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時,物質獎勵真的有作用嗎?

2020-09-04 Blue有個家

很多這樣熟悉的場景。爸爸說:「兒子,下次數學考試得90分以上,爸爸就獎勵你100元錢。」媽媽說:「閨女,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寫作業,媽媽過幾天給你買愛吃的蛋糕。」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家長希望利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更愛學習的習慣。但真的有作用嗎?

利用物質獎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其實是通過外在驅力刺激內在驅力,所起的效果常常是相反的。

學習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物質獎勵屬於外驅力,如果這個外驅力一直存在且不斷增加,孩子的行為就會持續下去。一旦外驅力不再增加或消失,孩子就會失去動力。相反的,如果孩子的學習是出於內驅力,比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學習動力就不會輕易被外界影響,更容易長久堅持下去。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最好慎用物質獎勵。

這裡說的慎用,不是說不能用。比如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像鋼琴比賽獲得了一等獎,考試取得了特別好的成績,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買一份他期盼很久的禮物,因為這代表的是慶祝,而不是一種交換。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做到了什麼,我才給你什麼,那麼他會感覺到你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從而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尤其是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孩子,本來學習就不好,一直得不到家長許諾的獎勵,他會有很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很糟糕,嚴重的也許還會自暴自棄。

現在很多老師教學方法很靈活,採用積分和獎章制激勵法讓學生喜歡上課。他們首先建立一個積分檔案,無論平時還是考試,只要孩子完成好了的事情,她就給學生加分。比如考試考了90分,就加90分,平時回答問題,一次加10分等等。所以每個學生的檔案裡,都會不斷地積分。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分數越來越高,很興奮,爭先恐後地努力學習,都希望自己檔案裡的分數能夠積累得高。

這種激勵機制,是通過不斷累加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為每加的1分,都是他努力的結果,都是因為他掌握了一些新東西。所以,家長平時也可以制定類似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雖然這種方法也是有形的,可以是積分兌獎形式,但這屬於一種精神鼓勵,並不是物質誘惑。

精神鼓勵比物質誘惑的作用更加長久,而且省時省力,家長隨時隨地就可以做到。相信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的。

相關焦點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物質獎勵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嗎?寶貝,你把作業做完,你就能多看十五分鐘電視。孩子,你這一次考試,只要考全班第一,我就給你買新玩具。這些話,估計大家都沒少講吧。家長們都認為這些話很有效果,只要一說,孩子就能馬上行動起來,自己又不用生氣,孩子就能乖乖地聽自己的話,這何樂而不為呢?家長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作用只是短暫的,同時,它本身帶有的副作用也有很大,下面,就由小編來跟大家說一說吧。
  • 不是所有的物質獎勵,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2招教你正確使用大腦獎勵機制,培養良好習慣,高效學習
    如今在管教孩子方面,很多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但培養結果常常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挫敗感。為了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有些家長便會借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試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能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嗎?用獎勵的方法效果好嗎?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首先,獎勵變成親子交易。很多家長覺得物質獎勵越重,孩子的學習進步就會越大,殊不知,長期以往這種習慣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親子之間的一場交易。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反而會變得少了原有的動力,只注重完成事情後的排名和獎勵,而盲目的獎勵會使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目的。更簡單來說:在最開始時,孩子會自主地做一些發自內心的快樂的事情。那時,沒有任何附加的東西影響他們。然而,當外部環境給予孩子一些誘惑時,他們就會投注更多注意力和精力在物質獎勵上,從而失去了原有的動力。二、「德西效應」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1.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導讀: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長引以為傲的物質獎勵,正在使孩子喪失行動力
    某育兒大人鼓吹某個教育理念,很多人都會願意用自己家孩子當小白鼠。但是這個理念是真的有好處嗎?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家長靜下心來,仔細思索辨別,不要盲目跟風。2.物質獎勵,孩子配合度高跟孩子說,抓緊做作業,孩子大多會繼續磨磨蹭蹭,但是跟孩子說,做完作業給你買炸雞,,孩子們大多會迅速完成作業。
  • 教養小孩,物質獎勵有弊端,使用不當反受其害,孩子越來越自卑
    時間長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下降,我們答應給加錢,但是仍沒有太大效果,真愁人,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事實上,許多父母都有相同的困惑,嘴巴一張就給零花錢和物質獎賞,剛開始有效果,時間一長就失去作用了,可能還會出現負面效果。引發小孩過度追求物質,甚至出現不給錢或獎賞就不學習的局面。
  • 給孩子物質獎勵到底可取嗎?
    現在每個家庭我相信都會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 比如在期中,或者期末考試的時候,奶奶會說,你好好考試,考好了,奶奶給你買你喜歡的遙控飛機,爺爺說只要你考好了,你要什麼爺爺給買什麼, 又比如說在家裡,媽媽讓孩子幫忙掃下地,孩子會下意識的說,我掃地給我什麼獎勵?我相信一般媽媽會說,幫媽媽掃地給10元做獎勵,或者給買你喜歡的玩具等等。
  • 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家長是不是都做過以下努力?比如:花費很多時間陪著孩子寫作業,給孩子設定考100分的目標,還許諾他要是取得好成績,就給他一個大大的獎勵。這麼做在短期內可能會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長期下去孩子和家長都會很累。那麼,怎麼輕鬆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
  • 孩子過度依賴物質獎勵怎麼辦?註定將來會成為媽寶,將會是悲劇!
    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學到讓他們自己自立自強的各種好習慣,而所有的試驗都發現,錯誤的物質激勵方式卻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錯誤的物質激勵方式,會讓孩子們越來越過多的關注外界的認可和獎勵的物質,嚴重忽視了對自己行為的負責,缺乏對事物本身的興趣。
  • 50獎勵孩子主導獎勵,培養孩子多種能力
    50獎勵孩子主導獎勵,培養孩子多種能力獎勵孩子的最高級別,就是給孩子一些主導權。
  • 父母的不恰當獎勵,正在奪走孩子的興趣和快樂
    表姐和表姐夫平時忙著上班,對孩子的陪伴不夠,所以,總是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剛開始,獎勵省事又好用,可現在不但孩子要的禮物越來越貴,而且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追求物質了。在北京衛視的《愛幼星球》中有個家庭短片:媽媽為了讓孩子完成作業,以金錢作為獎勵。剛開始小孩還和媽媽討價還價,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作業,媽媽拒絕後,她才不情願地同意做數學題。做作業時,她都看著旁邊的獎勵。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9(對孩子物質獎勵適可而止)
    但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孩子會將做事與獎勵緊密的掛鈎在一起,有時要先談好獎勵再做,沒有獎勵就不做,而且對獎勵的標準提得也越來越高,最後很多家長只能放棄物質獎勵的做法。那麼到底能不能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呢?在我看來,適當的物質獎勵是完全可以的,但家長要對實施物質獎勵的利弊有正確的認識,並通過合適的方式充分發揮好物質獎勵的正向作用,同時一定要防止孩子陷入追求物質獎勵的誤區。
  • 物質獎勵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是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
    物質獎勵就像在孩子面前掛一根胡蘿蔔,本來是想讓孩子好好走路,結果卻讓孩子一心盯著蘿蔔。只想得到獎勵,反而失去所做事情本身的樂趣,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它只能培養出急功近利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蒙臺梭利說,獎勵在精神上是奴役別人所用的工具,它們只會誘使兒童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這些行為只會妨礙孩子們的自然發展。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第三天也是。
  • 過多的物質獎勵,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要規避「德西效應」
    第二個階段,認真完成拼圖任務的一組有獎勵,另一組則無。第三階段,屬於自由活動階段。在第三階段中,第二階段中獲取獎勵的受試者很少有人會繼續鑽研,而第二階段中無獎勵組卻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繼續研究,興趣不降反升。
  • 「乖乖吃飯,給你買玩具」,毀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物質獎勵
    對家長來說,孩子不聽話可能是非常令人苦惱的事,尤其是對於那些剛剛當上父母不久的媽媽們來說。所以一些家長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很難帶,為了讓寶寶聽話,媽媽可以說是各顯神通,演技加騙技,威逼加利誘,手段層出不窮。 不過,寶媽們,你們真的會獎勵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