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歡樂的暑假已過半,很多家長想利用假期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關於在家庭教育中怎麼激勵孩子養成好習慣,不同的家長各有妙招:有的打悲情牌,試圖感動孩子,讓孩子懷著體諒父母的心情做家務、搞學習;有的打管理牌,做一次家務就積一顆星,達到多少顆星星就可以換得一個心儀已久的權益;也有家長打財商牌,掃地1元/次,洗碗2元/次,考試100分獎勵1000元,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掙到一些零花錢似乎也很開心。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激勵方式或許可以幫助孩子們學會掃地洗碗的勞動技能,卻無法讓孩子學會在團隊裡面主動承擔責任的習慣;能讓孩子一時考到100分,卻不能讓孩子體會學習後成長的喜悅。
更為可怕的是,當外部激勵消失後,目標習慣不僅不會保留下來,還會讓孩子避之不及,因為孩子會想:既然以前掃一次地可以得一元錢,那麼現在不給我錢,我是肯定不會做的;這麼努力考了100分,爸爸沒有像往年一樣獎勵我1000元,真不划算!
2
不相信?看看下面這個實例。
疫情復學後,三個孩子拼車上學放學,小A媽媽在前排駕駛座位上邊開車邊偷聽後排孩子們的聊天。
小A問:「周末你們玩了啥?」
小B回答:「我看了電視。」
小A小C感慨:「哇,好羨慕你啊!」
小B得意地說:「我媽讓我跟她講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我講了,她就獎勵我看電視。」
小A媽媽沒忍住一顆八卦的心:「那跟我講講你們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唄。」
「那可不行,跟我媽講了可以掙到電視看,跟你講了又沒有什麼好處可以得。」小B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小A媽媽。
3
小B的回答讓我腦海中浮現一個詞語「過分充足理由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在講這個心理效應之前先交代兩個概念: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內部動機是因為內在的興趣或需要(不是外在的獎勵或壓力)而從事某項活動的欲望;外部動機是因為外部的獎賞或壓力(不是因為喜歡該活動覺得該活動有趣)而從事某項活動的欲望。
孩子每天放學後回到家裡跟父母講學校裡發生的趣事,是親子之間自然而然的情感交流。孩子願意跟家長分享是信任家長,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點滴感興趣是關心孩子的成長。
與父母分享自己的開心與鬱悶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來自孩子的內部動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用外部獎勵看電視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的話,就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跟父母交流的行為是為了得到外部獎勵,從而忽略、減弱了發自內心的想跟父母分享的真正需要。
最關鍵的是當獎勵計劃「看電視」結束後,孩子會因為沒有了獎勵而拒絕與父母分享學校點滴,因為有了與之前的對比,TA會覺得純粹的交流不划算。
內部動機在一定程度上被外部物質獎勵破壞,這就是過分充足理由效應。
同理可以分析有些家庭用金錢獎勵孩子,如掃一次地獎勵1元,洗一次碗獎勵2元(金額只是舉例),殊不知這種外部獎勵會降低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因為作為家庭成員之一,TA本應該力所能及地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但曾經的金錢獎勵體驗讓孩子們把做家務和賺錢形成聯結,一旦這種賺錢的獎勵消失,做家務的行為也會消失。
4
下面再講一個著名的故事,會讓大家更透徹地理解過分充足理由效應。
一位老年人一直有午休的習慣,但是他臥室前面是一塊草坪,最近幾天的中午,總有三個熊孩子過來玩耍喧鬧,老人的午睡受到很大的影響,他非常苦惱。
後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中午,三個孩子正在玩耍的時候,老人走過去對他們說:「孩子們,如果你們明天來玩的話,我給你們每人5元錢。」孩子們非常詫異,半信半疑。
第二天,孩子們如期來玩,老人給了他們每人5元錢,孩子們非常開心地接受了,老人承諾第三天如果他們來玩的話再給他們每人5元錢。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老人都兌現了前一天的承諾,每天給了孩子們錢。
但是第四天的時候,老人對孩子們說:孩子們,從明天開始,你們再來玩我不會給你們錢了。
結果,第五天,孩子們就不來這個草坪玩了。
第六天,第七天……孩子們一直沒來了。
5
由上面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即便是「玩耍」這個孩子們內心最感興趣的事情,如果跟金錢等外部獎勵掛鈎形成相對穩固的反應聯結後,一旦獎勵消失,相當於出現負強化,其內部動機都會遭到破壞。玩耍的天性都抵擋不過外部物質獎勵的破壞,更何況是父母想培養的其它優秀習慣和品質呢?
所以,家長朋友們,牢記過分充足理由效應,慎用外部物質獎勵!
PS:如果你想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和愛學習的習慣,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真正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內部動機,比如獨立操作的價值感、收納規整的有序感、親子合作的溫馨感、探索未知的滿足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等等都是可以嘗試的。
參考文獻:
[美]Elliot Aronson等著,侯玉波等譯.社會心理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8