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孩子動力,普通獎勵會失效,用這3招交換式的獎勵機制

2020-10-21 哪吒大魔王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些天同事聚餐的時候,幾位有孩子的寶媽坐在一塊聊天。聊孩子總是離不開學習,同事A說她家的孩子對於學習一點都不上心,家長督促也不是很有效果。

正當我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關於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問題時,又有一位同事湊過來加入了我們的討論,在得知我們討論話題時,她向我們支了一個招。

為孩子的學習設置獎懲制度。當孩子學習進步或者是能夠按時完成老師家長布置的各項任務時就會得到相應的分數,相反,如果孩子成績退步或者是出現一些不良行為。

例如,玩手機打遊戲等就會扣掉相應的分數。當孩子的分數攢夠一定程度,時會獎勵孩子一樣他想要的東西。這樣的辦法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細想的話就會發現其實並不管用。

首先,儘管家長設置獎懲制度,當孩子玩手機時會扣掉相應的分數,但是家長並不能時刻守在孩子身邊,孩子們更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家長前腳剛制定了實施辦法。

孩子後腳就能夠想出一系列應對辦法。其次,這樣的辦法並不能夠鍛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學習缺乏一定的自我驅動力。那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一、孩子大腦中存在一定的獎勵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鼓勵孩子做完一件什麼事情就會進行獎勵。啊,很多家長都發現他們的這些獎金獎勵方式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完成一些平常看似很困難的事情。

其實這是孩子大腦中的獎勵機制在起作用。詹姆斯和彼得米爾納曾經利用小白鼠做過電擊實驗。他們將電極小白鼠大腦中並形成槓桿,當小白鼠觸碰到外面的槓桿時就會刺激電流到電腦中。

而這種輕微的電流感讓小白鼠得到享受。讓他通過不斷地按壓槓桿形成電流來刺激他呢。儘管這樣做會對他有危險,但他依舊不會停下,直到最後力竭身亡。

這個實驗被羅伯特重複到病人身上,他將槓桿換成了控制,和病人只要一按控制盒上的按鈕就可以感受到電流,結果和小白鼠一樣,人也會不停地按按鈕來實現電流刺激。

根據這兩個試驗進行研究,提出了大腦獎勵系統。當小白鼠和人類大腦受到刺激時,啟動了大大獎勵系統。

這種大腦獎勵系統導致了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會由於掉裝備等原因不斷的沉迷進去。同樣家長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控制孩子的學習。但是不一樣的是,由於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這種獎勵有時候會出現失效的情況。

二、家長的獎勵機制不起作用

最開始家長提出獎懲機制時,孩子會為了得到獎勵而又快又好的實現任務,然而隨著次數的增加這個獎勵對孩子已經不起刺激作用了,他們已經產生了比獎勵更高一級的需求。

由於大腦保護機制的影響,當父母給予孩子的獎勵總是不發生變化時,孩子對於他受到的刺激就會越來越小,直到消失。

時間長了以後,父母所提出的這種獎懲機制就會失去他理想的效果。其實這樣的獎勵機制和公司對員工的獎懲機制有類似之處,當員工總是拿到你要數量的獎金時,他已經對獎金不再抱期待,所以獎金不能夠再刺激員工進行努力工作。

三、交換式的獎勵機制

所謂交換式的獎勵機制,就是家長提出寫完作業可以看電視等機制,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會讓孩子產生為了看電視而去寫作業的想法,對於寫作業他不是要複習功課也不是要完成作業,而只是為了看電視去寫而已。

這樣做會讓孩子失去認知,讓他對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情產生混淆。這樣的方式帶來的危害則更明顯,當孩子發現自己不寫作業也能夠偷偷看到電視的時候,她的選擇當然也是不寫作業。此時他發現了一種更直接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寫作業就會直接被捨棄。

當家長們在為孩子的學習動力發愁,為獎勵機制不奏效煩惱時,布萊恩科的實驗給了我們新的想法。他經過研究發現在得到獎勵的過程中,得到獎勵前的期待遠比要得到獎勵後的開心情緒波動更大。

換句話來說,得到獎勵之前的期待才更加讓人著迷。就像你很想要去吃一樣東西,當你快要吃到它的時候會表現的非常興奮。當你真正吃到它的時候反而平靜了。

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發現了為孩子提供獎勵的新機制來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1.突如其來的小驚喜

我曾經試過這樣做:當我陪著女兒一起閱讀繪本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就要繪本的劇情進行討論。有時候女兒在說完他自己的看法時,我會為他鼓掌或者是誇獎他一句。

有的時候會給他一顆小糖果或者是獎勵他一個小東西。而每當這樣做之後,女兒閱讀繪本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這些不被他提前了解到的驚喜,讓她閱讀繪本時有了期待,慢慢地也就喜歡上了閱讀繪本這件事情。因為在讀繪本的時候,他的情緒總是快樂的。

2.猜不到的大獎勵

大獎勵通常採用抽獎的方式,對於這種方式,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反而更有興趣去參加。

在關於戒菸的實驗中,有獎勵的組戒菸率要高於沒有獎勵的組。根據這種方式,一些商場或者是公眾號就會提供抽獎服務吸引人們前去購物或者是閱讀。

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中,我們的大獎勵可以不提前跟孩子說。可以適當孩子考到第一名或者是成績有進步的時候跟孩子說要給他一個獎勵。

可以是給他買一個心儀已久的玩具,也可以是帶他出去玩。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突如其來的意外獎勵。有了這次獎勵以後,孩子將會更加期待下一次成績進步之後得到的獎勵。

3.以進步為目標

獎勵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學習並且能夠做到自主學習。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獎勵不僅來源於物質上的外界獎勵,還源於精神上的內在獎勵。

當孩子能夠實現自我鼓勵的去學習的時候,他就能夠實現自律了。孩子將具體的進步作為他的奮鬥目標不斷的為之努力,在進步的過程中也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得到雙份的成功。

獎懲機制的設置還是有一定必要的,通過這種設置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但是一定要注意設置正確的,有利於孩子學習的獎懲機制。在不斷的發展進步中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最終實現自主學習。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激發強化了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像這位媽媽一樣選擇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的家長大有人在,他們都深知獎勵對於激發孩子動力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獎勵是父母對於孩子取得成就的激勵與認可,這能夠推動孩子,讓他們更加積極、更加努力。
  • 父母獎勵越高,孩子學習動力越低?激發成就感遠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心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力不夠,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常常會許諾孩子非常多的物質獎勵,比如說大禮包,周末看電影,或者是一頓大餐等等。可是這些獎勵過後,孩子的學習動力真的會提高嗎?
  • 不是所有的物質獎勵,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2招教你正確使用大腦獎勵機制,培養良好習慣,高效學習
    其實,造成這一結果的產生,是因為家長所理解的獎勵措施太過於片面,一味的給予孩子物質上的獎勵,對習慣養成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想要掌握獎勵機制的正確用法,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下獎勵失效的原因。比如,家長為了提升孩子學習效率,與孩子約定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有一個小時的遊戲時間,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積極性很高。但是時間長了,單單一個小時的遊戲時間已經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不會讓他們的大腦產生興奮,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降低,最初的獎勵機制已經讓孩子感到厭倦和麻木。
  • 獎勵會讓娃失去內在成長動力?如何獎勵孩子,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90後小時候上幼兒園,為了小紅花,午睡時都能背著小手一動不動去嚴格要求自己,在家長看來不值錢的小紅花,在孩子這裡就是為了積少成多獲得最終獎勵,這久而久之也就讓孩子們在無形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可是近年來,關於獎勵孩子一直存在一些爭議,爭議的點就是獎勵孩子是否會讓孩子失去內在成長動力。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
  • 考100分獎勵100元?「釣魚獎勵」雖有用,但「殺傷力」也會很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獎勵和懲罰都是相輔相成的,孩子的成長肯定不離開父母的鼓勵和肯定,而獎勵就是非常有效的激勵方法之一。但是,如何獎勵也是有門道的,一味用物質吸引孩子,產生的&34;還很大——孩子不僅會降低積極性,而且還可能受到&34;的負面影響。對於教育,家長肯定是沒少操心、沒少用招數,比起懲罰和批評,獎勵的效果更加立竿見影。
  • 獎勵機制"用得對,才能事半功倍
    現在的父母為了提升孩子學習的欲望,會煞費苦心的制定獎懲機制,他們往往會為孩子設定一個目標,只要孩子能夠順利完成,便會許諾給孩子獎勵。一般會以物質獎勵為主,畢竟這對孩子會更有吸引力,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胡蘿蔔。當然,如果孩子做的不夠好,比如調皮搗蛋,考試成績差,那麼父母自然無法容忍。
  • 獎勵孩子不可盲目,不妨試試這3招,做到正確獎勵小朋友
    獎勵是促使孩子進步最好的辦法,尤其是現在這個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的年代,想要孩子乖乖聽話,獎勵是最好用的辦法。不少寶媽已經完全摸透了孩子的習性,只要自己給出&34;,孩子就變成了獎勵的&34;。表面上這種方法確實有效,但是事實證明,這很可能會誤導孩子。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遊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 還在物質獎勵孩子?小心中了德西效應的招!激發孩子潛力得這麼做
    一旦物質激勵的力度與孩子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孩子的學習興趣便會急劇下降,當物質激勵的動力枯竭時,孩子的成長進步也就停止了。「德西效應」提醒我們,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外部激勵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會弱化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 用「獎勵」讓孩子進步?心理學德西效應:別讓獎勵抹殺孩子的興趣
    我開始沉思,究竟家長的這種獎勵機制值不值得鼓勵呢?短期來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的確被調動起來,為了得到想要的獎勵會想盡辦法去學習去努力;但是,從長久來看,獎勵機制並沒有從根本上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也沒有引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方向,是個不可取的方法。
  • 怎麼樣正確獎勵孩子
    但是等他宣布休息的時候,令人詫異的是沒有金錢獎勵的學生反而在繼續解題。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的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麼物質獎勵都不靈了?因為所有物質獎勵都只是眼前的刺激,沒有深入到內在驅動力的誘發。
  • 物質獎勵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嗎?如何做到適度獎賞
    的確相對於表揚,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會對實際的獎勵更感興趣,但是如果家長總是用這種方式去獎勵孩子的話,一開始可能會有用,時間久了不僅效果會減弱,還有可能會讓孩子形成物質的思維方式,變得唯利是圖。如何恰當掌握用物質獎勵孩子的度,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根據自己家的情況需要考量的一件事。
  • 你還在盲目獎勵孩子?德西效應:這3招才是打開獎勵孩子的正確方式
    同事小李,經常就用獎勵的方式來逼迫自己的孩子學習,同事與我訴說道,有一次孩子考了100分,小李之前就告訴孩子,如果考試獲得100分的話就會給他買一輛自行車,可由於小李晚上加班工作,當天晚上並沒有給孩子買自行車。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恐嚇、打罵、嚴厲說教,還有的家長用各種物質、甚至是金錢來激勵孩子,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就獎勵他各種想要的或者想不到的東西。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首先,獎勵變成親子交易。很多家長覺得物質獎勵越重,孩子的學習進步就會越大,殊不知,長期以往這種習慣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親子之間的一場交易。
  • 父母越獎勵孩子越不愛學?成就感提供的動力,大於一切物質獎勵
    那種大禮包分好幾個洞,就是每當孩子學會或完成一樣規定的事情那麼家長呢就可以許他們挖出一個洞!洞裡面會有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剛開始的時候呢這種獎勵是按照媽媽的規定來的!但是後來媽這個媽媽覺得孩子會偷偷的把所有的洞都挖開把好吃好玩的東西都摳出來。媽媽經過一番思考她就覺得這真的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更適合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 物質獎勵再有效,也不可常用,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在這中間看起來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決定了是否獎勵孩子,獎勵什麼?其實,全是孩子在主導:「我想要就會去做,不要就不做。」1、 物質激勵可以在短期內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在行動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的認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獎賞合適,會很有效果,但獎賞不合適,就會留下弊端。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增強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因為這些獎勵就像掛在驢子眼前的胡蘿蔔一樣,更多激發的是孩子的外部動力,而不是內部動力。並且,這些獎勵還可能對孩子內部動機的形成起反作用。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多巴胺系統。
  • 【培優有道】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很多家長往往通過一系列的獎勵、懲罰和監督等措施來推動孩子學習,也就是俗話說的「胡蘿蔔+大棒」模式。   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外部獎勵對於提高工作和學習的興趣並無幫助,反而會降低了孩子的內部驅動力。
  • "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效果不輸物質獎勵
    父母不妨利用&34;,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陳媽媽的兒子,平時在學校表現不差,上課認真,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也都能按時完成,班主任還在陳媽媽面前表揚過他。孩子聽了有點害羞,客人走後情不自禁就拿起書來看,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主動看書學習的好習慣。為什麼陳媽媽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其實,這是&34;的作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