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2020-09-18 金寶貝泉州

很多家長都知道激勵孩子的作用,只是激勵激勵著就往往跑偏了路

比如很多家長都喜歡用類似物質獎勵法:

你這次進前十,就帶你去遊樂園!

你把字寫工整了,就多看半小時電視!

你收拾乾淨屋子,就給你買那套新裙子!

為什麼這些獎勵有效期都這麼短,下次用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呢?

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物質獎勵不靈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有名的實驗叫做德西效應

教育家德西請了一批大學生,把他們分為兩組最有趣的智力難題。區別就是有一組每做對一道題給一美元,另一組沒有。

起初半個小時裡,得到錢的那組做題十分起勁。但是等他宣布休息的時候,令人詫異的是沒有金錢獎勵的學生反而在繼續解題。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的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

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麼物質獎勵都不靈了?

因為所有物質獎勵都只是眼前的刺激,沒有深入到內在驅動力的誘發。

就像望梅止渴,物質誘惑僅僅只能緩急,讓孩子吞吞口水,往前挪動幾步。

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遊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

而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本身對學習的徵服感和成就感,提供精神的滿足和愉悅感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

就像德西實驗裡,沒有物質獎勵,仍舊繼續解題的學生一樣,他們享受的是事情本身的樂趣,渴望的是智力的挑戰。

這些比物質獎勵更讓人享受,且更能讓人堅持。

獎勵孩子的其他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二、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獎勵孩子的3個基本原則

一、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二、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碗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了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2)根據孩子生長發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不同的年齡段,應該有不同的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局限於獎錢發玩具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2)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獎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行為記錄表,看到自己進步和努力的過程,所以發貼紙時別忘了鼓勵孩子:「寶寶,這一周你每天都按時刷牙了,比上一周進步好多哦!」

3)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三、做好獎勵兌現

1)不要延遲,即時兌現獎勵

把獎勵與孩子當下行為的結果掛鈎、及時兌現,更能引導孩子取得進步。

比如:很多家長許諾獎勵時是這麼說的:

「寶寶,如果你現在認真刷牙洗臉,周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場哦!」

對於年齡小的寶寶,「現在刷牙」和「周末去遊樂場」之間的邏輯聯結太弱了,很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不如改說「寶寶,如果你現在去刷牙洗臉,洗完我們就有時間多講一本故事書啦!」效果更好!

2)答應孩子的獎勵,一定做到

給孩子許下的每一份承諾,都應該認真對待,不僅要尊重與孩子達成的契約,也要尊重孩子對獎勵的處置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中,

獎勵只是一種輔助,

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

相關焦點

  • 獎勵不等於賄賂,家長掌握正確的「獎勵法」,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家物質條件的越來越好,有很多家長會獎勵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孩子按時吃飯就答應帶他去遊樂園、孩子考試拿了很好的成績就答應他可以買一件玩具,家長給孩子的獎勵越來越多,但是孩子也越來越不聽話。
  • 怎麼樣正確獎勵孩子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二、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 我們要正確的獎勵我們的寶貝
    平時你們是怎麼獎勵自己的孩子的呢!剛開始,我家老姐會用玩具啊,等等一切孩子感興趣的實質獎勵。我阻止了她這樣做。誤區一:是興趣還是為了那份獎勵。舉個例子,孩子原來還很喜歡畫畫,在一次繪畫的展覽中,孩子的畫得到了很好的名次。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很高興。媽媽給孩子買了一大盒畫筆作為獎勵。孩子更加高興了,後來孩子只要能夠拿到名次,爸爸媽媽都會給孩子買一些實質的獎勵。
  • 你還在盲目獎勵孩子?德西效應:這3招才是打開獎勵孩子的正確方式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德西效應,我們做家長的在推動孩子學習時,一定要合理,如果孩子本身對學習已經很有興趣,而這時給我們孩子一些獎勵,反而會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孩子會把目標轉移,只專注於各種獎勵。所以我們要正確使用,切不可濫用,避免德西效應。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每天學習生活能夠自覺主動,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採取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我認識一位冉冉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
  • 獎勵孩子不可盲目,不妨試試這3招,做到正確獎勵小朋友
    獎勵是促使孩子進步最好的辦法,尤其是現在這個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的年代,想要孩子乖乖聽話,獎勵是最好用的辦法。不少寶媽已經完全摸透了孩子的習性,只要自己給出&34;,孩子就變成了獎勵的&34;。表面上這種方法確實有效,但是事實證明,這很可能會誤導孩子。
  • 獎勵孩子產生反效果?心理學:父母不能太功利和依賴獎勵制度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獎勵制度雖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重要,但如果欠缺正確的方法,就只會適得其反,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優化目前大部分的獎勵制度,才能讓它更好服務於孩子,對孩子的學習進步起到很好的幫助呢?獎勵制度的設定要讓孩子打心眼裡認同和接受。
  • 怎樣獎勵孩子?看了這個獎勵方案你就懂了
    關於要不要獎勵孩子這個問題,在中外的教育研究當中,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人說獎勵是最有效的改變行為的方式,有人說獎勵很容易變成收買利誘,降低孩子的內在動力。腦研究學者發現,人的大腦內側顳葉系統,證實了海馬體在獎勵狀態下有良性改變。獎勵動機導致多巴胺會釋放對記憶產生鞏固的作用,可以達到加強好行為的學習效果。
  • 如何激勵孩子?正確地使用「金錢獎勵」讓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
    首先第一個不要雨露均沾,各位家長一定要明白一點,就是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任何獎勵都不是目的,他只是一種方法,如果我們不停地給孩子錢,幹什麼都用金錢去獎勵,時間久了孩子就不會在乎了,所以說獎勵不能雨露均沾而要像鐵錘一樣,一步一個印記,要讓孩子感受到它的可貴之處是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夠得到。所以如果對孩子來說一切都獲得的太輕鬆,獎勵就會失去吸引力,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了。
  • 50獎勵孩子主導獎勵,培養孩子多種能力
    50獎勵孩子主導獎勵,培養孩子多種能力獎勵孩子的最高級別,就是給孩子一些主導權。
  • 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貝勃定律」告訴我們,別讓「獎勵」變廉價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讓孩子走入"歧途"。所以,父母有必要知道"貝勃定律"。那麼,"貝勃定律"究竟是什麼?不斷地給予孩子獎勵,對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響?"貝勃定律"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那些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如何運用"貝勃定律"教育孩子?
  • 總給孩子玩具?這種獎勵正在毀掉你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這樣做
    你把碗裡的飯吃了,媽媽就獎勵你一個,說到做到」,文文看著媽媽,聽說吃飯就給買喜歡的公主玩偶,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媽媽也沒有食言,帶著文文去了玩具店買了孩子喜歡的公主玩偶,孩子有了玩具很高興,媽媽看到孩子痛快的吃飯也很高興。從那次起,文文每次不愛吃飯,媽媽都會用玩具來獎勵孩子。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為了得到家務卡,三個孩子碗洗兩次,一天拖地3次,吃7頓飯,衣櫃的衣服全部被搬去反覆洗.夏東海告訴孩子們活動結束了,結果劉星和小雪立馬宣布不幹了。夏東海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和責任,結果孩子全衝著錢去了。這就是過度獎勵帶來的最明顯的後果,孩子錯誤地把責任當成交換獎勵的籌碼,如果沒有好處,甚至不願意配合。
  • 該不該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給孩子「獎勵」值不值得提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育兒路上不得不觸碰的話題,如何正確給予孩子獎勵及如何避免這一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果。家長不夠細心去觀察孩子、不去體悟孩子這些需求背後的原因,家長應該用更為巧妙和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直接用獎勵敷衍了事。
  • 用「獎勵」讓孩子進步?心理學德西效應:別讓獎勵抹殺孩子的興趣
    我開始沉思,究竟家長的這種獎勵機制值不值得鼓勵呢?短期來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的確被調動起來,為了得到想要的獎勵會想盡辦法去學習去努力;但是,從長久來看,獎勵機制並沒有從根本上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也沒有引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方向,是個不可取的方法。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使用獎勵激勵孩子呢如果父母頻繁的獎勵孩子,會讓孩子不夠珍惜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父母給予的獎勵,削弱孩子的內在動力,還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獎勵的壞毛病。正確並善於運用表揚,對孩子行為及性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於孩子來說,得到父母的認可與表揚,就是自己獲得最好的精神獎勵。因為他能夠從中汲取愛、自信和積極的動力。
  • 怎樣正確教育好孩子
    可見從古至今孩子的教育, 都離不開家長和老師。我想從一個老師的角度,和一個家長的身份和大家一同學習一下,家長和老師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和關係。在我的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好老師,加上孩子本就聰明,我甚至預期了孩子的美好未來,然而每個孩子從懵懂到形成獨立思維這一-過程,是需要好的方法引導的,如果引導的不當,對孩子的一生是災難的。
  •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就像上述我舉的例子,用零花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貪婪的心理,他們會逐漸對於獎勵不滿而要求增加,這樣他們的欲望就會無限擴大,而家長無法持續滿足孩子擴大的欲望,孩子的積極性會降低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 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的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
    錯誤的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育兒專家李班瑾曾說過:家長要懂得正確獎勵孩子,不要對孩子進行一些錯誤的獎勵,比如滿足孩子的願望、給孩子金錢獎勵等等,只會讓孩子變得有功利,影響孩子成長。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事實上很多學校的教師也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去鼓勵孩子把優秀的行為堅持下去,錯在曉雪她不知道什麼獎勵機制才是正確、合適的。而曉雪的獎勵更像是在「討好」孩子,而不是在通過獎勵肯定孩子的行為,自然沒能通過獎品達到約束孩子行為的目的了。可以說,不是所有的獎勵都能夠對教育孩子起到幫助的,盲目的獎勵只會幫倒忙,關於這一點早就有心理學家已經證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