回。
2、2019年《穀雨數據》曾調出了6000多條關於陪孩子寫作業的信息,發現有68%的小學生家長几乎每天都陪孩子寫作業。而這個階段的家長,也是情緒最多的家長。因為不能輸在起跑線,因為智力開發要乘早,因為小學是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
總之,好像錯過了這段時間,孩子這輩子就算毀了,所以當爹當媽的焦慮啊!孩子幼兒園的時候,我還是個佛系媽媽,覺得即使他上了小學,我們仍然能母慈子孝。結果,當他一年級上學期拎著75.5分的試卷回來的時候,當老師反覆暗示我他嚴重拉低了班級平均分的時候,當家長群有家長抱怨自己娃「只」考了98分的時候,我開始焦慮了。人是群居動物,當你看到周圍的人都在為同一件事情努力奮鬥的時候,而你卻還沒有開始,內心不免感覺恐慌。
一恐慌一焦慮,孩子每一個行為都可能成為你的引爆點。
坐姿不佳、作業拖拉、教了不會、說了不聽……你的耐心,在孩子這些行為中不斷失去,最終開啟吼娃模式。恭喜你,你這幾聲吼,孩子大腦基本就是空白了,情緒內耗開始。科學研究證明,人腦同時能調動的信息是有限,當孩子大部分精力都用來應付你的壞情緒時,就無法記住任何知識點。所以,暴怒的你,並非一個好老師,而是一個豬隊友。這也是很多父母越輔導孩子越吼孩子,孩子成績越差的原因。你充滿焦慮的希望,最終可能會變成孩子的絕望。一旦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筆尖上,孩子就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了去寫了。
3、吼孩子最厲害的父母,往往是「直升機」式陪孩子寫作業的父母,他們把「陪」變成了「盯」,錯一個字要立刻改,算錯一道題要立即重新算,甚至寫錯一個筆畫都要中斷重新寫,寫一次作業就像上了一場戰場,效果卻事倍功半。
教育學中有個「間隔效應」,來自於耶魯大學兩位教授的實驗。他們邀請了48名大學生參與測試,每個人需閱讀12篇文章,每篇文章300字左右。而這些學生被分為幾組,第一組是立即反饋小組,就是你做完一題馬上幫你判定,並給出正確答案,而後你繼續做下一道題。第二組是延遲反饋小組,要求你把所有題目都做完後,休息10分鐘,然後檢查並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糾正答案。第二天,再對這些學生進行重複考核,結果發現,延遲反饋小組的成績明顯比立即反饋小組的好。腦科專家分析說,立即反饋的,其實就是想讓孩子短時間內記住大量知識,即便記得住,也忘得快。而延遲反饋,則是將知識分段重複記憶,先來一次完整的學習,沒有學會的部分,再二次重複學習,這樣更有利於長期記憶。
像盯賊一樣盯著孩子,不斷糾正他,甚至吼他,會打亂孩子原有的學習步伐,甚至讓孩子根本無暇思考。近些年,每年高考完畢,各地的高考狀元都會被採訪,有人整理了68位高考狀元的採訪視頻,最後發現,每個狀元的背後,都沒有揮動鞭子的虎爸虎媽。相反,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相對寬鬆和信任,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
這些家長更關注的不是孩子哪個字寫錯了,哪道題做不好,而是更關注孩子是否會思考,遇到「不知道」的時候,是否會自己尋找答案。善於思考的孩子,才會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因為他們急於尋找答案,探索未知。
4、以前和同事下鄉扶貧的時候,村長特意帶我們去了他們村一個「狀元之家」。這家父母沒啥文化,但是他們的兒子,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也是他們縣的高考狀元,而他們的女兒,正在上初中,也是學霸一枚。這對父母說,家裡沒有書香,只有雞鴨成群,村是貧困村,大家也不怎麼重視教育,但他們覺得,知識才是孩子未來安身立命的基礎。
所以父親很早就自己用木材做了書桌,放置在光線最好雜物最少的房間,每天孩子吃完飯稍作休息,就到房間安靜地做作業。這個時候,雞鴨不能進院子,別的小孩過來玩,也被父母溫柔勸退。開始孩子也坐不住,父母不得不坐在孩子身邊,做一些安靜的活,偶爾和孩子搭幾句話,讓孩子不覺得自己是孤軍奮戰。
時間久了,孩子慢慢習慣了,坐在那個位置上,就覺得學習儀式正式開始,心無旁騖。
而村裡別人家的孩子,基本都在飯桌上完成作業,這個時候,可能腳下還有雞在覓食,電視在吵鬧,別人家的孩子在旁邊玩耍……總之給人一種感覺:世界那麼好玩,為什麼偏偏我在苦命地做作業?
就像很多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爸爸媽媽該看電視看電視,該玩手機玩手機,好像全家最苦的就是孩子一樣。沒有孩子生來自覺,讓孩子安靜下來,固定好學習時間,時間久了,自然就成為一種習慣。有了好習慣,才會有好學習,而好習慣是長期累積的一種自主行為,絕非父母強迫能夠獲得。
5、有人說,自從娃上學後,就特別希望自己是白素貞,生下孩子那天就被法海收走,出塔的時候兒子已經是狀元,母子相認執手相看淚眼,上演母子情深。可惜白素貞兒子是文曲星下凡,註定成就非凡,而我們的娃,多數情況下只是一個普通人,無法不教而會無師自通還能文高八鬥。
他需要我們精心經營,多番啟發,才能從蹣跚學步,舉步維艱,到健步如飛,玩轉學習。吼是一種焦慮,更是一種催促,是責備,是否認,它會讓孩子對學習知識望而卻步。一個知識點不會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他逐漸失去獲得知識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