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知道激勵孩子的作用,只是激勵激勵著就往往跑偏了路
比如很多家長都喜歡用類似物質獎勵法:
你這次進前十,就帶你去遊樂園!
你把字寫工整了,就多看半小時電視!
你收拾乾淨屋子,就給你買那套新裙子!
為什麼這些獎勵有效期都這麼短,下次用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呢?
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物質獎勵不靈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有名的實驗叫做德西效應。
教育家德西請了一批大學生,把他們分為兩組最有趣的智力難題。區別就是有一組每做對一道題給一美元,另一組沒有。
起初半個小時裡,得到錢的那組做題十分起勁。但是等他宣布休息的時候,令人詫異的是沒有金錢獎勵的學生反而在繼續解題。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的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
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麼物質獎勵都不靈了?
因為所有物質獎勵都只是眼前的刺激,沒有深入到內在驅動力的誘發。
就像望梅止渴,物質誘惑僅僅只能緩急,讓孩子吞吞口水,往前挪動幾步。
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遊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
而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本身對學習的徵服感和成就感,提供精神的滿足和愉悅感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
就像德西實驗裡,沒有物質獎勵,仍舊繼續解題的學生一樣,他們享受的是事情本身的樂趣,渴望的是智力的挑戰。
這些比物質獎勵更讓人享受,且更能讓人堅持。
獎勵孩子的其他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二、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獎勵孩子的3個基本原則
一、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二、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碗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了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2)根據孩子生長發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不同的年齡段,應該有不同的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局限於獎錢發玩具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2)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獎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行為記錄表,看到自己進步和努力的過程,所以發貼紙時別忘了鼓勵孩子:「寶寶,這一周你每天都按時刷牙了,比上一周進步好多哦!」
3)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三、做好獎勵兌現
1)不要延遲,即時兌現獎勵
把獎勵與孩子當下行為的結果掛鈎、及時兌現,更能引導孩子取得進步。
比如:很多家長許諾獎勵時是這麼說的:
「寶寶,如果你現在認真刷牙洗臉,周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場哦!」
對於年齡小的寶寶,「現在刷牙」和「周末去遊樂場」之間的邏輯聯結太弱了,很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不如改說「寶寶,如果你現在去刷牙洗臉,洗完我們就有時間多講一本故事書啦!」效果更好!
2)答應孩子的獎勵,一定做到
給孩子許下的每一份承諾,都應該認真對待,不僅要尊重與孩子達成的契約,也要尊重孩子對獎勵的處置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中,
獎勵只是一種輔助,
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