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獎勵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嗎?如何做到適度獎賞

2020-08-19 春花育兒

利用物質獎勵可能會破壞孩子的求知和探索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能讓他們努力,口頭表揚覺得沒有效果,就會用物質或者金錢的方式想讓孩子有更大的動力。

的確相對於表揚,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會對實際的獎勵更感興趣,但是如果家長總是用這種方式去獎勵孩子的話,一開始可能會有用,時間久了不僅效果會減弱,還有可能會讓孩子形成物質的思維方式,變得唯利是圖。

如何恰當掌握用物質獎勵孩子的度,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根據自己家的情況需要考量的一件事。

其實在鼓勵孩子這件事情上,家長也算是費盡了心思,大家都知道鼓勵比說教更能讓孩子成長,但畢竟是朝夕相處,很多時候家長的教育手段套路孩子都已經摸透了,好說歹說可能都不管用,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對很多東西的需求也變得更多,於是家長就會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去代替傳統的表揚和讚美。

甚至會對孩子平常做的事情明碼標價,比如說做作業堅持到十一點就給多少錢,考試比上次排名上升多少就許諾給孩子買他們最想要的遊戲機等等。有的家長還會用錢來給孩子安排家務,掃地多少錢,洗碗多少錢。



關於用金錢來獎勵孩子,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得出過這樣的結論:「得到報酬對於受獎勵者來說鼓勵是有範圍限制的。」也就是說,在允許的範圍內可能金錢獎勵能夠讓人更有幹勁,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之後,他們的內在動力就會迅速消失。

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在有實際物質獎勵的條件下可能願意努力,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他們就不願意付出一點。獎勵成為了行動的唯一動力。

孩子喜歡學習,想要做家務未必是出於本心,而是因為獎勵而去做,這樣不僅無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反而會讓孩子變得只會看重條件交換,而失去了內在動力。

額外的獎勵會改變人們做事的動機,可能孩子一開始出於興趣和愛好想要做一件事,但是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獎勵而讓這件事變得功利起來。

從最初做這件事為了體驗樂趣,變成了為獎勵才肯付出努力。其實這些道理很多用金錢和物質獎勵的家長都或多或少有過一些體會。



從表面上看這種機制很有效,而且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加速了孩子的學習進度,因為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明顯比沒有物質獎勵的時候增加了許多。

然而時間久了,煩惱也就出現了,這個機制會越來越沒有用,孩子的胃口也越變越大,甚至會用獎勵和父母談條件,想要用同等甚至不如從前的成績換取更大的獎勵。沒有獎勵甚至不會做。

讓原本屬於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變成了換取獎勵的籌碼,責任心和成就感也會在這些獎勵下越來越少。

因此用外在物質來激發學習動力這件事,可以偶爾為之,但是不能成為鼓勵孩子的常態。因為會澆滅孩子的求知慾和行動探索的動力。

一旦孩子唯利是圖的心態養成之後,只要缺乏物質利誘,行為就會消失,如果學習來自於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即使沒有任何條件他們也願意繼續不斷地學習和進步。

即使陷入困境,孩子也願意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更進一步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答案。這與物質獎勵形成的動機會截然不同。因為來自內心的動力會讓孩子在突破瓶頸之後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自豪感,而物質獎勵只會讓當時的孩子開心,但這種滿足感也會很快褪去,然後變成更大的欲望。



那麼如何在學習上正確地獎勵孩子呢?

1.不要把金錢和學習掛鈎

孩子學習好可以獎勵,但是從一開始最好不要把學業和錢掛鈎,如果家長習慣性地將孩子的行為和物質,錢作為獎勵條件的話,就會破壞孩子的行為動機。

這樣其實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讓孩子認為物質和金錢才是獎懲的衡量標準,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功利,讓孩子做事的動機變得過於現實,甚至會導致孩子貪婪,沒有獎勵就不會行動。

除了獎勵之外,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用物質和金錢作為懲罰的手段,比如說孩子退步就懲罰他們這個月零用錢減半,又或者這次不聽話,這個星期就沒有零花錢了等等。

這樣會讓孩子認為一個人做錯事,只要有錢就能解決問題,他們就不會願意為自己的事情承擔責任,不願從內心發反省錯誤的原因是什麼。



2.用虛擬物品代替金錢和物質

孩子進步或成功需要家長的獎勵,然而這種獎勵未必是實際物品,可以是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榮譽稱號,擁抱,孩子期待已久的家庭聚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旅行。

非物質獎勵對孩子的內心激勵遠超於金錢和物質,因為這對他們來說能夠更好地建立成就感並且很多活動都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珍貴的回憶。

這種獎勵不僅有效,而且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3.最好的獎勵是接納和認可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獎勵並非是物質和金錢,而是來自父母的接納和肯定,孩子的世界原本是單純簡單的,他們最想要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和讚賞。

家長對他們努力過程的表揚,將會成為孩子下一次行動和堅持的動力來源,能讓孩子把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質內化,錢和物質需要適度使用,過度就會變成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鼓勵和認同他們,但並不是以金錢和物質作為主要方式。獎勵要著重於精神,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心靈發展需求。

相關焦點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物質獎勵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嗎?寶貝,你把作業做完,你就能多看十五分鐘電視。孩子,你這一次考試,只要考全班第一,我就給你買新玩具。這些話,估計大家都沒少講吧。家長們都認為這些話很有效果,只要一說,孩子就能馬上行動起來,自己又不用生氣,孩子就能乖乖地聽自己的話,這何樂而不為呢?家長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作用只是短暫的,同時,它本身帶有的副作用也有很大,下面,就由小編來跟大家說一說吧。
  • 考好就給獎勵?用獎賞的方式來鼓勵孩子是教育最大的陷阱
    結果,考試成績出來了,沒達到堂姐的預期,還退步了不少,她忍不住質問了孩子幾句。 面對堂姐的質問,孩子一臉不屑:「那麼大聲幹嘛?沒考好就沒考好,還能咋樣,大不了電話手錶不要了嗎?」 堂姐被氣的瞬間原地爆炸。 後來一臉無奈地來訴苦:「我獎勵她難道還錯了?」
  • 物質獎勵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是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
    獎勵的目的是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獎賞。奇奇很愛閱讀,媽媽為了鼓勵兒子更好地愛上閱讀,就給他買了很多好書。而且她在每一次買書時,也會徵求兒子的意見,從兒子喜愛的書籍入手。每一本新書都讓奇奇愛不釋手,書本給了他更多的知識,開闊了他的視野,同時,也讓奇奇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
  • 發揮「獎賞效應」激勵作用,改變孩子學習惰性,這4個細節要注意
    所謂獎賞效應,是指當孩子有良好的行為或有突出的表現時,父母給予相應的獎勵,這種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物質上的獎勵更適合年齡小的孩子,而精神上的獎勵更適合年齡大的孩子。但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採用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只是不同年齡段的獎勵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 該不該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給孩子「獎勵」值不值得提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育兒路上不得不觸碰的話題,如何正確給予孩子獎勵及如何避免這一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果。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孩子都要討價還價地談條件。哪天沒有獎勵了,孩子就不願意行動了。錯誤地把行為作為交換獎賞的籌碼,把努力變成了一場交易。沒有好處,別想我配合!那些不給好處就不做家務,不給獎勵就不好好寫作業的熊孩子就是這麼來的。
  • 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導讀: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還在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嗎?不恰當的物質獎勵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要明白只有適度的獎勵才能夠真正做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否則只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力。父母在獎勵孩子的時候,心中要有一個度,不能夠頻繁地獎勵孩子。·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在獎勵孩子的時候,父母不妨試一試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像妮妮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都會用錢、玩具等物質去激勵孩子,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就是用零花錢作為獎勵,讓我去做家務。但是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就要及時放棄這種方式,早點換能真正激勵孩子熱情的方法。1、 物質激勵可以在短期內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在行動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的認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獎賞合適,會很有效果,但獎賞不合適,就會留下弊端。
  • 不是所有的物質獎勵,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2招教你正確使用大腦獎勵機制,培養良好習慣,高效學習
    如今在管教孩子方面,很多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但培養結果常常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挫敗感。為了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有些家長便會借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試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如今家長越來越重視育兒方法,"打擊式教育"已經被摒棄,"鼓勵式教育"更加受歡迎。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
  •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獎賞孩子有技巧!來看看正確的方法
    獎賞可以是一句讚賞的話,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禮物。這些也許在成人看來十分簡單的獎賞,對孩子來說是卻是非常重要的,不過獎賞和鼓勵是要有技巧的。,但是盲目地、過度地獎賞會慣壞孩子,請一定要警惕。現在都提倡「賞識教育」,對孩子要多鼓勵、多讚美、多獎賞,但是,現在的家長有時候卻常常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我們都有可能成為無意中慣壞孩子的那個好媽媽。
  • 物質獎勵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謹防「德西效應」的負面發展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德西效應」,孩子最開始在查理門前玩耍只是出於開心的目的,而後卻是為了錢,他們的動機由精神上的滿足轉化為物質方面的滿足,於是在得不到物質方面的滿足後,自然會失去玩耍的動力。一、什麼是「德西效應」?所謂的德西效應是指:當我們做某件事的之前,得知完成後能得到一些獎勵或好處,我們就不會產生像之前那樣巨大的欲望和衝動。
  •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請慎用「獎賞」!
    比如,你只有完成了公司規定的業績,才能享受某一比例的獎金或者分紅;遷移到孩子身上,你會規定孩子只有完成作業,才可以玩20分鐘的手機遊戲—— 這樣的「獎勵」機制,是一場紅果果的交易。 人類真的是斯金納箱中的小白鼠,給予反覆正強化的獎賞,期待的結果就會自然而來嗎? 當然不是!能帶來正向結果的,從來不是獎勵機制,而是你的達到某事而做出的內部努力。心理學家也早已證明,獎賞最終會成為那個阻礙你發展的不良動機。
  • 物質獎勵別常用,再有效,也不如抓住這幾點,激發孩子「內驅力」
    人們的物質欲望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給出的物質,他想要他就會去做,他不想要他就不會去做。在做與不做的選擇之間,主導權完全是在孩子對物質的欲望上。想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我們要做到的是從孩子的內心出發,激發孩子的內在的驅動能力。我們拒絕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主要是因為它有以下的不良影響。
  • 教養小孩,物質獎勵有弊端,使用不當反受其害,孩子越來越自卑
    時間長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下降,我們答應給加錢,但是仍沒有太大效果,真愁人,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事實上,許多父母都有相同的困惑,嘴巴一張就給零花錢和物質獎賞,剛開始有效果,時間一長就失去作用了,可能還會出現負面效果。引發小孩過度追求物質,甚至出現不給錢或獎賞就不學習的局面。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生活當中我們總是通過一系列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學習,就比如說會給他們一些獎勵。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因為通過獎勵的方式來不斷的使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但這樣的操作方式往往是沒有什麼好處的。李先生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提升,於是每次在孩子考試考到不錯的分數時,就會給予一些獎勵。有的時候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有的時候會給孩子買一些禮物。
  • 不要用物質獎勵,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補償式」物質獎勵,用錯方法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親情越來越淡薄很多時候家長都知道,鼓勵和讚賞對孩子激勵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使用了不正確的鼓勵方式,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盲目自大,又或者是錯誤地使用了物質獎勵,會導致孩子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不正確的物質獎勵造成的另外一個後果:降低幸福感。
  •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時,物質獎勵真的有作用嗎?
    爸爸說:「兒子,下次數學考試得90分以上,爸爸就獎勵你100元錢。」媽媽說:「閨女,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寫作業,媽媽過幾天給你買愛吃的蛋糕。」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家長希望利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更愛學習的習慣。但真的有作用嗎?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 「乖乖吃飯,給你買玩具」,毀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物質獎勵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成長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沒有獎勵就不願意行動。 2、其次,對於家長來說,用這種方式確實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好效果,可是時間一久,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會從為了做事情而做事情,變成為了獲得獎勵而做事情,這樣的習慣對孩子是有害處的。 因為孩子在成長,但他的欲望更多、需要的獎勵更大的時候,請問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