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妮媽媽為了激發妮妮的熱情,就和妮妮約定,妮妮自己完成一件事,媽媽就要獎勵妮妮錢。剛開始的時候,妮妮積極的去完成,還主動幫媽媽做家務。
慢慢地媽媽發現妮妮熱情消散,不再主動幫忙了,就是拿獎勵來鼓勵妮妮也不行。媽媽讓妮妮幫忙洗菜,洗好了就給妮妮兩塊錢,妮妮卻說不去:「要給我五塊,我才去。」
原來是妮妮不滿足媽媽給出的獎勵,覺得兩塊錢對自己沒有吸引力了。
像妮妮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都會用錢、玩具等物質去激勵孩子,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就是用零花錢作為獎勵,讓我去做家務。但是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就要及時放棄這種方式,早點換能真正激勵孩子熱情的方法。
物質激勵是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積極性、主動性。
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
物質激勵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說:物質獎勵確實能夠達到短期的效果,但在長遠來看,會對孩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1、 物質激勵可以在短期內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在行動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的認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獎賞合適,會很有效果,但獎賞不合適,就會留下弊端。當孩子表現出不配合的時候,就意味著失敗了,孩子的需求不停地增加,而有些本來就應該做的事,就會變成得到其他獎勵的途徑。
比如,吃飯是必須要吃的.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對他說:「你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喜歡的玩具。」孩子為了得到獎勵,這次會好好吃飯,那之後呢?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吃,玩具卻並非要一天買三次的,但在孩子心中會覺得,我有想要的才去吃飯,沒有就不必好好吃飯了……
2、物質激勵會刺激孩子的物慾,在孩子的世界中,並沒有這些複雜的感情,但父母用物質來激勵孩子去完成特定的任務,會給孩子埋下消極的種子。為了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信任,起初約定後,往往會說到做到。孩子在嘗到甜頭後,就會產生別的想法:原來,我可以提要求,得到任何我想要的東西。
今天看見這個好玩,想要;明天看見那個有意思,也想要。看見別人有,我也得要,我的必須比別人的更好,慢慢有了攀比心理。很多父母也很發現這些弊端,但又不想對孩子失信,就會不知所措,陷入兩難。
如果在孩子形成了習慣之後取消物質獎勵,孩子的動力也會隨之消失,我做了沒有獎勵,我不做也沒有懲罰,那為什麼要去做?所以,孩子在可以學習獨立做事的時候,最好不要採用物質激勵的辦法,要讓他明白,這是該做的事,沒有獎勵也得做。
已經用了物質獎勵,該如何調整?
1、 善用精神激勵取代物質激勵
高爾基曾說過:教育孩子也是一門藝術。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會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沒有標準答案,想要取得好成績,肯定是父母用心經營的成果。教育孩子也是試探、摸索的過程,要採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當物質激勵的弊端逐漸顯露時,就要思考為什麼不合適?是哪裡不對?物質激勵的想法沒有錯,但是要知道的是,我們確實需要激勵,需要正能量,但這是精神上的激勵,是內心的富足。孩子也會渴望,在難過的時候,想要有人和他一起面對;在高興的時候,想要有人和他一起分享,這些都是物質上的獎勵達不到的效果。
2、 找對激勵的目標
有些事是孩子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比如按時吃飯、認真學習、幫忙做家務,當父母把這些事劃入激勵範圍之內,就會導致孩子的錯誤認識,把「理所當然的事」認為是「為了獎勵才做的事」,父母看見孩子幹勁十足,會更加認可物質激勵。
獎勵就是額外的,所以能得到獎勵的條件也是額外的。而且獎勵也不一定是物質獎勵,對孩子來說大人的一句誇獎,一個擁抱就是很好的獎勵,這是發自內心的肯定,會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是物質無法代替的。
3、 獎勵是為了激發自覺
《無條件養育》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總是殫精竭慮地思考該如何管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做父母的常常以為孩子都一樣,別人怎麼教我就怎麼教,這些父母大多都不會真的了解孩子,只能盲目的跟隨大流。對於教育孩子,激勵是對的,但難的是找到合適的時機,所以要去了解孩子,關注孩子,只有用心才能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孩子沒有說出來的話。只有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才會有去追求的勇氣,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寫給家長朋友們:
父母要引導孩子找到目標,激發「內在驅動力」,把「我需要做」轉變為「我要做」,只有用心追逐過,才會更加珍惜收穫。不知道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用哪種方式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