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朋友與孩子的對話讓我很震驚。
朋友的孩子要玩手機遊戲,朋友拒絕了,還對孩子說:「要玩遊戲可以,只要你這次階段性考試考到100分,我就讓你玩半個小時的吃雞。」
孩子很興奮地回道:「爸爸,你說的是真的麼?」
朋友點點頭,還加了一句:「只要你每次都能考好,玩遊戲算啥,不過你要是考不了,哼哼,不僅沒有遊戲玩,屁股還得開花。」
和孩子對話結束後,朋友還一副很有心得和我說:「孩子就這點愛好,正好作為學習的助動力,你還別說,現在為了能夠玩到遊戲,孩子學習勁兒十足。」
看著朋友興高採烈的樣子,我挺不知道說啥的!
沒過多久,朋友就非常憂慮的找到我,告訴我孩子現在孩子學習的興趣越來越低,只想著打遊戲。
是呀,任誰都如此呀!父母頻繁的用「學習」作為交易的籌碼,不斷地強化孩子斜生出來的念想:學習不是我的事情,是父母逼迫我做的事情,是為父母學習的,父母不獎勵我就不願意學習;父母獎勵的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也不想學習。
交易式育兒,孩子前半程或許能在父母的激勵下極速前進,可時間長了,獎勵次數多了,獎勵無法符合孩子心意時,就極其容易喪失動力,因此一蹶不振。
為什麼交易性學習越來越不管用?
交易性學習,雖然短時間能夠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在某一個父母強烈要求的層面獲得所謂的快速學習,卻很難持久:
第一、人的欲望隨著交易的進行會變得沒有止境,一旦父母難以滿足,孩子就會因得不到滿足而失去動力。我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爸爸傾訴自己的煩惱,說他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答應孩子只要考得好就有獎勵,隨著孩子的長大,要求他獎勵的東西也來越多,從小時候的玩具到遊戲機,再到新款手機。再後來,這位爸爸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了,孩子竟理直氣壯的不願意學了。
第二、孩子會因為交易而把學習當成是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情,更把學習當成是取悅父母、犒勞自己的手段。這種心態是非常可怕的,這會扭曲孩子的心理認知,甚至有些孩子會在對父母有所求的時候就好好學習,對父母無所求的時候就放縱自我。一旦形成這樣的認知,孩子就會牴觸父母任何的懲戒性行為,讓父母的教育手段完全無效。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學習本是孩子的應分,結果因為父母的獎勵硬生生讓孩子以為「學習好是一種情分」。
第三、孩子會因為交易而將學習定義為不開心、不快樂的事情,主觀上就會越來越不願意。當父母把孩子學習的好壞變成一種交易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暗示孩子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遠不如看電視、打遊戲、吃美食來的開心、來的快樂。父母看似給了孩子一個激勵,卻也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隱患,讓孩子對學習越來越牴觸。
比起交易帶來的被動前進,自主向前更有效
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中年僅11歲的陳思凝入選北京八中的少年班(這裡的孩子將在4年內完成初中3年和高中3年的全部課程,為高考做準備)。
陳思凝之所以這麼優秀,就在於自己的時間安排,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休息都井井有條。至於秘訣,據陳思凝母親介紹:做一個「局外人」,讓孩子自己去找錯誤、找進步的方法,以免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從而自主向前。
我曾說過,在今天這個時代,除非天生的問題或者後天的意外,否則沒有笨孩子,只有懶孩子。
父母們要牢記:人唯有自己努力向前,才能夠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父母在放手的同時,也讓孩子形成了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成長動力。
如何促動孩子自我驅動呢?
第一、多鼓勵和肯定孩子,鼓勵時要多鼓勵過程,肯定時要多肯定細節。很多父母在鼓勵和肯定孩子往往過於籠統,且沒有章法,總喜歡說一些「你真聰明」之類的話語。這類話語往往無法給孩子以成長的幫助,更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做得好不是因為自己努力,完全是因為聰明與否。這會讓孩子在遭遇問題或者失敗時,將原因歸結於天賦,而沒有去尋找失敗的原因。父母的鼓勵也好,肯定也好,要關注過程,多提及小而微的進步與成長。
第二、要足夠的信任孩子,給予孩子自主安排的時間和空間。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逐步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去自主安排,父母只需要在大的框架下提一些大的要求。比如可以給孩子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自我放鬆,至於怎麼放鬆父母不要去幹預。時間結束後,不管孩子安排的怎麼樣,父母都不要去表揚和批評,不妨和孩子聊一聊,通過聊天引導孩子如何更好地去進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