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專家:低層次的家長才跟娃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做

2020-09-04 依依育兒師

現在經過疫情之後,孩子們都已經要開學了,感覺早晨整個小區裡,又熱鬧了起來,對門的鄰居孩子剛上一年級,平時聊天的時候就能發現,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有出息。

往常的一天就是從對門鄰居的嗓門中開始的,&34;&34;,就這樣匆匆忙忙的出門。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個情況,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那麼聽話的,面對著何種情況,家長都會開啟嘮叨的模式,嘮叨完之後,孩子沒改,自己也生了一肚子氣。

育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3-6歲的時候,正好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最佳的時機,這個時候家長的嘮叨,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說一件事情是有用的,在孩子的腦子裡會潛移默化的形成影響。但是孩子一旦過了12歲之後,家長的嘮叨可以說是無用功了,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還說,一般低層次的家長,只會在孩子的耳朵邊嘮叨,而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教孩子的:

1. 低層次的的家長:控制欲強

這樣的家長經常對孩子的事情,管束能力很強,控制欲一般都很強。曾經做過很多調查,在現在的小孩子眼裡,最受不了家長的就是嘮叨。

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愛聽家長的話,家長越嘮叨越孩子越不聽,很多家長都想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也許是家長的控制欲強,不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做成,總是叮囑注意事項,來確保事情的萬無一失,不允許孩子有失誤的地方。

這樣的家長未免有些專制,用這樣的愛給孩子沉重的壓力,而且家長不懂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需要一個眼光變化的,看待的角度也是比較獨特的,正式因為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和角度,也暗示了孩子的獨特性,家長就不要著急嘮叨他了。

2. 高層次的家長:主動學習

孩子的很多技能和經驗的積累,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家長不能過多的幹涉,當孩子有了能力以後,就放心大膽的把這個事情交給孩子,讓孩子去獨立完成,如果在完成的情況中,出現了問題,家長可以提醒並給出自己的建議,這樣能夠給孩子留有更多的思考,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孩子能夠在實踐中找到更多的幫助和經驗。

這樣的家長因為給了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可實現的可能,讓孩子充分去發揮孩子的潛能,鍛鍊了孩子的能力,這樣的家長才是明智的。

家長對孩子的嘮叨有很多危害: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會面臨很大的壓力,而且還會產生很多不自信的情緒,慢慢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孩子開始在負面情緒的時候,性格的發展就開始走向不同的發展道路。習慣了家長的嘮叨,有的孩子會開始反抗,出現逆反心理,有的孩子會開始出現自卑的情況,膽小、懦弱,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

這一點家長對於孩子的性格的養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影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是一條漫長的路,家長要跟著一起潛心學習。孩子在家的時候,家長是啟蒙老師,如何讓孩子出眾,不是嘮叨,不是埋怨。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家長對於孩子的啟蒙作用就已經存在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家長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做出正確的指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和不解決,要知道,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孩子看繪本時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將自己帶入到繪本中的角色之中,這也正是孩子為什麼看繪本學東西快的原因。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李玫瑾教授推薦的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育兒專家:低層次的家長才跟娃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做
    育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3-6歲的時候,正好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最佳的時機,這個時候家長的嘮叨,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說一件事情是有用的,在孩子的腦子裡會潛移默化的形成影響。但是孩子一旦過了12歲之後,家長的嘮叨可以說是無用功了,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孩子不聽話到底是該不該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即使給孩子講了道理,孩子還是我行我素,半點不知悔改。可是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犯錯的時候又該怎麼辦?總不能打孩子吧?相信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困惑過。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孩子六歲以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道理,但6歲以後,家長的道理只會加劇孩子的不耐煩,起不到半點的引導作用。
  • 李玫瑾: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但就算面對父母這樣「狂轟亂炸」式的教育,很多孩子仍然不以為然,繼續自顧自地「為所欲為」。其實,出現這樣情況也不能全怪孩子,很多的是父母教育的失敗。李玫瑾教授是研究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她的很多育兒心得都被父母們「奉為寶典」。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有些父母看似不怎麼關心孩子的成績,他們的成績反而很優秀,那些越是被逼、被嘮叨的孩子,他們的成績反而不理想。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高層次"的家長從來不是只跟孩子講大道理。
  • 李玫瑾:「低層次」家長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有高招
    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會直接進行「棍棒教育」,認為只有打才能讓孩子聽話,還有的父母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選擇跟他們不斷的講道理,但是這樣真的有效果嗎? 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家長們跟孩子講道理,他們是完全聽不進去的,反而會令父母覺得,自己在這費心講話孩子卻越來越能鬧。 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有妙招!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都這樣做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肯定想:「代入感太強了,我感覺我已經在嘮叨孩子了。」那為什麼有時候和孩子講道理沒用呢?,在育兒領域頗有心得,在給孩子講道理這一問題上,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她是這麼說的:低層次父母才愛和孩子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①允許孩子犯錯家長們要知道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打不得罵不得,只能夾起尾巴當爹媽,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改正錯誤。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層次低"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
  • 專家:低層次家長「拼命」給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則用這種辦法
    為了能夠教育好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究竟是對是錯,於是很多家長平時都喜歡「拼命」的給孩子講道理。但是給孩子講道理真的有效嗎?有一位鄰居就是這樣的一位母親,當時她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聲音大,我們整個樓棟都可以聽得到。這一位劉女士覺得自家孩子就是不聽話,不管自己說什麼,孩子都不照做,所以說劉女士才會非常生氣,每天就是喋喋不休的在給自家孩子講道理,有的時候脾氣來了還會直接上手給孩子打幾下。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遇到這樣的場景,父母應該怎麼辦?如今育兒理念中,打罵孩子這一套,顯然是不行的。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34;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
  • 父母「層次」分高低: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會做這3件事
    對此,育兒專家們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父母的「層次」其實是有分高低的,低層次的父母只會跟孩子講些大道理,但是高層次的父母會用心做好這三件事。第二件事:不要嘮叨,只講道理為了體現自己是個不會用武力和謾罵教育孩子的家長,因此有的家長就選擇了這樣笨拙的方式,通過嘮叨一樣的方式給孩子講述一些大道理,然而對孩子來說,這些道理和家長平日裡的嘮叨沒什麼兩樣,並不會靜心聆聽家長的教誨。
  • 低層次的家長愛跟孩子講道理,而層次高的家長會這樣做,娃更優秀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嘮叨是最低級的育兒方法,也是低層次父母最喜歡用的方法,」你中了嗎?當孩子犯錯誤時,解決的辦法有千萬個,但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不停的給孩子講道理,停止你的嘮叨吧!否則,不僅起不了自己想要的育兒效果,甚至往往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 李玫瑾:家長跟孩子講道理很「無能」,高層次的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而且一點都不講道理。關於孩子聽不聽家長講道理這方面的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表示「低層次父母」才會不厭其煩地想要和孩子講道理,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做一些事情,「高層次父母」早已採用不同的方法與孩子建立溝通,並且會更受到孩子的歡迎。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教
    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公開表示過:父母的嘮叨在孩子的小時候,就像是明珠一樣珍貴,孩子都會聽父母的話,一步一步向前走,但是等到了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像是垃圾一樣,如果孩子出現不聽話的的情況,多半是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是做3件事
    為了照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父母總是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克制著讓自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隨你講道理,不聽就是了。到最後,不僅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解決,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差,怒火持續積壓,等到爆發那天就晚了。
  • 常和娃講道理的多是「低層次」家長,「高層次」家長,會用這4招
    會使用這些教育方式的家長,往往都是「低層次」的家長。那可能有些人就會感到好奇了,什麼樣的家長是「高層次」的家長呢?常和娃講道理髮脾氣的多是「低層次」家長,「高層次」家長,會用這4招:1.懂得及時轉移孩子注意力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一味地嘮叨,和孩子講大道理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是一種「低層次」的做法。
  • 「低層次」父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會做這三件事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們每次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心裡總不由得會冒出這種想法:怎麼會有這樣的祖宗?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 嘮叨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家長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嘮叨過孩子。一項針對小、初、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都會遭遇家長囉嗦」的學生佔90%以上。那麼,孩子樂於接受家長的囉嗦嗎?專家 · 育兒說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過,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囉嗦、和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從不會和孩子囉嗦。
  • 孩子犯錯後,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只有低層次父母會給孩子講道理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教育孩子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因為孩子小,不懂道理,所以會調皮搗蛋,也正是因為孩子小,說不得也打不得,容易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心理創傷,但是真正教育孩子幼小的方法不是講道理,而是這樣做。低層次父母在孩子犯錯後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做
    曉芹說,總是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是沒有用的!二、李玫瑾說:低層次的父母,才會給孩子講道理!李玫瑾作為育兒領域的專家,她曾經提出在孩子六歲以前,你給孩子講道理,她可能根本就聽不懂!,可能會偷偷的反抗,而且家長越不讓做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可能越有吸引力。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各位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和交流畫面,是不是每天在家都發生無數遍?家裡的「熊孩子」,即便經過嘮叨和講道理的輪番轟炸,也仿佛在對牛彈琴一樣,人家孩子壓根兒沒聽到一樣,自己該幹啥幹啥,下次也不吸取教訓。」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都自有招數父母滔滔不絕地嘮叨,甚至有時候愛講大道理,這些對於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來講,仿佛在聽「天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