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則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如果用獎勵會強化行為來解釋上面這個小故事,很難解釋得通。畢竟,孩子一開始什麼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獎勵大家卻氣地不想玩了!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也隱含著我們家長務必要重視的一個心理方面的小技巧,我們試著用前面講到的「CAR」模型來分析一下。
來看上次提到的「CAR」這個模型:
「CAR」心理需要模型
那麼,怎麼用這個模型來解釋篇首的故事呢?
孩子們原來的玩耍全是自主感(autonomy)支配的,玩耍嬉鬧勝任感(competence)也沒問題,所以這時候是他們的內部動機驅動他們做這件事情。這時候如果有人 出來制止他們,因為有逆反心理,孩子們恐怕會鬧的更嗨。然而,當老人提出花錢請他們玩耍嬉鬧時,孩子們的內心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時候他們的內部動機逐漸被引導向了外部動機(為了酬勞而玩鬧),自主感大大減弱,特別是老人很有心計的逐漸減少「酬勞」,引發孩子們的抱怨:「才給這麼點錢,就想僱我們天天嬉鬧。」於是,當老人不再給錢時,他們也就沒有任何內部動力了。這裡面還用到了心理學裡面的錨定效應,老人一開始給孩子們錨定了一個較高的價格,再之後逐漸降低,讓孩子們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符,從而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那麼獎勵一定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嗎?
答案是不一定,適度的獎勵會促進孩子內部動機的形成,只有獎勵不當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那麼關於獎勵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一.什麼情境下需要使用獎勵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通過自我決定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獎勵是否合理重點是看這個獎勵是否滿足了孩子內在的心理需要,從而促進或阻礙了內部動機的形成。
1.如果孩子已經對某件事情有很強的內部動機,那麼孩子做這件事時最好不要獎勵。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到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許諾「畫得好就獎勵」。另一組告訴他們「非常期待經常看到你們的作品」。兩個組的孩子都高興地畫畫,前一組的孩子得到了獎品,後一組的孩子得到了讚賞。
三個星期以後前一組的孩子興趣明顯降低,大多不情願主動去繪畫了,後一組的孩子卻一如既往,興致不減。這個實驗曾反覆進行多次,結果都是一樣的。
所以,當孩子們不需要物質激勵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動時,你沒有必要畫蛇添足給他獎勵。想激勵孩子,一定要多用精神獎勵,因為這樣能增強孩子的勝任感(competence)和歸屬感(relatedness)。
2.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沒有內部動機,而我們又希望TA能喜歡上這件事(比如讀書、彈琴),可以適當的結合心理學採用一些獎勵的辦法,但不一定是物質獎勵。
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跟孩子協商,讀書的話可以協商今天讀的內容,彈琴的話協商學習哪些內容,練習哪些部分。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參與了協商的過程,那麼孩子的自主感(autonomy)會明顯增強。
3.對於處在幼兒期或者童年期的孩子來講,他們的內部動機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的過程中,這個時候確實需要外部的物質獎勵來引導他們去從事一些活動,進而逐步發展內部的動機。
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我們經常看到老師通過獎勵小紅花、心願卡等方法鼓勵孩子學習和勞動,這種外部強化手段對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有效。通過這些獎勵手段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對學習和勞動產生了興趣,當他學習能力越來越強,他的勝任感(competence)就會增強,增強自主感(autonomy),進而轉化成內部動機。
二.怎樣才是正確的獎勵方式?
上面提到的畫畫的例子,得到獎品的孩子最後內在動機反而減弱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用物質獎勵作為孩子行為的誘導和刺激,會造成兩個嚴重的問題:
一是會讓孩子誤把獎勵當做目的。孩子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是為了獎品而做這件事情,就像一開頭文章裡的孩子們一樣,他們認為自己的玩耍嬉鬧是為了掙得獎金,當獎金減少時,他們的內部動機就消失了了。
這是很可怕的一種情況,如果孩子為了獎品而努力,當獎品減少或者消失的時候,內部動機也會消失。
那麼是否不能進行物質獎勵了呢?答案也不全是,有些物質獎勵並不會減弱內部動機,比如孩子參加比賽獲得了獎金,這種獎勵會更加增強孩子的勝任感(competence)和自主感(autonomy)。
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優秀進行獎勵,那麼一定要牢記一點,就是獎勵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獎勵不是目的,要說清楚獎勵孩子的具體原因,說清楚孩子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優秀行為,越具體越好。提倡驚喜獎勵,而不要用「if……then……」的句式,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行為超出了預期,我們就可以對這一行為進行獎勵,這種獎勵不會減弱孩子的內部動機。比如說,我在生活中經常用的話術是:「你給我們驚喜,我們也會給你驚喜!」
如果用語言讚揚孩子的話,一定要多用描述過程的語言稱讚孩子而不是籠統的讚揚。
比如「這件事你做的太棒了!」這樣就不太好。應該改成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準確的描述出來,比如表揚孩子作文寫得好,可以具體的指出哪些句子好,好在哪裡;表揚孩子掃地乾淨,可以具體指出通過孩子勞動地面的乾淨程度,這樣孩子會更有勝任感,今後才會更加積極主動。
總之,要記得,不管什麼樣的獎勵方式,多獎勵過程而少獎勵結果,這樣就能保護好孩子的內部動力,適當且正確的獎勵,會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