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水平提高,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隔輩老人更是如此。
也有部分家長懂得「延遲」滿足對孩子的好處與意義,於是會與孩子約定:
「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
這種方法簡單有效,家長就一直使用下去,直到有一天,孩子跟家長談起了條件,沒滿足他的要求他拖延甚至拒絕做。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
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
第三天也是。
第四天他面露難色地說:「孩子們,謝謝你們,但是我積蓄不夠了,每人只能給5美分了。」
第五天,來的孩子少了,他將「酬勞」將到了3美分。
第六天,來的孩子更少了,他說著同樣的話,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
第七天晚上,只來了兩個孩子,他們是來告訴德西的,「錢越來越少,我們不會來陪您玩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將主觀行為的動機從內部意願轉成外部刺激後的結果,一旦停止或降低外部刺激,主觀行為的動機也減弱甚至消失。這一現象後來在心理學被稱為「德西效應」。
家長長期使用物質獎勵孩子,表面上是為了激發孩子勞動、學習的熱情,可無形中將孩子的動機變為獲得物質獎勵。無疑也不能達到持久的效果,更有可能孩子因此養成任何事情都要和家長談條件的心理習慣,那就得不償失了。心理學中「雷珀實驗」也有力證明這一點。
那物質獎勵是錯誤的嗎?
當然也不是,適當的物質獎勵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2.獎勵過程而非結果為導向。
獎勵孩子付出勞動的態度和學習認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