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層次」分高低: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會做這3件事

2020-10-05 青青萌寶育兒

作者/青青

編輯/青青


張女士最近很煩惱,因為孩子終於到了叛逆期,不管自己說什麼都不願聽,因為不願意自己成為"殘害"孩子心理的罪魁禍首,因為張女士按捺著怒火跟孩子講道理,然而講完以後孩子仍舊不願意和自己溝通,也不願意停止自己的胡鬧。

對此,育兒專家們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父母的「層次」其實是有分高低的,低層次的父母只會跟孩子講些大道理,但是高層次的父母會用心做好這三件事。

如何成為「高層次」父母?

第一件事:適當地讓孩子承擔後果

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受傷害,因此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就先出來給孩子兜著,然而這樣的決定往往會讓孩子受到影響,畢竟孩子自己是有能力解決的,只不過要適當地吃點虧,如果家長把問題自己攬過去了,那麼孩子不僅吃不了虧,下次遇到了還會犯錯。

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應當主動讓孩子承擔後果,知道錯誤的嚴重性,才會懂得反省和檢討自己。

第二件事:不要嘮叨,只講道理

為了體現自己是個不會用武力和謾罵教育孩子的家長,因此有的家長就選擇了這樣笨拙的方式,通過嘮叨一樣的方式給孩子講述一些大道理,然而對孩子來說,這些道理和家長平日裡的嘮叨沒什麼兩樣,並不會靜心聆聽家長的教誨。

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遇到父母說錯的地方還會頂嘴反駁,這樣實際上只會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而已。

第三件事: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

對於孩子,很多父母都需要用命令的方式表達,通過這樣的方式以為能讓孩子服從,然而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通過命令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一來可能會扼殺孩子自主獨立的想法,二來可能激化與孩子的矛盾。

因此,家長應當用像朋友一樣的角度和孩子聊天,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被尊重,然後向家長表達一直以來自己不敢向家長表達的情感和情緒。

由此可見,和孩子選擇更好的方式溝通,不僅有利於教育孩子,更有利於親子之間關係的橋梁搭建,那麼,為了讓親子之間更沒有間隙和矛盾,家長應該做好哪些事情呢?

家長不妨做好這些事情:

1、遵守承諾

有些家長可能會口頭承諾孩子一些事情,比方說孩子獲得什麼相應的成績就給孩子買什麼東西,或者帶他去哪裡玩,然而家長卻不一定還能記得,而這樣的做法其實會降低孩子的期望,甚至影響他們對家長的看法。

因此,如果家長自己有承諾過孩子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記下來,這樣才能做個信守承諾的家長,同時也能給孩子起到帶頭作用。

2、不要進行喪偶式育兒

實際上,在我們地球上很多家庭都是喪偶式育兒,這樣的教育結構就是父親因為工作緣故經常沒時間帶孩子,即使有時間了也會藉口躲開。

因此,他們很少去帶孩子甚至教育孩子,而作為喪偶式教育的"被害人"—也就是孩子的媽媽,在帶孩子的時候總會因為過於疲累和孩子出現矛盾,那麼到時候孩子很有可能因此成為這樣喪偶式帶娃的寶媽的"出氣筒"。所以,寶爸一定要記得,如果有空要多多照顧孩子,不要以工作為由經常躲開。

結語: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參與,也需要父母去學習和提高自己,畢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怎麼教育更好,因此,不僅孩子要學習,身為父母以後也要不斷學習然後提升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家。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是做3件事
    為了照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父母總是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克制著讓自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隨你講道理,不聽就是了。到最後,不僅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解決,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差,怒火持續積壓,等到爆發那天就晚了。
  • 「低層次」父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會做這三件事
    由於要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克制住自己不能用暴力對待孩子,要把心頭的火壓抑著跟小孩講道理,但是,孩子不在乎大人是否生氣。最終,孩子的問題沒有改變,父母們還是高興不起來。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 「低層次」的父母,喜歡跟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的父母會這樣做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家孩子不聽話,自家孩子太叛逆等等,而且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父母們總是會遇到難題。比如:越是讓他們洗手吃飯,他們反而坐在那裡不動彈,越是說天氣太冷要穿衣服多一點,他們反而會把薄的衣服穿在身上。反正父母越和孩子講道理,他們越逆反,有的甚至直接公然和父母對抗,玩起了離家出走。
  • 低層次父母和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做這件事,怪不得孩子優秀
    2021-01-10 11:02:54 來源: 阿康說旅事 舉報   低層次父母和娃講道理
  • 低層次父母就知道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從不和這三種孩子講道理
    現代社會,提倡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於是很多父母推崇和孩子講道理。有些低層次的父母,就知道不停地和孩子講道理,不注意場合和方式,效果往往並不理想。高層次父母這樣做如果父母想和孩子講某一方面的道理,不妨給孩子準備一些關於這一方面的故事,道理藏在故事中,
  • 低層次父母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大多用3種辦法
    從教育的理念與方式之中就能夠看出父母的層次,低層次的父母總是會採用落後,脫節的教育方式,高層次的父母會採用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比如最真誠的陪伴、親子共讀等等。教育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當然,這裡表示的「講道理」,就是指父母站在大人的視角,用大人的理論去灌輸給孩子,甚至沒有任何示範。
  • 孩子犯錯後,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只有低層次父母會給孩子講道理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教育孩子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因為孩子小,不懂道理,所以會調皮搗蛋,也正是因為孩子小,說不得也打不得,容易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心理創傷,但是真正教育孩子幼小的方法不是講道理,而是這樣做。低層次父母在孩子犯錯後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 低層次父母就喜歡不停地給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則用3種辦法
    高爾基曾說:"養孩子連母雞都會,可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因此孩子長大成不成功能不能優秀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直接的關係。可是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不能使用正確的方式,而是像唐僧念經一樣,不停的和孩子講道理,其實這樣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甚至讓孩子們厭煩。
  • 哈佛校長:「低層次父母」只會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哈佛教授說過:「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會這樣做。李玫瑾教授也認為,愛和娃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但當孩子到了12歲,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可是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犯錯的時候又該怎麼辦?總不能打孩子吧?相信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困惑過。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孩子六歲以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道理,但6歲以後,家長的道理只會加劇孩子的不耐煩,起不到半點的引導作用。
  • 孩子犯錯後,低層次父母會不停給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只有低層次的父母才會不斷和孩子講道理,而高層次的父母,他們都在這樣做:不應該做什麼?但是,2歲以內的孩子,你給他講道理其實是沒有多大用的。所以,要遵循孩子的年齡特徵,允許他們犯錯。畢竟,教育不必操之過急。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喜歡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只做3件事
    為了照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父母總是壓抑著心中的&34;,克制著讓自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隨你講道理,不聽就是了。到最後,不僅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解決,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差,怒火持續積壓,等到爆發那天就晚了。
  • 低層次父母喜歡不停地給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常用3種辦法
    小妹家的孩子多多這周末來到我們家之後,一直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家,理由就是他在家裡面。總是能夠聽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念叨,不停的給他講所謂的大道理,這讓他十分的頭疼。多多表示,很有可能是父母都是老師的問題,他的爸媽總是回家之後還是忍不住將在學校給學生講道理的那一番教育方式帶回到家裡面對他來講,這讓他煩不勝煩。
  • 低層次父母喜歡跟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這樣做,難怪孩子優秀
    有項調查顯示愛講道理的媽媽們很難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小區鄰居張姐在小區裡是出了名的情況,不光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對於孩子的學習進度都安排的特別清楚,給孩子做了十分規整的學習計劃,這些事對於他來說,就想把孩子的全面發展都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才能把握住孩子成長階段各個時間的不同,對於一些孩子的不正常表現,都能及時反饋到手中。
  • 專家:低層次家長「拼命」給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則用這種辦法
    為了能夠教育好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究竟是對是錯,於是很多家長平時都喜歡「拼命」的給孩子講道理。但是給孩子講道理真的有效嗎?這一位劉女士覺得自家孩子就是不聽話,不管自己說什麼,孩子都不照做,所以說劉女士才會非常生氣,每天就是喋喋不休的在給自家孩子講道理,有的時候脾氣來了還會直接上手給孩子打幾下。因為我們樓道本來隔音就做得差,所以經常會到了半夜十點十一點,突然聽到了她們家裡雞飛狗跳的聲音。
  • 李玫瑾:總給娃講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都用3個辦法
    父母在育兒的道路上,是不是也踩了很多的坑,教育孩子總是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的,父母大多數都是比較愛嘮叨的,在教育還是的問題上,也是喜歡不厭其煩地嘮嘮叨叨的講道理,最後發現是無用功。父母總會對孩子說,你要把我的話當作耳旁風,或者是,你有沒有聽到我說的話,父母總是會有一種感覺,自己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 「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和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是這樣做的
    教育孩子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是一件極其頭疼的事情。教育是一門非常深厚的學問,而父母如果錯過了孩子教育關鍵期,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所以父母只有學好&34;這一門必修課,才能夠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低層次父母「總愛和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會這樣做
    我們都知道孩子生活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但是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卻是孩子的父母。因此,家長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只有這樣孩子的將來才會更加優秀。父母該怎樣教育孩子呢?大部分父母都會和孩子講道理,父母總認為自己積攢多年的經驗,可以幫助到孩子,可以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早日成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想法是對的。
  • 低層次父母才喜歡不停給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懂得三個技巧
    、發脾氣、刻意感動,這3種方式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然而,這三種方法卻又是被家長運用最多的方法,原因很簡單,因為相比其他教育方法來說,這是最簡單的。尤其是講道理這一種,如今幾乎成了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但你知道嗎?它的效果可能會很差。低層次父母才喜歡不停給孩子講道理父母本身都是偉大的,但教育方式卻有高低之分。
  • 李玫瑾: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理解父母,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每當孩子磨蹭、犯錯的時候,家長們總會忍不住大罵孩子一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磨蹭,上學要遲到了,哎呀速度快一點!」李玫瑾教授是研究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她的很多育兒心得都被父母們「奉為寶典」。李玫瑾曾說過,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囉嗦、和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從不會和孩子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