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2020-10-15 家有小盆友


孩子學習不認真、不愛做家務、做事磨蹭、沒禮貌、調皮搗蛋等等問題都讓我們頭疼。比起責罵和體罰,我們會覺得獎勵是個更好的辦法。

有位媽媽就用虛擬幣來激勵兒子遵守行為規範。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

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


01,自我決定論對動機的解釋

獎勵有精神獎勵,如表揚、擁抱、鼓掌、發獎狀等,還有物質獎勵,如禮物、旅行、金錢等,還有上面提到的可量化的獎勵,如虛擬幣、積分等。這些獎勵各有各的好,也有不管用的時候,關鍵是我們怎麼用。

在談用法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個心理理論,遵循這個理論,獎勵孩子就可以恰到好處了。

德西和瑞恩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在研究人的行為動機時提出了自我決定論,對內在動機有很深入的闡述。

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這「三感」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1, 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接納和尊重。

剛上學的孩子都挺喜歡學習的,如果我們說只有考滿分才愛孩子,考不到就嫌棄,孩子對學習也不會有多大興趣了。



2,自主感:孩子感到生活可以由自己決定。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不容易,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凡事包辦,比如剛學會爬的寶寶,他爬著去拿一個東西,我們可能隨手就幫他拿了。另一個是撒手不管,比如讓六七歲的孩子自己寫作業,自己檢查。認為這樣是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管理自己。

放手不是放任,讓孩子自己做主要看孩子的能力水平,該給幫助時要幫助。在幫助過程中還要注意語言表達和做法,讓孩子有自主感。

3,勝任感:孩子覺得「我能做到」。

孩子玩些小遊戲,哪怕總是輸也願意一直玩,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遊戲給了及時的反饋,上次得200分,這次得了300分,孩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高,勝任感提高了。

自我決定論認為,

如果以上三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如上圖從左往右)。反之,得不到滿足,特別是自主感得不到滿足,內在動機會轉化為外在動機。

由這個圖我們可以想到,孩子是出於內在動機做的事就不適合物質獎勵了,比如下面3種情況:

l 情感付出不適合物質獎勵。比如幫助老師同學,幫家人做家務等,這些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本身就帶給我們內心的滿足,不要去物化。

l 孩子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做的事。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沒必要強調每天畫一張畫就獎勵什麼。過多外在獎勵反而傷害了內在動機。

l 做了意料之外的好事,不用物質獎勵。意料外的好事也是出於孩子內在動機,精神鼓勵更好。

那麼,對於孩子沒什麼動力去做的事,想用獎勵激發內在動機,怎麼做呢?


02,獎勵孩子時的溝通技巧

上面說了,獎勵孩子要滿足「三感」,我們在表達上就要注意獎勵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孩子認為我們的獎勵是一種操控,「只有你……,才能……」,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自主感下降,受控感增加,削弱了孩子的內在動機。

但如果物質獎勵代表某種榮譽或對孩子的肯定(勝任感),即使是金錢,也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比如這個媽媽發的帖子,她想拒絕女兒「月考年級第一,獎勵500元」的要求。


這個完全可以獎勵,因為這孩子本身就是學霸,之前多次考得好都沒獎勵過,完全可以給個獎勵肯定一下,甚至不必等到下次月考第一。這就好比比賽得了第一,有獎金一樣。

下面具體說說怎樣溝通。



1,提供更多成就信息(勝任感),具體描述的表揚好過籠統稱讚

比較以下兩種說法:

不錯!你真棒!

我剛才聽你讀課文,聲情並茂,很生動,我都很受感動呢。

第一個說法就太籠統,孩子聽了沒感覺,第二個就具體很多,真誠很多,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裡。

還有一種具體表達是指令,也要避免,比如:

你再讀3遍課文,我就獎勵你5元。

孩子聽了很可能為了5元敷衍了事,讀書只動動嘴皮子不往心裡去。培養的是外在動機。

2,慎用「只有…才…」,「如果…那麼…」的語句,如果要用也要儘可能減少操控語氣。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增進親子感情的表述是更好的。

比較以下兩種說法:

如果你早點洗洗睡,我就可以給你多講一個故事。如果你超過8點還沒刷牙洗臉,我就一個都不講了!

你早點洗洗睡,多出來的時間我可以多講一個故事呢!我也可以早點休息,多好。(孩子早點睡覺,讓媽媽多了休息時間。)


3,讓孩子參與約定和協商(被尊重,也體會到自主感),也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比如想用積分獎勵孩子,什麼事情掙多少積分,什麼消費多少積分,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

4,不要事前引誘,可以事後慶祝。當孩子做到了,用慶祝的方式給予孩子正反饋。慶祝是意外驚喜,孩子也不會認為下次做到了,還有這樣的獎勵(避免了「如果…就…」)。

之前有個新聞,一年級小朋友沒考到雙百傷心哭泣,因為媽媽之前答應獎勵去三亞旅遊去不了了。


想要孩子考多少分,事先不用獎勵誘惑,考好了再慶祝效果更好。另外,這個孩子只是數學差0.5分,已經證明自己有考滿分的能力(重要的不是滿分,是考滿分的能力),還是可以獎勵去三亞旅遊的,也更能表達媽媽的愛。

此外,我們用監視(孩子總感覺身後有嚴厲的眼光監督自己),設定期限(「8點之前寫完,我要檢查的!」),社會比較(「你總是考不過李雷!」)等做法也有損孩子的自主感,不利於形成內在動機。



03,量化獎勵注意事項

最後說說我們常用的量化獎勵。

獎勵積分、虛擬幣等很受孩子歡迎,也可以有效激勵他們在沒動機時克服困難,達到目的。鼓勵孩子做沒興趣的事,害怕的事,在精神鼓勵沒什麼效,又不想打罵造成傷害時,就可以用上量化獎勵。

比如我想讓女兒多練字、多讀英語、背古詩、做算術準確率高點,這些事情她興趣都不太大,但又是需要長期努力才能提高的技能,我就用上獎勵積分的辦法。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很明確,而且可以細化目標。比如我希望女兒養成寫完數學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我和她約定:數學作業寫得工整,獎勵10分,自己主動檢查獎勵15分,檢查後全部正確再加5分。這樣「定價」不僅細化了目標,還把重點落在「自己檢查作業」上(檢查作業獎勵得更多)。我想鼓勵的是做這件事的正確行為,而不是「全對」這個結果。


另外,積分可以用來「消費」。比如看一集動畫片需要20積分,喝瓶飲料要50積分,孩子會想「花這個錢值不值」,「我願意為這件事付出多少」等,這樣孩子就開始衡量和管理自己的資源和欲望,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而且,孩子也會變得對數字敏感,慢慢學著理清自己的收支情況,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理財意識和數學能力。對數量多少有清楚的認識也是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量化獎勵有這麼多好處,但不是一用上就萬事大吉。首先它不能取代精神獎勵。孩子的事情我們還是需要陪同一起努力,不斷鼓勵、不斷肯定,幫助孩子達成目標,這過程精神獎勵一點都不能少。

其次要注意獎勵不是目的,規範行為、養好習慣,讓孩子成為主動的、自律的人才是目的,當一個行為習慣已經養好,量化獎勵就可以撤下了,畢竟只是輔助手段。

這個獎勵能不能撤下,孩子是不是唯利是圖,就看我們在這些獎勵的互動中,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接納和肯定了。始終要記得,與孩子的互動要滿足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這三種心理需求。

而且,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互動才是無價的,是外在獎勵無法衡量的。

--END--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在談用法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個心理理論,遵循這個理論,獎勵孩子就可以恰到好處了。德西和瑞恩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在研究人的行為動機時提出了自我決定論,對內在動機有很深入的闡述。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其實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很有可能孩子為了僅僅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做這件事情,並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想去做這件事情。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都是因為其內在動機沒有被激發或者被傷害所致。研究內在動機的心理學家中,愛德華▪L▪德西是最著名的一位,他是社會心理學的知名學者,他與合作者理察▪瑞安共同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決定論」,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影響甚廣,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都是因為其內在動機沒有被激發或者被傷害所致。傷害的原因和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不恰當的批判、指責和不合時宜的獎賞——而懲罰與獎勵,恰恰是家長們最常使用的方式。
  • 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4——警惕獎勵不當危害孩子的內在動機
    這裡面還用到了心理學裡面的錨定效應,老人一開始給孩子們錨定了一個較高的價格,再之後逐漸降低,讓孩子們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符,從而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麼獎勵一定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嗎?答案是不一定,適度的獎勵會促進孩子內部動機的形成,只有獎勵不當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那麼關於獎勵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一.什麼情境下需要使用獎勵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物質激勵是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1、 物質激勵可以在短期內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在行動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的認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獎賞合適,會很有效果,但獎賞不合適,就會留下弊端。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在實驗室裡解答智力題。這批學生被分為有獎勵組與無獎勵組。德西在實驗中得出,外在動機的存在不但沒有起到增強的作用,反而會削弱內在動機的作用。從而使解答智力題為內心帶來的歡愉感被得到獎勵的外在因素衝淡了。在實際的生活中,如何才能激發起內在的動機呢?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當一個人真正全身心投入進去,進入一種忘我境界,對某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他才能夠發揮出最大潛能,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更深入地去處理接收的信息,更加投入地參與活動,更積極主動做事情,也會在做事情的時候,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內心也會獲得滿滿的幸福。那麼,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然而,這些「手段」卻在無形之中削弱了孩子的內在動機: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索瑪拼圖」的實驗。實驗人員讓2組成員一起玩索瑪拼圖,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拼圖很好玩,全身心投入進去。不過,這兩組研究對象是有區別的,其中一組,他們每次通關都會獲得金錢獎勵,另一組,卻沒有任何獎勵。
  • 家長得激發小孩的「內在動機」了
    受試者可以自由選擇活動或繼續解決問題。結果表明,B組在第二階段很努力地解決問題,但到了第三階段,仍然繼續解決問題的人數明顯減少。相反,在A組中,更多選擇在休息時間繼續解決問題。以上結果表明,物質獎勵或獎勵所形成的外在動機雖然也能激發學習興趣,但只是暫時的,但從長遠來看,會降低參與者的意願主動性。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動機確實有用,但是它的作用並不持久。一旦這些外在力量沒有了,動力也就消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你推一下,他動一下,你不推了,他也就不動了的原因。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增強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
  • 獎勵孩子就能讓他們好好學習?錯!破壞內在動機更沒學習熱情
    「這次考試100分,獎勵你玩手機遊戲。」這些話是不是非常熟悉?老實說,我也經常這麼對孩子說,希望借著獎勵讓他快點完成功課。但今天我讀了《內在動機》這本書才發現,原來「獎賞會傷人」,物質獎勵反而削弱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他們需要體會到參與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才能有動力。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是不是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一開始沒有任何獎勵,他們玩得很開心,而後來老人給了獎勵又取消了獎勵就不玩了呢?其實很簡單,一開始,孩子們為自己的快樂而玩,這是「內在動機」,而老人通過外在獎勵把這個「內在動機」轉變為「外在動機」,而這個外在獎勵掌握在老人手中,所以也就掌握了孩子們的行為。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1.獎勵正在削弱我們的內在動力家長們經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寶貝,只有寫完作業,才可以去玩,只有考一個好成績,才可以有獎勵哦!長期以往,你會發現,孩子就不是出去對求知的樂趣學習,而是為了獎勵,寫作業,獎勵沒有了,也就沒有動力去學習了。
  • 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其實這就涉及到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主動去學習,樂於去學習。一般學習分為兩種現象,一種是「游離式學習」,就是學生不在狀態,需要家長、老師時刻監督這,才能夠學進去一些,一旦沒有外在力量的監督,就會很快脫離這種狀態。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孩子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卻上不去?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是關鍵
    媛媛為什麼會這樣,說白了,就是缺乏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是推動學習的真正動力,是激發孩子學習的關鍵。內在動機是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不需要藉助外在的力量,是一種自發性的推動學生學習。外在的物質確實會在短時間內促進孩子的主動學習,但若是有一天激勵孩子學習的外在物質沒有了,孩子的學習性就會立馬下降,隨之演變成對&34;的狀況。
  • 還在物質獎勵孩子?小心中了德西效應的招!激發孩子潛力得這麼做
    心理學大師愛德華·德西博士曾經開展過一次著名的實驗,用以研究獎勵的做法對人的動機會產生哪些影響。在這次實驗中,德西博士隨機選擇了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同時,將這些學生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這個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在第一個階段,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都沒有獲得獎勵。
  • 過多的物質獎勵,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要規避「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成績進步後,應該表現出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就算暫時沒得到獎勵,大哭大鬧的表現也並非正常。但是,理性分析後,一切都有跡可循。經常用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就已經扭轉了孩子的學習動機。>激發孩子自身的學習熱情常言道:&34;,當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足夠強的時候,家長自然不必用外界獎勵來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第三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