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獎勵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是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

2020-09-05 我叫大三

獎勵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用得好,可以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用不好,就可能掉進自己挖的坑裡了……

1.前幾天,朋友講了一件讓她頭疼的事,她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獎勵1塊錢的辦法。沒想到嘗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乏、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2.《圍城》裡說過一段話: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毛驢不肯趕路的時候,就在它眼前吊一根胡蘿蔔,靠著這根胡蘿蔔誘使毛驢前行。

物質獎勵就像在孩子面前掛一根胡蘿蔔,本來是想讓孩子好好走路,結果卻讓孩子一心盯著蘿蔔。

只想得到獎勵,反而失去所做事情本身的樂趣,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它只能培養出急功近利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蒙臺梭利說,獎勵在精神上是奴役別人所用的工具,它們只會誘使兒童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這些行為只會妨礙孩子們的自然發展。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完美無缺,沒有一種教育方法一勞永逸,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孩子的成長,精神上的富饒,比獎勵帶來的物質豐裕更勝一籌。

3.美國有位小學女教師對好學生的獎勵方式是一個吻。學生羅斯很突出,被安排在畢業典禮上講話,並得到了一個吻。

在座的一個比羅斯低一年級的小男孩非常羨慕,會後對女老師說:「老師,我也要得到您的一個吻,我會跟羅斯一樣令您滿意的。」

女老師摸著他的小腦袋說:「羅斯成繢優異,又很守紀律。你如果以後跟他一樣出色,我也會獎給你一個吻。」

後來小男孩進步很快,如願以償得到「獎勵」。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杜魯門,羅斯也很不錯,在白宮擔任要職,成為杜魯門的得力助手。從此,女老師的吻傳為佳話,被譽為「最偉大的吻」,她的教育理論被稱為「愛撫理論」。

孩子做了正確事情,給孩子獎勵是應該的。但獎勵不是目的,而是輔助性的評價。對孩子而言,獎勵不需要是多貴多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

4.在某真人秀節目裡,胡可的教養方式,贏得了很多媽媽的贊同。

第一期,安吉跟小魚兒兩人搶玩具,明明是弟弟小魚兒先拿到,然後被哥哥安吉奪走的。在面對媽媽質問時,安吉撒謊說是自己先拿到的。胡可很認真的問了第二遍,並強調「誠實的孩子,會得到一朵小紅花。」

安吉懂了媽媽的意思,承認玩具是搶過來的。機智如胡可,她立馬在安吉臉上親了一口印出一朵小紅花,用吻誇安吉做的很棒。

除了物質,父母的吻、擁抱,是給孩子最有營養的獎勵。

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每個父母、家庭也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適合於所有孩子、家庭的獎勵方式,怎樣的獎勵對你的孩子最合適要靠家長自己創造性地去發現,這便是教育的奧妙所在。

正確的獎勵像雨露,滋潤著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錯誤的獎勵則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無論父母以哪種方法獎勵孩子,都應考慮這種辦法能否收到「使孩子進步」的效果。這是獎勵孩子的最終目標。

一. 獎勵的目的是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獎賞。

奇奇很愛閱讀,媽媽為了鼓勵兒子更好地愛上閱讀,就給他買了很多好書。而且她在每一次買書時,也會徵求兒子的意見,從兒子喜愛的書籍入手。每一本新書都讓奇奇愛不釋手,書本給了他更多的知識,開闊了他的視野,同時,也讓奇奇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

奇奇媽媽採取有效的獎賞手段,進一步激發了奇奇的閱讀興趣,對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也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正確的獎勵會讓孩子有所收穫,也能促進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家長獎勵的背後動機很簡單,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快樂,更有興趣,而不是純粹的獎賞。

二. 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不要獎勵屬於孩子份內的事情,比如,做家務活,寫作業等等,這些都是孩子份內的事,孩子必須自己完成。

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玩具、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三. 沒有規律的獎勵,更具有吸引力。

有個媽媽分享說,因為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她和孩子約定,只要孩子每周完成數學作業,就獎勵孩子吃一次麥當勞。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孩子為了得到獎勵,每天都確實好好完成作業,於是她就每周帶孩子吃一次麥當勞。連續吃了三周之後,孩子學習數學的熱情開始下降,每天都要媽媽催促著才完成作業,這讓媽媽很是困惑。

當最初的獎勵對孩子失去吸引力時,這種固定的獎勵就不再能幫助孩子維持學習的勁頭,除非又有新的有吸引力的獎勵出現。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如果每隔20秒就對白鼠強化一次,在強化後,白鼠的反應就會停頓,然後反應速度增加,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達到高峰,說明小白鼠學會了根據強化的時間進行反應。白鼠的行為效率趨勢就如同扇貝一樣,心理學上稱之為扇貝效應。

媽媽給孩子吃麥當勞的固定流程讓孩子產生了扇貝效應,孩子在得到想要的獎勵後,就沒有心思再繼續學習了。

獎勵的確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但是當獎勵成為了固定的一種規律性的事情之後,孩子就會覺得這不再是特殊的獎勵了,而是一種習以為常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可以學會打破固定獎勵的時間。

改變固定獎勵的間隔,給孩子製造一種&34;之感,能夠讓孩子得到意外的收穫,自然也更懂得珍惜。

在當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物質獎勵是條捷徑,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是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不管任何時候,家長們都要銘記: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給予真摯的愛和關心,這才是孩子一生有效的獎勵。

相關焦點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導讀: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要用物質獎勵,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補償式」物質獎勵,用錯方法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親情越來越淡薄很多時候家長都知道,鼓勵和讚賞對孩子激勵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使用了不正確的鼓勵方式,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盲目自大,又或者是錯誤地使用了物質獎勵,會導致孩子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不正確的物質獎勵造成的另外一個後果:降低幸福感。
  • 過多的物質獎勵,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要規避「德西效應」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然後通過獎勵,刺激孩子內驅力,試圖讓孩子更有目標努力。而這種獎勵家長通常會選擇給孩子一定的物質享受或滿足。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獎勵刺激孩子的想法也是具有智慧性的。
  •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時,物質獎勵真的有作用嗎?
    爸爸說:「兒子,下次數學考試得90分以上,爸爸就獎勵你100元錢。」媽媽說:「閨女,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寫作業,媽媽過幾天給你買愛吃的蛋糕。」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家長希望利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更愛學習的習慣。但真的有作用嗎?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許多父母在教育他們的孩子都會採取獎勵機制,即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比如說在考試中達到多少分數,在班級裡得到什麼排名,只要孩子達到目標,就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的願望,企圖以此來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逐漸發現這種獎勵孩子的方法對孩子已經越來越起不到激勵作用了。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名叫查理的老先生在退休後買下了一個小木屋,供自己生活休息。
  • 還在物質獎勵孩子?小心中了德西效應的招!激發孩子潛力得這麼做
    在物質獎勵的刺激下,孩子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很多副作用。一個有愛心的的孩子或者一個學習努力的孩子,原本有著純粹的初心和動力,但是當這些活動跟金錢和物質獎勵掛鈎之後,孩子的目標很容易發生了錯位,孩子會慢慢覺得,做這一切,只是為了得到小印章、物質和金錢獎勵的手段,做家務和努力學習不是孩子的目的——賺錢才是目標,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有悖於爸媽對孩子的初衷呢?
  • 不是所有的物質獎勵,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2招教你正確使用大腦獎勵機制,培養良好習慣,高效學習
    如今在管教孩子方面,很多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但培養結果常常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挫敗感。為了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有些家長便會借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試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獎勵孩子是「有毒」的胡蘿蔔,99%的家長都在犯同樣的錯誤
    外在獎勵可以強化人的行為,但不會幫人形成內在的驅動力,甚至還會「毀滅」我們的孩子。時間一長,就會內化成孩子的心理模式:把得到獎勵認為是「我很棒」,得不到獎勵認為「我不棒」,從而 喪失自己源初的動力 。物質獎勵誘惑只會培養出一個失去責任心的孩子,這對他們的成長百無一利,只有弊。
  • 物質獎勵別常用,再有效,也不如抓住這幾點,激發孩子「內驅力」
    其實像興興的媽媽一樣,很多家長,拿孩子沒有辦法時,都會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只要你完成這件事,我就給你錢;完成這件事,我就給你買玩具;完成這件事,我就給你最喜歡的洋娃娃。物質獎勵下,孩子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去調動自己的積極性,願意去做這件事。這樣的方式看似有效果,但只能是短暫的,不長久的。
  • 物質獎勵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嗎?如何做到適度獎賞
    利用物質獎勵可能會破壞孩子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能讓他們努力,口頭表揚覺得沒有效果,就會用物質或者金錢的方式想讓孩子有更大的動力。也就是說,在允許的範圍內可能金錢獎勵能夠讓人更有幹勁,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之後,他們的內在動力就會迅速消失。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在有實際物質獎勵的條件下可能願意努力,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他們就不願意付出一點。獎勵成為了行動的唯一動力。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像妮妮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都會用錢、玩具等物質去激勵孩子,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就是用零花錢作為獎勵,讓我去做家務。但是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就要及時放棄這種方式,早點換能真正激勵孩子熱情的方法。物質激勵是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但往往在學習這方面,物質獎勵所存在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物質獎勵的潛在影響?物質獎勵在學習當中最容易存在的影響,就是孩子可能會因為物質而去學習。這樣的話,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絕對不會是走心的,因為他們只是想要一些物質上的獎勵而已。當孩子得不到這些物質獎勵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會荒廢自己的時間。
  • 「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效果不輸物質獎勵!
    有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的表現不一樣,在學校裡能認真學習、寫作業;但是回到家裡就很懶散,看動畫片、玩手機很積極,一寫作業就磨磨蹭蹭,一點學習動力都沒有,很多父母都為這個問題頭疼。03為什麼鳥籠邏輯能作用於孩子,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呢?
  • "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效果不輸物質獎勵
    有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的表現不一樣,在學校裡能認真學習、寫作業;但是回到家裡就很懶散,看動畫片、玩手機很積極,一寫作業就磨磨蹭蹭,一點學習動力都沒有,很多父母都為這個問題頭疼。孩子在家沒有學習動力?父母不妨利用&34;,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陳媽媽的兒子,平時在學校表現不差,上課認真,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也都能按時完成,班主任還在陳媽媽面前表揚過他。
  • 總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小心觸犯「德西效應」,不當獎勵變懲罰
    所以在家裡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爸爸媽媽對孩子說:&34;或者是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處於對孩子的獎勵,給孩子零花錢或者是買玩具。孩子對於這樣的獎勵很開心,爸爸媽媽也對物質獎勵給孩子帶來的直觀進步很開心,但是俗話說,物極必反,有時候對孩子過度的物質獎勵,也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而曉雪的獎勵更像是在「討好」孩子,而不是在通過獎勵肯定孩子的行為,自然沒能通過獎品達到約束孩子行為的目的了。可以說,不是所有的獎勵都能夠對教育孩子起到幫助的,盲目的獎勵只會幫倒忙,關於這一點早就有心理學家已經證明過。
  • 獎勵孩子產生反效果?心理學:父母不能太功利和依賴獎勵制度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哪個小朋友第一個完成作業,就可以在作業的最後一行得到老師獎勵的小紅花,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那簡直就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如果作業寫得比較慢的學生,可能經常都得不到這種獎勵,心中難免會有些失落和不知覺間就產生的自卑感。
  • 家長引以為傲的物質獎勵,正在使孩子喪失行動力
    某育兒大人鼓吹某個教育理念,很多人都會願意用自己家孩子當小白鼠。但是這個理念是真的有好處嗎?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家長靜下心來,仔細思索辨別,不要盲目跟風。2.物質獎勵,孩子配合度高跟孩子說,抓緊做作業,孩子大多會繼續磨磨蹭蹭,但是跟孩子說,做完作業給你買炸雞,,孩子們大多會迅速完成作業。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第三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