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用得好,可以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用不好,就可能掉進自己挖的坑裡了……
1.前幾天,朋友講了一件讓她頭疼的事,她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獎勵1塊錢的辦法。沒想到嘗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乏、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2.《圍城》裡說過一段話: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毛驢不肯趕路的時候,就在它眼前吊一根胡蘿蔔,靠著這根胡蘿蔔誘使毛驢前行。
物質獎勵就像在孩子面前掛一根胡蘿蔔,本來是想讓孩子好好走路,結果卻讓孩子一心盯著蘿蔔。
只想得到獎勵,反而失去所做事情本身的樂趣,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它只能培養出急功近利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蒙臺梭利說,獎勵在精神上是奴役別人所用的工具,它們只會誘使兒童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這些行為只會妨礙孩子們的自然發展。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完美無缺,沒有一種教育方法一勞永逸,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孩子的成長,精神上的富饒,比獎勵帶來的物質豐裕更勝一籌。
3.美國有位小學女教師對好學生的獎勵方式是一個吻。學生羅斯很突出,被安排在畢業典禮上講話,並得到了一個吻。
在座的一個比羅斯低一年級的小男孩非常羨慕,會後對女老師說:「老師,我也要得到您的一個吻,我會跟羅斯一樣令您滿意的。」
女老師摸著他的小腦袋說:「羅斯成繢優異,又很守紀律。你如果以後跟他一樣出色,我也會獎給你一個吻。」
後來小男孩進步很快,如願以償得到「獎勵」。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杜魯門,羅斯也很不錯,在白宮擔任要職,成為杜魯門的得力助手。從此,女老師的吻傳為佳話,被譽為「最偉大的吻」,她的教育理論被稱為「愛撫理論」。
孩子做了正確事情,給孩子獎勵是應該的。但獎勵不是目的,而是輔助性的評價。對孩子而言,獎勵不需要是多貴多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
4.在某真人秀節目裡,胡可的教養方式,贏得了很多媽媽的贊同。
第一期,安吉跟小魚兒兩人搶玩具,明明是弟弟小魚兒先拿到,然後被哥哥安吉奪走的。在面對媽媽質問時,安吉撒謊說是自己先拿到的。胡可很認真的問了第二遍,並強調「誠實的孩子,會得到一朵小紅花。」
安吉懂了媽媽的意思,承認玩具是搶過來的。機智如胡可,她立馬在安吉臉上親了一口印出一朵小紅花,用吻誇安吉做的很棒。
除了物質,父母的吻、擁抱,是給孩子最有營養的獎勵。
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每個父母、家庭也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適合於所有孩子、家庭的獎勵方式,怎樣的獎勵對你的孩子最合適要靠家長自己創造性地去發現,這便是教育的奧妙所在。
正確的獎勵像雨露,滋潤著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錯誤的獎勵則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無論父母以哪種方法獎勵孩子,都應考慮這種辦法能否收到「使孩子進步」的效果。這是獎勵孩子的最終目標。
奇奇很愛閱讀,媽媽為了鼓勵兒子更好地愛上閱讀,就給他買了很多好書。而且她在每一次買書時,也會徵求兒子的意見,從兒子喜愛的書籍入手。每一本新書都讓奇奇愛不釋手,書本給了他更多的知識,開闊了他的視野,同時,也讓奇奇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
奇奇媽媽採取有效的獎賞手段,進一步激發了奇奇的閱讀興趣,對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也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正確的獎勵會讓孩子有所收穫,也能促進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家長獎勵的背後動機很簡單,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快樂,更有興趣,而不是純粹的獎賞。
不要獎勵屬於孩子份內的事情,比如,做家務活,寫作業等等,這些都是孩子份內的事,孩子必須自己完成。
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玩具、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有個媽媽分享說,因為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她和孩子約定,只要孩子每周完成數學作業,就獎勵孩子吃一次麥當勞。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孩子為了得到獎勵,每天都確實好好完成作業,於是她就每周帶孩子吃一次麥當勞。連續吃了三周之後,孩子學習數學的熱情開始下降,每天都要媽媽催促著才完成作業,這讓媽媽很是困惑。
當最初的獎勵對孩子失去吸引力時,這種固定的獎勵就不再能幫助孩子維持學習的勁頭,除非又有新的有吸引力的獎勵出現。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如果每隔20秒就對白鼠強化一次,在強化後,白鼠的反應就會停頓,然後反應速度增加,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達到高峰,說明小白鼠學會了根據強化的時間進行反應。白鼠的行為效率趨勢就如同扇貝一樣,心理學上稱之為扇貝效應。
媽媽給孩子吃麥當勞的固定流程讓孩子產生了扇貝效應,孩子在得到想要的獎勵後,就沒有心思再繼續學習了。
獎勵的確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但是當獎勵成為了固定的一種規律性的事情之後,孩子就會覺得這不再是特殊的獎勵了,而是一種習以為常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可以學會打破固定獎勵的時間。
改變固定獎勵的間隔,給孩子製造一種&34;之感,能夠讓孩子得到意外的收穫,自然也更懂得珍惜。
在當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物質獎勵是條捷徑,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是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不管任何時候,家長們都要銘記: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給予真摯的愛和關心,這才是孩子一生有效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