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教好孩子,就不能給太多獎勵!獎勵不能太「物質」

2020-09-05 橙子會變甜

相信很多人在教孩子、帶孩子的時候,都糾結過!

孩子做對了事、考了好的成績,到底是該獎勵呢?還是不獎勵呢?

有些人認為,要獎勵!獎勵會讓孩子有動力!

有些人認為,不能獎勵!否則孩子學習就是為了得到獎勵,沒了獎勵他就不學了!

其實,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得知道幾個基本的道理!

首先,人都是希望「有反應」的!

就像你玩手機,你一定希望你點開視頻,視頻就會播放。

你肯定不希望這個視頻會卡住。

你點了,就希望它有反應。

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的人,包括小孩!

他們認為考高分很厲害、認為考高分需要很努力!

他們付出了很大努力,考了高分,就希望能夠得到「反應」!

所以,如果你孩子很優秀、做對了事,你要「獎勵他」。

你的獎勵,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反應」。

你可能認為這是廢話,但接下來才是重點!

純粹獎勵,早晚會把孩子帶到溝裡去!


第二點!人會判斷自己的動機!

這一點很複雜,我只能簡單的講講大概意思!

人做了一件事,他會對「我為什麼做這件事」做出「歸因」。

歸因是什麼?

是找出「我做這件事的原因」!

簡單來說,我做了一件事,我會判斷「我為什麼做這件事?」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個老人住在一所房子裡,每天都有一群小孩在院子裡吵鬧。

老人想了一個辦法,第一天給每個小孩子1顆糖並跟他們說:&34;,第二天小孩子們又過來吵鬧,他們如願以償的得到了糖。

第三天孩子們又過來吵,老人卻不給他們糖了,小孩子就說,你都不給糖,誰來幫你吵!於是他們再也不來了。

原本小孩在院子裡吵鬧,是因為「想吵鬧」。

當老人給孩子糖果之後,小孩吵鬧的原因變成了「有糖果獎勵,所以吵鬧」。

當老人不再給糖果之後,小孩就不吵鬧了——因為沒有糖果。

這就是一種「歸因」。

原本是想吵鬧——自己想這樣做。

後來原因被改變了——為了糖果想這樣做,想要獎勵!

沒了糖果,那小孩肯定就不吵鬧了,因為沒獎勵呀!

如果你給孩子太多獎勵,他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他會以為,他不喜歡學習,他之所以努力學習,只是因為你給獎勵!


因此,這裡的重點只有一個:

少量的獎勵,讓孩子有「努力被認可」的感覺,又不能改變孩子對「努力」的動機!

你可以在孩子成績很好、考試考的很好的情況下,帶他出去吃頓飯、到處玩一玩。

這會讓他感覺很高興,行動有一定的收穫。

但你不能給他錢、不能給他各種「高價獎勵」。

要不然,他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以前考好要100塊,現在要200塊。

否則?否則他就會不學了——不給錢,不給買貴的東西,我就不學!

你可以滿足他的一些要求,最好是一些「間接類」的要求。

想去哪裡玩?

想要吃什麼?

這些東西對他而言是一種「滿足」,而不是一種可以用金錢衡量的「事物」。

否則他還會養成「越貴越好、錢越多越好」的歪念頭…


教育孩子註定是一個曲折又漫長的過程。

我以前也疑惑過:不給獎勵會讓孩子受挫,給了獎勵又可能會讓孩子只圖獎勵…

現在,我已經知道答案了。

可以激勵、獎勵孩子,但要有限度,不能改變孩子的目標,不能對孩子造成過度的觀念影響。

你可以這次獎勵孩子:考得好,帶你去外面吃飯!

你可以帶著孩子吃頓好的,但不能說「吃大餐」!

你下次要獎勵孩子:考得好,帶你去外面玩!

你可以帶孩子去各種景點或者遊樂園,但不能說是「名貴景區、高價遊樂園」!

你也不能把獎勵弄重複,不能讓兩次獎勵都是「吃飯」,否則孩子就會形成「學習是為了吃美食」的觀念…

要讓獎勵變得「難以琢磨」,要讓獎勵變得「難以衡量」。

獎勵是讓孩子在過程中收穫快樂!重點是收穫快樂!

而不是給他一個高價大餐,告訴他很貴。

也不是讓他去迪士尼遊樂園,告訴他很貴。

也不是給他買各種名牌,告訴他很貴…

千萬不要用「貴」來引導孩子的積極性!

對孩子來說,「貴」不一定意味著快樂,但如果你天天引導,他就會認為「貴才能快樂」!

這種事的害處是巨大的!!

記住,孩子是不懂什麼叫「貴」的!他們不會天生認為「貴=好=快樂」!!!

你對他的獎勵,應該是「讓他能夠在過程中感到快樂」!!!

切記,重點是「快樂」!!!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點讚、關注、收藏+轉發!

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變好!

我是橙子會變甜,謝謝你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獎勵孩子產生反效果?心理學:父母不能太功利和依賴獎勵制度
    比如:看影片、去遊樂場、做遊戲等但我們要明白,獎勵制度是為了讓孩子表現更好而設置的。比如說,小學一年級的老師想讓孩子們期末考試都能夠考好,便分等級設立了獎品,鼓勵學生考取更好的分數。這種獎勵制度其實是源於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遠離。因為趨利避害是作為一個生物最基本的能力。
  • 想讓孩子成績考得好,就給他物質獎勵?殊不知,很多人都做錯了
    當孩子又要考試了,你希望他能考得好,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激勵他呢?給他買衣服?帶他去大餐一頓?還是他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呢?估計使用物質獎勵的手段,多數家長都做過吧。想讓孩子成績考得好,就給他物質獎勵?殊不知,很多人都做錯了小麗今年已經上六年級了,成績一直不錯,可這段時間小麗精神總不在狀態,上課經常走神,作業有時還不交,老師打電話給她媽媽,問她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情,讓小麗不能安心學習。媽媽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到是什麼影響了小麗,就跟老師說可能是這段時間學習太累了,還說一定會好好管教孩子的。
  • 孩子不聽話物質獎勵好用,可不要貪多
    現在有很多父母費盡心機地想要操縱孩子的行為,而給予物質獎勵或者表揚是目前流行的一種手段。給予物質獎勵這種手段非常簡單,而且幾乎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就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比如說想要說服孩子去上興趣班,要花費很多時間和跟心力,但如果我們承諾在放學後帶他去吃肯德基,孩子很大可能會選擇妥協。
  • 不要用物質獎勵,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補償式」物質獎勵,用錯方法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親情越來越淡薄很多時候家長都知道,鼓勵和讚賞對孩子激勵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使用了不正確的鼓勵方式,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盲目自大,又或者是錯誤地使用了物質獎勵,會導致孩子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不正確的物質獎勵造成的另外一個後果:降低幸福感。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物質獎勵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嗎?寶貝,你把作業做完,你就能多看十五分鐘電視。孩子,你這一次考試,只要考全班第一,我就給你買新玩具。這些話,估計大家都沒少講吧。家長們都認為這些話很有效果,只要一說,孩子就能馬上行動起來,自己又不用生氣,孩子就能乖乖地聽自己的話,這何樂而不為呢?家長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作用只是短暫的,同時,它本身帶有的副作用也有很大,下面,就由小編來跟大家說一說吧。
  • 給孩子物質獎勵到底可取嗎?
    現在每個家庭我相信都會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 比如在期中,或者期末考試的時候,奶奶會說,你好好考試,考好了,奶奶給你買你喜歡的遙控飛機,爺爺說只要你考好了,你要什麼爺爺給買什麼, 又比如說在家裡,媽媽讓孩子幫忙掃下地,孩子會下意識的說,我掃地給我什麼獎勵?我相信一般媽媽會說,幫媽媽掃地給10元做獎勵,或者給買你喜歡的玩具等等。
  • 父母越獎勵孩子越不愛學?成就感提供的動力,大於一切物質獎勵
    等孩子長大了之後他會不經意的發現原來媽媽編的這個故事是那麼的有趣!所以你看有很多的強化不一定說物質上的是最管用的,但他一定是最直接的。用物質來強化的話,那麼你每次強化孩子的一個好的行為,那麼家長給的獎勵就要越來越好。
  • 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導讀: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能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嗎?用獎勵的方法效果好嗎?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首先,獎勵變成親子交易。很多家長覺得物質獎勵越重,孩子的學習進步就會越大,殊不知,長期以往這種習慣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親子之間的一場交易。
  • 獎勵太多孩子不care?同樣給娃獎勵,我建議你這樣做……
    因此,一定要在孩子的好行為之後馬上給予肯定和獎勵,提高孩子對好行為的重視程度,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獎勵的作用。3. 間隔性獎勵這種獎勵,是針對於一部分因獎勵得過於頻繁而失去了原有動力的孩子。讓孩子有盼頭,但又不會太容易失去信心,用獎勵吊著他們的胃口,來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何獎勵才能事半功倍?1.
  • 如何獎勵我們的孩子
    所以,我們就買幾類不太相同或是根本不相同的玩具,一開始只給一兩樣他玩,等過段時間換一兩樣新鮮的給他玩,又等過段時間又再換一兩樣新鮮的給他玩。又又等過段時間,行了,不再買新鮮的了,把第一次給他玩的再給他玩吧!有家長可能會說,第一次買的都壞了,不能玩了。我想說的是,孩子不會那麼挑剔的,就算是一個塑料瓶子,他也能玩很久的。
  • 家長引以為傲的物質獎勵,正在使孩子喪失行動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這種物質獎勵規則的制定者,孩子因此出現問題,家長也不能把錯誤,一股腦怨在孩子身上。家庭是有溫度的地方,教育孩子靠單純的物質獎勵是行不通的。找到正確的獎勵方法,你的孩子會越來越懂事。正確獎勵孩子,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成就感1.只在培養孩子興趣的初期,給予孩子物質獎勵物質獎勵不是完全不能用,在培養孩子某想興趣或某種習慣的初期,是可以用物質獎勵的方式的。孩子會很快進入狀態,也更容易接受你布置的任務。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隨著物質水平提高,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隔輩老人更是如此。「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總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小心觸犯「德西效應」,不當獎勵變懲罰
    從小的只要能夠乖乖坐著就獎勵一根棒棒糖,到大一點的能夠考到前十名,就可以獎勵一個玩具,在他的生活中物質獎勵無處不在,做家務、認真寫作業,仿佛一切都是可以物化的。在爸爸媽媽的心中,他是一個乖巧又積極向上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需要過多的嘮叨,孩子就能夠積極主動的完成,但是在老師和朋友的眼裡,就不太認可孩子這樣的行為了,有時候看到了也會對孩子的行為皺一下眉頭。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比起責罵和體罰,我們會覺得獎勵是個更好的辦法。有位媽媽就用虛擬幣來激勵兒子遵守行為規範。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
  • 「乖乖吃飯,給你買玩具」,毀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物質獎勵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成長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沒有獎勵就不願意行動。 2、其次,對於家長來說,用這種方式確實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好效果,可是時間一久,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會從為了做事情而做事情,變成為了獲得獎勵而做事情,這樣的習慣對孩子是有害處的。 因為孩子在成長,但他的欲望更多、需要的獎勵更大的時候,請問你怎麼辦?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失去初心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明白自己做事的動機。之所以想要前進,並不是因為父母會給予多少物質上的獎勵,而是因為孩子們擁有一顆向上的心。如果父母總是給孩子太多的物質獎勵,他們就會漸漸感到迷茫,忘了自己一開始的目的,也忘了初心。而一個失去了初心的人是無法找到自己想去的方向,抵達自己的目的地的。2.
  • 獎勵孩子,別再用「物質」了,精神獎勵更加高級、有效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開始叛逆,越來越難帶。想要他乖乖聽話,必須給點獎勵,比如一顆糖、一塊兒餅乾、一個玩具,孩子抵抗不住誘惑,就會積極配合。用物質獎勵孩子,實現孩子聽話的目的,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