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會讓娃失去內在成長動力?如何獎勵孩子,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2020-12-19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不管你承不承認,獎勵對於孩子的成長確實是有影響的。可以鼓勵孩子,讓孩子更努力更奮鬥,最終得到更好的成就。

90後小時候上幼兒園,為了小紅花,午睡時都能背著小手一動不動去嚴格要求自己,在家長看來不值錢的小紅花,在孩子這裡就是為了積少成多獲得最終獎勵,這久而久之也就讓孩子們在無形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可是近年來,關於獎勵孩子一直存在一些爭議,爭議的點就是獎勵孩子是否會讓孩子失去內在成長動力。在很多家長認為獎勵可以讓孩子更積極地做事時,有人提出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為了外部刺激而去積極努力,一旦失去外部刺激,孩子可能就不會再努力了。

這樣的觀點其實來自於一本名為《獎勵的惡果》的書,裡面有給出很多關於錯誤獎勵的案例。

對銷售員許諾,如果他銷售掉足夠多的公司產品,就可以到夏威夷度假。售貨員幹勁滿滿,超額完成了銷售任務,但是她高興的原因是她可以去夏威夷度假,而不是因為超越了自我而喜悅。答應5歲孩子如果在超市不吵不鬧就給他買泡泡糖,孩子做到了,卻並不知道不在公共場合吵鬧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

這些獎勵機制是簡單粗暴的,會讓人為了到達怎樣的目的而去努力,讓人的內在動力巨變從而失去內動力,導致被獎勵者無法主動地超越自我。

其實這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錯誤的獎勵機制最終會背離獎勵的初衷,簡單來說就是從最開始「因為做得好被獎勵」,最後變成了「為了獎勵只做能得到獎勵的事情」。而非全盤否定獎勵的積極作用。

01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獎勵在什麼情況下會出錯?

書中有講到一個實驗,是史丹福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馬克·萊帕進行的。

他和自己的同事選了51個兒童,對其中一部分孩子說:「如果你們用神奇記號筆畫畫,就可以得到一個精美的表揚證書。」而對剩下的那一部分孩子什麼也沒說。

他們對這些孩子觀察了幾周,發現那些被事先告知獎勵的孩子沒有那些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對畫畫更感興趣。

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事先許諾的獎勵會讓孩子對本來有興趣的事情變得沒有興趣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兩件事:

①在孩子做一件事前,不要對孩子許諾獎勵;

②當孩子把自己感興趣的事做好時,不應該給予過度的獎勵。

02

不要許諾獎勵

之前看到網上有一個視頻,是一個老師拍攝的,她們班上在舉行表彰大會,當老師念到一個名字之後,一個小女孩兒走過來,而視頻中,老師的手裡那著一個阿爾卑斯的草莓味棒棒糖。小女孩走過來有些羞澀地接過棒棒糖。

但這並沒有結束,她接住要走時,發現後面還連著一根,小女孩兒拽住後一點點往後走,結果越拽越長,整整一條的棒棒糖,全班同學跟著興奮大呼,紛紛投來羨慕眼光。小女孩也不敢相信這一切。原來老師是想給孩子一個驚喜來鼓勵孩子的努力,事先藏在袖子裡一整條棒棒糖。

這樣的做法是起到了鼓勵的積極作用,因為鼓勵的是孩子的努力。

也許你會問這跟前面講的那些獎勵有何不同?

其實不同之處就在於提前許諾時,孩子努力的目標就變成了獎品,他努力的過程自己並不會在意。而過後獎勵是驚喜,同時也是再告訴孩子付出總有收穫,這獎勵的是孩子的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當然,這需要爸爸媽媽在獎勵時說清楚,比如「你這次很努力,爸爸媽媽都看到了,所以給你準備了一個驚喜。」這就是一種暗示。

03

感興趣的事不提倡過度獎勵

孩子感興趣的事,本身是存在內在動力的,這樣的事做得好也不應該過度獎勵。

也許你會問何為過度獎勵?

舉個例子,一位寶媽因為就因為孩子奶奶獎勵孩子主動勞動而發生過育兒分歧。因為女兒在包餃子的時候認真跟奶奶學,奶奶就誇自己孫女表現好,要帶孫女出去買她一直想要的芭比裙子。可是寶媽知道,女兒本身就喜歡玩兒面,這樣的事是不需要獎勵的。

這時候的獎勵就屬於過度獎勵。

那麼孩子感興趣的事就不要獎勵了嗎?

當然不是,孩子感興趣的事,並且做得好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獎勵,但這時候的獎勵要恰當,比如給予口頭表揚就很不錯。

這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興趣更加執著並且去堅持,任何事情,堅持付出總會有收穫。

這樣的獎勵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獎勵品質,而不是因為天分去獎勵

喜歡畫畫,並且畫的不錯,誇她畫的好,誇她畫的認真,而不是誇她有天分。

孩子因為愛動腦、因為打針沒哭很堅強而得到獎勵,這樣的獎勵是對孩子品質的獎勵,而不是因為達到了既定目標去獎勵。

√獎勵行為,而不是因為結果好而獎勵

80分沒獎勵,100分才有獎勵,這樣的獎勵目的性很明顯,那孩子上次80分,這次考了99分,就不不給獎勵了嗎?當然獎勵還是應該有,因為孩子努力了,這個付出努力的行為需要被獎勵,值得被獎勵。

但如果提前立下目標達到多少才獎勵,孩子指不定會不擇手段。

有一部泰劇叫《禁忌女孩》,劇情很諷刺很現實。其中有一集是說那些財閥學校裡的學生,一位男同學的爸爸答應他只要期末及格,便會為他買一輛機車,但是最終他沒有及格。

於是他找班裡無所不能的女主,為他擺平這件事,而女主收費15萬,相比較於男同學的機車價格來說很便宜,男同學覺得划算便付了錢。但是女主也沒做什麼,只是把他的成績單撕掉,重新仿製了一張一模一樣的成績單,只不過這個成績單的成績被做了手腳。就這樣,這位同學如願以償。

很諷刺,反映出這位男孩家長獎勵的不走心,男孩為了獎勵不擇手段,而父母也並沒有在意這個學渣兒子是如何一下變學霸的,他的爸爸媽媽可能也是不擇手段的人。

真正想要教育好孩子的家長,他們並不會特別注意結果,因為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樣積累下來的品質會助孩子得到最終的成功。

√獎勵要有積極導向性,獎勵時說清楚

獎勵孩子時,我們需要給出理由,跟孩子說清楚為什麼獎勵,這是一種引導,引導和獎勵是同等重要的。會獎勵的父母,孩子是可以有好品質,好習慣的。

爸爸媽媽在獎勵孩子時,不要總想著結果,因為好品質好習慣的積累,會助孩子成功,不求結果的結果,往往才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不是嗎?

相關焦點

  • 《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在這本書裡,兩位作者深度剖析了外在的獎勵或是懲罰,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讓人找不到持續努力的動力開關。儘管我認為這本書的翻譯配不上書的名氣,但我還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了,因為太想知道為什麼獎勵會傷人,用控制的方式讓人成長,最終又會成就怎樣的孩子。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如何激發孩子動力,普通獎勵會失效,用這3招交換式的獎勵機制
    前些天同事聚餐的時候,幾位有孩子的寶媽坐在一塊聊天。聊孩子總是離不開學習,同事A說她家的孩子對於學習一點都不上心,家長督促也不是很有效果。正當我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關於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問題時,又有一位同事湊過來加入了我們的討論,在得知我們討論話題時,她向我們支了一個招。
  • 獎勵孩子是「有毒」的胡蘿蔔,99%的家長都在犯同樣的錯誤
    外在獎勵可以強化人的行為,但不會幫人形成內在的驅動力,甚至還會「毀滅」我們的孩子。物質獎勵誘惑只會培養出一個失去責任心的孩子,這對他們的成長百無一利,只有弊。物質誘惑只會刺激孩子的欲望,讓孩子慾壑難填,變得貪心不足,而家長不斷填補這個欲望的坑洞,也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
  • 孩子學習動力來自:自尊、懲罰、獎勵、自我驅動?
    從出生到踏出社會,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成長、學習、伴隨成長的卻是父母的關懷與期望。但人生十九不如意,很多時候孩子在我們的期望下卻走出了不同的道路,有的踏出光輝大道,有的卻默默無聞,甚至有的莫入歧途。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也成為了大多父母的一塊心病,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適應今後社會的競爭,在學校、社會、單位、家庭能得心應手。
  • 為啥越獎勵,孩子反而越沒有學習動力,家長要警惕「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都會用這種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可是一些細心的父母,也會發現,在一段時間確實會起到一些效果,可是時間久了,這些就會慢慢地失去作用。甚至孩子還會說出這些沒什麼稀罕的話?看著孩子學習沒有動力,家長還會絞盡腦汁地想像用什麼來打動孩子。其實,和任何獎勵都無關,這很可能是因為出現德西效應。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增強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什麼是成長型心態?成長型心態有什麼好處?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態?請大家戳此查看。
  • 物質獎勵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嗎?如何做到適度獎賞
    的確相對於表揚,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會對實際的獎勵更感興趣,但是如果家長總是用這種方式去獎勵孩子的話,一開始可能會有用,時間久了不僅效果會減弱,還有可能會讓孩子形成物質的思維方式,變得唯利是圖。如何恰當掌握用物質獎勵孩子的度,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根據自己家的情況需要考量的一件事。
  • 獎勵太多孩子不care?同樣給娃獎勵,我建議你這樣做……
    當孩子真的能夠摒棄原有的壞習慣,達到家長所要求的好行為時,家長就要迅速地給予他們獎勵,以此強化他們的正面行為。獎勵是可以激發孩子內部興趣的,如果無論孩子表現如何都給獎勵,獎勵就會相應地削弱孩子的興趣。因此,一定要在孩子的好行為之後馬上給予肯定和獎勵,提高孩子對好行為的重視程度,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獎勵的作用。3. 間隔性獎勵這種獎勵,是針對於一部分因獎勵得過於頻繁而失去了原有動力的孩子。
  • 科學的獎勵讓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錯誤的獎勵則會毀了孩子
    但不知不覺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獎勵,早睡早起需要獎勵、寫作業需要獎勵、獨立穿衣需要獎勵、吃飯需要獎勵……甚至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孩子會振振有詞的說:「沒有獎勵,憑什麼要求我去做!」
  • 期末將至,這樣獎勵,孩子複習更有動力(建議老師和家長收藏)
    「如果你這次考了前三名,寒假就帶你出去耍……」你是不是又開始用這些話來督促孩子期末複習了?家長在激勵孩子主動學習這件事上總是費勁了心思,但是效果卻不一定好。今天就和家長們聊一聊獎勵孩子這件事。關於獎勵孩子這件事,這幾年一直存在著爭議,說獎勵孩子不好的核心觀點是獎勵會讓孩子失去內在成長的動力,而只為了外部的刺激。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一旦沒有女兒得到想要的物質獎勵了,她便會馬上失去學習的動力。糖果與鞭子,只具備短期效果我記得在海洋館看海獅表演的時候會發現,每次小海獅完成一個指令,馴養員便會獎勵給它一些食物。實際上,如果外在因素添加過量的話,相對的,會削弱內在因素的作用。外在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在實驗室裡解答智力題。這批學生被分為有獎勵組與無獎勵組。
  • 孩子過度依賴物質獎勵怎麼辦?註定將來會成為媽寶,將會是悲劇!
    一、錯誤的物質激勵帶給孩子的那些不良後果近100多年的相關研究都表明,對孩子進行不科學的物質獎勵會帶來以下不好的後果:相比那些從來沒有得到過物質獎勵的孩子,因為做一些幫助他人等舉動而獲得家長獎勵的那些孩子,在長大之後會更加自私,缺乏合作意識。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首先,獎勵變成親子交易。很多家長覺得物質獎勵越重,孩子的學習進步就會越大,殊不知,長期以往這種習慣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親子之間的一場交易。孩子需要學會的是在學習中達到自我成長,而物質獎勵就成了一種外在的誘惑,長期下來,會使孩子不能專注學習本身。把獎品當作目的,把學習當作手段,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力,真正的目標丟失了。
  • 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的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比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獎勵你一百元、只要你聽話,我就答應你一個條件."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過,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地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家長們不要得不償失。
  • 家長如何有效的獎勵孩子
    我們的小時候,被錯誤的方法獎勵著。致使很多父母也延續過去的方法獎勵自己的孩子。,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讓孩子認為父母在說謊。並且在孩子的潛意識中認為信守承諾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品質。 另外一部分父母會把好好學習和豐厚的物質獎勵捆綁在一起,長時間這樣的獎賞下,反而削弱了孩子原本熱愛學習的動機,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價值觀的失衡。
  • 中高考後,家長要慎用對孩子的獎勵
    在此我只對中高考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家長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能對家長有些善意提醒,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有更美好的未來!01 往事並非如煙話說中考:三年前,我有個朋友的孩子,首批保送重慶市重點高中。父母帶著興奮,在即將跨入高中校門的那個暑假,買了一個當時最貴的蘋果手機來獎勵孩子。而且家裡還誠邀親朋好友一起聚餐,分享快樂。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是家長過於依賴"獎勵"。家長們的獎勵太沒有原則、太隨意,導致孩子的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1970年,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實驗。他邀請了一批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把學生們分成a、b兩組玩立體拼圖遊戲。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其實,像這位媽媽一樣選擇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的家長大有人在,他們都深知獎勵對於激發孩子動力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獎勵是父母對於孩子取得成就的激勵與認可,這能夠推動孩子,讓他們更加積極、更加努力。要明白只有適度的獎勵才能夠真正做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否則只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力。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反而會變得少了原有的動力,只注重完成事情後的排名和獎勵,而盲目的獎勵會使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目的。更簡單來說:在最開始時,孩子會自主地做一些發自內心的快樂的事情。那時,沒有任何附加的東西影響他們。然而,當外部環境給予孩子一些誘惑時,他們就會投注更多注意力和精力在物質獎勵上,從而失去了原有的動力。二、「德西效應」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