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
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究竟是一時的高漲還是能養成持續的好習慣呢?
或者這些獎勵真的能讓孩子的學習動力提高進而去學習嗎?
還是只是一時的敷衍為了得到獎勵而做的「豆腐渣工程」呢?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想過以上問題,實際上父母們也許不知道,挖掘出孩子的成就感其實比物質獎勵更有用。
------引言
01案例
隔壁家小李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小李有一個小寶寶——小強。她為了督促小強每天晚上準時上床睡覺,告訴小強,如果你今天能夠準時上床睡覺,明天就給你準備一套新玩具。
小強聽了當然非常高興,於是就會準時上床睡覺,可是長久以來,媽媽買玩具花費倒是不少,但小強的欲望卻越來越大,不再滿足於媽媽的玩具。
媽媽這才意識到,一味地進行物質獎勵,不僅自己負擔不起,更不能讓孩子長久的保持好習慣。
所以,父母們真的知道如何去正確獎勵孩子嗎?究竟什麼樣的獎勵才是對孩子真正有效的呢?
02先了解兩個概念:「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1. 內在動機
常言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於某件事情可能從一開始就是有內在動機的,也就是對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保有興趣的。
例如說成就感。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也許小李不給小強設置獎勵機制小強也會知道,早早睡覺是一個好習慣,也會發自內心地去堅持這個好習慣,只是需要小李加以合理的引導,並且告訴小強其中的道理,早睡能帶給自己什麼樣的好處?
讓孩子從內心的去認可這個習慣,那麼,堅持這個好習慣就是一件自然而輕鬆的事情,但倘若家長強制孩子這樣去做,或者是只有給予物質獎勵才會這樣去做。
孩子不僅會認為是外界施加給自己的東西,還有可能讓孩子養成叛逆心理,就是不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做,所以獎勵不好可能適得其反。
2. 外在動機
所謂外在動機,也就是那些只有經過外界施加才願意去做的一種欲望。外在動機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只有當外界不斷給自己施加東西的時候,自己才願意去做。
那麼當外界沒有東西,也就是不再有獎勵等刺激性物質時,這個習慣就會消失,也就不會再願意去做,所以外在動機實際上是暫時的,也是不牢固的。
3. 內外動機可以轉換
常言道,事物具有兩面性。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內外動機實際上是可以轉換的,如果家長引導不當,可能讓內在動機轉化為外在動機,但倘若加以合理的引導,也可能讓外在動機轉化為真正屬於孩子自己的內在動機。
比如說關於努力學習這件事情,孩子從學習中可以得到滿足感,那麼自然願意不斷地努力學習,去取得好成績。
但倘若家長從一開始就給予孩子獎勵,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學習就是為了得到獎勵,那麼當獎勵停止時,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再努力學習。
03如何正確獎勵孩子?
1. 不需要對所有事情都給予獎勵
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讓家長去獎勵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也許完成一些事情是有挑戰性的,有成就感的,那麼家長此時給予一定獎勵顯然是合理的。
但是倘若當孩子已經長大了,那麼在他能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這種事情上,家長還給予獎勵的話,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會讓孩子認為,家長獎勵的原則過於隨意,那麼在遇到更有挑戰性的事情時時,得到家長的獎勵後也不會那麼的滿足和高興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控制好獎勵的量和獎勵的時間以及獎勵的頻率,讓孩子知道只有自己內心的成就感才會帶來外來的獎勵,否則過於輕易的獎勵容易讓孩子的內在動機轉化為外在動機。
2. 獎勵的衡量不是越多越好
對於孩子的獎勵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貴越好,恰恰相反,當孩子取得內心的滿足後,外在的獎勵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那麼,此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相應的獎勵,甚至可以採取一些精神獎勵來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加強孩子的內在動機。
3. 要教會孩子認清事物背後的原理
在獎勵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教會孩子事物背後的原理,為什麼媽媽會讓你這樣做?為什麼這樣做會得到獎勵,而不是相反的去做呢?
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會帶給自己什麼好處,讓孩子能夠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獎勵。
04總結
獎罰分明是優良的家庭作風,但如何正確獎勵是每一個家長都需要學習的事情,因為倘若獎勵不當,不僅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獎勵所帶來的益處,還可能讓孩子失去原本的興趣從而喪失做這件事情的內在動力。
長久來看,獎勵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呢,希望各位家長都能恰到好處地獎勵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健康成長!(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