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物質獎勵可能會破壞孩子的求知和探索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能讓他們努力,口頭表揚覺得沒有效果,就會用物質或者金錢的方式想讓孩子有更大的動力。
的確相對於表揚,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會對實際的獎勵更感興趣,但是如果家長總是用這種方式去獎勵孩子的話,一開始可能會有用,時間久了不僅效果會減弱,還有可能會讓孩子形成物質的思維方式,變得唯利是圖。
如何恰當掌握用物質獎勵孩子的度,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根據自己家的情況需要考量的一件事。
其實在鼓勵孩子這件事情上,家長也算是費盡了心思,大家都知道鼓勵比說教更能讓孩子成長,但畢竟是朝夕相處,很多時候家長的教育手段套路孩子都已經摸透了,好說歹說可能都不管用,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對很多東西的需求也變得更多,於是家長就會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去代替傳統的表揚和讚美。
甚至會對孩子平常做的事情明碼標價,比如說做作業堅持到十一點就給多少錢,考試比上次排名上升多少就許諾給孩子買他們最想要的遊戲機等等。有的家長還會用錢來給孩子安排家務,掃地多少錢,洗碗多少錢。
關於用金錢來獎勵孩子,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得出過這樣的結論:「得到報酬對於受獎勵者來說鼓勵是有範圍限制的。」也就是說,在允許的範圍內可能金錢獎勵能夠讓人更有幹勁,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之後,他們的內在動力就會迅速消失。
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在有實際物質獎勵的條件下可能願意努力,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他們就不願意付出一點。獎勵成為了行動的唯一動力。
孩子喜歡學習,想要做家務未必是出於本心,而是因為獎勵而去做,這樣不僅無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反而會讓孩子變得只會看重條件交換,而失去了內在動力。
額外的獎勵會改變人們做事的動機,可能孩子一開始出於興趣和愛好想要做一件事,但是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獎勵而讓這件事變得功利起來。
從最初做這件事為了體驗樂趣,變成了為獎勵才肯付出努力。其實這些道理很多用金錢和物質獎勵的家長都或多或少有過一些體會。
從表面上看這種機制很有效,而且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加速了孩子的學習進度,因為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明顯比沒有物質獎勵的時候增加了許多。
然而時間久了,煩惱也就出現了,這個機制會越來越沒有用,孩子的胃口也越變越大,甚至會用獎勵和父母談條件,想要用同等甚至不如從前的成績換取更大的獎勵。沒有獎勵甚至不會做。
讓原本屬於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變成了換取獎勵的籌碼,責任心和成就感也會在這些獎勵下越來越少。
因此用外在物質來激發學習動力這件事,可以偶爾為之,但是不能成為鼓勵孩子的常態。因為會澆滅孩子的求知慾和行動探索的動力。
一旦孩子唯利是圖的心態養成之後,只要缺乏物質利誘,行為就會消失,如果學習來自於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即使沒有任何條件他們也願意繼續不斷地學習和進步。
即使陷入困境,孩子也願意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更進一步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答案。這與物質獎勵形成的動機會截然不同。因為來自內心的動力會讓孩子在突破瓶頸之後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自豪感,而物質獎勵只會讓當時的孩子開心,但這種滿足感也會很快褪去,然後變成更大的欲望。
那麼如何在學習上正確地獎勵孩子呢?
孩子學習好可以獎勵,但是從一開始最好不要把學業和錢掛鈎,如果家長習慣性地將孩子的行為和物質,錢作為獎勵條件的話,就會破壞孩子的行為動機。
這樣其實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讓孩子認為物質和金錢才是獎懲的衡量標準,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功利,讓孩子做事的動機變得過於現實,甚至會導致孩子貪婪,沒有獎勵就不會行動。
除了獎勵之外,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用物質和金錢作為懲罰的手段,比如說孩子退步就懲罰他們這個月零用錢減半,又或者這次不聽話,這個星期就沒有零花錢了等等。
這樣會讓孩子認為一個人做錯事,只要有錢就能解決問題,他們就不會願意為自己的事情承擔責任,不願從內心發反省錯誤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進步或成功需要家長的獎勵,然而這種獎勵未必是實際物品,可以是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榮譽稱號,擁抱,孩子期待已久的家庭聚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旅行。
非物質獎勵對孩子的內心激勵遠超於金錢和物質,因為這對他們來說能夠更好地建立成就感並且很多活動都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珍貴的回憶。
這種獎勵不僅有效,而且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獎勵並非是物質和金錢,而是來自父母的接納和肯定,孩子的世界原本是單純簡單的,他們最想要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和讚賞。
家長對他們努力過程的表揚,將會成為孩子下一次行動和堅持的動力來源,能讓孩子把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質內化,錢和物質需要適度使用,過度就會變成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鼓勵和認同他們,但並不是以金錢和物質作為主要方式。獎勵要著重於精神,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心靈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