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太多孩子不care?同樣給娃獎勵,我建議你這樣做……

2020-12-25 堂媽小楠

有個媽媽說:以前我誇寶寶真棒的時候,寶寶很開心,還會給自己鼓掌。後來,說得次數多了,他似乎不是很在意了。

我們應該如何稱讚和鼓勵寶寶呢?很多寶爸媽有這個疑問,今天隨堂媽看看這位媽媽是怎麼做的吧!

文 | 問題寶寶

周末我和好友帶著孩子去動物園遊玩,兩個媽媽帶著兩個小寶寶玩一整天,我無力再去抱孩子,只能讓她自己走著看動物,順便鍛鍊她的獨立性。

突然好友的孩子不願意走了,伸著手喊:「媽媽抱抱。」

孩子們的模仿力很強,很快我閨女也扭過身來學著好友孩子的樣子伸手求抱。

我和好友開始嘗試給孩子們講道理,請她們自己走,可是成效不大,兩個孩子都開始哭鬧起來。

這個時候我看到旁邊有賣氣球的,便藉此吸引閨女的注意詢問她是否想要?

閨女點點頭,我提出要求:「如果你能堅持自己走參觀完動物園,不讓媽媽抱一下,我就送你一個氣球怎麼樣?」

與此同時,我聽到好友對孩子說:「別哭了、別哭了,只要你不哭不鬧,媽媽就給你買個新玩具。」

兩個孩子因為玩具的誘惑停止了哭鬧,看似效果不錯。

其實,我和好友給的「點」完全不一樣。

簡單地說,我給出的是「獎勵」,著重點在鍛鍊她獨立走完整段路上,而好友給出的類似「賄賂」,著重點在讓孩子不哭不鬧上。

這也是最近家長們常諮詢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獎勵越來越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什麼獎勵、怎麼獎勵,孩子才能「見好就收」,做出讓家長滿意的行為呢?

什麼時候獎勵最有效果?

1. 立即性獎勵

這種獎勵多用於給孩子培養新的行為習慣時。

孩子們年齡小、理解力差,初期為他們的行為提出要求,讓他們依照大人的準則去做,一般孩子們很難接受,這個時候就需要靠獎勵來激發動力。

譬如,培養孩子玩完玩具自己收拾這個行為習慣的時候,可以通過獎勵來引導。

初期的獎勵可以給得及時且多一些,等孩子了解到原來收拾完玩具下次再玩的時候是如此方便,就可以不再給他相應的獎勵,他也能維持這個習慣了。

2. 即時性獎勵

這種獎勵多用於孩子改變某種壞的行為習慣時。

當孩子真的能夠摒棄原有的壞習慣,達到家長所要求的好行為時,家長就要迅速地給予他們獎勵,以此強化他們的正面行為。

獎勵是可以激發孩子內部興趣的,如果無論孩子表現如何都給獎勵,獎勵就會相應地削弱孩子的興趣。

因此,一定要在孩子的好行為之後馬上給予肯定和獎勵,提高孩子對好行為的重視程度,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獎勵的作用。

3. 間隔性獎勵

這種獎勵,是針對於一部分因獎勵得過於頻繁而失去了原有動力的孩子。

譬如幼兒園獎勵小貼片,孩子的所有正面行為都能得到小貼片。

一個表現不錯的小朋友一天到晚總是在得小貼片,那麼就會降低他對小貼片的敏感度,這個時候間隔性獎勵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了。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第一天、第二天……能堅持就給予獎勵,再往後就以五天、十天……作為間隔循環給予獎勵。

讓孩子有盼頭,但又不會太容易失去信心,用獎勵吊著他們的胃口,來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何獎勵才能事半功倍?

1. 說明獎勵的原因

就像文章開頭的例子,兩個媽媽獎勵的「點」不一樣,容易讓孩子誤會,進而使他的行為偏差更大。

獎勵的原因是針對孩子具體的行為,而不是針他的某種情緒,家長必須要把握住這個「點」,否則就會造成相反的效果。

2. 語言獎勵的魅力

家長們最常用的獎勵是言語上的認可與稱讚,以此來鼓勵孩子,但在使用這種獎勵表揚孩子時,很多家長犯了一個本質性上的錯誤:

就是運用過於空洞的語言,譬如孩子自己脫下衣服疊好放好,家長簡單地表示「寶寶,你真棒」!

其實這種獎勵沒什麼實際意義,孩子不能清楚地知道「棒」具體指是什麼。

家長應該有針對性地描述事實來表達,如「你衣服疊得真整齊」,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獎勵的目的,給孩子的行為正強化。

3. 物質獎勵的選擇

通常家長所用的物質獎勵是當時容易得到的,家長是孩子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最能夠深入了解孩子喜歡什麼的人。

因此家長選擇物質獎勵時,要選最適宜的激勵物,避免孩子對物質獎勵過早地麻木、無感。

譬如,獎勵喜歡手工製作的孩子一些有趣的手工製作材料;

獎勵喜歡繪畫的孩子一盒好的彩筆顏料;

獎勵喜歡看書的孩子一套內容有意義的繪本等。

除此之外,家長要根據孩子彼時的心情和不同時期的喜好靈活的變換獎勵物,才能保證孩子的興趣一直持續高漲,使獎勵的效果達到最佳化。

4. 獎勵過程比結果重要

在運用獎勵時,大部分家長的問題在於過於熱衷追求結果,這種意識本身對教育孩子是不利的。

家長想讓孩子學習一些數學知識,為了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對孩子說「你把這些數學計算式算出來,我就給你獎勵」。

孩子認真地在做,可是難免有失誤,結果沒有達到「全對」的要求,因此會錯失獎勵。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覺得心疼孩子又改口「表現不錯,同樣也給予獎勵」,這無形中又給孩子造成「不達標也一樣有獎勵」的錯覺。

一開始應該對孩子提出正確、適宜的要求,如「你能認認真真地學習這些計算方法,仔細地進行運算我就給你獎勵」,孩子一樣會努力學習,而且還會避免很多弊端。

所以,家長獎勵孩子學習後的結果,不如獎勵他們的投入。

5. 獎勵的靈活應用

孩子的興致來得快,去得也快,作為家長,要費一些心思把獎勵變得豐富多彩,我總結了一些獎勵的好方法和大家共勉。

用剔除孩子厭惡的事物來獎勵

譬如,孩子不喜歡早起,獎勵孩子今天不用早起可以睡個懶覺。

獎勵孩子一些時間來做他喜歡的事情

譬如,孩子喜歡看電視,那就增加他半小時看電視的時間作為獎勵。

獎勵給孩子一些特權

譬如,周末去什麼地方遊玩,或者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些什麼,諸如此類的決定權當作獎勵,孩子會欣喜接受。

獎勵孩子參與一些平時很少接觸的事情

譬如,和媽媽一起為家裡人準備午餐,既讓孩子有新鮮感還能鍛鍊他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獎勵孩子邀請小朋友來家裡做客、開派對

一般是小朋友過生日的時候在家開派對,平時大家能聚在一起開派對的機會少之又少,可以利用某一天相關節日獎勵孩子組織小夥伴聚在一起玩耍,孩子們會非常高興。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們參與獎勵的制定,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想法的機會,這樣做會比家長絞盡腦汁地想獎勵的事物更有效果。

總之,不管是何種獎勵,只要是能幫孩子建立內在動力的獎勵就是好獎勵,你還有什麼好方法,請和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相關焦點

  • 想教好孩子,就不能給太多獎勵!獎勵不能太「物質」
    相信很多人在教孩子、帶孩子的時候,都糾結過!孩子做對了事、考了好的成績,到底是該獎勵呢?還是不獎勵呢?有些人認為,要獎勵!獎勵會讓孩子有動力!有些人認為,不能獎勵!否則孩子學習就是為了得到獎勵,沒了獎勵他就不學了!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
  • 獎勵孩子是「有毒」的胡蘿蔔,99%的家長都在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第一次幫忙做家務給1塊錢,習以為常之後覺得太少了,就要求加價。這次是1塊錢,下次就是10塊錢,100塊錢·····不給就不做,作為家長的你又該怎麼辦呢?比如當他不收拾玩具時,只要威脅把玩具扔掉他就會乖乖就範;當他不好好做作業的時候,只要允諾他等會兒可以玩ipad遊戲他也會變得效率超高。但這事兒就怕細想。你希望娃主動收拾玩具是因為害怕玩具被扔掉嗎?
  • 「孩子,考得再好,我也不獎勵!」媽媽一席話刷爆朋友圈!
    又過了幾天,老人裝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對不起,收入縮減了,現在我只能給你們一天一塊錢。」「一塊錢?」一個孩子嚷道,「一塊錢就想讓我們每天這麼辛苦地給你賣命?不幹了!」從此之後,熊孩子再也沒有出現在老人家門前過。同樣地,父母如果長期採用獎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把獎勵當成是目的。
  • 家長反思:你的獎勵為何對孩子沒效果?常給孩子變質的獎勵還不知
    「你真棒」「你好厲害啊!」影響:父母長期簡單直白的語言獎勵,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會增加和暗示孩子自負的心理,自欺欺人的成長狀態。在我看來這樣的獎勵已經成為了利誘,目的性很強。影響:做事情習慣性的先談條件,沒有足夠的誘惑力,孩子就不會主動積極的付出行動力,為自己找更多的藉口和理由。做事的功利心,目的性會比較強。
  • 無物質獎勵還能讓娃主動搶著做家務?學會這幾招,讓全家其樂融融
    他們擔心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獎勵他們錢,會讓他們把自己學習、看書這些好的行為,跟爸媽給的報酬掛上鉤,把獎勵的錢當成學習、做家務的動力,變得「物質化」。當娃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比如練琴、做家務、上輔導班等等。。。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呢?
  • 孩子表現好就獎勵?「貝勃定律」告訴我們,別讓「獎勵」變廉價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完成的任何家務、作業,都僅僅是為了那個小小的獎勵。讓孩子幫我洗碗,他拒絕了,除非我說:"你幫我洗碗,我會給你獎勵的!"又當孩子只想著玩不想寫作業的時候,我怎麼命令他,他都不肯寫,直到我說:"你把作業寫了,我會給你獎勵的。"考試考差時,我說的是,"你下次給我考好了,我會給你一個很大的獎勵。"
  • 獎勵教育為什麼越來越不管用了?因為比起物質的獎勵,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認可
    當孩子遇到不想做的事時,家長們常常會通過獎勵來鞭策孩子。所以,現在採用外部獎勵來教育孩子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手段。如果你能按時完成功課,媽媽就會獎勵你一個小玩具。這樣的對話在生活中是不是非常常見呢?,習慣於追求外在的肯定外部獎勵往往是賄賂孩子的表現之一,家長們通過獎勵去鞭策孩子,讓孩子去做他們原本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 做一次家務獎勵10塊錢?這般「釣魚獎勵」只會損壞孩子「原動力」
    昨天,我去朋友家裡拿點東西。一進到朋友的家裡,我便看到了朋友的孩子東東正在掃地。東東掃完地之後,又開始拖地。我很意外,我對朋友說:"哇,東東這麼乖呀,還會幫忙做家務呢。你是怎麼做到的,我家孩子很少幫助我做家務呢。"朋友說:"其實也不難,我和孩子說,他做一次家務,我就會獎勵他10塊錢。就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做了。
  • 孩子做家務,該不該用錢獎勵?是否獎勵越多,效率越高?
    從直覺上,你可能認為這很好,沒什麼不妥的,就應該這樣做!但事實是,獎勤罰懶有很大的副作用。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吵得不得了。一連好幾天都如此,老人實在受不了了。於是他想了個點子,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又來了,一如既往地鬧騰。
  • 怎樣獎勵孩子?看了這個獎勵方案你就懂了
    獎勵並不是賄賂「做這個,不做那個,做就獎勵,不做就懲罰」,這樣的獎勵方式很容易變成賄賂孩子的方式。「把作業寫完,獎勵你玩手機遊戲」「如果你這次考試考100分,我給你買個禮物」「你把玩具分享給朋友,我就給你買個新玩具」「把青菜吃了,就可以吃一顆糖」如果我承諾孩子,他一周不玩遊戲,認真學習,我就獎勵一個禮物
  • 「孩子,你考再好我也不獎勵!」媽媽一席話刷爆朋友圈!
    比如今天完成XXX作業,晚上給你做XXX好吃的;再比如今天多背幾篇課文,明天帶你去XXX玩。不少家長「委屈」的說:「我們不這樣做,孩子也不聽話呀!」許多家長看文章不夠專心和自私,比如我說「不要幹涉孩子的業餘生活」,後面內容都不看,就直接撒手不管孩子的業餘生活了。等孩子開始放飛自我,養了一身不良嗜好,又怪罪到作者頭上。其實完整的內容是家長不必一直限制孩子的自由時間,要去引導他們做正確的事情。所以,一味想用獎勵來「偷懶」,督促孩子進步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家長們大可不必「趕盡殺絕」。
  • 「婆婆說生二胎獎勵我50萬,孩子出生,她卻沒影兒了」
    結果,婆婆拍著胸脯保證:「生吧,生完我給你帶,別擔心錢的事,只要你生二胎,我獎勵你50萬。」可是,寶媽卻說:「婆婆說生二胎獎勵我50萬,孩子出生,她卻沒影兒了。」原因是,婆婆想要孫子,她又生了個女兒。所以,婆婆感覺願望落空,備受打擊,連坐月子也不伺候了,產後在醫院見完二寶後到現在都沒露面。很明顯,這位寶媽是被婆婆「坑了」,婆婆哪是想要她生二胎,分明是想讓她追生男孩。
  • 獎勵會讓娃失去內在成長動力?如何獎勵孩子,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文|福林媽咪不管你承不承認,獎勵對於孩子的成長確實是有影響的。可以鼓勵孩子,讓孩子更努力更奮鬥,最終得到更好的成就。在很多家長認為獎勵可以讓孩子更積極地做事時,有人提出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為了外部刺激而去積極努力,一旦失去外部刺激,孩子可能就不會再努力了。這樣的觀點其實來自於一本名為《獎勵的惡果》的書,裡面有給出很多關於錯誤獎勵的案例。對銷售員許諾,如果他銷售掉足夠多的公司產品,就可以到夏威夷度假。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女兒氣鼓鼓地說:「那我就隨便考考了。」原本以為女兒開玩笑,沒想女兒「說到做到」。
  • 越獎勵越不聽話?獎勵式育兒的危害,比你想像中要大
    養娃路上更是如此,哪怕有這麼多專家大V育兒書,為我們保駕護航,可還是覺得處處是坑,步步驚心,一不小心就掉坑了.....最近幼兒園開學了,兒子滿滿開學一周就病了,為此我特別煩惱,孩子成天生病也不是個事啊,我差一點萌生了放棄幼兒園的念頭。
  •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邊際效應:錯誤的獎勵,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她發現同通不像以前那樣認真。她大部分時間沒有學習就坐在桌前,有時玩拼圖遊戲,有時看漫畫。有時發呆。為什麼孩子得到的獎勵越多,那麼「順從」就越少?媽媽感到困惑。實際上,這是因為通通媽媽的獎勵方式錯誤,導致孩子產生「邊際效應」。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 科學的獎勵讓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錯誤的獎勵則會毀了孩子
    1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獎勵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激勵辦法,比如孩子不肯學習,很多家長就會對孩子說:「你寫完作業,我給你買糖。」於是孩子乖乖的進行寫作業。但不知不覺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獎勵,早睡早起需要獎勵、寫作業需要獎勵、獨立穿衣需要獎勵、吃飯需要獎勵……甚至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孩子會振振有詞的說:「沒有獎勵,憑什麼要求我去做!」
  • 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當四歲的小夕做作業時,他經常問他的父母:「我已經完成了這項作業,您會給我什麼獎勵?」「媽媽,我已經做到了,我想要你昨天拿到的那個。棒棒糖!」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孩子在做任何有效的事情之前總是依靠父母的獎勵。他們只能依靠外部刺激來學習或表現良好。然而,最新研究發現,對兒童的物質獎勵不能帶來直接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