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家長很懊悔的向我諮詢,說自己又&34;對孩子吼了。
她說她的脾氣性格一開始也是很好的,在決定當媽媽之前,也下定決心說自己絕對不對孩子的教育採取&34;,孩子犯錯她會心平氣和的講道理,引導孩子糾正錯誤往好的方面發展進步,
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當真的做了父母,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自然是很開心的,不過問題也接踵而至,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慢慢的也開始會做出反抗的,這樣的情況導致親子之間的戰火也拉響了,幾乎每天都要針鋒相對一兩次。
逐漸的,自己苦苦堅守的&34;方針也在崩潰,沒辦法,和孩子講道理根本沒效果,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自己越來越忍不住,氣的直跳腳就對孩子一頓批評,有的時候氣很了也會朝其屁股上來兩下,效果立竿見影,自己也因此&34;,只要孩子一不聽話,就對孩子吼。
我相信很多家長和曉琳媽媽一樣,有著同樣的&34;,沒辦法這是很正常的其實,畢竟每次在吼了孩子之後,孩子會因為內心的恐懼從而選擇屈服,關鍵這樣的方法確實讓自身感覺到一種發洩後的暢快感,很解氣,所以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即便每次吼完之後自己也很後悔和懊惱,說下一次絕對不這樣了,可當真的到來時,還是固態重萌。
在這裡,要向各位有&34;的家長說:不要再對孩子吼了,雖然一時解氣但是產生的副作用卻很嚴重,家長要及時的克制這種教育方法,學會運用&34;
有心理學家對273位母親進行了調查研究,其中6%的母親從不打罵孩子,68%的父母會打孩子屁股,還有26%會嚴重體罰孩子。
不論是本身性格就比較暴躁,在教育上比較嚴格的家長,還是像曉琳媽媽那樣&34;形成的&34;,很多家長都存在這樣的教育錯誤。
不光是我們普通家庭中存在這樣問題,這是不存在條件劃分的。
比如著名前國家運動員和演員小陶虹曾在節目中分享了自己&34;女兒的一個瞬間:在收拾好東西即將出門的時間節點,女兒不小心打碎了一瓶牛奶,陶虹立即衝上前,忍不住對女兒喊道:&34;她說,當時她的女兒就愣在原地被嚇得直哆嗦。直到那一刻,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吼罵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很多家長由於不同的原因而採取過對孩子後來達到教育目的,可卻不知道這種方法所導致的不良影響。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這是建立在數據研究中得出的結論,他和她的團隊研究分析了長期受過父母吼叫、謾罵的年輕成年人大腦,研究發現,主要負責理解口語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明顯減少。而連接越少,代表著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
而在對遭受父母言語攻擊的孩子進行長期大量的跟蹤研究後發現,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導致孩子大腦中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
這個區域體積過大的話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而且這個區域也和孩子言語智商的發育息息相關。
蒙臺梭利博士說過:&34;,在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言語暴力會改變兒童相關腦區的生理結構,長期經受語言暴力的孩子,所受的傷害不比遭受家暴的孩子少。
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面的小企鵝就是長期生活在他媽媽&34;的陰影裡,小企鵝因此變得膽小怕事、整天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中,而且也不敢表達。
其實小企鵝就是經常被&34;的孩子的代表。
&34;確實能在短時間內起到顯著效果,但是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容小覷的,除了我們上面Teicher教授所得出的研究結果,我們也很容易看出,總是被吼的孩子往往會有兩種變化——越來越內向膽小,或者越來越叛逆。
而且,這種解決矛盾的方法,也會讓親子關係出現隔閡。
很多家長也想戒除&34;,又想找一個方法來處理和孩子之間的矛盾,達到教育引導的目的,在這裡推薦了解和使用&34;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同樣內容的一句話,不同的環境下用不同的語氣說,會產生不同的視聽和理解效果,就連聲音響度問題的不同,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心理學家就曾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所以我們常常以為&34;更能讓孩子聽話,但是其實不是,用溫和的聲音、緩和的語調&34;會比&34;更有效果。
相比較於&34;,低聲教育有以下幾點優點:
· 能夠幫助雙方在緩和的情緒下進行溝通,幫助更好的更理智的對問題進行分析,化解矛盾分歧
· 能夠讓對方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能夠提高對方的接受度。
· 能讓雙方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能更好的協商出解決方法。
· 避免二者之間矛盾的提升,減少對情感聯繫的傷害
所以說,家長需要了解並運用&34;來達成引導教育的目的。
低聲教育當然也是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的,並不是簡單地把聲音降低就可以了,而是注意一下幾點要求:
1.想讓情緒冷靜下來
情緒如果出現過於激烈的波動,只會導致雙方都出現衝動舉動,比如口不擇言甚至肢體上的衝突,所以家長要先讓自己情緒冷靜下來,可以採取深呼吸和注意力轉移的方法,也讓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
2.客觀角度分析問題
冷靜下來後進行問題分析,不要翻舊帳也不要扯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事論事客觀的去分析問題,家長要注意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不要一味自顧自的嘮叨。
3.平等的角度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34;
這就要求在溝通之中,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要和孩子同一個高度去進行問題的協商。
美國心理學博士、平和式養育法倡導者蘿拉馬卡姆說:&34;。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家長也不要把問題都歸結在孩子身上,而是要學會從自身找問題,找到根源所在,才能及時有效的藥到病除。
我是炅媽育兒,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