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不同層次父母,教育方式不同,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

2020-08-14 YOYO說育兒

導讀

在教育孩子上,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採用嘮叨的方式,認為只要多去批評孩子,多去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才會理解,但事實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家有兒女》裡的宋丹丹

《家有兒女》是90後孩子的童年,而當已經成家的我們在回顧這部作品時,又會有許多全新的感覺。

劇裡的宋丹丹是3個孩子媽媽,她的教育方式就是「嘮叨」,只要劉星犯錯,宋丹丹絕對會一直嘮叨到劉星「認輸」為止,但最後的結果,是劉星嘴上知道錯了,內心卻越來越叛逆。

可是,宋丹丹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教育的錯誤觀念,甚至還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李玫瑾: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

其實,寶寶在2歲的時候,便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父母們也從此時變得開始嘮叨起來。

寶寶聽父母嘮叨會覺得煩,父母又認為這麼說你,你都不聽話。

那麼當父母面對孩子不聽話時,到底應不應該去跟孩子講道理呢?可是,跟孩子去講道理時,他們又聽不進去,到頭來錯誤孩子一樣犯。

李玫瑾老師針對這種情況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孩子6歲前,父母對孩子的嘮叨,講大道理是黃金,可是一旦過了6歲這個年紀,那麼在對孩子用以前的方面,就會變成孩子的眼中的「廢話」。

小歡喜》這部劇中也曾有類似的情節,宋倩每天都會對孩子嘮叨,尤其是成績下降的時候,宋倩的嘮叨會加倍,最後導致英子患上了抑鬱症。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妨換一個方式,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家長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問題。

自然結果式教育

法國思想啟蒙家教育家盧梭曾指出:每位寶寶從出生起,他們便有權力去決定自己要做什麼,12歲之前的成長一定要保持在自由的環境下,讓他們感受到泥土和空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

那麼什麼是自然結果式教育呢?

自然結果式教育:當孩子犯錯或者他們的想法有些偏離軌道時,父母可以適當的去放寬對孩子的要求,先讓他們去做,當孩子失敗時,他們便知道自己是錯的,這時,父母在開始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

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把孩子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中,早早的對孩子進行「嘮叨式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服氣,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錯的。

實踐是唯一的真理,只有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錯誤時,才會去接受父母的想法。

父母不要再當孩子成長中的「嘮叨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般母親對孩子的嘮叨會更多一些,而且,每次媽媽對孩子的嘮叨,總會得到孩子的「反撲」,這是因為,孩子的成長中已經聽了太多媽媽的嘮叨,已經麻木了。

其實,像明星霍思燕在教育孩子時的方式就很好,她不會經常的去嘮叨嗯哼,每次教育嗯哼時從來都不會帶著情緒,而是會選擇心平氣和的跟嗯哼進行溝通,當他出現反感的情緒時,立刻用周圍的物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我們教育孩子時,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不過前提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旦父母自身帶有情緒去教育孩子,只會讓孩子外表變乖,但是內心依舊在牴觸。

結尾

不同層次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越是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而正確的做法是不放縱孩子,不寵溺孩子,當然也不要過分的嘮叨,控制好自身的情緒去教育孩子,才是最佳的方式方法。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不少父母錯把高頻率的嘮叨當成關心,即使孩子明顯表現出不適與厭煩,也直接將異樣情緒視為關愛孩子卻不能被接納理解的狀況:&39;低層次&39;高層次&34;直截了當地指出,嘮叨絕不是適合孩子的正確教育方式,只有&34;的父母才會誤將言語斥責作為愛孩子的教育模式。
  • 李玫瑾: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但就算面對父母這樣「狂轟亂炸」式的教育,很多孩子仍然不以為然,繼續自顧自地「為所欲為」。其實,出現這樣情況也不能全怪孩子,很多的是父母教育的失敗。李玫瑾教授是研究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她的很多育兒心得都被父母們「奉為寶典」。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都自有招數父母滔滔不絕地嘮叨,甚至有時候愛講大道理,這些對於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來講,仿佛在聽「天書」一樣。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都自有招數 父母滔滔不絕地嘮叨,甚至有時候愛講大道理,這些對於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來講
  • 李玫瑾教授直言:「低層次」的父母愛嘮叨,聰明的父母都各有招數
    :「低層次」的父母愛嘮叨,聰明的父母各有招數很多父母都崇尚於跟孩子講道理,好像只要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能聽得懂一樣;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還會受自己記憶力的影響,所以父母的嘮叨還是有期限性的。
  • 「嘮叨」成為低層次教育方式,高層次父母這樣做,把孩子教育成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一直連綿不斷。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越長越大,就變得越來越調皮搗蛋不聽話,經常惹父母不開心;而孩子卻覺得長大之後父母越來越不理解自己,總是嘮叨讓人煩不勝煩。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願意聽孩子說,嫌自己嘮叨這樣的話,但是為什麼孩子總是嫌棄父母煩呢?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教
    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喜歡對著孩子嘮叨,看見孩子出現問題後,就會孜孜不倦的跟在孩子後面,糾正孩子的問題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公開表示過:父母的嘮叨在孩子的小時候,就像是明珠一樣珍貴,孩子都會聽父母的話,一步一步向前走,但是等到了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像是垃圾一樣,如果孩子出現不聽話的的情況,多半是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做
    只是很多家長很迷惑,明明都是認真對待孩子的教育,甚至可能比別的父母,花費的時間更長,為什麼孩子的學習和性格,都沒有別家孩子好呢?二、李玫瑾說:低層次的父母,才會給孩子講道理!李玫瑾作為育兒領域的專家,她曾經提出在孩子六歲以前,你給孩子講道理,她可能根本就聽不懂!在孩子情感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他的世界裡只有父母,他不懂什麼是感同身受,也不知道為別人著想。
  • 嘮叨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家長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嘮叨過孩子。一項針對小、初、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都會遭遇家長囉嗦」的學生佔90%以上。那麼,孩子樂於接受家長的囉嗦嗎?,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囉嗦、和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從不會和孩子囉嗦。
  • 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喜歡玩手機
    而且,更多的時候只要你細心觀察會發現,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喜歡玩手機。而層次低的父母,往往缺乏學習意識,他們認為把時間花在手機、電視上是理所應當的。一個有遠見的家長,必然是注重學習的。但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任務,自己只需要把孩子送去學校。殊不知,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而父母就是他們最初的模仿對象。家長的層次低,意識不到自己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是做3件事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低層次"父母只會跟孩子講大道理,而"高層次"父母都會這樣教育孩子:第一:不會重複囉嗦我們常開玩笑說"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可千萬別這麼做。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或者嚴重性有很多種方式,比如給孩子看案例,比如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小後果"。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層次低"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說不定你講的還沒他講給你聽得多。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爸媽才跟娃"嘮叨",孩子叛逆,"一流"父母這樣做
    這時再看,作為父母,她的搞笑中其實包含了很多教育觀。比如劉梅在劇中就老是喜歡對劉星嘮叨。今天我們結合眾多國內外兒童教育專家的理論如李玫瑾教授及自然主義教育代表人物盧梭等人的觀點,為大家支支招。那麼我們父母是什麼時候開始嘮叨進而暴怒的呢?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都這樣做
    important}「愛嘮叨」幾乎是每個父母身上都會有的標籤,不管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每次犯錯後父母總會不厭其煩地嘮叨,生怕你沒有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下次再犯錯。低層次父母才愛和孩子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①允許孩子犯錯家長們要知道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
    李玫瑾:&34;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孩子長大後是否有成就,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取決於父母。孩子的習慣、價值觀、眼界,都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李玫瑾:&34;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針對這種情況,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表示: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的父母,大多數都是「低層次父母」。
  • 李玫瑾:總給娃講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都用3個辦法
    父母在育兒的道路上,是不是也踩了很多的坑,教育孩子總是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的,父母大多數都是比較愛嘮叨的,在教育還是的問題上,也是喜歡不厭其煩地嘮嘮叨叨的講道理,最後發現是無用功。父母總會對孩子說,你要把我的話當作耳旁風,或者是,你有沒有聽到我說的話,父母總是會有一種感覺,自己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 「低層次父母」都愛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到了12歲之後,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一、換一個教育者,減少孩子的疲憊感家庭中通常是媽媽管教孩子的時間多,爸爸相對於負責賺錢養家,表達愛的方式也比較含蓄,所以慢慢孩子會對媽媽的嘮叨和教育方式產生疲憊感,俗稱「油鹽不進」了,所以此時可以換爸爸和孩子溝通,相當於給孩子換了一種「教育口味」,畢竟孩子們不熟悉爸爸的行為方式,一切都是新鮮的
  • 「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李玫瑾:一流父母都這樣教
    ,孩子6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但孩子12歲後父母的嘮叨就成了「垃圾」。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愛哭愛鬧,多數原因都是3~6歲,這段時間家長沒有做到位,不想跟孩子嘮叨,家長就要在3-6歲時教育好孩子。>「低層次的父母」才會跟孩子講道理,「一流的父母」都這樣教育孩子。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34;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34;在孩子耳朵裡,變成了嘮叨。而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嘮叨,就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著孩子「講道理」,而高情商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著孩子"講道理" 隔壁鄰居小李夫婦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們的教育理念卻比同齡人更加先進,作為父母,他們不僅要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並且在教育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