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對孩子不起作用,家長要了解「德西效應」,學會適當獎勵

2020-08-10 影媽媽育兒經

文|小影

編輯|小影


很多家長都會採用獎勵的方式和孩子進行等價交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做到父母布置的任務。這種方法在最初開始實行的時候很有效果,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按照家長的安排乖乖完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就變得不是很在乎這份獎勵,做事的熱情也逐漸減弱。這種現象有種說法,稱作&34;。

&34;指的是由於在完成一件事時會有對應的獎勵或者利益,所以在完成這件事情的時候受到的動力只來源於名次和報酬,而不是處於自發的行為,其欲望和衝動完全不一樣,最終只是為了獎勵而行動,若獎勵不得其意,就會喪失行動的動力。

當人們發自內心想要去做一件事時,沒有任何附加的價值,但也會感到愉悅和舒服。可在其上添加了獎勵之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又是為何?

為什麼獎勵逐漸對孩子不管用?

1、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的驅動力不同

內在動力指的是處於內心的想法而產生原始的衝勁去解決一件事,而外在動力受外物影響比較大,憑藉外物的利益產生完成的動力。其實,適當的獎賞會對內在動力產生推動作用的,但是,若是這種獎勵過度的話,就會造成內在動力的降低,減弱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趣。

2、帶有逼迫性質的獎勵讓孩子有所反感

人通常情況下都不喜歡被逼著做事情,即使是孩子也是一樣的。別看孩子年齡尚小,他們對自己的感受也是有著明顯的認知的。孩子天性好奇心比較強,對很多未知事物都抱著我要嘗試的想法。當家長用獎勵誘使孩子完成事情的時候,就會降低孩子對此事的好奇心理,隱隱讓孩子對此事產生反感情緒。等到後期獎勵也不是很管用之時,孩子自然就會放棄。

當孩子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孩子獎勵。但是,當給的獎勵過度後,後期沒有及時跟上,就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過度的獎勵帶給孩子的危害:

1、扼殺孩子本身的興趣

孩子本身就對一件事情感興趣,通過學習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家長對此作出承諾,但隨著獲得的成就更多,孩子純粹的喜愛心理之中,就摻雜著對獲利的渴望,家長後期疲乏,獎勵無法兌現,就會讓孩子產生我虧了的想法,再做這件事時,就不會像以前那般投注全部的心力來學習,反而導致了不好的結果。

2、讓孩子習慣將事情物化

孩子本質是相當純粹的生物,但是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到獎勵的概念,會讓孩子形成將目之所及所思所想的事物都和獎勵掛上鉤,而不能以純粹的眼光來看待。就像孩子想要吃一個冰淇淋,原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物化的結果就是這個冰淇淋等同於獎勵,高興吃到冰淇淋的心情就會打個對摺。

家長給予孩子的獎勵行為逐漸失效,孩子就會對父母提出的要求產生惰性,不想付諸努力去完成,而是反正這個獎勵我也不想要,我有為什麼要做?家長要及時避免這種狀況的產生,孩子的惰性問題成為當前家長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家長要怎麼做能夠更好地避免孩子產生惰性?

首先,家長要激起孩子自身的興趣。內在動力是比外在激勵更容易讓孩子堅持下去的原因,興之所至,很多麻煩都不是問題,孩子只會想方設法解決,而不是一拖再拖,犯著懶病不願動彈。就像是學習跳舞這件事,芳芳看到電視上穿著漂亮裙子在跳舞的小姐姐,會不禁想要同她一樣,變得如此耀眼,芳芳就會主動向父母提出學跳舞的想法,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將小姐姐的臉替換成自己的,就會產生更多的動力。

其次,家長對於孩子的獎勵要適度。最開始可以用一個小小的獎勵引起孩子的關注,漸漸讓孩子習慣於這件事之後,家長要慢慢讓孩子離開獎勵的外在動力,不養成對獎勵的依賴性。

最後,家長要有原則地給予孩子獎勵。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原則問題無論何時都非常的重要。家長不能為了孩子能夠為自己定下的目標而努力就放棄原則,孩子要求的就一定要做到,這是錯誤的想法。不能一退再退,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變成得寸進尺的模樣。

家長希望孩子能夠高效地達成自己為其所擬定的成長計劃,所以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一步步朝前進,但是,不恰當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半途而廢,做到一半反而更加令人可惜。所以,家長要學會適度獎勵,不能讓孩子養成對獎賞的依賴性才是最主要的。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獎勵教育」對孩子越來越沒效果?了解「德西效應」你就明白了
    現在的家長們幾乎都很喜歡用獎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老趙就是這樣的一位家長,當孩子找藉口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老趙就對孩子說,你今天上學可以獎勵你一盒巧克力,明天孩子不好好學習,老趙又說,好好學習獎勵一輛遙控小汽車。
  • 為什麼對孩子強化也不起作用?德西效應了解一下
    ,斯金納的理論也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但總有一些例外情況,有些孩子總會油鹽不進,讓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很頭疼,這是怎麼回事呢?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以大學生為被試進行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室裡解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被試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並把他們是否繼續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
  • 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的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比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獎勵你一百元、只要你聽話,我就答應你一個條件."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過,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地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家長們不要得不償失。
  • 孩子考得好父母獎勵現金?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
    因為,這種行為會讓孩子陷進"德西效應"裡,進而影響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父母用現金獎勵孩子,就得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德西效應"是什麼?它是心理學家德西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提出一個心理學效應,如今被廣泛利用在育兒和教育方面。
  • "金錢激勵法"對孩子到底管不管用?德西效應:越獎勵越消極
    什麼是德西效應?德西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心理學家德西經過實驗得出的結果: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如果給到過多的獎勵就非常有可能會降低個體對於事情本身的興趣,內在動機也會隨之降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遵循德西效應的原理,對孩子不能夠沒有節制的用金錢去獎勵,這樣會導致孩子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別的事情的興趣也會越來越薄弱,沒有獎勵的事情直接選擇不做,變成金錢驅使孩子在做事情。
  • 家長必讀的"德西效應":錯誤的獎勵,容易抹殺孩子學習興趣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孩子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總是沒有心思學習,家長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會對孩子進行獎勵措施,但錯誤的獎勵,很容易就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容易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必讀的"德西效應",你了解多少?
  • 過多的物質獎勵,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要規避「德西效應」
    孩子已經不是單純為了追求自身學習進步而學習,而是為了獲取物質獎勵。不難發現,嫂子對於孩子的教育陷入了&34;的&34;。何為&34;?德西效應是心理學家德西的一個實驗發現:德西找將受試者分為兩部分,讓他們進行拼圖遊戲一共分為三個階段。最初階段中,只要參與就能獲取相應獎勵。
  • 為啥越獎勵,孩子反而越沒有學習動力,家長要警惕「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都會用這種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可是一些細心的父母,也會發現,在一段時間確實會起到一些效果,可是時間久了,這些就會慢慢地失去作用。甚至孩子還會說出這些沒什麼稀罕的話?看著孩子學習沒有動力,家長還會絞盡腦汁地想像用什麼來打動孩子。其實,和任何獎勵都無關,這很可能是因為出現德西效應。
  • 用「獎勵」讓孩子進步?心理學德西效應:別讓獎勵抹殺孩子的興趣
    有很多家長這時候會問了,既然打罵孩子要不得,獎勵孩子也不可取,那當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時候,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主動一點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盲目走進獎勵孩子的誤區,當獎勵機制過度運用,反而會抹殺孩子的興趣,在心理學上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德西效應來解釋這一情況。
  • 你還在盲目獎勵孩子?德西效應:這3招才是打開獎勵孩子的正確方式
    大家可能都知道使用,獎勵來鼓勵孩子,但往往不知道什麼是德西效應,那麼德西效應和我們上面所說的獎勵制度有什麼關係嗎什麼是德西效應?德西效應是由心理學家德西在一次有趣的實驗中發現的,德西準備讓大學同學做試驗者,在實驗室解決一道難題。然而這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所有參試者都沒有獎勵。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其實,像這位媽媽一樣選擇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的家長大有人在,他們都深知獎勵對於激發孩子動力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獎勵是父母對於孩子取得成就的激勵與認可,這能夠推動孩子,讓他們更加積極、更加努力。 警惕「德西效應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許多父母在教育他們的孩子都會採取獎勵機制,即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比如說在考試中達到多少分數,在班級裡得到什麼排名,只要孩子達到目標,就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的願望,企圖以此來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逐漸發現這種獎勵孩子的方法對孩子已經越來越起不到激勵作用了。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名叫查理的老先生在退休後買下了一個小木屋,供自己生活休息。
  • 「德西效應」是說孩子絕對不能獎勵?家長們,片面思維需改一改了
    而孩子爸爸知道後卻竭力反對,理由是:這是孩子本來就應該完成的任務,給他獎勵反而會慣壞他,讓他更不願意主動去做了,所以堅決不能獎勵。媽媽聽了也覺得似乎挺有道理,但是倆人卻又想不出別的更好的辦法來督促孩子做練習。孩子真的就不能獎勵,一獎勵就廢了嗎?原因就如爸爸所說的那樣嗎?是言過其實還是有科學依據?關於獎勵,我們最熟知的就是「德西效應」了。
  • 總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小心觸犯「德西效應」,不當獎勵變懲罰
    文章/熊二編輯/琳姐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一方面是因為物質獎勵對於孩子的激勵作用比較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直接用物質獎勵比起帶孩子出遊等行為獎勵來得更加簡單方便。在教育兒童的時候也是同理,如果孩子本身就想去做這件事情,但是父母把孩子的行為和獎勵掛鈎,長期以後,孩子的動力就會從內心的散發變為從外界的催促了。所以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觸犯到&34;。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隨意選取了一些學生,讓這些學生去做一些難題。第一輪,所有的學生都要做題,但是即便做出來了,也不會給任何的獎勵。第二輪,他把這群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按照原先的方式來做題,而另一組則是採用獎勵的方式讓學生做題,即每做出一道題,就給學生一美元的獎勵。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01關於德西效應,有個小故事:有一群孩子經常在一位老人家門口玩耍、嬉戲打鬧,這對於愛清靜的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痛苦。孩子們不開心了,跟老人說:「不知道為了你能高興,我們有多辛苦,以後再也不來玩了!」後來,不用老人的驅趕,孩子們真的不來嬉戲打鬧了,老人也清靜了。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是不是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一開始沒有任何獎勵,他們玩得很開心,而後來老人給了獎勵又取消了獎勵就不玩了呢?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選擇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獎勵孩子,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並不是為了自己而學習的,而且物質需求也會讓孩子喪失掉理智。所以千萬不要覺得物質獎勵對於孩子是有所幫助的,在德西效應中就已經很好地提出了這一點,它恰恰證明孩子越是得到更多的物質,他們就越是容易出現不好的情況發生。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邊際效應:錯誤的獎勵,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導讀: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邊際效應:錯誤的獎勵,對孩子的危害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還在物質獎勵孩子?小心中了德西效應的招!激發孩子潛力得這麼做
    ,導致孩子對目標的追求出現了轉移,她的家庭教育,走入了「德西效應」的誤區。什麼是「德西效應」?心理學大師愛德華·德西博士曾經開展過一次著名的實驗,用以研究獎勵的做法對人的動機會產生哪些影響。在這次實驗中,德西博士隨機選擇了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同時,將這些學生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這個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在第一個階段,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都沒有獲得獎勵。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小老鼠經過反覆操作,它在多次試錯中學會了按壓槓桿。在這種情況下,按壓槓桿的行為是由於食物這一外在因素而出現的,屬於「操作性條件作用」。這樣的行為取決於外在因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外在因素是不確定與多變的,所以用類似這樣的方法來進行激勵並不能長久地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