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晨榕 上海精神衛生飄揚的綠絲帶
孩子考試前……
「寶寶,你這次要是英語隨堂考得80分,我就給你買樂高。」
「寶寶,你要是期末考能考進前十,我們就去日本玩。」
「寶寶,你要是這次語文默寫沒考到90分,我們就不去吃炸雞了。」
毋庸置疑,這些激勵有時確實有效果,但這樣的方式真的好嗎?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鼓勵小朋友學習背後的邏輯:小朋友認真學習的目的,不是出於對知識的渴求,而是對於外在物質獎勵的渴求,或者對責罰的害怕。不知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孩子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還是沒有達到你設定的目標,最後與獎勵失之交臂時,或不得不面對懲罰時,他的內心會是怎樣的呢?
「唉,我怎麼努力也沒用!那我為什麼要努力學習,反正也得不到玩具。」
當把結果作為唯一的檢驗標準,把外在的獎勵和懲罰作為激勵手段時,我們就不得不面臨這樣的狀況,孩子可能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家長們的初衷應該不單是希望孩子能在物質激勵下好好學習,而是希望孩子未來能愛上學習,自發主動地學習吧。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的問題。讓我們一起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說的吧。
自覺理論
心理學家Richard Ryan和Edward Deci做了一個關於自覺理論的實驗(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主要是關於人類的動機,以及為什麼要選擇做某件事情。他們把人的動機分為內在驅動力(intrinsic motivation,內在的積極暗示,自己享受且喜歡做這件事情。沒有人會獎勵我,也沒有人會懲罰我,但我依然去做了)和外在驅動力(extrinsic motivation, 只是通過外在的反饋,獎勵來產生驅動力。獎勵你的時候開心,懲罰你的時候擔心)。
實驗表明,小朋友接收到越多的外在驅動比如物質獎勵、懲罰,他們對做那件事情興趣(內在驅動力)會越來越低。如果失敗了,他們會更傾向於責怪別人, 比如,覺得老師不夠好,家長不對,等等,而不是檢討自己是否努力,是否盡力。
當小朋友沒有達到理想的成績,得不到獎勵時,家長和小朋友的內心OS:
家長說:孩子,好好學,考到80分就給你買樂高。小朋友很努力,但是只考了70分。
家長一廂情願地認為孩子會這樣想:哎呀,只差10分,下次我繼續努力就可以得到這個玩具了。
小朋友認為:我很努力了,可是我還是只得了70分,算了反正都得不到,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學習。
注意了:獎勵不是目標。獎勵存在的意義是鼓勵孩子熱愛學習的心,而不是變成一個最終結果。
家長該怎麼做
一、明確學習的目的,設定合理的目標,並且在初期的時候保持耐心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自我成長,保持好奇心,並且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學習本身就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快樂(心流)。通過學習,孩子學到了新知識,掌握了新本領。這種努力付出後的收穫可以給孩子帶來持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同於刷抖音,微博得到的信息,學習需要經過一段有些枯燥的時光,有時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如果家長以小朋友得分的高低來評判學習的好壞,這無異於抹殺了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和韌勁,不益於孩子未來成長。
我知道讓家長忽視成績的重要性很難,但是如果小朋友一開始就養成了為了得到某種獎勵而學習的想法,你有多少的物質可以給他去維持學習的熱情呢?你是在幫助他更好地學習,還是餵養他的物質欲望呢?
考試是為了檢驗學了多少內容,而不是為了比誰考的高,比分多高。對比的對象只能是之前的自己。考試也是一個自我審查和正確認知自己的一個很好的過程。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討論,覺得自己能考多少分,定下目標。等分數出來的時候,再進行分析為什麼沒有達到或者超過自己的目標,是不是自我認知的偏差。
在不斷學習和考試的過程中,家長要有耐心,給小朋友一個概念,學習是為了你自己,你要比昨天的自己知道的更多一點就好。
二、物質獎勵的對象是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
學習是需要付出的,很多學習過程可能是枯燥無味的,因此一開始就完全依靠小朋友的內在驅動力很難實現。一方面要用更多元和更有效的方式去吸引和引導孩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合理地利用外在驅動力來激勵孩子。一旦他們發現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掌控感,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內在驅動力,逐漸變成自主學習。因此,物質獎勵並不是不可取,但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獎勵不可過於昂貴或者是小朋友特別想要的,因為這反而會減弱內在驅動力,強化物質獎勵。這些可以放在生日,兒童節購買。獎勵也需要儀式感。
2. 應該獎勵的是小朋友認真學習這個過程。比如小朋友認真學習了30分鐘,期間沒有開小差,可以獎勵小朋友一顆糖,並且說你真棒,這麼專注地學習了30分鐘。研究表明獎勵學習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小朋友學習的習慣,並且能更好地面對結果的不如意。家長要把關注點從學習的結果轉移到學習的過程,一步一步培養小朋友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成長型思維——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提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有較為客觀的自我認知,認為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過努力而得到。他們不懼怕失敗,會更積極地面對任何挑戰。
內在驅動力是成長型思維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當小朋友認為學習會帶來快樂的時候,TA不會糾結於一次兩次的失敗,而是以更積極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困難、壓力和失敗。內在驅動力會讓人更有力量去面對失敗,爬起來繼續前進。
文獻:
Ryan, R. & Deci,E.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Ryan, R. & Deci,E.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作者簡介
李晨榕
就職於上海市普陀區精神衛生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展心理學碩士。關注中美家庭教育跨文化研究,擅長兒童情緒管理,兒童學習動力,拖延症和積極心理學。
版權聲明
綠絲帶
凡本微信平臺標註「原創」的作品均經作者授權首發,合法擁有版權,歡迎各類媒體轉載。但轉載前須註明「來源:上海精神衛生飄揚的綠絲帶」。未經授權不得用於除轉載外的其他用途,違反本聲明者,我們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