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2020-08-21 愛秀動漫英語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每天學習生活能夠自覺主動,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


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採取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


我認識一位冉冉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

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

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

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

女兒氣鼓鼓地說:「那我就隨便考考了。」

原本以為女兒開玩笑,沒想女兒「說到做到」。


從一年級開始冉冉媽就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她,考進前30名,請她吃大餐,考進前10名,獎勵溜冰鞋,考進前3名,獎勵電話手錶。


為將電話手錶收入囊中,有段時間冉冉的學習幹勁十足,打了雞血一般。看到分數滿滿的成績單,冉冉媽暗自慶幸獎勵方法的成效。


但很快就出了問題。女兒儼然已把獎勵作為是否好好考試的「方向燈」,有獎勵有就好好考,沒獎勵就應付了事。


孩子好好學習,只為一雙品牌鞋,一套名貴衣服,學習的意義早已變了味。



獎勵讓孩子變得功利,誤解目的


《家有兒女》中,爸爸夏東海曾經就搞了一次「做家務有獎」的活動,他準備了很多家務卡,每張家務卡代表一塊錢,誰的家務卡多,誰的零花錢也就越多。


為了得到家務卡,三個孩子碗洗兩次,一天拖地3次,吃7頓飯,衣櫃的衣服全部被搬去反覆洗......


可是,沒多長時間,幾百張家務卡,一會就搶完了。


夏東海告訴孩子們活動結束了,結果劉星和小雪立馬宣布不幹了。


夏東海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和責任,結果孩子全衝著錢去了。


這就是過度獎勵帶來的最明顯的後果,孩子錯誤地把責任當成交換獎勵的籌碼,如果沒有好處,甚至不願意配合。



破壞孩子自覺性和興趣


獎勵多了,孩子很難自覺主動去做事情,甚至是那些本自己可以做的事,跟你討價還價:


  • 「媽媽你要是不給獎勵,我就不吃飯了」;
  • 「你不給我錢,我就不掃地了。」
  • 「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寫作業。」


孩子嘗到了獎勵的「甜頭」,一開始會很積極,可是次數多了,做事就變得非常被動。


獎勵改變了人們做事的動機,從最初的體驗樂趣,演變成了為了獲得獎勵在付出努力


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家長的「獎勵摻和」,讓孩子變得功利,對「沒利可圖」的學習再也沒了興趣。


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稱: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興趣就是最好的內生動力,獎勵則是外生動力。一味地獎勵,會讓孩子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當父母把獎勵作為前提,往往會讓孩子對本來有興趣的事變得沒興趣了。



破壞孩子的成就感


過度獎勵也會破壞孩子的成就感。


小朋友學著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房間,這些行為本身能給帶他們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加上適時地給予鼓勵,孩子會更有信心做好這些事。


獎勵反而吸引了他們的全部注意力,讓他們看不到自己在這些小事情上的進步。


獎勵的本質不是壞事,過度獎勵才容易造成糟糕的後果,關鍵還是看父母怎麼用。



  • 弄清楚獎勵的前提


什麼時候可以獎勵孩子?什麼時候不獎勵?


我的建議是,判斷這件事情是不是孩子的責任。


比如吃飯、寫作業、收拾自己的房間,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責任,那麼儘量不要用獎勵讓孩子去做他本該自己完成的事。


當孩子完成這些事情,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態度,讓孩子體會到完成一件件小事的成就感,才有可能激勵出孩子內在的動力。


而那些不完全屬於孩子的事,比如幫爸爸洗車、幫爺爺奶奶跑腿、幫媽媽買東西等等,偶爾獎勵是無傷大雅的。


  • 掌握正確的獎勵時機


給孩子的獎勵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認真地完成一件事之後。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偶然給他製造驚喜,並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進步,只要注意頻率,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鼓舞。


  • 選擇「獎品」一定要慎重


當我們決定獎勵孩子時,不要過高地承諾獎勵。


最好的辦法就是平時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問問他最想要什麼,比如去歡樂谷玩、某款玩具、某本書等等。


家長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當孩子某些方面表現得很好,可以選擇其一,實現他的願望。

相關焦點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採取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
  • 獎勵孩子,別再用「物質」了,精神獎勵更加高級、有效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開始叛逆,越來越難帶。想要他乖乖聽話,必須給點獎勵,比如一顆糖、一塊兒餅乾、一個玩具,孩子抵抗不住誘惑,就會積極配合。用物質獎勵孩子,實現孩子聽話的目的,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必殺技」。
  • 怎麼樣正確獎勵孩子
    就像望梅止渴,物質誘惑僅僅只能緩急,讓孩子吞吞口水,往前挪動幾步。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遊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而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本身對學習的徵服感和成就感,提供精神的滿足和愉悅感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
  • 你還在盲目獎勵孩子?德西效應:這3招才是打開獎勵孩子的正確方式
    同事小李,經常就用獎勵的方式來逼迫自己的孩子學習,同事與我訴說道,有一次孩子考了100分,小李之前就告訴孩子,如果考試獲得100分的話就會給他買一輛自行車,可由於小李晚上加班工作,當天晚上並沒有給孩子買自行車。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很多家長都知道激勵孩子的作用,只是激勵激勵著就往往跑偏了路比如很多家長都喜歡用類似物質獎勵法:你這次進前十,就帶你去遊樂園!你把字寫工整了,就多看半小時電視!你收拾乾淨屋子,就給你買那套新裙子!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遊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第三天也是。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龍寶小掌門」兒童學習app,這裡有金龜子、張騰嶽等七位央視主持人為孩子準備的必背詩詞、成語、四大名著等大語文課程,更有少兒科普視頻和小學同步課程等你來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成績。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恐嚇、打罵、嚴厲說教,還有的家長用各種物質、甚至是金錢來激勵孩子,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就獎勵他各種想要的或者想不到的東西。
  • 用「獎勵」讓孩子進步?心理學德西效應:別讓獎勵抹殺孩子的興趣
    我開始沉思,究竟家長的這種獎勵機制值不值得鼓勵呢?短期來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的確被調動起來,為了得到想要的獎勵會想盡辦法去學習去努力;但是,從長久來看,獎勵機制並沒有從根本上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也沒有引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方向,是個不可取的方法。
  •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在小的時候,家長為了勾起孩子的欲望,經常會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向正向的方向去發展。但是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樣獎勵孩子的方式,有的時候真的可以毀掉孩子。有一天出門和朋友一起聚餐,他帶了自己的女兒,他的女兒今年剛剛兩歲,但是卻被手機裡的動畫片迷住了。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看一集動畫片,不然就不吃飯。
  • 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
    可這樣真的好嗎?這樣在物質獎勵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大姑家的表姐就是屬於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大姑的養育方式和蔣姐的「勞動獎懲方式」如出一轍。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物質獎勵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嗎?寶貝,你把作業做完,你就能多看十五分鐘電視。孩子,你這一次考試,只要考全班第一,我就給你買新玩具。這些話,估計大家都沒少講吧。家長們都認為這些話很有效果,只要一說,孩子就能馬上行動起來,自己又不用生氣,孩子就能乖乖地聽自己的話,這何樂而不為呢?家長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作用只是短暫的,同時,它本身帶有的副作用也有很大,下面,就由小編來跟大家說一說吧。
  • 「乖乖吃飯,給你買玩具」,毀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物質獎勵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成長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沒有獎勵就不願意行動。 2、其次,對於家長來說,用這種方式確實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好效果,可是時間一久,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會從為了做事情而做事情,變成為了獲得獎勵而做事情,這樣的習慣對孩子是有害處的。 因為孩子在成長,但他的欲望更多、需要的獎勵更大的時候,請問你怎麼辦?
  • 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會怎麼樣?給你講幾個故事
    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工作中幾乎每件事的對錯都會有對應的獎勵和懲罰,而且大多數都是以金錢為主,所以我們逐漸習慣了這種處理方式。就像視頻中的這位媽媽一樣,無論什麼事都要用金錢來獎勵孩子,比如孩子買了醬油,考試得了第一名......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鼓勵方式到底是給孩子的獎賞,還是一種無形的懲罰?
  • 家長反思:你的獎勵為何對孩子沒效果?常給孩子變質的獎勵還不知
    「為何她的女兒事情還沒有做,媽媽就開始提要如何獎勵呢?」「為何她的女兒聽到獎勵,並不怎麼感興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獎勵明明是鼓勵孩子最好的動力,很多孩子聽到獎勵會非常的興奮和驚喜。父母過多和過度的獎勵,對孩子的學習,都會提不起積極主動性,還有很多變質的獎勵,在悄悄地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
  • 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貝勃定律」告訴我們,別讓「獎勵」變廉價
    讓孩子幫我洗碗,他拒絕了,除非我說:"你幫我洗碗,我會給你獎勵的!"又當孩子只想著玩不想寫作業的時候,我怎麼命令他,他都不肯寫,直到我說:"你把作業寫了,我會給你獎勵的。"考試考差時,我說的是,"你下次給我考好了,我會給你一個很大的獎勵。"
  • 科學的獎勵讓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錯誤的獎勵則會毀了孩子
    1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獎勵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激勵辦法,比如孩子不肯學習,很多家長就會對孩子說:「你寫完作業,我給你買糖。」於是孩子乖乖的進行寫作業。但不知不覺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獎勵,早睡早起需要獎勵、寫作業需要獎勵、獨立穿衣需要獎勵、吃飯需要獎勵……甚至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孩子會振振有詞的說:「沒有獎勵,憑什麼要求我去做!」
  • 獎勵孩子不可盲目,不妨試試這3招,做到正確獎勵小朋友
    獎勵是促使孩子進步最好的辦法,尤其是現在這個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的年代,想要孩子乖乖聽話,獎勵是最好用的辦法。不少寶媽已經完全摸透了孩子的習性,只要自己給出&34;,孩子就變成了獎勵的&34;。表面上這種方法確實有效,但是事實證明,這很可能會誤導孩子。
  • 「孩子,你考再好我也不獎勵!」媽媽一席話刷爆朋友圈!
    「好好考試,考個100分,給你買XXX」「假如你數學考過80分,媽媽送你XXX」「兒子,你不是想要新款奧特曼玩具嗎?這回期末考給我爭口氣,每門都考90以上,老爸就給你買!」每到考試季,父母與子女之間都要進行類似的「考試協議」,只要完成目標,孩子就能得到獎勵。
  • 一條裙子可以換來第一名,你換嗎?論獎勵孩子的正確方法
    這種教育方式,又被我潛移默化的融進了教育體系,當我把張口就來的」獎勵「當成最美教育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們的成長不應該被要求。當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我脫口而出:「快,吃完飯,就可以看小豬佩奇,不吃完就不能看「;當孩子在家裡爬上爬下的時候,我又大聲嚷嚷:「別亂跑了,再跑一會就不要玩遊戲了」;當孩子不能安穩的坐在那裡畫畫時,我耐著性子說:「兩個小時畫畫時間,不能好好畫畫,就不要吃冰淇淋了」;我總是習慣性的想用這些他喜歡的東西去跟沒耐心的內容做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