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這樣熟悉的場景。爸爸說:「兒子,下次數學考試得90分以上,爸爸就獎勵你100元錢。」媽媽說:「閨女,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寫作業,媽媽過幾天給你買愛吃的蛋糕。」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家長希望利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更愛學習的習慣。但真的有作用嗎?
利用物質獎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其實是通過外在驅力刺激內在驅力,所起的效果常常是相反的。
學習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物質獎勵屬於外驅力,如果這個外驅力一直存在且不斷增加,孩子的行為就會持續下去。一旦外驅力不再增加或消失,孩子就會失去動力。相反的,如果孩子的學習是出於內驅力,比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學習動力就不會輕易被外界影響,更容易長久堅持下去。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最好慎用物質獎勵。
這裡說的慎用,不是說不能用。比如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像鋼琴比賽獲得了一等獎,考試取得了特別好的成績,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買一份他期盼很久的禮物,因為這代表的是慶祝,而不是一種交換。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做到了什麼,我才給你什麼,那麼他會感覺到你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從而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尤其是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孩子,本來學習就不好,一直得不到家長許諾的獎勵,他會有很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很糟糕,嚴重的也許還會自暴自棄。
現在很多老師教學方法很靈活,採用積分和獎章制激勵法讓學生喜歡上課。他們首先建立一個積分檔案,無論平時還是考試,只要孩子完成好了的事情,她就給學生加分。比如考試考了90分,就加90分,平時回答問題,一次加10分等等。所以每個學生的檔案裡,都會不斷地積分。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分數越來越高,很興奮,爭先恐後地努力學習,都希望自己檔案裡的分數能夠積累得高。
這種激勵機制,是通過不斷累加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為每加的1分,都是他努力的結果,都是因為他掌握了一些新東西。所以,家長平時也可以制定類似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雖然這種方法也是有形的,可以是積分兌獎形式,但這屬於一種精神鼓勵,並不是物質誘惑。
精神鼓勵比物質誘惑的作用更加長久,而且省時省力,家長隨時隨地就可以做到。相信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