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34;
&34;
&34;
這些對話是不是很熟悉?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獎勵和懲罰都是相輔相成的,孩子的成長肯定不離開父母的鼓勵和肯定,而獎勵就是非常有效的激勵方法之一。但是,如何獎勵也是有門道的,一味用物質吸引孩子,產生的&34;還很大——孩子不僅會降低積極性,而且還可能受到&34;的負面影響。
對於教育,家長肯定是沒少操心、沒少用招數,比起懲罰和批評,獎勵的效果更加立竿見影。只要你把孩子喜歡吃的零食放在他跟前,扭頭就開始寫作業,寫得還很興高採烈。
孩子似乎變得&34;,殊不知這&34;的背後隱藏的是&34;的消極影響。如果獎勵突然停止,那麼孩子就會感到不適應,之前被物質獎勵的牽引動力也會漸漸失去。
一味的&34;雖然有用,但是效果非常短暫,而且孩子自身的動力也遲早會被消磨殆盡。
上星期,我去朋友家裡做客,一進屋就看見朋友孩子正在打掃衛生,一手揣著垃圾鏟,一手拿著掃帚,不停地幹活。上菜的時候,孩子還主動要求去幫忙。我感到很意外,誇讚道:&34;
朋友笑著說:&34;感到很好奇,再問:&34;朋友回答:&34;
我看著孩子忙進忙出,做家務做得非常有動力,但是我也不禁感到疑慮:這樣的動力能夠持續多久呢?持續到媽媽不再給錢?持續到孩子的學業越來越重?
想起一個社會性調查:從小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他們未來的發展道路並不相同。如果是被逼迫去做家務的,那麼這只能看做是&34;;如果是主動做家務,才能體現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動手能力。
所謂的&34;,就是把物質獎勵當作誘餌,以求孩子能快點&34;,完成家長想讓孩子做的事。這種&34;隨處可見,比如:
&34;
&34;
&34;
……
有些獎勵隨處可見,沒有什麼&34;,但是家長很容易就依賴&34;,經常往坑裡跳:
1、結果與獎勵不平衡是最常見的錯誤
單看&34;這一條物質獎勵,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因為這很普通常見。確實,這種類型的獎勵是正常的,用&34;換&34;看著很對等。但是,下面兩條&34;就暴露出問題——結果與獎勵不平衡。
很多家長都期待自己設置的獎勵足夠有吸引力,不然孩子不會&34;,所以經常誇大獎勵,超出自己的實際承受能力。例子中,&34;+&34;與最後的獎勵&34;不平衡,&34;與&34;也不對等。
結果與獎勵不平衡的情況,往往會歸結到兩種處理結果:
1. 家長硬著頭皮答應孩子的要求,所有的困難自己吞
2. 孩子要求得越來越多,超出家長的能力範圍之後被拒絕。
第一種情況無視經濟能力給孩子要求,直接就增加了獎勵的成本,獎勵結果的&34;不高。第二種情況就是在欺騙孩子,用其他獎勵糊弄過去,孩子也會對獎勵&34;,不再相信家長。
2、變得勢利慾望膨脹:凡事都以&34;為先
獎勵機制的一個弊端就是用&34;衡量一切,衡量孩子的優劣、結果的滿意度、自我滿足感、家長對孩子的評價。
想起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在帶著小兒子,無暇給大女兒講故事。再三拒絕之後,二寶就開始大哭大鬧,本來想著哄一哄就好了,誰知就開始談條件:為什么弟弟有餅乾獎勵,我卻沒有,我以後再也不照顧弟弟了。
&34;的獎勵方式容易把孩子的思維和習慣都往&34;中帶,要做事之前,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有獎勵嗎?獎勵是什麼?獎勵有多少?他心理盤算的不是要怎麼做這件事,而是追求速度把獎勵拿到手。
而且,在固定獎勵之下,孩子對獎勵的滿意程度呈下降的趨勢,很多孩子都會學著討價還價,&34;越來越大。
1、不定時、不定期的獎勵會給孩子更大的驚喜
相信大家都玩過娃娃機,是否能抓到娃娃存在著不確定性,而正是因為不是任何時候、不是任何人都能成功,抓到娃娃之後的驚喜感才會更大,讓人樂此不疲地玩耍。這給了家長啟示,可以借鑑娃娃機的不定時獎勵機制,改變獎勵的規則,給孩子更大的驚喜動力。
當孩子擦完一次桌子之後,你可以給他獎勵一根棒棒糖,並且表揚孩子:&34;每一次的獎勵都可以不一樣,而且要做出&34;的效果,讓孩子一直保持著期待感。
2、具體點出&34;和&34;
給予孩子獎勵,講究的不是這次孩子做得怎麼樣,而是用&34;和&34;來決定。獎勵的不是結果,而是進步。每次獎勵孩子的時候,家長都應該直接說出孩子的優點,比如孩子某次作業做得又快又好,這時候可以說:&34;或者說:&34;
孩子不僅會因為得到獎勵而高興,也會因為自己有進步而感到興奮,優點和進步是激勵孩子的最具體因素,家長必須把獎勵的重點放在這兩者上。
3、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34;僅僅依靠獎勵是沒辦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遇到&34;,孩子也會迅速失去動力。
無論是採用哪種獎勵方式,家長都不應忘記教育的本質。在一旁指導孩子的做事中找到興趣所在,讓他從中體會到勞動的收穫和快樂。把&34;變為&34;,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獨立做事。
我是小E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