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們在和孩子的關係中處在「甲方」的位置:家長有權對孩子做出任何自己覺得合理的事情,提出任何自己覺得合理的要求;孩子作為「乙方」,則必須要無條件遵守「甲方」所提出來的任何條件。
當「乙方」沒有讓「甲方」滿意時,「甲方」有權做出語言上的指責或者是實質上的懲罰。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比簡單的「甲方」和「乙方」要更加複雜。雖然實行的都是單方面的管制,但是父母的態度往往是孩子回應的關鍵。
一般來說,當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的音量越大,孩子反而越不聽話,因為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暴力」,而人天生不會屈從與暴力。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大聲指責」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語言暴力」,這種暴力不會讓孩子的身體表面受傷,但是會讓孩子的心受傷。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積極和鼓勵的話不足20%。
也就是說,父母雖然懷著對孩子好、鼓勵孩子的初心,但是都是從反方向著手。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也就是,孩子幾乎無條件相信父母口中說出來的關於自己的話,比如說:
你太笨了!
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
你的脾氣怎麼這麼差?
你為什麼沒有別家孩子那麼好?
你是豬嗎?這點事情都做不好?
這類話語可能只是家長一時的氣話,但是在孩子的認知裡:我爸爸媽媽說是這樣的,就一定是這樣的。
有時候,孩子對家長的無條件信任,反而會成為加大親子之間之間的鴻溝。
所以,父母的「語言暴力」讓孩子重新樹立對自己的認知關鍵詞,比如說說「笨」、「蠢」、「差」、「廢物」、「丟人」等等,影響到孩子的情緒,重新影響到孩子「自我意識」的構建,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成。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越大聲,孩子越叛逆、越不聽話的原因。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言:「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父母的語言可以是浸潤孩子心靈的養分,也可以是傷害孩子的一把「利刃」,指責孩子本身已經是一種傷害,大聲指責所帶來的傷害就更甚了,它讓孩子丟失掉自信心、自尊,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更加叛逆。
所以,家長應該採取「低聲教育」的方式,充分尊重孩子,孩子才會更加願意聽,也才會更加有涵養。
至於該如何用「低聲教育」,家長可以借鑑這套育兒經典讀本。
這套書的案例很貼近生活,育兒理念既經典也跟隨時代的潮流,能夠幫助家長從整體上把握孩子人生的起點,讓家長在學會「低聲教育」的同時,培養出能力強、性格好、有涵養的孩子,讓親子溝通更有效,孩子更優秀。
《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
這本書教會父母如何活用卡內基溝通理念,通過溝通改變孩子不好的性格,讓孩子更加自信、大方,家長能夠從中學會建立家庭文化,從溝通中幫助孩子養成好性格。
《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
這本書被選為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向家長推薦的100本優質家庭教育讀物。
書中詳細描寫了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應該學會的4大法則,並且還附有家長陪伴孩子閱讀的方法,同時也給出了作者認為值得閱讀的書籍。
它教會父母怎么正確傾聽孩子,學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做出更好的回應,讓溝通變得有效有意義。
《正面管教》:
這本書的實用性很強,能夠讓家長擺脫教育孩子只會吼罵的極端方式,讓家長學會用低聲教育的溫和方式和孩子溝通,建立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教給家長和孩子理性溝通的方法,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失誤,是中國媽媽的家教聖經。
《好父母不吼不叫》:
教會父母尊重孩子,用不吼不叫、低聲教育的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認可,「低聲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父母要學會低聲教育,做到理性溝通,這套書很有幫助,能夠讓親子溝通更加親和有效,孩子也會更聽話。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