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認真、不愛做家務、做事磨蹭、沒禮貌、調皮搗蛋等等問題都讓我們頭疼。比起責罵和體罰,我們會覺得獎勵是個更好的辦法。
有位媽媽就用虛擬幣來激勵兒子遵守行為規範。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
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
獎勵有精神獎勵,如表揚、擁抱、鼓掌、發獎狀等,還有物質獎勵,如禮物、旅行、金錢等,還有上面提到的可量化的獎勵,如虛擬幣、積分等。這些獎勵各有各的好,也有不管用的時候,關鍵是我們怎麼用。
在談用法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個心理理論,遵循這個理論,獎勵孩子就可以恰到好處了。
德西和瑞恩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在研究人的行為動機時提出了自我決定論,對內在動機有很深入的闡述。
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這「三感」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1, 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接納和尊重。
剛上學的孩子都挺喜歡學習的,如果我們說只有考滿分才愛孩子,考不到就嫌棄,孩子對學習也不會有多大興趣了。
2,自主感:孩子感到生活可以由自己決定。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不容易,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凡事包辦,比如剛學會爬的寶寶,他爬著去拿一個東西,我們可能隨手就幫他拿了。另一個是撒手不管,比如讓六七歲的孩子自己寫作業,自己檢查。認為這樣是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管理自己。
放手不是放任,讓孩子自己做主要看孩子的能力水平,該給幫助時要幫助。在幫助過程中還要注意語言表達和做法,讓孩子有自主感。
3,勝任感:孩子覺得「我能做到」。
孩子玩些小遊戲,哪怕總是輸也願意一直玩,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遊戲給了及時的反饋,上次得200分,這次得了300分,孩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高,勝任感提高了。
自我決定論認為,
如果以上三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如上圖從左往右)。反之,得不到滿足,特別是自主感得不到滿足,內在動機會轉化為外在動機。
由這個圖我們可以想到,孩子是出於內在動機做的事就不適合物質獎勵了,比如下面3種情況:
l 情感付出不適合物質獎勵。比如幫助老師同學,幫家人做家務等,這些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本身就帶給我們內心的滿足,不要去物化。
l 孩子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做的事。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沒必要強調每天畫一張畫就獎勵什麼。過多外在獎勵反而傷害了內在動機。
l 做了意料之外的好事,不用物質獎勵。意料外的好事也是出於孩子內在動機,精神鼓勵更好。
那麼,對於孩子沒什麼動力去做的事,想用獎勵激發內在動機,怎麼做呢?
上面說了,獎勵孩子要滿足「三感」,我們在表達上就要注意獎勵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孩子認為我們的獎勵是一種操控,「只有你……,才能……」,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自主感下降,受控感增加,削弱了孩子的內在動機。
但如果物質獎勵代表某種榮譽或對孩子的肯定(勝任感),即使是金錢,也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比如這個媽媽發的帖子,她想拒絕女兒「月考年級第一,獎勵500元」的要求。
這個完全可以獎勵,因為這孩子本身就是學霸,之前多次考得好都沒獎勵過,完全可以給個獎勵肯定一下,甚至不必等到下次月考第一。這就好比比賽得了第一,有獎金一樣。
下面具體說說怎樣溝通。
1,提供更多成就信息(勝任感),具體描述的表揚好過籠統稱讚
比較以下兩種說法:
不錯!你真棒!
我剛才聽你讀課文,聲情並茂,很生動,我都很受感動呢。
第一個說法就太籠統,孩子聽了沒感覺,第二個就具體很多,真誠很多,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裡。
還有一種具體表達是指令,也要避免,比如:
你再讀3遍課文,我就獎勵你5元。
孩子聽了很可能為了5元敷衍了事,讀書只動動嘴皮子不往心裡去。培養的是外在動機。
2,慎用「只有…才…」,「如果…那麼…」的語句,如果要用也要儘可能減少操控語氣。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增進親子感情的表述是更好的。
比較以下兩種說法:
如果你早點洗洗睡,我就可以給你多講一個故事。如果你超過8點還沒刷牙洗臉,我就一個都不講了!
你早點洗洗睡,多出來的時間我可以多講一個故事呢!我也可以早點休息,多好。(孩子早點睡覺,讓媽媽多了休息時間。)
3,讓孩子參與約定和協商(被尊重,也體會到自主感),也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比如想用積分獎勵孩子,什麼事情掙多少積分,什麼消費多少積分,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
4,不要事前引誘,可以事後慶祝。當孩子做到了,用慶祝的方式給予孩子正反饋。慶祝是意外驚喜,孩子也不會認為下次做到了,還有這樣的獎勵(避免了「如果…就…」)。
之前有個新聞,一年級小朋友沒考到雙百傷心哭泣,因為媽媽之前答應獎勵去三亞旅遊去不了了。
想要孩子考多少分,事先不用獎勵誘惑,考好了再慶祝效果更好。另外,這個孩子只是數學差0.5分,已經證明自己有考滿分的能力(重要的不是滿分,是考滿分的能力),還是可以獎勵去三亞旅遊的,也更能表達媽媽的愛。
此外,我們用監視(孩子總感覺身後有嚴厲的眼光監督自己),設定期限(「8點之前寫完,我要檢查的!」),社會比較(「你總是考不過李雷!」)等做法也有損孩子的自主感,不利於形成內在動機。
最後說說我們常用的量化獎勵。
獎勵積分、虛擬幣等很受孩子歡迎,也可以有效激勵他們在沒動機時克服困難,達到目的。鼓勵孩子做沒興趣的事,害怕的事,在精神鼓勵沒什麼效,又不想打罵造成傷害時,就可以用上量化獎勵。
比如我想讓女兒多練字、多讀英語、背古詩、做算術準確率高點,這些事情她興趣都不太大,但又是需要長期努力才能提高的技能,我就用上獎勵積分的辦法。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很明確,而且可以細化目標。比如我希望女兒養成寫完數學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我和她約定:數學作業寫得工整,獎勵10分,自己主動檢查獎勵15分,檢查後全部正確再加5分。這樣「定價」不僅細化了目標,還把重點落在「自己檢查作業」上(檢查作業獎勵得更多)。我想鼓勵的是做這件事的正確行為,而不是「全對」這個結果。
另外,積分可以用來「消費」。比如看一集動畫片需要20積分,喝瓶飲料要50積分,孩子會想「花這個錢值不值」,「我願意為這件事付出多少」等,這樣孩子就開始衡量和管理自己的資源和欲望,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而且,孩子也會變得對數字敏感,慢慢學著理清自己的收支情況,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理財意識和數學能力。對數量多少有清楚的認識也是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量化獎勵有這麼多好處,但不是一用上就萬事大吉。首先它不能取代精神獎勵。孩子的事情我們還是需要陪同一起努力,不斷鼓勵、不斷肯定,幫助孩子達成目標,這過程精神獎勵一點都不能少。
其次要注意獎勵不是目的,規範行為、養好習慣,讓孩子成為主動的、自律的人才是目的,當一個行為習慣已經養好,量化獎勵就可以撤下了,畢竟只是輔助手段。
這個獎勵能不能撤下,孩子是不是唯利是圖,就看我們在這些獎勵的互動中,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接納和肯定了。始終要記得,與孩子的互動要滿足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這三種心理需求。
而且,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互動才是無價的,是外在獎勵無法衡量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