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幼兒園接元寶回家,在小區裡遇到丹丹媽媽,閒聊的時候談起了她給女兒獎勵的事情。提起丹丹,她嘆氣道:「丹丹自從上個月學校開展感恩節活動以後,小姑娘有時候知道主動幫我擦個桌子、洗一次碗,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當時我想著為了鼓勵孩子,就給孩子設置了『積分獎勵』的方案,表現好的話,丹丹會得到一枚小豬佩奇印章,湊到了10個印章,就可以得到十塊錢的獎勵。」
「孩子一開始特別積極,每次幹完活就找我要小紅花,因為這意味著自己能夠有更多的零花錢,可以買自己想買的酸奶或泡泡水之類的小玩具。」
「不過這種情況也就堅持了半個月,這兩天丹丹也不會主動來幫我幹活了,昨天吃完飯,讓丹丹幫我擦一下桌子,她居然跟我說她的零花錢還沒花完,她現在不想得到小紅花了,然後就自己玩自己的去了,唉!」
聽了丹丹媽媽的抱怨,我知道,她錯誤的使用了獎勵的手段,導致孩子對目標的追求出現了轉移,她的家庭教育,走入了「德西效應」的誤區。
心理學大師愛德華·德西博士曾經開展過一次著名的實驗,用以研究獎勵的做法對人的動機會產生哪些影響。
在這次實驗中,德西博士隨機選擇了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同時,將這些學生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這個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
在第一個階段,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都沒有獲得獎勵。
進入第二個階段後,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能夠獲得1美元的獎勵,而對照組的學生則沒有獎勵。
在實驗的第三個階段,德西博士給學生們提供了自由休息的時間,在休息時間內,學生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結果發現:即便是在休息時間段,對照組的學生也會比實驗組的學生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也就是說,獲得獎勵的實驗組的孩子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很快,而沒有獎勵計劃的對照組則對解題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在這個著名實驗的基礎上,德西博士得出了研究結論: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種現象就是「德西效應」。
在與很多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經驗」分享。
「兒子,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元。」
「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每天打30分鐘的遊戲。」
「姑娘,如果你這次能夠考上重點初中,媽媽就帶你去歐洲旅遊。」
其實,這種不恰當的獎勵方式,會把孩子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學習和探索未知的欲望,轉變成為物質金錢獎勵而學習的動機。一旦物質激勵的力度與孩子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孩子的學習興趣便會急劇下降,當物質激勵的動力枯竭時,孩子的成長進步也就停止了。
「德西效應」提醒我們,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外部激勵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會弱化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在物質獎勵的刺激下,孩子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很多副作用。
一、為了得到獎勵,目標錯位
本來,讓孩子做家務的目的是為了分擔媽媽的壓力,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對孩子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一個有愛心的的孩子或者一個學習努力的孩子,原本有著純粹的初心和動力,但是當這些活動跟金錢和物質獎勵掛鈎之後,孩子的目標很容易發生了錯位,孩子會慢慢覺得,做這一切,只是為了得到小印章、物質和金錢獎勵的手段,做家務和努力學習不是孩子的目的——賺錢才是目標,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有悖於爸媽對孩子的初衷呢?
去年的時候,我的一位表姐帶著孩子來我們這裡旅遊,在我們家小住了幾天。有一天,當表姐和我家寶媽在廚房忙活的時候,聽到元寶在客廳哭鬧要媽媽,她便大聲對她的女兒說,「慧慧,照顧一下元寶弟弟,你帶他玩一會」,這個時候,她那15歲女兒的一番話讓我們大家大吃一驚。
「讓我照顧弟弟沒問題,不過你得給我買個包,就是昨天我看中的那個!」
我們真的難以想像,當這個孩子長大,她的媽媽年老生病需要兒女照顧時,會不會以「沒有獎勵」為由拒絕,那該是多麼心酸的後果啊,作為媽媽,或許她沒有意識到,正是長期採取不恰當的物質金錢激勵的做法,把本來很有愛心的孩子養成了冷酷的孩子。
二、助長貪婪的心理
獎勵本來就是一種正反饋機制,每一次的滿足都會要求這種正反饋的輸入不斷增強,所以,我們會看到,當人習慣了獎勵的做法之後,便會對獎勵視為理所當然,只有不斷加大獎勵的力度,才能讓人更長久的感覺到滿足。
這就如同一個成年人,一開始喝一杯咖啡就能提神,但一段時間後,即使喝兩杯咖啡也會犯困提不起精神,只有加大量才能實現提神的效果。
小區裡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家也實行家務勞動報酬。有一次晚飯後,他的女兒被安排洗碗的時候,孩子嬉皮笑臉地面對爸爸說:「1元有些少,我們班同學珏琪說她洗一次碗,她媽媽給5元,爸爸能不能也每次給我5元?」這位爸爸氣惱地回答「一分錢也沒有」,女兒直接回答:「那我不想洗了。」
這樣的結果,讓這位爸爸感覺好無語。
三、破壞了孩子對知識的探索興趣
學習最需要的是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和踏實的學習態度,這是保持好成績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方法。
當孩子尚未產生學習的興趣時,我們或許可以利用孩子的生物本能,對其施以必要的物質激勵,以推動家庭教育的開展,但從長遠來看,這只會收穫片面的短期效果。
有的父母凡事都跟學習掛鈎,買玩具、買衣服、買食品、看電影,以為這樣是多管齊下,會有效促使孩子認真學習,實際上,這種做法恰恰是削弱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會讓孩子認為,學習只是獲得這些獎勵的手段,而不是目標。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並得到了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興趣來源」。
既然有「德西效應」這個坑,那麼,是不是就不要給孩子獎勵了呢?其實,適度的獎勵是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持續動力的,不過,一定要注意以下這幾點原則。
一、弱化外部激勵與取得成就之間的聯繫
比如,孩子這次考試不錯,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兒子啊,我看你這段時間學習比較緊張,咱們去旋轉餐廳吃個自助大餐,放鬆放鬆。」
這樣的做法,能夠弱化孩子「為了自助餐而努力學習」的應激模式。實施外部激勵的關鍵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以及如何在實施外部激勵的過程中對孩子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及與之相配套的跟進教育。
二、變換獎勵原則,幫助孩子找到內在驅動力
從一開始,父母就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比如說「做家務是每個孩子都要學會的技能」,「當你變成勤勞的人,媽媽會很驕傲」,「認真寫作業的孩子是個優秀的孩子」,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動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班傑明·布魯姆,通過研究發現,那些優秀的社會人士所具備的源源不斷的堅持精神的背後,是「動機」和「奮鬥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擦桌子就是擦桌子,沒有任何交換的條件。
同時家長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在孩子的獎勵上採用一些變通的做法,比如當孩子某次擦完桌子,突然給他獎勵一個玩具,並且明確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你這次擦得很細心,桌子縫旮旯都很乾淨。」、「這次英語測驗,作文寫的很好,沒有病句,通順有內容。」
不過,這樣的獎勵不能天天給,偶爾給一次,能夠讓孩子有所期待。每次獎勵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具體的「優點」或「進步」挑出來說清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明白他到底是那裡做的好,有助於孩子進步和堅持。
三、獎勵要適度
通常,獎勵孩子的標準需綜合考慮家庭的經濟能力、孩子的進步幅度等幾個方面。切忌「超標準"和不切實際地對孩子進行獎勵。比如,有的父母屬於低收人階層,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為了滿足孩子、激勵孩子,經常給孩子購買高價玩具和名牌鞋子等作為孩子考好成績的獎勵,其實,這樣做不但達不到效果,反而嬌縱了孩了,與獎勵的初衷背道而馳,是非常不合適的。
四、避免胡亂獎勵
孩子只有在對自己的能力不確信的時候,才需要有外在的激勵和表揚來肯定他的自信。所以無論在什麼事情上,只要孩子已經形成了較為確定的能力了,就不需要經常誇獎和激勵了。比如,孩子在搭樂高積木時,憑藉自己的想像搭了個恐龍,我會真誠地表揚他,構思巧妙,外形形象。當孩子搭了好幾遍時,我就用:」這次顏色搭配的比前幾個好「,這樣的表揚讓孩子聽上去更真實,更能帶來成就感。
表揚的話過頭了,不如不說。
說在最後的話: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將來有出息、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而這一願望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能否最大程度的幫助孩子找到內在驅動力,同時適當使用外在激勵來影響孩子,讓孩子獲得更為持久的發展動力。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