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2020-08-05 凌晨爸媽

妮妮媽媽為了激發妮妮的熱情,就和妮妮約定,妮妮自己完成一件事,媽媽就要獎勵妮妮錢。剛開始的時候,妮妮積極的去完成,還主動幫媽媽做家務。

慢慢地媽媽發現妮妮熱情消散,不再主動幫忙了,就是拿獎勵來鼓勵妮妮也不行。媽媽讓妮妮幫忙洗菜,洗好了就給妮妮兩塊錢,妮妮卻說不去:「要給我五塊,我才去。」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原來是妮妮不滿足媽媽給出的獎勵,覺得兩塊錢對自己沒有吸引力了。

像妮妮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都會用錢、玩具等物質去激勵孩子,我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就是用零花錢作為獎勵,讓我去做家務。但是如果發現效果不好,就要及時放棄這種方式,早點換能真正激勵孩子熱情的方法。

物質激勵是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積極性、主動性。

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物質激勵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說:物質獎勵確實能夠達到短期的效果,但在長遠來看,會對孩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1、 物質激勵可以在短期內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在行動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的認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獎賞合適,會很有效果,但獎賞不合適,就會留下弊端。當孩子表現出不配合的時候,就意味著失敗了,孩子的需求不停地增加,而有些本來就應該做的事,就會變成得到其他獎勵的途徑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比如,吃飯是必須要吃的.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對他說:「你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喜歡的玩具。」孩子為了得到獎勵,這次會好好吃飯,那之後呢?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吃,玩具卻並非要一天買三次的,但在孩子心中會覺得,我有想要的才去吃飯,沒有就不必好好吃飯了……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2、物質激勵會刺激孩子的物慾,在孩子的世界中,並沒有這些複雜的感情,但父母用物質來激勵孩子去完成特定的任務,會給孩子埋下消極的種子。為了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信任,起初約定後,往往會說到做到。孩子在嘗到甜頭後,就會產生別的想法:原來,我可以提要求,得到任何我想要的東西

今天看見這個好玩,想要;明天看見那個有意思,也想要。看見別人有,我也得要,我的必須比別人的更好,慢慢有了攀比心理。很多父母也很發現這些弊端,但又不想對孩子失信,就會不知所措,陷入兩難。

如果在孩子形成了習慣之後取消物質獎勵,孩子的動力也會隨之消失,我做了沒有獎勵,我不做也沒有懲罰,那為什麼要去做?所以,孩子在可以學習獨立做事的時候,最好不要採用物質激勵的辦法,要讓他明白,這是該做的事,沒有獎勵也得做。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已經用了物質獎勵,該如何調整?

1、 善用精神激勵取代物質激勵

高爾基曾說過:教育孩子也是一門藝術。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會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沒有標準答案,想要取得好成績,肯定是父母用心經營的成果。教育孩子也是試探、摸索的過程,要採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當物質激勵的弊端逐漸顯露時,就要思考為什麼不合適?是哪裡不對?物質激勵的想法沒有錯,但是要知道的是,我們確實需要激勵,需要正能量,但這是精神上的激勵,是內心的富足。孩子也會渴望,在難過的時候,想要有人和他一起面對;在高興的時候,想要有人和他一起分享,這些都是物質上的獎勵達不到的效果。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2、 找對激勵的目標

有些事是孩子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比如按時吃飯、認真學習、幫忙做家務,當父母把這些事劃入激勵範圍之內,就會導致孩子的錯誤認識,把「理所當然的事」認為是「為了獎勵才做的事」,父母看見孩子幹勁十足,會更加認可物質激勵。

獎勵就是額外的,所以能得到獎勵的條件也是額外的。而且獎勵也不一定是物質獎勵,對孩子來說大人的一句誇獎,一個擁抱就是很好的獎勵,這是發自內心的肯定,會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是物質無法代替的。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3、 獎勵是為了激發自覺

《無條件養育》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總是殫精竭慮地思考該如何管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做父母的常常以為孩子都一樣,別人怎麼教我就怎麼教,這些父母大多都不會真的了解孩子,只能盲目的跟隨大流。對於教育孩子,激勵是對的,但難的是找到合適的時機,所以要去了解孩子,關注孩子,只有用心才能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孩子沒有說出來的話。只有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才會有去追求的勇氣,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寫給家長朋友們:

父母要引導孩子找到目標,激發「內在驅動力」,把「我需要做」轉變為「我要做」,只有用心追逐過,才會更加珍惜收穫。不知道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用哪種方式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獵狐》:楊建秋敢借300萬?「貪婪」背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小歡喜》:被「控制型」教育的孩子,3個方面影響其一生

「放養」教育並非放任不管,懂得邊界與規則,孩子才會受益

相關焦點

  • 物質獎勵別常用,再有效,也不如抓住這幾點,激發孩子「內驅力」
    教育孩子,就像培養一顆種子長成大樹一樣。我們為了讓孩子成長和孩子成長,可能用到許多方法,家長們費盡心思,但有時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總的來說,教育是講究方法的,所有行為的根源都是培養孩子內在驅動力,只有孩子自己願意去做,才會有效果。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確實,虛擬幣也好,積分也好,還有其他形式的物質獎勵,有一定風險,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怎樣獎勵不傷害內在動機,讓孩子真正變得主動呢?01,自我決定論對動機的解釋獎勵有精神獎勵,如表揚、擁抱、鼓掌、發獎狀等,還有物質獎勵,如禮物、旅行、金錢等,還有上面提到的可量化的獎勵,如虛擬幣、積分等。這些獎勵各有各的好,也有不管用的時候,關鍵是我們怎麼用。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增強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這兩位心理學家認為,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是培養孩子內在動機的三要素,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鼎的三條腿一樣,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家長要同時考慮孩子這三方面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 想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利用自我決定理論,父母要清楚
    3)缺乏成就動機所謂的成就動機,其實就可以理解為內在驅動力,這是指孩子想要達成一種成就而能自我驅動。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對人的需求進行了層次歸納,其中高層次的就屬於對成就、權利以及親和的需求。學習就是如此,其實孩子自己也知道,未來想找份好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學習和學歷來做「敲門磚」。
  • 還在物質獎勵孩子?小心中了德西效應的招!激發孩子潛力得這麼做
    一旦物質激勵的力度與孩子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孩子的學習興趣便會急劇下降,當物質激勵的動力枯竭時,孩子的成長進步也就停止了。「德西效應」提醒我們,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外部激勵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會弱化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如何激勵孩子才是有效的?
    吃完飯獎勵冰淇淋、一周不遲到獎勵玩具車、做完作業獎勵看動畫、好好練舞就買新裙子、認真學琴就去遊樂園……其實,這也不過是把金錢換成了零食、玩具、好處而已,卻變成了大多數家庭常用的獎勵制度。為什麼我們能接受這樣的方式,並屢試不爽呢?因為這些物質獎勵相對簡單又見效快,不用費盡心思說教,不用板起臉呵斥,輕鬆就能讓孩子乖乖聽話。但長久來看,真是這麼有效便利嗎?
  • 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需要被「喚醒」,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想讓孩子學習好,這真的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學習好只是單純的考高分嗎?我想不是。學習好是要背誦很多古詩文嗎?也不僅限於此。想要孩子自身的素質好,不是任何一項能力就可以說明的。每一個孩子的大腦,都有無限開發的可能性。有育兒專家說道:"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必須得喚醒他的內在驅動力。"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很簡單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放眼望去,有的孩子能夠主動學習,廢寢忘食,而有的孩子每天花同樣多的時間學習,卻沒有一點效果.這是為什麼?雞蛋,從內部打破才有生命力,孩子亦如此.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佼佼者,就必須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 物質獎勵不管用?「德西效應」:獎勵沒有錯,內在動機才是關鍵
    於是老人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孩子們再來玩耍時,老人給他們每人5分錢,微笑地跟他們說:「孩子們,這是給你們的獎勵,你們每天在這裡玩耍,給我帶來了很多歡樂,這些錢是用來感謝你們的。」得到獎勵的孩子們都很開心,第二天繼續來玩耍,老人又每人給了5分錢,孩子們興高採烈地走了。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這樣的操作與我們對孩子的獎勵行為何其相似,就像父母說,你要是考100分就能得到100塊錢一樣,都是通過物質獎勵來強化行為的操作。與此相對的,也有通過懲罰來強化行為的,例如,父母說,如果考試成績低於90分便沒收漫畫書,如果再被老師叫家長便一個月不能看電視等等。
  • 孩子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卻上不去?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是關鍵
    後來經同事跟媛媛聊過之後才明白,原來媛媛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並不是她的主觀意願,她想儘快跟上學習進度,也是因為老師、家長希望自己這麼做。媛媛每次做完作業也不能對知識點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經常是一寫完就忘記。媛媛為什麼會這樣,說白了,就是缺乏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是推動學習的真正動力,是激發孩子學習的關鍵。
  • 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覺醒,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
    也有潑冷水的,覺得這樣「推「出來的孩子沒有自驅力,沒有學習自驅力的孩子,就算進了北大清華都沒有用。大家都關心「學習自驅力」,畢竟「自雞」的孩子就好比一臺「永動機」,學什麼都自覺,又快又好,父母省不少心。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談談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力覺醒。
  • 獎勵孩子,別再用「物質」了,精神獎勵更加高級、有效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開始叛逆,越來越難帶。想要他乖乖聽話,必須給點獎勵,比如一顆糖、一塊兒餅乾、一個玩具,孩子抵抗不住誘惑,就會積極配合。用物質獎勵孩子,實現孩子聽話的目的,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必殺技」。
  • 怎麼樣正確獎勵孩子
    但是等他宣布休息的時候,令人詫異的是沒有金錢獎勵的學生反而在繼續解題。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的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麼物質獎勵都不靈了?因為所有物質獎勵都只是眼前的刺激,沒有深入到內在驅動力的誘發。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麼物質獎勵都不靈了?因為所有物質獎勵都只是眼前的刺激,沒有深入到內在驅動力的誘發。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遊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超簡單
    孩子的學習問題牽動著每一個父母的心,按理來說,我們為他們報了各種補習班、自習室可成績為什麼提不上來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缺少了內在驅動力。驅動力主要分為兩種,即內在驅動力與外在驅動力。孩子不上心:因為外在驅動力是靠獎勵或懲罰來促進孩子學習的,孩子自己沒有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自然也就「不上心」。沒「後勁兒」:孩子每天都在長大,等到他步入青春期之後,還會拿你的「棒棒糖、打手板」當事嗎?
  • 家長如何有效的獎勵孩子
    我們的小時候,被錯誤的方法獎勵著。致使很多父母也延續過去的方法獎勵自己的孩子。,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讓孩子認為父母在說謊。並且在孩子的潛意識中認為信守承諾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品質。 另外一部分父母會把好好學習和豐厚的物質獎勵捆綁在一起,長時間這樣的獎賞下,反而削弱了孩子原本熱愛學習的動機,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價值觀的失衡。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