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2020-08-19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

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究竟是一時的高漲還是能養成持續的好習慣呢?

或者這些獎勵真的能讓孩子的學習動力提高進而去學習嗎?

還是只是一時的敷衍為了得到獎勵而做的「豆腐渣工程」呢?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想過以上問題,實際上父母們也許不知道,挖掘出孩子的成就感其實比物質獎勵更有用。

------引言


01案例

隔壁家小李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小李有一個小寶寶——小強。她為了督促小強每天晚上準時上床睡覺,告訴小強,如果你今天能夠準時上床睡覺,明天就給你準備一套新玩具。

小強聽了當然非常高興,於是就會準時上床睡覺,可是長久以來,媽媽買玩具花費倒是不少,但小強的欲望卻越來越大,不再滿足於媽媽的玩具。

媽媽這才意識到,一味地進行物質獎勵,不僅自己負擔不起,更不能讓孩子長久的保持好習慣。

所以,父母們真的知道如何去正確獎勵孩子嗎?究竟什麼樣的獎勵才是對孩子真正有效的呢?

02先了解兩個概念:「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1. 內在動機

常言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於某件事情可能從一開始就是有內在動機的,也就是對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保有興趣的。

例如說成就感。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也許小李不給小強設置獎勵機制小強也會知道,早早睡覺是一個好習慣,也會發自內心地去堅持這個好習慣,只是需要小李加以合理的引導,並且告訴小強其中的道理,早睡能帶給自己什麼樣的好處?

讓孩子從內心的去認可這個習慣,那麼,堅持這個好習慣就是一件自然而輕鬆的事情,但倘若家長強制孩子這樣去做,或者是只有給予物質獎勵才會這樣去做。

孩子不僅會認為是外界施加給自己的東西,還有可能讓孩子養成叛逆心理,就是不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做,所以獎勵不好可能適得其反。

2. 外在動機

所謂外在動機,也就是那些只有經過外界施加才願意去做的一種欲望。外在動機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只有當外界不斷給自己施加東西的時候,自己才願意去做。

那麼當外界沒有東西,也就是不再有獎勵等刺激性物質時,這個習慣就會消失,也就不會再願意去做,所以外在動機實際上是暫時的,也是不牢固的。

3. 內外動機可以轉換

常言道,事物具有兩面性。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內外動機實際上是可以轉換的,如果家長引導不當,可能讓內在動機轉化為外在動機,但倘若加以合理的引導,也可能讓外在動機轉化為真正屬於孩子自己的內在動機。

比如說關於努力學習這件事情,孩子從學習中可以得到滿足感,那麼自然願意不斷地努力學習,去取得好成績。

但倘若家長從一開始就給予孩子獎勵,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學習就是為了得到獎勵,那麼當獎勵停止時,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再努力學習。


03如何正確獎勵孩子?


1. 不需要對所有事情都給予獎勵

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讓家長去獎勵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也許完成一些事情是有挑戰性的,有成就感的,那麼家長此時給予一定獎勵顯然是合理的。

但是倘若當孩子已經長大了,那麼在他能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這種事情上,家長還給予獎勵的話,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會讓孩子認為,家長獎勵的原則過於隨意,那麼在遇到更有挑戰性的事情時時,得到家長的獎勵後也不會那麼的滿足和高興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控制好獎勵的量和獎勵的時間以及獎勵的頻率,讓孩子知道只有自己內心的成就感才會帶來外來的獎勵,否則過於輕易的獎勵容易讓孩子的內在動機轉化為外在動機。

2. 獎勵的衡量不是越多越好

對於孩子的獎勵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貴越好,恰恰相反,當孩子取得內心的滿足後,外在的獎勵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那麼,此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相應的獎勵,甚至可以採取一些精神獎勵來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加強孩子的內在動機。

3. 要教會孩子認清事物背後的原理

在獎勵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教會孩子事物背後的原理,為什麼媽媽會讓你這樣做?為什麼這樣做會得到獎勵,而不是相反的去做呢?

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會帶給自己什麼好處,讓孩子能夠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獎勵。

04總結

獎罰分明是優良的家庭作風,但如何正確獎勵是每一個家長都需要學習的事情,因為倘若獎勵不當,不僅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獎勵所帶來的益處,還可能讓孩子失去原本的興趣從而喪失做這件事情的內在動力。

長久來看,獎勵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呢,希望各位家長都能恰到好處地獎勵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健康成長!(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父母越獎勵孩子越不愛學?成就感提供的動力,大於一切物質獎勵
    那種大禮包分好幾個洞,就是每當孩子學會或完成一樣規定的事情那麼家長呢就可以許他們挖出一個洞!洞裡面會有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剛開始的時候呢這種獎勵是按照媽媽的規定來的!但是後來媽這個媽媽覺得孩子會偷偷的把所有的洞都挖開把好吃好玩的東西都摳出來。媽媽經過一番思考她就覺得這真的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更適合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激發強化了孩子的學習動力。要明白只有適度的獎勵才能夠真正做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否則只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力。」同樣的,如果孩子只會為了獲得父母的獎勵才去努力學習,當有一天父母停止給予孩子獎勵的時候,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會直線下降。
  • "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效果不輸物質獎勵
    父母不妨利用&34;,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陳媽媽的兒子,平時在學校表現不差,上課認真,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也都能按時完成,班主任還在陳媽媽面前表揚過他。父母換了方式,孩子會覺得很新奇,並且願意突破慣性思維(我不想學習)去嘗試。當孩子發現學習的好處時,他們的學習動力就會提高。
  • 「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效果不輸物質獎勵!
    父母不妨利用「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陳媽媽的兒子,平時在學校表現不差,上課認真,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也都能按時完成,班主任還在陳媽媽面前表揚過他。但兒子回到家就像換了個人,不願意學習,就愛看動畫片。陳媽媽催促,他要麼是拖拖拉拉不去寫,要麼就是寫作業東張西望。
  • 不要用物質獎勵,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物品永遠無法代替真人的陪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家長省去那些買東西的錢,換成多陪孩子十分鐘半個小時,遠比買什麼東西都重要。有的時候家長寧願在家裡抱著手機刷抖音,也不願意放下手中正在做的,去問問孩子正在做什麼,自己可不可以參與一下。
  • 物質獎勵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嗎?如何做到適度獎賞
    也就是說,在允許的範圍內可能金錢獎勵能夠讓人更有幹勁,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之後,他們的內在動力就會迅速消失。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在有實際物質獎勵的條件下可能願意努力,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他們就不願意付出一點。獎勵成為了行動的唯一動力。
  • 物質獎勵和精神成就,哪個更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給對方很多的物質獎勵,雖然當時小朋友們都會感覺很興奮,但是對孩子本身後期的成長影響並不是很大,也不是很持久,反而給他一些精神獎勵會讓他越來越喜歡這種成功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被記憶很長一段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成就感會伴隨一生,也是他自信的根本,特別是小孩子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稱讚和獎勵
  • 獎勵孩子就能讓他們好好學習?錯!破壞內在動機更沒學習熱情
    我注意到每次一表演完,小海豚和海獅都會得到一條魚的獎勵,之後吃飽的小傢伙們又開始賣力地準備下一場。 這種場景似乎證明了獎賞作為一種卓越的激勵技巧的威力。人們可能會想:「這個方法對動物管用,那麼對孩子也應該適用。」確實,家長們最通常適用的就是用獎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 如何激發孩子動力,普通獎勵會失效,用這3招交換式的獎勵機制
    前些天同事聚餐的時候,幾位有孩子的寶媽坐在一塊聊天。聊孩子總是離不開學習,同事A說她家的孩子對於學習一點都不上心,家長督促也不是很有效果。正當我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關於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問題時,又有一位同事湊過來加入了我們的討論,在得知我們討論話題時,她向我們支了一個招。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如果到了學習的時間,孩子依然拖拖拉拉或者我行我素不願學,父母該怎麼辦呢?有的人可能會說:「打一頓就老實了,不用多費口舌。」而有的人可能會說:「用獎勵的方式促使他們學習就可以了。」我的朋友曉雪曾經就遇到過這個問題,因為她向來都是不贊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的,所以她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採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願意學習。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恐嚇、打罵、嚴厲說教,還有的家長用各種物質、甚至是金錢來激勵孩子,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就獎勵他各種想要的或者想不到的東西。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首先,獎勵變成親子交易。很多家長覺得物質獎勵越重,孩子的學習進步就會越大,殊不知,長期以往這種習慣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親子之間的一場交易。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
    導讀: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大部分父母都用錯了「獎勵」的方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還在物質獎勵孩子?小心中了德西效應的招!激發孩子潛力得這麼做
    一旦物質激勵的力度與孩子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孩子的學習興趣便會急劇下降,當物質激勵的動力枯竭時,孩子的成長進步也就停止了。「德西效應」提醒我們,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外部激勵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會弱化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物質激勵是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1、 物質激勵可以在短期內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在行動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的認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獎賞合適,會很有效果,但獎賞不合適,就會留下弊端。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遊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而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本身對學習的徵服感和成就感,提供精神的滿足和愉悅感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這3個建議讓你的獎勵更有效1、不濫用獎勵①不是所有行為都要獎勵對於剛開始學習某個技能的孩子,適當的鼓勵和獎勵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孩子剛學習自己吃飯、自己穿衣,那麼家長的獎勵可以給予他們被認同感,激發動力。可是,對於年紀大些的孩子來說,自己吃飯等等是他們應該做的事,家長不必特地給予獎勵。
  • 物質獎勵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是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
    孩子做了正確事情,給孩子獎勵是應該的。但獎勵不是目的,而是輔助性的評價。對孩子而言,獎勵不需要是多貴多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4.在某真人秀節目裡,胡可的教養方式,贏得了很多媽媽的贊同。第一期,安吉跟小魚兒兩人搶玩具,明明是弟弟小魚兒先拿到,然後被哥哥安吉奪走的。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所以總會覺得通過物質獎勵可以使得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往往在學習這方面,物質獎勵所存在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物質獎勵的潛在影響?物質獎勵在學習當中最容易存在的影響,就是孩子可能會因為物質而去學習。這樣的話,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絕對不會是走心的,因為他們只是想要一些物質上的獎勵而已。當孩子得不到這些物質獎勵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會荒廢自己的時間。
  • 不是所有的物質獎勵,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2招教你正確使用大腦獎勵機制,培養良好習慣,高效學習
    如今在管教孩子方面,很多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但培養結果常常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挫敗感。為了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有些家長便會借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試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過多的物質獎勵,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要規避「德西效應」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然後通過獎勵,刺激孩子內驅力,試圖讓孩子更有目標努力。而這種獎勵家長通常會選擇給孩子一定的物質享受或滿足。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獎勵刺激孩子的想法也是具有智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