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每天學習生活能夠自覺主動,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
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採取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
我認識一位冉冉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
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
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
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
女兒氣鼓鼓地說:「那我就隨便考考了。」
原本以為女兒開玩笑,沒想女兒「說到做到」。
從一年級開始冉冉媽就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她,考進前30名,請她吃大餐,考進前10名,獎勵溜冰鞋,考進前3名,獎勵電話手錶。
為將電話手錶收入囊中,有段時間冉冉的學習幹勁十足,打了雞血一般。看到分數滿滿的成績單,冉冉媽暗自慶幸獎勵方法的成效。
但很快就出了問題。女兒儼然已把獎勵作為是否好好考試的「方向燈」,有獎勵有就好好考,沒獎勵就應付了事。
孩子好好學習,只為一雙品牌鞋,一套名貴衣服,學習的意義早已變了味。
《家有兒女》中,爸爸夏東海曾經就搞了一次「做家務有獎」的活動,他準備了很多家務卡,每張家務卡代表一塊錢,誰的家務卡多,誰的零花錢也就越多。
為了得到家務卡,三個孩子碗洗兩次,一天拖地3次,吃7頓飯,衣櫃的衣服全部被搬去反覆洗......
可是,沒多長時間,幾百張家務卡,一會就搶完了。
夏東海告訴孩子們活動結束了,結果劉星和小雪立馬宣布不幹了。
夏東海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和責任,結果孩子全衝著錢去了。
這就是過度獎勵帶來的最明顯的後果,孩子錯誤地把責任當成交換獎勵的籌碼,如果沒有好處,甚至不願意配合。
獎勵多了,孩子很難自覺主動去做事情,甚至是那些本自己可以做的事,跟你討價還價:
孩子嘗到了獎勵的「甜頭」,一開始會很積極,可是次數多了,做事就變得非常被動。
獎勵改變了人們做事的動機,從最初的體驗樂趣,演變成了為了獲得獎勵在付出努力。
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家長的「獎勵摻和」,讓孩子變得功利,對「沒利可圖」的學習再也沒了興趣。
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稱: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興趣就是最好的內生動力,獎勵則是外生動力。一味地獎勵,會讓孩子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當父母把獎勵作為前提,往往會讓孩子對本來有興趣的事變得沒興趣了。
過度獎勵也會破壞孩子的成就感。
小朋友學著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房間,這些行為本身能給帶他們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加上適時地給予鼓勵,孩子會更有信心做好這些事。
獎勵反而吸引了他們的全部注意力,讓他們看不到自己在這些小事情上的進步。
獎勵的本質不是壞事,過度獎勵才容易造成糟糕的後果,關鍵還是看父母怎麼用。
什麼時候可以獎勵孩子?什麼時候不獎勵?
我的建議是,判斷這件事情是不是孩子的責任。
比如吃飯、寫作業、收拾自己的房間,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責任,那麼儘量不要用獎勵讓孩子去做他本該自己完成的事。
當孩子完成這些事情,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態度,讓孩子體會到完成一件件小事的成就感,才有可能激勵出孩子內在的動力。
而那些不完全屬於孩子的事,比如幫爸爸洗車、幫爺爺奶奶跑腿、幫媽媽買東西等等,偶爾獎勵是無傷大雅的。
給孩子的獎勵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認真地完成一件事之後。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偶然給他製造驚喜,並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進步,只要注意頻率,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鼓舞。
當我們決定獎勵孩子時,不要過高地承諾獎勵。
最好的辦法就是平時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問問他最想要什麼,比如去歡樂谷玩、某款玩具、某本書等等。
家長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當孩子某些方面表現得很好,可以選擇其一,實現他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