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2020-10-13 江蘇聽覺有道助聽器

轉自 人生知識倉庫

我們自己往往會對孩子予以過高的期待,有些事情明明家長自己都做不到,卻往往用這種過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小到生活習慣大到人生目標,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沒有瑕疵的做到最好。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在小的時候,家長為了勾起孩子的欲望,經常會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向正向的方向去發展。但是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樣獎勵孩子的方式,有的時候真的可以毀掉孩子。

有一天出門和朋友一起聚餐,他帶了自己的女兒,他的女兒今年剛剛兩歲,但是卻被手機裡的動畫片迷住了。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看一集動畫片,不然就不吃飯。我看到這種情況告訴朋友這樣的習慣不是太好,但是朋友無奈的說,他也沒有辦法,為了讓孩子吃飯,他只能以這種獎勵的方式告訴他,只要他乖乖吃飯就獎勵他看動畫片,這樣孩子才能吃一點。

閨蜜家的女兒也是這樣,雖然她的女兒已經6歲多了,已經開始懂事了,但是每次幫媽媽做家務,媽媽都要獎勵他零花錢。以前的時候幫媽媽刷一次碗給一塊錢,但是孩子越來越感覺不到滿足,現在孩子刷一次碗就要給他5塊錢。當然這僅限於孩子需要你花錢的時候,當她不需要的時候,根本一點家務都不幫媽媽做。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有的家長連考試成績都會與獎勵進行掛鈎,如果孩子考得好就什麼都滿足他們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就完全一點都不給他們希望。這樣將獎勵與其他東西相關聯只會讓孩子產生外部的動力。如果沒有獎勵孩子,根本不會做這些事情,所以他們根本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沒有養成內生動力。

獎勵並非完全有效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多種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獎勵並非完全有效。

一,破壞效應實驗

心理學家將喜歡繪畫的孩子分成兩組,讓他們創作一幅畫。第1組的孩子,告訴他們如果他們畫的好,就獎勵他們最喜歡的玩具。第2組的孩子再告訴他們,只是想看看他們畫的畫。結果顯示,第1組的孩子繪畫的興趣明顯降低了,但是第2組的孩子還像以前對繪畫充滿了興趣。

這個實驗的結果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此各個國家地區的心理學家們都曾經在他們當地大致相同的實驗,這些實驗的結果都與上述實驗的結果完全一致,這就說明,獎勵確實可以弱化孩子對某些事物的興趣,降低孩子的內生動力。如果獎勵這個行為運用的不得當,很有可能會對孩子自身的發展起到消極的影響,讓孩子對本身已經充滿興趣的東西完全喪失了興趣。

就像上述我舉的例子,用零花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貪婪的心理,他們會逐漸對於獎勵不滿而要求增加,這樣他們的欲望就會無限擴大,而家長無法持續滿足孩子擴大的欲望,孩子的積極性會降低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二,德西效應

一個老人都是搬到一個寧靜的村子裡希望能夠安度晚年,但是沒想到他的鄰居卻有好幾個令人心煩的小孩,每一天孩子總是在他的門前嘰嘰喳喳地打鬧,擾的老人非常的心煩。這一天老人想到一個方法,他出門告訴這些吵鬧的孩子,說他非常的寂寞,希望他們每天都能來打鬧,如果他們每天都來,還會給他們一些小費。孩子們聽到之後,欣然的應允了。

一開始的幾天,孩子們因為能夠拿到小費,所以都變本加厲的吵鬧,老人也遵守約定給了他們相應的小費,但是又過了幾天,老人告訴這些孩子們他的生活太拮据了,所以小費要降低。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表達了不滿,但是因為有錢,所以還是陸陸續續的來了幾個孩子,但是沒過幾天,老人又說他沒有能力再付小費了,孩子們完全不樂意了,這樣前去老人家吵鬧的孩子就一個也沒有了。

這個著名的實驗告訴我們,如果一項讓孩子們感覺愉快的事情增加了,外部的獎勵就會完全削弱了這種活動的內部吸引力。孩子們本來可以高高興興的,每天都吵吵鬧鬧但是一旦這項活動附加了外部獎勵,他們就會為了獎勵而作出行動,沒有獎勵自然孩子們就不願意了。

難道獎勵真的一無是處嗎?也當然不是家長錯就錯在在一些孩子本來非常感興趣的事物上面,附加獎勵,多此一舉就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興趣。

家長應當怎樣獎勵孩子?

一,採取補強性原則獎勵孩子

補強性原則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對他的行為帶來的結果表示滿意的時候,那麼他們就會希望再次去做這個行為。家長在給孩子獎勵之前,要明確的告訴他們家長的獎勵,不是因為他們採取了什麼行動,而是因為他們對這項事情感興趣,避免孩子把某項行為與獎勵掛鈎。

比如孩子對某些事情感興趣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多獎勵他們可以發展興趣的資源,而不是不管孩子做什麼都獎勵給他們零花錢玩具之類的東西。

二,父母說到做到

如果家長在孩子做某件事情之前給了孩子相應的承諾,那麼孩子一旦做成這件事情,家長一定要實現自己的承諾,否則就會完全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在孩子的心中,家長也會成為一個不守承諾的家長。

獎勵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但是家長一定要正確運用,避免起到反作用。

相關焦點

  • 我們正在用「獎勵」毀掉孩子,採用補強性原則,獎勵變得更高級
    導讀:我們正在用「獎勵」毀掉孩子,採用補強性原則,獎勵變得更高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們正在用「獎勵」毀掉孩子,採用補強性原則,獎勵變得更高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獎勵孩子,別再用「物質」了,精神獎勵更加高級、有效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開始叛逆,越來越難帶。想要他乖乖聽話,必須給點獎勵,比如一顆糖、一塊兒餅乾、一個玩具,孩子抵抗不住誘惑,就會積極配合。用物質獎勵孩子,實現孩子聽話的目的,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必殺技」。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不僅損害孩子內驅力,還讓親子關係變得功利
    但最近有點不太對勁,有一天,我讓孩子幫忙照顧一下妹妹,他卻頭也不抬地問:有什麼獎勵呢?我開始擔心,積分獎勵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愛講條件,討價還價,以後什麼事都要有獎勵才做呢?聽完我笑了,我對蛋蛋也用過積分獎勵,我也有過這樣的體會。蛋蛋小的時候,很多日常習慣需要建立,每次講不通道理時,我就用積分獎勵。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每天學習生活能夠自覺主動,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採取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我認識一位冉冉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獎勵多了,孩子很難自覺主動去做事情,甚至是那些本自己可以做的事,跟你討價還價:孩子嘗到了獎勵的「甜頭」,一開始會很積極,可是次數多了,做事就變得非常被動。獎勵改變了人們做事的動機,從最初的體驗樂趣,演變成了為了獲得獎勵在付出努力。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家長的「獎勵摻和」,讓孩子變得功利,對「沒利可圖」的學習再也沒了興趣。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稱: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 總給孩子玩具?這種獎勵正在毀掉你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這樣做
    孩子哭鬧就給個糖吃,乖乖吃飯就給買個玩具,這種做法其實正在一步步的毀掉孩子。看這孩子一天比一天消瘦,媽媽想出了一個方法,孩子喜歡玩具,那就用玩具來獎勵孩子。這天文文有不吃飯,媽媽就對文文說「你不是喜歡公主玩偶嗎?
  • 家長們一般是怎麼獎勵孩子的?獎勵孩子千萬別用食物
    在我小的時候,每次爸爸媽媽鼓勵我都會用誘人的食物,比如我最喜歡吃的。做得好了爸媽就會獎勵給我吃,但是時間久了就會對這份食物產生膩煩感然後造成挑食,家長們一般是怎麼獎勵孩子的?獎勵孩子千萬別用食物核心提示:
  • 怎麼毀掉一個孩子?獎勵他
    媽媽跟孩子談過、罰過,可就是一點用也沒有。原本有效的獎勵方式:「吃完飯就給看電視」,「表現好就可以玩手機」,完全失效。本意是表揚孩子好的表現,激勵孩子堅持下去。但實際上,用玩手機、看電視換來孩子的規矩、聽話,這種方式真的有用嗎?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如果到了學習的時間,孩子依然拖拖拉拉或者我行我素不願學,父母該怎麼辦呢?有的人可能會說:「打一頓就老實了,不用多費口舌。」而有的人可能會說:「用獎勵的方式促使他們學習就可以了。」我的朋友曉雪曾經就遇到過這個問題,因為她向來都是不贊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的,所以她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採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願意學習。
  • 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貝勃定律」告訴我們,別讓「獎勵」變廉價
    "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之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學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衝淡第二次的小刺激。在父母剛開始實行"獎勵措施"時,第一次,父母獎勵給孩子兩顆小小的糖果,孩子會表現地那麼高興。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是家長過於依賴"獎勵"。家長們的獎勵太沒有原則、太隨意,導致孩子的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1970年,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邀請了一批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把學生們分成a、b兩組玩立體拼圖遊戲。
  • 該不該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談及教育方法,相信很多家長們都聽說過:給孩子「獎勵」,可以讓孩子變得很聽話。那孩子聽話的狀態,能持續多長時間呢?家長不夠細心去觀察孩子、不去體悟孩子這些需求背後的原因,家長應該用更為巧妙和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直接用獎勵敷衍了事。
  • 只要考滿分就獎勵玩「吃雞」,交易式獎勵正在毀掉孩子
    父母頻繁的用「學習」作為交易的籌碼,不斷地強化孩子斜生出來的念想:學習不是我的事情,是父母逼迫我做的事情,是為父母學習的,父母不獎勵我就不願意學習;父母獎勵的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也不想學習。 交易式育兒,孩子前半程或許能在父母的激勵下極速前進,可時間長了,獎勵次數多了,獎勵無法符合孩子心意時,就極其容易喪失動力,因此一蹶不振。
  • 用「獎勵」讓孩子進步?心理學德西效應:別讓獎勵抹殺孩子的興趣
    有很多家長這時候會問了,既然打罵孩子要不得,獎勵孩子也不可取,那當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時候,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主動一點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盲目走進獎勵孩子的誤區,當獎勵機制過度運用,反而會抹殺孩子的興趣,在心理學上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德西效應來解釋這一情況。
  • 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這種禮物會是「毀娃神器」,父母別再給了
    我們經常歌頌父母的偉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每個父母都會毫不吝惜地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父母無私給予的愛與溫暖確實能給孩子打造出更適合成長的港灣,但是給予孩子的各種饋贈中,卻也隱藏著毀掉孩子的危險「禮物」。
  • 家長怎麼給獎勵更有用?用對方法,事半功倍
    但如果明天就是孩子的生日,你告訴他,明天給你800元的生日紅包,但如果你再等2周,我再給你80元,那他可能就不樂意了。因為他希望明天就可以獲得,立刻就能得到。所以,如果你和孩子說「等你期末考了100分,我就給你200塊」,這種比較長遠的獎勵承諾,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太大的激勵作用。
  • 獎勵對孩子不起作用,家長要了解「德西效應」,學會適當獎勵
    文|小影編輯|小影很多家長都會採用獎勵的方式和孩子進行等價交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做到父母布置的任務。這種方法在最初開始實行的時候很有效果,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按照家長的安排乖乖完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就變得不是很在乎這份獎勵,做事的熱情也逐漸減弱。這種現象有種說法,稱作&34;。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
    導讀: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本以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得越來越好,但是有一次正是因為李先生沒有給孩子買禮物,而下一次孩子的考試成績居然變差了。這樣李先生感覺到非常疑惑,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退步了呢?,所以總會覺得通過物質獎勵可以使得孩子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