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大家好,你們科普為主,沙雕為輔的糰子媽來了。
吼孩子這事兒,和擠痘痘一樣,「明知不可為」但總是忍不住「為之」。
昨天我被糰子氣的眼冒金星,沒忍住吼了他。
有那麼一瞬間,我都想這破「皮夾克」我不要了,愛誰要誰要吧。
事情是這樣嬸兒的。
為了多陪他會兒,我下班一回家就馬不停蹄地帶他去樓下玩兒。
他倒好,先是搶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哭嚎著不還。
後是躺在超市地上打滾兒非要吃冰淇淋,滿超市的人都看著他的live哭嚎秀。
這我都忍了。
回了家,我媽剛把他的飯端到餐椅上,他一揮手都敬了土地爺。
我剛給他換的衣服以及我剛買的白T恤,登時油花四溢。
我憋著火給他講道理。
他全程眯著眼睛尖叫,分貝之高簡直能當場穿透我的腦漿。
糰子爸還在一旁給我拱火:「他不吃就不吃唄,你說這些幹嘛。」
於是乎,我就炸了。
冷靜下來之後,我覺得我作為一個科普工作者,這麼做實在是不應該。
我想著,這種雞飛狗跳、讓人腦瓜子直嗡嗡的情況大可愛們也會遇到,所以就想和你們聊聊關於吼孩子的話題。
01
—
經常被吼的孩子
真的很受傷
有一說一,有時候在面對孩子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的時候,吼叫確實是個能一招制敵的方法。
我們在嘗過甜頭後很容易上癮,就會變成遇到問題「吼就對了」。
大可愛們真別覺得孩子還小,吼完也不記仇。
吼孩子,對他們的傷害也是很「立竿見影」的。
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雖然我們吼孩子的理由有千千萬,但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會覺得被吼的莫名其妙。
總是「無緣無故」被吼,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做事前會總擔心會不會被吼,變得畏首畏尾、戰戰兢兢。
孩子的性格會受影響
長遠來看,經常被吼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際或處理人際關係,或者孩子為了不被吼,努力順應家長的想法,形成「討好型人格」。
還有一點大家別忘了,3歲之前孩子都是行為教育階段。
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你的行為。
大家要是遇到事情就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來解決,那麼孩子也會模仿,在遇到問題時也會通過暴躁和激烈的方法表達情緒。
嚴重會影響大腦發育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Teicher 的團隊分析了曾經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吼叫、謾罵等)的成年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而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接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
Teicher 說:「我認為這些人沒有發揮出他們的語言潛能。」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做過一個名為《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的教育短片。
大可愛們可以看一下,真的很令人震撼。
02
—
不吼不叫的
A-B-C-D-E法則
我在寫這段的時候,糰子爸就犯欠地說:「知道吼孩子不好,那你就忍忍唄!你就是脾氣太急了!」
真的,要不是我著急寫稿子,他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表達,不挨一頓打是交代不了的。
完全不吼孩子不現實,吼了之後又後悔自責?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來和大家分享一個不吼不叫的A-B-C-D-E法則。
不用大吼大叫,也能解決問題。
咱先來看圖。
實戰演習
看完上面的圖大可愛們可能還有點兒懵,我就用開篇我吼糰子的例子給大家演示一下正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