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4——警惕獎勵不當危害孩子的內在動機

2020-10-19 雨木木老師

先看一則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如果用獎勵會強化行為來解釋上面這個小故事,很難解釋得通。畢竟,孩子一開始什麼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獎勵大家卻氣地不想玩了!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也隱含著我們家長務必要重視的一個心理方面的小技巧,我們試著用前面講到的「CAR」模型來分析一下。

來看上次提到的「CAR」這個模型:

「CAR」心理需要模型

那麼,怎麼用這個模型來解釋篇首的故事呢?

孩子們原來的玩耍全是自主感(autonomy)支配的,玩耍嬉鬧勝任感(competence)也沒問題,所以這時候是他們的內部動機驅動他們做這件事情。這時候如果有人 出來制止他們,因為有逆反心理,孩子們恐怕會鬧的更嗨。然而,當老人提出花錢請他們玩耍嬉鬧時,孩子們的內心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時候他們的內部動機逐漸被引導向了外部動機(為了酬勞而玩鬧),自主感大大減弱,特別是老人很有心計的逐漸減少「酬勞」,引發孩子們的抱怨:「才給這麼點錢,就想僱我們天天嬉鬧。」於是,當老人不再給錢時,他們也就沒有任何內部動力了。這裡面還用到了心理學裡面的錨定效應,老人一開始給孩子們錨定了一個較高的價格,再之後逐漸降低,讓孩子們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符,從而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那麼獎勵一定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嗎?

答案是不一定,適度的獎勵會促進孩子內部動機的形成,只有獎勵不當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那麼關於獎勵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一.什麼情境下需要使用獎勵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通過自我決定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獎勵是否合理重點是看這個獎勵是否滿足了孩子內在的心理需要,從而促進或阻礙了內部動機的形成。

1.如果孩子已經對某件事情有很強的內部動機,那麼孩子做這件事時最好不要獎勵。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到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許諾「畫得好就獎勵」。另一組告訴他們「非常期待經常看到你們的作品」。兩個組的孩子都高興地畫畫,前一組的孩子得到了獎品,後一組的孩子得到了讚賞。

三個星期以後前一組的孩子興趣明顯降低,大多不情願主動去繪畫了,後一組的孩子卻一如既往,興致不減。這個實驗曾反覆進行多次,結果都是一樣的。

所以,當孩子們不需要物質激勵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動時,你沒有必要畫蛇添足給他獎勵。想激勵孩子,一定要多用精神獎勵,因為這樣能增強孩子的勝任感(competence)和歸屬感(relatedness)。

2.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沒有內部動機,而我們又希望TA能喜歡上這件事(比如讀書、彈琴),可以適當的結合心理學採用一些獎勵的辦法,但不一定是物質獎勵。

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跟孩子協商,讀書的話可以協商今天讀的內容,彈琴的話協商學習哪些內容,練習哪些部分。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參與了協商的過程,那麼孩子的自主感(autonomy)會明顯增強。

3.對於處在幼兒期或者童年期的孩子來講,他們的內部動機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的過程中,這個時候確實需要外部的物質獎勵來引導他們去從事一些活動,進而逐步發展內部的動機。

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我們經常看到老師通過獎勵小紅花、心願卡等方法鼓勵孩子學習和勞動,這種外部強化手段對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有效。通過這些獎勵手段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對學習和勞動產生了興趣,當他學習能力越來越強,他的勝任感(competence)就會增強,增強自主感(autonomy),進而轉化成內部動機。

二.怎樣才是正確的獎勵方式?

上面提到的畫畫的例子,得到獎品的孩子最後內在動機反而減弱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用物質獎勵作為孩子行為的誘導和刺激,會造成兩個嚴重的問題:

一是會讓孩子誤把獎勵當做目的。孩子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是為了獎品而做這件事情,就像一開頭文章裡的孩子們一樣,他們認為自己的玩耍嬉鬧是為了掙得獎金,當獎金減少時,他們的內部動機就消失了了。

這是很可怕的一種情況,如果孩子為了獎品而努力,當獎品減少或者消失的時候,內部動機也會消失。

那麼是否不能進行物質獎勵了呢?答案也不全是,有些物質獎勵並不會減弱內部動機,比如孩子參加比賽獲得了獎金,這種獎勵會更加增強孩子的勝任感(competence)和自主感(autonomy)。

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優秀進行獎勵,那麼一定要牢記一點,就是獎勵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獎勵不是目的,要說清楚獎勵孩子的具體原因,說清楚孩子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優秀行為,越具體越好。提倡驚喜獎勵,而不要用「if……then……」的句式,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行為超出了預期,我們就可以對這一行為進行獎勵,這種獎勵不會減弱孩子的內部動機。比如說,我在生活中經常用的話術是:「你給我們驚喜,我們也會給你驚喜!」

如果用語言讚揚孩子的話,一定要多用描述過程的語言稱讚孩子而不是籠統的讚揚。

比如「這件事你做的太棒了!」這樣就不太好。應該改成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準確的描述出來,比如表揚孩子作文寫得好,可以具體的指出哪些句子好,好在哪裡;表揚孩子掃地乾淨,可以具體指出通過孩子勞動地面的乾淨程度,這樣孩子會更有勝任感,今後才會更加積極主動。

總之,要記得,不管什麼樣的獎勵方式,多獎勵過程而少獎勵結果,這樣就能保護好孩子的內部動力,適當且正確的獎勵,會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

相關焦點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很多細心的家長都積極地培養孩子養成主動做事情的習慣。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使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地主動承擔起各種事情,在做事情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內心的愉悅。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你主動把桌子擦乾淨了!真的一點灰塵也沒有!棒極了!」「你今天又考了100分,媽媽帶你去吃必勝客!」「今天下午你回到家就主動寫作業,我在牆上給你貼一個小紅花,還差2朵小紅花,你就可以得到一款玩具了!」……很多細心的家長都積極地培養孩子養成主動做事情的習慣。
  • 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2——內在動機形成的必要條件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積極主動都是成功的前提,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積極主動呢?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會表現為各種行為問題 。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並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換句話來說,如果滿足孩子相應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為問題也就改善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時刻注意保護好青少年兒童的這三個基本需要,這是孩子形成內在動機的必要條件。一.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l 孩子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做的事。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沒必要強調每天畫一張畫就獎勵什麼。過多外在獎勵反而傷害了內在動機。l 做了意料之外的好事,不用物質獎勵。意料外的好事也是出於孩子內在動機,精神鼓勵更好。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可見,當我們在說孩子做事不積極的時候,其實孩子並不是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積極性。他們只是對那些不願意做的事情不積極。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積極,那麼你可能需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鬱症。所以,要想長久的解決孩子的學習動力問題,必須要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給他們加滿油,讓他們自我驅動。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實際上,如果外在因素添加過量的話,相對的,會削弱內在因素的作用。外在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在實驗室裡解答智力題。這批學生被分為有獎勵組與無獎勵組。德西在實驗中得出,外在動機的存在不但沒有起到增強的作用,反而會削弱內在動機的作用。從而使解答智力題為內心帶來的歡愉感被得到獎勵的外在因素衝淡了。在實際的生活中,如何才能激發起內在的動機呢?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的評論區和後臺私信中,焦慮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佔比最多。
  • 科學的獎勵讓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錯誤的獎勵則會毀了孩子
    2對於孩子來說,做一件事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他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獎勵就是外在動機的刺激,如果運用不當的獎勵,孩子積極的內在動機也就會變成外在動機,由自發的行為變成了期待家長的獎勵,所以這裡給大家三個建議:1、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給予獎勵孩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一、"內在動機"的定義來自搜狗百科對"內在動機"的解釋是這樣的:指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因為學習活動本身能夠使學生得到情緒上的滿足,從而產生成功感。此外,"內在動機"也提供了一個可以促進孩子主動的去學習以及尋求發展的自然力量,也就是說孩子在沒有任何的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行為的發生。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是不是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一開始沒有任何獎勵,他們玩得很開心,而後來老人給了獎勵又取消了獎勵就不玩了呢?其實很簡單,一開始,孩子們為自己的快樂而玩,這是「內在動機」,而老人通過外在獎勵把這個「內在動機」轉變為「外在動機」,而這個外在獎勵掌握在老人手中,所以也就掌握了孩子們的行為。
  • 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剛剛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一個家長提出的問題:「怎麼讓高中的孩子開始醒悟過來,拼命學習。」這樣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疼的一類問題,不論怎麼威逼利誘,孩子就是不能主動去學習,一會不注意成績就滑到谷底去了。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邊際效應:錯誤的獎勵,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導讀: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邊際效應:錯誤的獎勵,對孩子的危害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實際上是通過「外在影響」來激發動力,例如父母和老師的譴責和稱讚,獎賞,獎勵或與同學和兄弟姐妹的競爭。 內在動機來自學習者內部的衝動和欲望,例如好奇心,探索,成就、欲望和渴望。 其中,內在動機對學習很重要。這是因為「從樂趣中學習」的目標(即不斷學習的目標)是「一種內在動力的狀態」。 對於那些內心排斥學習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幫忙了。
  • 《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在這本書裡,兩位作者深度剖析了外在的獎勵或是懲罰,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讓人找不到持續努力的動力開關。儘管我認為這本書的翻譯配不上書的名氣,但我還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了,因為太想知道為什麼獎勵會傷人,用控制的方式讓人成長,最終又會成就怎樣的孩子。
  • 孩子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卻上不去?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是關鍵
    媛媛為什麼會這樣,說白了,就是缺乏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是推動學習的真正動力,是激發孩子學習的關鍵。內在動機是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不需要藉助外在的力量,是一種自發性的推動學生學習。外在的物質確實會在短時間內促進孩子的主動學習,但若是有一天激勵孩子學習的外在物質沒有了,孩子的學習性就會立馬下降,隨之演變成對&34;的狀況。
  • 讚賞給予孩子信心,但具備內在成就動機,孩子才會真·自信
    02外在讚賞必不可少,但真正的自信源於內在成就動機心理學上有兩種成就動機,一種是外在的成就動機,比如財富、獎勵等比較物質的東西;另一種是內在成就動機,比如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大的突破,能真實幫助到別人等,屬於精神上的內在驅動力。
  • 獎勵孩子就能讓他們好好學習?錯!破壞內在動機更沒學習熱情
    「這次考試100分,獎勵你玩手機遊戲。」這些話是不是非常熟悉?老實說,我也經常這麼對孩子說,希望借著獎勵讓他快點完成功課。但今天我讀了《內在動機》這本書才發現,原來「獎賞會傷人」,物質獎勵反而削弱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他們需要體會到參與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才能有動力。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實驗結果表明:內在動機更有可能激發自然學習行為。因為A 組學生行為的動力來源是金錢獎勵,即外在動機,因此當被告知實驗結束的時候,這種動機起到的作用就失效了,他們會轉而去尋找別的目標。而B 組學生並沒有被告知任何信息,或者得到「獎勵」的可能,因此他們的行為完全出自個人意願,即內在動機,即使實驗結束,出於對事情本身的興趣,也會自然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