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低層次的爸媽才跟娃"嘮叨",孩子叛逆,"一流"父母這樣做

2020-08-09 家有二寶育兒經

《家有兒女》永遠是我們90後這一代孩子的歡樂。記得在小學每天中午放學的時候,邊看電視邊吃飯。《家有兒女》仿佛承包了自己童年的整個笑點。

現在已經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但還是喜歡看它,昨天又重溫了一遍。這時再看,作為父母,她的搞笑中其實包含了很多教育觀。

比如劉梅在劇中就老是喜歡對劉星嘮叨。導致後來每次劉梅說什麼,劉星都不聽了,而且還叛逆,想離家出走。寶寶一般從2歲就開始自己的第一個叛逆期了,而我們爸爸媽媽的嘮叨也要從此開始了。寶寶聽不進去嘮叨,怪我們太&34;,我們也生氣寶寶不懂事,不能理解自己對他們嘮叨的良苦用心。

面對孩子的叛逆不聽話,我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講大道理?似乎不停地在他們耳邊嘮叨,他們也並沒有聽進去多少,還是那個老樣子。今天我們結合眾多國內外兒童教育專家的理論如李玫瑾教授及自然主義教育代表人物盧梭等人的觀點,為大家支支招。

李玫瑾教授認為:&34;

我們看《小歡喜》這部劇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宋倩每天都對英子嘮叨。特別是英子每次成績稍微下降的時候,最終導致英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終自殺未果,後來經過治療才逐漸好起來。

那麼我們此時不妨換一種思路,對孩子嘮叨肯定是不行了,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現在我們來結合法國偉大啟蒙思想家及兒童教育家盧梭的觀點來看一下。

一、&34;教育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指出。每個孩子從出生後,他們就有自己的權力去做什麼。他們在12歲之前的成長必須是自由自在的。讓他們感受到自然的空氣和泥土,此時孩子才會明白他們未來要做什麼。

什麼是自然結果式教育呢?意思就是只要孩子犯一些小錯誤,偏離我們正常的軌道不遠,此時我們可以放寬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做。如果最終結果是壞的,孩子此時也看到了結果,那麼這就是自然發展的,此時我們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是有效果的。

我們切忌因為自己的意志,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早早扼殺在搖籃裡,而且對孩子進行嘮叨式說教,這樣孩子是不服的。所以根據盧梭的觀點,我們讓孩子體會到自然發展帶來的結果,此時對孩子進行教育比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嘮叨有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孩子們更願意相信實踐。

二、更換&34;教育者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的嘮叨會更多一些。所以每次媽媽一嘮叨,孩子就煩。這是因為孩子長期聽媽媽的嘮叨,在腦子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聲音的自動接收後屏蔽機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聽得太多,麻木了。


此時我們可以讓爸爸來教育。爸爸因為不常說話或者是不對孩子進行嘮叨,爸爸的威力要比媽媽要大一些。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油鹽不進的時候,可以考慮換一個教育者,此時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霍思燕對嗯哼的教育就是這樣,她不經常對嗯哼進行嘮叨而是每次心平氣和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而且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立馬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此時我們對孩子進行巧妙的引導和注意力轉移,對孩子來說有用得多。我們要做到不放縱不寵溺孩子,但也不要過分地對孩子進行嘮叨。說到底其實孩子的情緒和性格是比較重要的。

嘮叨的本質是要讓孩子學會冷靜地面對問題,尋求事情的最優解,讓孩子在每一個階段做到最好。那麼我們父母是什麼時候開始嘮叨進而暴怒的呢?

沒錯就是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的時候,這其實就體現了一個好的性格對孩子的作用。

吉林大學心理學教授潘東麟曾說:&34;孩子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處事態度及方法,甚至是別的一些東西,好的性格也是孩子一張最響亮的名片。因此我們更換教育者,對孩子進行不同的嘮叨,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好的性格。

三、教無定法,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我們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對孩子進行教育。發現自家孩子對&34;這一招不受用的時候,就要及時停止。

此時也可以將嘮叨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孩子不停嘮叨,我們可以讓他們自省。孩子不能自省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談心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把我們想說的內容傳遞出去。切忌長篇大論地講大道理,這是我們父母自己實踐得來的,或許孩子並不能理解。

孩子不聽話,嘮叨不管用,我們家長可以嘗試不同的思路,試一試上面三招,教育我們一直在路上,歡迎感謝大家留言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時,和娃講大道理的,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
    孩子叛逆不聽話?低層次父母才會打罵嘮叨,高層次父母這樣教娃「快起床去刷牙、洗臉!」「你就穿這樣的衣服出門嗎?像什麼樣子?」「別忘了下午去上課!」哈佛教授曾說過:「孩子叛逆時,和娃講大道理的,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不光是哈佛教授,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也認為:「低層次父母才會打罵嘮叨,高層次的父母,從來不會和孩子嘮叨、講大道理。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都自有招數父母滔滔不絕地嘮叨,甚至有時候愛講大道理,這些對於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來講,仿佛在聽「天書」一樣。,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要是父母再不停地嘮叨講道理,那這些話語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對他來說都是垃圾。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都自有招數 父母滔滔不絕地嘮叨,甚至有時候愛講大道理,這些對於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來講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會叨叨不停、講大道理,一流父母這樣做
    :和娃講道理的大多是「低層次父母」,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潘女士覺得自己家14歲的兒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了,每次想跟他講道理,他都一副不耐煩的樣子,說了不到三句話就被打斷或者自己就直接走開了。而以前他不是這樣的,以前自己說什麼,這孩子都會認真的聽,並且願意去做,現在卻煩自己嘮叨。
  • 李玫瑾: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但就算面對父母這樣「狂轟亂炸」式的教育,很多孩子仍然不以為然,繼續自顧自地「為所欲為」。其實,出現這樣情況也不能全怪孩子,很多的是父母教育的失敗。李玫瑾教授是研究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她的很多育兒心得都被父母們「奉為寶典」。
  • 李玫瑾教授直言:「低層次」的父母愛嘮叨,聰明的父母都各有招數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孩子,這件事情做得不對,那件事情做得不好,父母總是認為孩子不長記性總是讓人操心,而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會越來越遠,等孩子長大一些之後就會表現的叛逆。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總是嘮叨孩子,孩子卻記不住呢?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對嗎?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和認可,即使他們不承認,但是他們對父母的關注度還是很高的。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教
    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公開表示過:父母的嘮叨在孩子的小時候,就像是明珠一樣珍貴,孩子都會聽父母的話,一步一步向前走,但是等到了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像是垃圾一樣,如果孩子出現不聽話的的情況,多半是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可是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犯錯的時候又該怎麼辦?總不能打孩子吧?相信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困惑過。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孩子六歲以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道理,但6歲以後,家長的道理只會加劇孩子的不耐煩,起不到半點的引導作用。
  • 李玫瑾:不同層次父母,教育方式不同,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
    李玫瑾: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其實,寶寶在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妨換一個方式,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家長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問題。,12歲之前的成長一定要保持在自由的環境下,讓他們感受到泥土和空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
  • 育兒專家:低層次的家長才跟娃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做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個情況,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那麼聽話的,面對著何種情況,家長都會開啟嘮叨的模式,嘮叨完之後,孩子沒改,自己也生了一肚子氣。育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3-6歲的時候,正好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最佳的時機,這個時候家長的嘮叨,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說一件事情是有用的,在孩子的腦子裡會潛移默化的形成影響。但是孩子一旦過了12歲之後,家長的嘮叨可以說是無用功了,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育兒專家:低層次的家長才跟娃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做
    育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3-6歲的時候,正好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最佳的時機,這個時候家長的嘮叨,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說一件事情是有用的,在孩子的腦子裡會潛移默化的形成影響。但是孩子一旦過了12歲之後,家長的嘮叨可以說是無用功了,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愛和娃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不少家長都好奇,為什麼我們給孩子講道理,總是感覺在對牛彈琴,沒有作用?​有育兒專家認為,愛和娃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教授也到過,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之後到了12歲,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
  • 「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李玫瑾:一流父母都這樣教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朋友跟我訴苦說:自從當媽之後我從一個不愛說話的女人,變成了愛嘮叨的媽媽,但是每次跟孩子嘮叨過後,都發現自己是在做無用功,有些時候孩子還總是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我真感覺自己正在對牛彈琴,你說我該怎麼辦。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做
    曉芹說,總是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是沒有用的!二、李玫瑾說:低層次的父母,才會給孩子講道理!李玫瑾作為育兒領域的專家,她曾經提出在孩子六歲以前,你給孩子講道理,她可能根本就聽不懂!最後到了青春期,愛嘮叨的父母在這個時期,簡直就是打火機遇到了炸藥包,每天都要點燃幾十次。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嚴重,父母不停地管教,不停地嘮叨,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緊箍咒,他無時無刻都想拿下來。嚴重可能會有報復心理,父母不讓做的,一定要做,氣一氣父母。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打不得罵不得,只能夾起尾巴當爹媽,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改正錯誤。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層次低"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不少父母錯把高頻率的嘮叨當成關心,即使孩子明顯表現出不適與厭煩,也直接將異樣情緒視為關愛孩子卻不能被接納理解的狀況>她問話時,一個字都不做回答,有時孩子壓抑不住情緒還會對著玫玫大聲吼叫,傷透了玫玫做媽媽的心。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34;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34;在孩子耳朵裡,變成了嘮叨。而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嘮叨,就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 「低層次父母」都愛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到了12歲之後,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所以父母停止您的嘮叨,讓孩子在他自以為的路上前進,當他碰見挫折、受傷失敗後,為自己的錯誤買單,自然就理解父母的話,也就逐漸不再排斥嘮叨了。
  •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大多數父母嘮叨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讓他們記住自己的話。如如的母親是這樣的。李玫瑾教授還認為,6歲以前,父母的嘮叨是&34;,但當孩子12歲時,父母的嘮叨是&34;。一、換人進行教育,減少孩子的疲憊感。家裡的許多母親會很嘮叨,但她們發現自己的話不如父親的話有效。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們厭倦了母親的話語,不再注意母親的話語。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
    李玫瑾:&34;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孩子長大後是否有成就,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取決於父母。孩子的習慣、價值觀、眼界,都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李玫瑾:&34;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針對這種情況,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表示: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的父母,大多數都是「低層次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