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青
編輯/青青
張女士最近很煩惱,因為孩子終於到了叛逆期,不管自己說什麼都不願聽,因為不願意自己成為"殘害"孩子心理的罪魁禍首,因為張女士按捺著怒火跟孩子講道理,然而講完以後孩子仍舊不願意和自己溝通,也不願意停止自己的胡鬧。
對此,育兒專家們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父母的「層次」其實是有分高低的,低層次的父母只會跟孩子講些大道理,但是高層次的父母會用心做好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適當地讓孩子承擔後果
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受傷害,因此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就先出來給孩子兜著,然而這樣的決定往往會讓孩子受到影響,畢竟孩子自己是有能力解決的,只不過要適當地吃點虧,如果家長把問題自己攬過去了,那麼孩子不僅吃不了虧,下次遇到了還會犯錯。
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應當主動讓孩子承擔後果,知道錯誤的嚴重性,才會懂得反省和檢討自己。
第二件事:不要嘮叨,只講道理
為了體現自己是個不會用武力和謾罵教育孩子的家長,因此有的家長就選擇了這樣笨拙的方式,通過嘮叨一樣的方式給孩子講述一些大道理,然而對孩子來說,這些道理和家長平日裡的嘮叨沒什麼兩樣,並不會靜心聆聽家長的教誨。
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遇到父母說錯的地方還會頂嘴反駁,這樣實際上只會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而已。
第三件事: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
對於孩子,很多父母都需要用命令的方式表達,通過這樣的方式以為能讓孩子服從,然而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通過命令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一來可能會扼殺孩子自主獨立的想法,二來可能激化與孩子的矛盾。
因此,家長應當用像朋友一樣的角度和孩子聊天,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被尊重,然後向家長表達一直以來自己不敢向家長表達的情感和情緒。
由此可見,和孩子選擇更好的方式溝通,不僅有利於教育孩子,更有利於親子之間關係的橋梁搭建,那麼,為了讓親子之間更沒有間隙和矛盾,家長應該做好哪些事情呢?
1、遵守承諾
有些家長可能會口頭承諾孩子一些事情,比方說孩子獲得什麼相應的成績就給孩子買什麼東西,或者帶他去哪裡玩,然而家長卻不一定還能記得,而這樣的做法其實會降低孩子的期望,甚至影響他們對家長的看法。
因此,如果家長自己有承諾過孩子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記下來,這樣才能做個信守承諾的家長,同時也能給孩子起到帶頭作用。
2、不要進行喪偶式育兒
實際上,在我們地球上很多家庭都是喪偶式育兒,這樣的教育結構就是父親因為工作緣故經常沒時間帶孩子,即使有時間了也會藉口躲開。
因此,他們很少去帶孩子甚至教育孩子,而作為喪偶式教育的"被害人"—也就是孩子的媽媽,在帶孩子的時候總會因為過於疲累和孩子出現矛盾,那麼到時候孩子很有可能因此成為這樣喪偶式帶娃的寶媽的"出氣筒"。所以,寶爸一定要記得,如果有空要多多照顧孩子,不要以工作為由經常躲開。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參與,也需要父母去學習和提高自己,畢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怎麼教育更好,因此,不僅孩子要學習,身為父母以後也要不斷學習然後提升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家。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