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沒有孩子前自己是一個溫柔有耐心的女人,有了孩子後,尤其是孩子上學後,自己不知不覺就變成了一個聲音高八度的「潑婦」。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其實媽媽們有自己的苦衷,因為不大吼大叫孩子根本不聽呀。
讓我們來還原這樣一個場景:早上,媽媽們早早起來做好了早餐,叫孩子起床吃早餐、上學,第一遍媽媽溫柔的在孩子耳邊叫到:「寶貝,該起床了。」孩子「嗯」了一聲,幾分鐘後你看還沒動,第二遍你又叫:「寶貝,起床了,再不起來要遲到了。」孩子又「嗯」了一聲,轉個身又睡了。過了十分鐘,你看真的快要遲到了,沒想到你辛苦做的早餐孩子可能根本沒時間吃了。你越想越氣,於是忍不住了,掀起孩子的被子,大聲吼道:「讓你昨晚快點寫作業,早點睡,你就是不聽,磨磨唧唧睡得晚早上又起不來。快點,沒看都幾點了。」
看看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符合你的日常?給孩子好好說,孩子不聽,只有音量提高八度,才能讓孩子立馬行動。於是媽媽們漸漸成了孩子、老公眼中的「潑婦」,凡事都得靠吼。
可是這樣真的有效嗎?也許一次兩次確實有效,可是時間一長,媽媽們就會發現,不管你再怎麼大吼大叫,對孩子都無濟於事,甚至有時候,你越是吼叫,孩子越慢。
其實,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的命令,亦或是高聲的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建議你改變策略,用「低聲教育」代替「吼叫教育」。
低聲教育,指的是與教育孩子大吼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心理學家曾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過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第一、低聲調可以使大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雙方的溝通。
第二、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家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然而問題卻並沒有解決。
第三、 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於是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罵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1、批評孩子要降低聲調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行自我反省,最後改正,而不是發洩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不能控制,大吼大叫,孩子的關注重點只會是我們的憤怒,根本不會放鬆下來自我反省。
2、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辭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困難的,因此說話前要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辭,效果會很好。
比如孩子亂扔玩具,不知道把玩具放回原處,有的父母就會大聲吼叫:「給你說了多少遍了,每次玩完後要把它放回原地,怎麼總是記不住,豬腦子呀。」這種批評就是帶有人身攻擊的,會傷害到孩子。
可以這樣說,「我愛你,但是你亂扔東西,不收拾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句話初聽會覺得很生硬,但孩子會從中得到兩個信息,一是即使我犯錯了,父母依然愛我,二是父母不能接受的只是我的行為,而不是我整個人。
正確的語氣措辭,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比如帶孩子逛超市,要提前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的後果將是什麼,而且父母要從頭到尾貫徹到底,而無需大聲威脅。
4、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就事論事,不要隨意發洩對孩子的情緒,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像「你真笨」、「你是豬腦子呀」、「真後悔生了你」、「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這樣的語言,父母要避免隨口說出。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
說話是一門藝術,教育更是。北師大教授錢志亮說:「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的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我們要教育孩子,就更需要自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個好榜樣。「低聲教育」您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