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物質獎勵孩子?小心中了德西效應的招!激發孩子潛力得這麼做

2020-08-27 元寶爸爸聊育兒

昨天去幼兒園接元寶回家,在小區裡遇到丹丹媽媽,閒聊的時候談起了她給女兒獎勵的事情。提起丹丹,她嘆氣道:「丹丹自從上個月學校開展感恩節活動以後,小姑娘有時候知道主動幫我擦個桌子、洗一次碗,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當時我想著為了鼓勵孩子,就給孩子設置了『積分獎勵』的方案,表現好的話,丹丹會得到一枚小豬佩奇印章,湊到了10個印章,就可以得到十塊錢的獎勵。」

「孩子一開始特別積極,每次幹完活就找我要小紅花,因為這意味著自己能夠有更多的零花錢,可以買自己想買的酸奶或泡泡水之類的小玩具。」

「不過這種情況也就堅持了半個月,這兩天丹丹也不會主動來幫我幹活了,昨天吃完飯,讓丹丹幫我擦一下桌子,她居然跟我說她的零花錢還沒花完,她現在不想得到小紅花了,然後就自己玩自己的去了,唉!」


聽了丹丹媽媽的抱怨,我知道,她錯誤的使用了獎勵的手段,導致孩子對目標的追求出現了轉移,她的家庭教育,走入了「德西效應」的誤區。

什麼是「德西效應」?

心理學大師愛德華·德西博士曾經開展過一次著名的實驗,用以研究獎勵的做法對人的動機會產生哪些影響。

在這次實驗中,德西博士隨機選擇了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同時,將這些學生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這個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

在第一個階段,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都沒有獲得獎勵。

進入第二個階段後,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能夠獲得1美元的獎勵,而對照組的學生則沒有獎勵。

在實驗的第三個階段,德西博士給學生們提供了自由休息的時間,在休息時間內,學生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結果發現:即便是在休息時間段,對照組的學生也會比實驗組的學生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也就是說,獲得獎勵的實驗組的孩子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很快,而沒有獎勵計劃的對照組則對解題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在這個著名實驗的基礎上,德西博士得出了研究結論: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種現象就是「德西效應」。

錯誤的獎勵方式,容易走入「德西效應」的誤區

在與很多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經驗」分享。

「兒子,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元。」

「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每天打30分鐘的遊戲。」

「姑娘,如果你這次能夠考上重點初中,媽媽就帶你去歐洲旅遊。」

其實,這種不恰當的獎勵方式,會把孩子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學習和探索未知的欲望,轉變成為物質金錢獎勵而學習的動機。一旦物質激勵的力度與孩子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孩子的學習興趣便會急劇下降,當物質激勵的動力枯竭時,孩子的成長進步也就停止了。

「德西效應」提醒我們,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外部激勵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會弱化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容易帶來哪些問題?

在物質獎勵的刺激下,孩子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很多副作用。

一、為了得到獎勵,目標錯位

本來,讓孩子做家務的目的是為了分擔媽媽的壓力,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對孩子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一個有愛心的的孩子或者一個學習努力的孩子,原本有著純粹的初心和動力,但是當這些活動跟金錢和物質獎勵掛鈎之後,孩子的目標很容易發生了錯位,孩子會慢慢覺得,做這一切,只是為了得到小印章、物質和金錢獎勵的手段,做家務和努力學習不是孩子的目的——賺錢才是目標,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有悖於爸媽對孩子的初衷呢?

去年的時候,我的一位表姐帶著孩子來我們這裡旅遊,在我們家小住了幾天。有一天,當表姐和我家寶媽在廚房忙活的時候,聽到元寶在客廳哭鬧要媽媽,她便大聲對她的女兒說,「慧慧,照顧一下元寶弟弟,你帶他玩一會」,這個時候,她那15歲女兒的一番話讓我們大家大吃一驚。

「讓我照顧弟弟沒問題,不過你得給我買個包,就是昨天我看中的那個!」

我們真的難以想像,當這個孩子長大,她的媽媽年老生病需要兒女照顧時,會不會以「沒有獎勵」為由拒絕,那該是多麼心酸的後果啊,作為媽媽,或許她沒有意識到,正是長期採取不恰當的物質金錢激勵的做法,把本來很有愛心的孩子養成了冷酷的孩子。


二、助長貪婪的心理

獎勵本來就是一種正反饋機制,每一次的滿足都會要求這種正反饋的輸入不斷增強,所以,我們會看到,當人習慣了獎勵的做法之後,便會對獎勵視為理所當然,只有不斷加大獎勵的力度,才能讓人更長久的感覺到滿足。

這就如同一個成年人,一開始喝一杯咖啡就能提神,但一段時間後,即使喝兩杯咖啡也會犯困提不起精神,只有加大量才能實現提神的效果。

小區裡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家也實行家務勞動報酬。有一次晚飯後,他的女兒被安排洗碗的時候,孩子嬉皮笑臉地面對爸爸說:「1元有些少,我們班同學珏琪說她洗一次碗,她媽媽給5元,爸爸能不能也每次給我5元?」這位爸爸氣惱地回答「一分錢也沒有」,女兒直接回答:「那我不想洗了。」

這樣的結果,讓這位爸爸感覺好無語。

三、破壞了孩子對知識的探索興趣

學習最需要的是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和踏實的學習態度,這是保持好成績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方法。

當孩子尚未產生學習的興趣時,我們或許可以利用孩子的生物本能,對其施以必要的物質激勵,以推動家庭教育的開展,但從長遠來看,這只會收穫片面的短期效果。

有的父母凡事都跟學習掛鈎,買玩具、買衣服、買食品、看電影,以為這樣是多管齊下,會有效促使孩子認真學習,實際上,這種做法恰恰是削弱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會讓孩子認為,學習只是獲得這些獎勵的手段,而不是目標。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並得到了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興趣來源」。

怎麼做,才是激勵孩子的正確方式呢?

既然有「德西效應」這個坑,那麼,是不是就不要給孩子獎勵了呢?其實,適度的獎勵是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持續動力的,不過,一定要注意以下這幾點原則。

一、弱化外部激勵與取得成就之間的聯繫

比如,孩子這次考試不錯,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兒子啊,我看你這段時間學習比較緊張,咱們去旋轉餐廳吃個自助大餐,放鬆放鬆。」

這樣的做法,能夠弱化孩子「為了自助餐而努力學習」的應激模式。實施外部激勵的關鍵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以及如何在實施外部激勵的過程中對孩子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及與之相配套的跟進教育。

二、變換獎勵原則,幫助孩子找到內在驅動力

從一開始,父母就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比如說「做家務是每個孩子都要學會的技能」,「當你變成勤勞的人,媽媽會很驕傲」,「認真寫作業的孩子是個優秀的孩子」,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動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班傑明·布魯姆,通過研究發現,那些優秀的社會人士所具備的源源不斷的堅持精神的背後,是「動機」和「奮鬥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擦桌子就是擦桌子,沒有任何交換的條件。

同時家長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在孩子的獎勵上採用一些變通的做法,比如當孩子某次擦完桌子,突然給他獎勵一個玩具,並且明確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你這次擦得很細心,桌子縫旮旯都很乾淨。」、「這次英語測驗,作文寫的很好,沒有病句,通順有內容。」

不過,這樣的獎勵不能天天給,偶爾給一次,能夠讓孩子有所期待。每次獎勵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具體的「優點」或「進步」挑出來說清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明白他到底是那裡做的好,有助於孩子進步和堅持。


三、獎勵要適度

通常,獎勵孩子的標準需綜合考慮家庭的經濟能力、孩子的進步幅度等幾個方面。切忌「超標準"和不切實際地對孩子進行獎勵。比如,有的父母屬於低收人階層,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為了滿足孩子、激勵孩子,經常給孩子購買高價玩具和名牌鞋子等作為孩子考好成績的獎勵,其實,這樣做不但達不到效果,反而嬌縱了孩了,與獎勵的初衷背道而馳,是非常不合適的。

四、避免胡亂獎勵

孩子只有在對自己的能力不確信的時候,才需要有外在的激勵和表揚來肯定他的自信。所以無論在什麼事情上,只要孩子已經形成了較為確定的能力了,就不需要經常誇獎和激勵了。比如,孩子在搭樂高積木時,憑藉自己的想像搭了個恐龍,我會真誠地表揚他,構思巧妙,外形形象。當孩子搭了好幾遍時,我就用:」這次顏色搭配的比前幾個好「,這樣的表揚讓孩子聽上去更真實,更能帶來成就感。

表揚的話過頭了,不如不說。

說在最後的話: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將來有出息、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而這一願望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能否最大程度的幫助孩子找到內在驅動力,同時適當使用外在激勵來影響孩子,讓孩子獲得更為持久的發展動力。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相關焦點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警惕「德西效應」在歷史上,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在1971年做過這樣一則實驗,驗證了獎勵對於人並不總是存在積極作用。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這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實驗中德西讓學生們去解答難題。第一階段,所有參與實驗的學生們都沒有獲得獎勵。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隨意選取了一些學生,讓這些學生去做一些難題。第一輪,所有的學生都要做題,但是即便做出來了,也不會給任何的獎勵。第二輪,他把這群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按照原先的方式來做題,而另一組則是採用獎勵的方式讓學生做題,即每做出一道題,就給學生一美元的獎勵。
  • 你還在盲目獎勵孩子?德西效應:這3招才是打開獎勵孩子的正確方式
    而這種糟糕的結果,完全是有跡可循,就在小李用物質的性質獎勵,來教孩子學習,就已經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不要進入盲目獎勵孩子的誤區,因為就有可能會引起孩子的認知失調,使他無法改變自身的行為,或者改變認知來尋求自身的平衡,對他長大以後造成一種心理上的負擔,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一定不要觸發「德西效應」。正所謂,薪金管理,需運用之妙。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所以總會覺得通過物質獎勵可以使得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往往在學習這方面,物質獎勵所存在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物質獎勵的潛在影響?物質獎勵在學習當中最容易存在的影響,就是孩子可能會因為物質而去學習。這樣的話,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絕對不會是走心的,因為他們只是想要一些物質上的獎勵而已。當孩子得不到這些物質獎勵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會荒廢自己的時間。
  • 過多的物質獎勵,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要規避「德西效應」
    孩子已經不是單純為了追求自身學習進步而學習,而是為了獲取物質獎勵。不難發現,嫂子對於孩子的教育陷入了&34;的&34;。何為&34;?德西效應是心理學家德西的一個實驗發現:德西找將受試者分為兩部分,讓他們進行拼圖遊戲一共分為三個階段。最初階段中,只要參與就能獲取相應獎勵。
  • 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的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
    也許很多家長不明白究竟什麼是"德西效應",覺得自己獎勵孩子只是為了鼓勵孩子,激勵孩子進步,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錯。接下來將為大家講述一下"德西效應"的由來。當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努力,動不動就對孩子說要獎勵他,這樣的行為只會產生"德西效應"。
  • 孩子考得好父母獎勵現金?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
    因為,這種行為會讓孩子陷進"德西效應"裡,進而影響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父母用現金獎勵孩子,就得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德西效應"是什麼?它是心理學家德西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提出一個心理學效應,如今被廣泛利用在育兒和教育方面。
  • 用「獎勵」讓孩子進步?心理學德西效應:別讓獎勵抹殺孩子的興趣
    有很多家長這時候會問了,既然打罵孩子要不得,獎勵孩子也不可取,那當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時候,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主動一點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盲目走進獎勵孩子的誤區,當獎勵機制過度運用,反而會抹殺孩子的興趣,在心理學上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德西效應來解釋這一情況。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許多父母在教育他們的孩子都會採取獎勵機制,即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比如說在考試中達到多少分數,在班級裡得到什麼排名,只要孩子達到目標,就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的願望,企圖以此來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逐漸發現這種獎勵孩子的方法對孩子已經越來越起不到激勵作用了。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名叫查理的老先生在退休後買下了一個小木屋,供自己生活休息。
  • 還在對娃使用物質獎勵?不懂德西效應,你將是娃不愛學習的助推劑
    如今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和參加勞動,會制定各種獎勵制度。比如考試得了一百分獎勵多少錢,幫父母做一次家務活獎勵多少錢,又或者是用小紅花、積分等方式。總之目的都是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能夠願意去做,只是這樣的激勵方式靠譜嗎?
  • 家長必讀的"德西效應":錯誤的獎勵,容易抹殺孩子學習興趣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德西效應,這種效應容易激發孩子負面能量,也容易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必讀的"德西效應",你了解多少?01、家長必讀的"德西效應",究竟是什麼?著名心理學大師德西曾為講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每天很早就在老人的家門口玩耍,孩子在玩耍的時候,難免會發出很大的嬉笑聲,這已經打擾了老人的作息,讓老人感到難受。但老人沒有責罵這些孩子,也沒有很嚴肅地趕走他們,他接下來的行為,讓人感到驚訝。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01關於德西效應,有個小故事:有一群孩子經常在一位老人家門口玩耍、嬉戲打鬧,這對於愛清靜的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痛苦。02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1年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德西讓學生們在實驗室解答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學生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道題就得到一美元的獎勵,其它學生繼續做題;第三階段,所有學生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
  • 為啥越獎勵,孩子反而越沒有學習動力,家長要警惕「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都會用這種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可是一些細心的父母,也會發現,在一段時間確實會起到一些效果,可是時間久了,這些就會慢慢地失去作用。甚至孩子還會說出這些沒什麼稀罕的話?看著孩子學習沒有動力,家長還會絞盡腦汁地想像用什麼來打動孩子。其實,和任何獎勵都無關,這很可能是因為出現德西效應。
  • 孩子的獎懲有大學問?了解「德西效應」,父母用錯方法會適得其反
    小趙的父母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帶著孩子去買了他喜歡的機器人。在看到這招獎勵的方式奏效以後,小趙的父母就開始大力推行獎勵政策,只要孩子成績有提高,他們就會獎勵孩子禮物。可如果父母不懂節制,給孩子買各種獎品,以為這樣能夠更加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時,往往孩子就會在這時候變得懶惰和失去內驅力,因為他一門心思都放在了父母的獎勵上。
  • 總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小心觸犯「德西效應」,不當獎勵變懲罰
    從小的只要能夠乖乖坐著就獎勵一根棒棒糖,到大一點的能夠考到前十名,就可以獎勵一個玩具,在他的生活中物質獎勵無處不在,做家務、認真寫作業,仿佛一切都是可以物化的。在爸爸媽媽的心中,他是一個乖巧又積極向上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需要過多的嘮叨,孩子就能夠積極主動的完成,但是在老師和朋友的眼裡,就不太認可孩子這樣的行為了,有時候看到了也會對孩子的行為皺一下眉頭。
  • 「獎勵教育」對孩子越來越沒效果?了解「德西效應」你就明白了
    相信很多的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式來獎勵孩子,可是時間不長,獎勵的方法似乎是越來越沒效果了。這樣很多的家長很犯難,這就需要家長們來了解一下「德西效應」了。德西效應就是說當給予人過度的獎勵後,就無法激發人內在的興趣和動力,導致獎勵方法失效。而適當的獎勵才會讓人有積極性,有動力去執行工作和任務。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第三天也是。
  • 父母用獎勵督促孩子學習?得當心"德西效應",別讓孩子為獎而學
    孩子不喜歡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怎麼辦?大多數父母能想到的辦法中,肯定有用物質獎勵來督促孩子學習,提升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這誠然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並且很多父母都在使用,但也不能忽視這個辦法的弊端。父母用獎勵督促孩子學習?
  • 「德西效應」是說孩子絕對不能獎勵?家長們,片面思維需改一改了
    而孩子爸爸知道後卻竭力反對,理由是:這是孩子本來就應該完成的任務,給他獎勵反而會慣壞他,讓他更不願意主動去做了,所以堅決不能獎勵。媽媽聽了也覺得似乎挺有道理,但是倆人卻又想不出別的更好的辦法來督促孩子做練習。孩子真的就不能獎勵,一獎勵就廢了嗎?原因就如爸爸所說的那樣嗎?是言過其實還是有科學依據?關於獎勵,我們最熟知的就是「德西效應」了。
  • 你真會獎勵孩子嗎?避免德西效應,父母抓住3個建議,4個注意事項
    曉敏苦口婆心給孩子講了很多道理,連哄帶威脅,效果還是不佳。有一次帶他逛超市,兒子看到一個玩具車特別想要,她忽然心生一計,要玩具可以,但是我們得先每天寫完作業,這個玩具120塊錢,如果9點前認真寫完作業就獎勵10元,這樣下來孩子2周多點就可以買到心儀的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