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2020-12-13 淺悅卷卷

01

表姐的女兒琪琪上小學三年級了,小姑娘比較貪玩,平時寫作業的時候注意力也比較分散,滿腦子想著趕緊湊合寫完了出去玩,考試成績也是忽上忽下。

表姐便想著激勵一下女兒,讓她有動力去學習。於是便鼓勵女兒說,如果這次你能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你就可以買你喜歡的漫畫書了;如果你能考進班級前5名,就可以帶你去海洋世界玩一天。

一開始,這樣的方法是奏效的,小女孩希望得到媽媽期許的獎勵,於是便會暫時拋開外界的雜音,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只是時間一長,表姐發現,這種鼓勵可以持續的時間非常有限。一旦沒有女兒得到想要的物質獎勵了,她便會馬上失去學習的動力。

糖果與鞭子,只具備短期效果我記得在海洋館看海獅表演的時候會發現,每次小海獅完成一個指令,馴養員便會獎勵給它一些食物。

這樣的操作與我們對孩子的獎勵行為何其相似,就像父母說,你要是考100分就能得到100塊錢一樣,都是通過物質獎勵來強化行為的操作。

與此相對的,也有通過懲罰來強化行為的,例如,父母說,如果考試成績低於90分便沒收漫畫書,如果再被老師叫家長便一個月不能看電視等等。

這種糖果與鞭子的教育方法,長期下來會變成「因為有獎勵所以才會去做」「因為擔心懲罰所以才會做」,一旦沒有了這些外在條件,令人期待的行為便會立刻消失。

外在因素刺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納金的實驗很好的表達了這種現象。在斯納金設計的箱子裡,小老鼠只要能按壓槓桿便能出現食物。

小老鼠經過反覆操作,它在多次試錯中學會了按壓槓桿。在這種情況下,按壓槓桿的行為是由於食物這一外在因素而出現的,屬於「操作性條件作用」。

這樣的行為取決於外在因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外在因素是不確定與多變的,所以用類似這樣的方法來進行激勵並不能長久地奏效。

02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劉總經營著一家小公司,公司裡除了常駐辦公室的人員外,其他都是業務人員,每天在外面跑業務。

公司成立有三年了,目前也是小有規模,但是讓劉總一直困惑的是人員流失的問題。他自認為已經給到了員工比較高的工資,但即便如此,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劉總心裡清楚,培養一個員工的成本是巨大的,所以人員流失必須要有一個解決方案。於是,他嘗試過把工資的一部分按提成來計算,業務做的越好,員工可以得到的薪水便越多。另外,他會經常在月底的時候帶員工聚餐,唱歌。

最開始的時候,這樣的方法是起作用的。可是時間一長,劉總發現,慢慢地他的員工開始工作散漫,業績也下滑了。

有一天他無意中還聽到幾個員工報怨說,老闆已經連續兩個月沒有請大家吃飯了,真是小氣。

當時,劉總聽到這樣的說法肺都要氣炸了,感覺自己養了一群白眼狼,明明已經對員工這麼用心了,但他們竟然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

其實,劉總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這個錯誤使他走進了死胡同裡,那就是他單純地認為:只要增加報酬,通過這種外在因素就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實際上,如果外在因素添加過量的話,相對的,會削弱內在因素的作用。

外在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在實驗室裡解答智力題。這批學生被分為有獎勵組與無獎勵組。

實驗分3個階段進行,在第1個階段,所有學生在完成答題後都沒有獎勵;第2階段,有獎勵組的學生每完成1題,會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沒有獎勵;第3階段,休息時間。

研究人員觀察到,相對於有獎勵組的同學,無獎勵組的同學更願意花費自己的休息時間繼續解題,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德西效應。

德西在實驗中得出,外在動機的存在不但沒有起到增強的作用,反而會削弱內在動機的作用。從而使解答智力題為內心帶來的歡愉感被得到獎勵的外在因素衝淡了。

在實際的生活中,如何才能激發起內在的動機呢?

精神上的嘉獎

在學習上,老師與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如果只是物質上的,那麼這種獎勵很可能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相比物質,精神上的獎勵更容易讓孩子保持學習的熱情。

對於孩子取得的小小的成績家長往往很少給予關注與表揚,而對於孩子不理想的部分卻會加以放大,從而使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情失去興趣。

如果我們能抓住孩子那一部分小小的成功,加以放大並賦予人設,比如對孩子說你這個題答的好棒,好像一個小數學家呢。

這種期許與肯定,即是給孩子的肯定,也是給我們自己的肯定。我們首先要在內心認定孩子是可以的,他才會真的以你期望的人設去看待自己的學習。

激發內驅力

美國心理學家克拉克·赫爾認為,機體的需要產生了一種內驅力,內驅力激起有機體的行為。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自己的內部動機去行動,那麼便會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驅動我們的是外部動機,那我們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經營小公司的劉總,對於他的員工來說,如果內在動機較低,員工本身不想努力工作。而公司只是從薪資上加以調節的話,對員工的積極性只能起到相當短暫的刺激。

員工對工作沒有內在的要求,不能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所以,有時候給員工精神上的獎勵的效果要大於薪酬上的獎勵。

比如競賽、比拼、考核等激勵方式,這樣可以激發員工內在的動機,讓他們帶有最初對行業的熱情而工作。

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在《活法》這本書中,把員工分為三類:自燃型、點燃型、阻燃型。自燃型的人自我驅動力強,做事情積極主動;點燃型的人需要別人稍微點撥一下;而阻燃型的人是怎麼也推不動的人。

不論是在生活中、工作中還是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要努力的,就是成為自燃型的人,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這樣才能目光堅定,一路向前。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孩子學習不認真、不愛做家務、做事磨蹭、沒禮貌、調皮搗蛋等等問題都讓我們頭疼。比起責罵和體罰,我們會覺得獎勵是個更好的辦法。有位媽媽就用虛擬幣來激勵兒子遵守行為規範。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
  • 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4——警惕獎勵不當危害孩子的內在動機
    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如果用獎勵會強化行為來解釋上面這個小故事,很難解釋得通。畢竟,孩子一開始什麼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獎勵大家卻氣地不想玩了!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第三天,孩子們又來了,老人跟他們說:「孩子們,我實在沒有錢給你們了,你們願意玩就玩吧。」孩子們不開心了,跟老人說:「不知道為了你能高興,我們有多辛苦,以後再也不來玩了!」後來,不用老人的驅趕,孩子們真的不來嬉戲打鬧了,老人也清靜了。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都是因為其內在動機沒有被激發或者被傷害所致。傷害的原因和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不恰當的批判、指責和不合時宜的獎賞——而懲罰與獎勵,恰恰是家長們最常使用的方式。
  • 《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在這本書裡,兩位作者深度剖析了外在的獎勵或是懲罰,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讓人找不到持續努力的動力開關。儘管我認為這本書的翻譯配不上書的名氣,但我還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了,因為太想知道為什麼獎勵會傷人,用控制的方式讓人成長,最終又會成就怎樣的孩子。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學習,所以孩子的學習很難持久的進行,要給孩子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是很困難的。 我們要把學習可以拓寬眼界、增加未來的選擇這些學習有意義的事情告訴他,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理由去學習,哪怕是為了讓爸爸媽媽開心。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還得繼續挖掘,接下來看看作者的高論吧~「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使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地主動承擔起各種事情,在做事情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內心的愉悅。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使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地主動承擔起各種事情,在做事情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內心的愉悅。
  • 獎勵孩子就能讓他們好好學習?錯!破壞內在動機更沒學習熱情
    「快點寫作業,寫完了就帶你去遊樂園玩。」「背完課文,我們吃肯德基去。」「這次考試100分,獎勵你玩手機遊戲。」這些話是不是非常熟悉?老實說,我也經常這麼對孩子說,希望借著獎勵讓他快點完成功課。 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放在孩子身上來看,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越學越愛學,而有的孩子越學越討厭學習」的原因呀。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他發現,A 組在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會放下積木拼圖跑去翻雜誌,而 B 組則會繼續玩積木拼圖。實驗結果表明:內在動機更有可能激發自然學習行為。因為A 組學生行為的動力來源是金錢獎勵,即外在動機,因此當被告知實驗結束的時候,這種動機起到的作用就失效了,他們會轉而去尋找別的目標。
  • 讀書筆記 |《內在動機》:擁有自主的力量
    作者還採訪過斯金納本人,雖然斯金納回答了他的所有問題,但除了感嘆斯金納對行為主義的熱情之外,他並沒有被這個理論所限制。後來他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其實有很多資料記載著行為主義的失敗,但是這些觀點除了部分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知道之外,為什麼不告訴大眾,尤其是父母、老師、管理者這些群體呢?於是就有了《獎勵的惡果》這本書。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其實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很有可能孩子為了僅僅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做這件事情,並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想去做這件事情。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
  • 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先從讓孩子回答自己「為什麼學習」開始
    「你為什麼學習」,這個問題應該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也必須要回答的。歷時一個星期,昨晚孩子開心地告訴我說,他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了,是為了成為一名小學老師。雖然孩子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學習,可家長們若要是問問自己孩子是「為什麼學習」,估計會有很多孩子都回答不上來,又或者直接回答一句「不知道」,因為大部分孩子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 孩子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卻上不去?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是關鍵
    為什麼媛媛每天都很認真的學習,按時完成作業,但成績卻上不去?後來經同事跟媛媛聊過之後才明白,原來媛媛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並不是她的主觀意願,她想儘快跟上學習進度,也是因為老師、家長希望自己這麼做。媛媛每次做完作業也不能對知識點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經常是一寫完就忘記。
  • 父母要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01為什麼孩子即使努力寫作業,成績也不理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有這樣的孩子,孩子很懂事,很聽話,平時不監督一次作業,他總是自主地按時完成但是,如果孩子遇到考試,成績總是一塌糊塗父母想教育,但是不管從哪裡開始,孩子每次都已經為了努力完成作業,孩子不能說不努力學習…然後對孩子們說:「為什麼總是按時完成作業呢?」
  • 家長得激發小孩的「內在動機」了
    01 為什麼孩子努力做作業卻成績不理想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這麼一類孩子,孩子很懂事,很聽話,平時從來不用監督作業,他總是主動按時完成。可是,當每次孩子碰上考試時,成績卻總是一團糟。父母想教育,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因為孩子每次都已經努力的做完作業,不能說孩子不努力學習….
  • 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的「內在動機」
    其實我一直在問為什麼我女兒按時完成作業,放學後也去補習班,為什麼成績上不去???,害羞,害羞,安靜,所以我也不擔心她會出事,但是只在成績方面讓我碎了心我跟班主任商量,默默的為提高成績的時候如何,如果家長的安娜來說,其實孩子的成績是那麼擔心你太,你越擔心,反而給孩子壓力,他們的成績自然上不去,提高孩子的成績,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動機刺激明明的成績每次都是全班第一,明明的成績讓擁有百人之心的安娜醍醐灌頂那麼什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