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培養出一個真正優秀、自信、有韌性的孩子,就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內在的動力。這樣,孩子才能用堅持不懈的動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少兒守護人
昨天表姐打電話問我,在日本買最新的蘋果手機會不會更便宜些。我以為表姐要買來自己用,聊了會兒才知道是用來獎勵她兒子上學期考了滿分。
之前因為疫情,一直沒發工資,所以就先欠著,沒買給兒子。可在他們復工後,兒子開始天天催,並威脅說如果再不兌現,他就不去上學了。
表姐家並不算富裕,養著2個小孩,上面還有身體不好、經常生病的老人。
表姐和表姐夫平時忙著上班,對孩子的陪伴不夠,所以,總是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剛開始,獎勵省事又好用,可現在不但孩子要的禮物越來越貴,而且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追求物質了。
其實我一直不贊成用物質獎勵孩子,因為外部獎勵存在邊際效應遞減,想要讓獎勵發揮作用,我們就不得不逐漸對獎勵進行升級加碼,遲早有一天,獎勵會超出我們所能負擔的範疇。
比起盲目給予外部獎勵,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1.
過度獎勵會摧毀孩子的興趣,
使孩子變得勢利貪婪
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喜歡採用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會發現很多負面影響。
在北京衛視的《愛幼星球》中有個家庭短片:
媽媽為了讓孩子完成作業,以金錢作為獎勵。剛開始小孩還和媽媽討價還價,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作業,媽媽拒絕後,她才不情願地同意做數學題。做作業時,她都看著旁邊的獎勵。
很明顯能看出,小孩做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獎勵,學習這件事對小女孩來說變成了一個任務。這其實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本來孩子是為了學到有趣的知識主動學習,但因為學習和物質獎勵掛鈎,孩子就會從「主動學知識」變成「為獎勵而學」,這改變了孩子的學習動力。
《獎勵的懲罰》一書的作者埃爾菲·艾恩通過大量研究發現,獎勵會將本來有趣的事情變得乏味。
驅動力專家丹尼爾.平克也說過:「獎勵只能帶來短期的爆發,其效果會逐漸消失。」
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家長的「獎勵摻和」,讓孩子變得功利,對「沒利可圖」的學習再也沒了興趣。
孩子嘗到了獎勵的「甜頭」,一開始會很積極,可是次數多了,做事就變得非常被動,自覺性也會越來越差。
很多家長會用錢和物質作為獎勵,來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正確地做人做事,然而這種獎勵會讓孩子認為這一切只是「交易」,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回報」是自己應得的。
這種所謂的獎勵,會一點一點熄滅孩子本能的興趣和完成一件事之後的那種成就感和快樂,甚至讓孩子變成一個對家人冷漠,對物質貪婪的勢利鬼。
2.
正確獎勵才能激發孩子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其實獎勵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件壞事,如果使用得當也是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的。
同事家5歲的兒子,換了個學校後,變得膽小不說話。同事鼓勵孩子講出了原因:他不好意思當著新同學的面回答問題或者大聲朗讀,他怕答錯或讀錯了被笑話。
為了鼓勵他克服心理障礙,同事給他特製了一張日曆表。如果他當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或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交到新朋友,就可以得到1顆星。
如果一個星期他能得到3顆星,就可以獎勵到商店去買喜歡的文具或玩具;得了5顆星,他就可以在周末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看電影、打球、去遊樂園,而且全家人都得服從。
3個星期後,兒子變得自信多了,回家後經常開心地說老師表揚他了,他也交到了一些新朋友。
在第4個星期周末,同事帶著孩子一起分析了這件事,同事對孩子說:「想做一件事情,努力去行動,會發現沒有想像得那麼難,對不對?你看,通過你自己的努力,你感受到了朗讀的快樂,也交到了新朋友。」
那天在孩子享受獎勵的過程中,和孩子商量並取得他的同意後,同事才把獎勵機製取消了。
同事能達到這麼好的效果,孩子也沒依賴上獎勵,是因為同事成功通過獎勵推動了孩子去發現做一件事的內在動力,並且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快樂,也引導孩子去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實獎勵孩子這件事情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主要是看父母是否用對了方法。
正確的獎勵,可以增強孩子的榮譽感和自信心,讓孩子自發地往好的方面努力;而錯誤的獎勵,則會改變孩子做好事情、做好行為的動機,使得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習慣性地依賴外在動力。
3.
如何正確地獎勵孩子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獎勵機制,在國內外的教育中都是飽受爭議卻又無法完全避開的教育方式。那麼,我們在獎勵孩子時,要注意哪些地方才能避開「德西效應」而又達到對孩子最好的效果呢?
家長們不妨試試以下幾種做法:
(1)多用精神獎勵,少用物質獎勵
史丹福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在談起自己的教育方式說:「不要物質獎勵孩子,要用有趣的事情來鼓勵孩子。」
比如在孩子做得對的時候,及時地進行擁抱、誇獎,當眾表揚。或在孩子表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讓他來決定一次出遊,滿足他一個不過分的小願望。
黃磊家的多多就是通過做家務來賺取積分,如果積分達到一定的數量,父母會允許她養一隻小狗。
(2)獎勵孩子做事的過程和態度
著名的文學家海明威說過一句話:「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獎勵的時候一定要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做事的態度,而不是糾結於結果。
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無論結果如何,只要在這過程中認真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穫,和過去的自己相比,也一定是變得更好的。這樣,孩子就不會擔心犯錯,就會越來越勇敢自信。
(3)掌握正確的獎勵時機
很多家長獎勵孩子都是在孩子不配合的時候,也就是在孩子完成某件事之前。
其實,給孩子獎勵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認真地完成一件事之後。
應採兒就是這麼獎勵自己的兒子。應採兒平時從來不讓兒子漢堡薯條,但她偶爾也會在兒子Jasper完成目標運動後,為了獎勵他,帶他出去吃一次漢堡薯條。
媽媽偶爾的這份獎勵,讓孩子特別開心。這種偶然的獎勵可以強化孩子好的行為,使得孩子做什麼事都會更加認真。因為他知道努力認真做好每一件事,雖然不是一定會有獎勵,但也許會有驚喜。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偶然給他製造驚喜,並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進步,只要注意頻率,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好的鼓舞。
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說: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無論家長使用何種方式教育孩子,都要明白:要想培養出一個真正優秀、自信、有韌性的孩子,就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內在的動力。這樣,孩子才能用堅持不懈的動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