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論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很多媽媽都會臉色大變,變得愁眉苦臉的,都說自己在面對孩子的發脾氣的時候沒有任何的辦法。還有每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總會露出一副不耐煩的表情,而且也聽不進去大道理的,所以說,給他講道理是根本沒用的。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到了12歲之後,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
一、換一個教育者,減少孩子的疲憊感
家庭中通常是媽媽管教孩子的時間多,爸爸相對於負責賺錢養家,表達愛的方式也比較含蓄,所以慢慢孩子會對媽媽的嘮叨和教育方式產生疲憊感,俗稱「油鹽不進」了,所以此時可以換爸爸和孩子溝通,相當於給孩子換了一種「教育口味」,畢竟孩子們不熟悉爸爸的行為方式,一切都是新鮮的,相信孩子也會比較容易接受和採納,但也要切記嘮叨。
二、停止所謂的嘮叨,適當讓孩子經歷挫折
我知道讓父母停止嘮叨幾乎是不可能的,嘮叨的出發點其實是好的,父母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達給孩子,不想讓他走彎路,可孩子不見得會接受,他總該要去經歷他的人生,才會刻骨銘心、感受深刻。
所以父母停止您的嘮叨,讓孩子在他自以為的路上前進,當他碰見挫折、受傷失敗後,為自己的錯誤買單,自然就理解父母的話,也就逐漸不再排斥嘮叨了。
三、尋找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可以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是不一定相同的,嘮叨或許可以對某些孩子適用,但是一定不會對所有孩子適用。所以,父母一定要尋找一種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例如有的孩子適用行動式的教育方式,即會接受父母某些教育行為,從而進行模仿。當父母尋找到有效的教育方式後,便會明白嘮叨或許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整理情緒
孩子做錯事了,首先不是要呵斥孩子,而是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保持冷靜不要上頭,這樣才可以客觀地判斷孩子的問題。再者是平復孩子的情緒,這樣你說的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才能接受你的教導。
多思考在講道理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不管不顧?肯定不行,溺愛只會讓孩子「越陷越深」。給孩子講道理,教育孩子的意圖太過明顯,孩子接受起來也太過被動,所以家長們教育孩子一定要用婉轉的方式。這樣才不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讓孩子接受也更加容易。
所以,父母們要學會換種方式愛孩子,讓孩子更能接受到自己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