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影
編輯|小影
很多家長都會採用獎勵的方式和孩子進行等價交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做到父母布置的任務。這種方法在最初開始實行的時候很有效果,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按照家長的安排乖乖完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就變得不是很在乎這份獎勵,做事的熱情也逐漸減弱。這種現象有種說法,稱作&34;。
&34;指的是由於在完成一件事時會有對應的獎勵或者利益,所以在完成這件事情的時候受到的動力只來源於名次和報酬,而不是處於自發的行為,其欲望和衝動完全不一樣,最終只是為了獎勵而行動,若獎勵不得其意,就會喪失行動的動力。
當人們發自內心想要去做一件事時,沒有任何附加的價值,但也會感到愉悅和舒服。可在其上添加了獎勵之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又是為何?
1、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的驅動力不同
內在動力指的是處於內心的想法而產生原始的衝勁去解決一件事,而外在動力受外物影響比較大,憑藉外物的利益產生完成的動力。其實,適當的獎賞會對內在動力產生推動作用的,但是,若是這種獎勵過度的話,就會造成內在動力的降低,減弱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趣。
2、帶有逼迫性質的獎勵讓孩子有所反感
人通常情況下都不喜歡被逼著做事情,即使是孩子也是一樣的。別看孩子年齡尚小,他們對自己的感受也是有著明顯的認知的。孩子天性好奇心比較強,對很多未知事物都抱著我要嘗試的想法。當家長用獎勵誘使孩子完成事情的時候,就會降低孩子對此事的好奇心理,隱隱讓孩子對此事產生反感情緒。等到後期獎勵也不是很管用之時,孩子自然就會放棄。
當孩子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孩子獎勵。但是,當給的獎勵過度後,後期沒有及時跟上,就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1、扼殺孩子本身的興趣
孩子本身就對一件事情感興趣,通過學習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家長對此作出承諾,但隨著獲得的成就更多,孩子純粹的喜愛心理之中,就摻雜著對獲利的渴望,家長後期疲乏,獎勵無法兌現,就會讓孩子產生我虧了的想法,再做這件事時,就不會像以前那般投注全部的心力來學習,反而導致了不好的結果。
2、讓孩子習慣將事情物化
孩子本質是相當純粹的生物,但是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到獎勵的概念,會讓孩子形成將目之所及所思所想的事物都和獎勵掛上鉤,而不能以純粹的眼光來看待。就像孩子想要吃一個冰淇淋,原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物化的結果就是這個冰淇淋等同於獎勵,高興吃到冰淇淋的心情就會打個對摺。
家長給予孩子的獎勵行為逐漸失效,孩子就會對父母提出的要求產生惰性,不想付諸努力去完成,而是反正這個獎勵我也不想要,我有為什麼要做?家長要及時避免這種狀況的產生,孩子的惰性問題成為當前家長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首先,家長要激起孩子自身的興趣。內在動力是比外在激勵更容易讓孩子堅持下去的原因,興之所至,很多麻煩都不是問題,孩子只會想方設法解決,而不是一拖再拖,犯著懶病不願動彈。就像是學習跳舞這件事,芳芳看到電視上穿著漂亮裙子在跳舞的小姐姐,會不禁想要同她一樣,變得如此耀眼,芳芳就會主動向父母提出學跳舞的想法,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將小姐姐的臉替換成自己的,就會產生更多的動力。
其次,家長對於孩子的獎勵要適度。最開始可以用一個小小的獎勵引起孩子的關注,漸漸讓孩子習慣於這件事之後,家長要慢慢讓孩子離開獎勵的外在動力,不養成對獎勵的依賴性。
最後,家長要有原則地給予孩子獎勵。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原則問題無論何時都非常的重要。家長不能為了孩子能夠為自己定下的目標而努力就放棄原則,孩子要求的就一定要做到,這是錯誤的想法。不能一退再退,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變成得寸進尺的模樣。
家長希望孩子能夠高效地達成自己為其所擬定的成長計劃,所以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一步步朝前進,但是,不恰當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半途而廢,做到一半反而更加令人可惜。所以,家長要學會適度獎勵,不能讓孩子養成對獎賞的依賴性才是最主要的。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